導讀:中國有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是不是靠譜呢?真的三歲定終生?我用我的知識,來給你做個解釋。
文/37度暖爸
首先,不賣關子,表達下我的觀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我並不完全認可,它的確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
說它有一定道理,是因為這句話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
第一,3歲前,是和母親建立良好依戀關係,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重要時期,無可替代。3歲前獲得的依戀類型、安全感,對於未來的人生方方面面都有影響。
舉個例子:一個女孩從小被寄養,曾輾轉3個家庭,上大學時,才回到自己的家。她不曾獲得過與母親的親密感,也沒有固定的依戀對象,她不敢談戀愛,很糾結。既想獲得親密感,強烈渴望被愛、被關懷,又恐懼失去後承擔的痛苦。她已有的童年經歷,不僅影響到親密關係,也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工作中,不信任,不敢與同事建立關係,導致自己在單位"人緣極差",間接影響了自己的工作狀態和升職加薪。
第二,6歲時開始發展出某種性格結構,或者確切地說是開始了某種性格結構的發展。如果,沒有機會改變,這種狀態會伴隨終身。
舉個例子:朋友的孩子很乖,用朋友的話說:只要我一瞪眼,立馬求饒。在後來不斷地相處中,我確定了這個孩子是討好型人格狀態,朋友也認可這種說法。他說:"我兒子跟誰都能一起玩,跟誰玩,都是個小跟屁蟲,別人說啥是啥,沒主見。"這個孩子,受自己性格的影響,可能會延續自己的行為模式。討好最大的缺點就是:忽視自己的感受,委屈自己,只考慮到他人的感受以及當下的情境。
所以,到這裡,我想你大概明白了,為何我說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是中國民間流傳的一句諺語,我不確定它的出處來源,但是我認為:它的確不太適應現代社會。
第一,這句話本身忽略了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強調宿命論,不認可發展的重要性。
第二,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現代社會物質豐富,使得人們更容易發展出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更關注自我的體驗和成長。舉例子來說明吧。
案例一:在戰亂年代,人們活下來就是唯一目標,還能顧得上食物的口感和食品安全性嗎?所以,只是關注到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其他的需求得不到發展。八國聯軍進北京,老百姓幫忙搭梯子攻城,被指責精神愚昧。這是當時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普通百姓只能順應,是無從改變的。
案例二:微博近期發起了年輕人為何不愛加班的話題討論,我認為這個事很好理解。物質豐富,我的生存、安全需求被滿足,自然要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更關注自我的感受和情緒體驗。追求快樂是人的本性,是社會道德、法律等多方面的約束,讓自我能調節、控制一些不太好的想法。
加班,肯定是不快樂的,我不願意做,這是人性中趨利避害的快樂原則。那麼,當他發現自己的某種性格結構影響到自己,也讓自己不快樂的時候,為了使自己更快樂,肯定會想辦法促使自己改變。
第三,移動互聯技術的應用,媒體的發展,信息高速流動,使得現代人獲取知識的金錢、時間成本降低。例如:當你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在獲取到了知識;或者乘坐公交等碎片化時間,刷某些知識類的視頻也是在獲取知識;看電視劇,如:家庭教育題材的影視作品這些年比較豐富,也是在獲取育兒知識和觀念。這些都是在謀求自己在某方面獲得改變,獲得滿足,使自己獲得快樂,可能是職業發展方面的,也可能是個人成長方面的。
小結:在過去物質和精神資源雙匱乏的年代,一方面,人們難以發展出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人們獲取知識的難度也非常的大,所要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較高。那麼,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這句話放在絕大部分人的身上,是合理且準確地,但不適合現代社會。
這麼說,是不是可以完全否定這句話了呢?也不是這樣的。3歲、6歲,的確是幼兒發展的兩個關鍵性節點,父母應該儘可能的注意到6歲前早期經驗對於孩子一生發展的重要性。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要你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理解歷史文化背景對於人心理發展的影響,不至於太過焦慮。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錯過了,不必自責,用心關注當下。父母獲取的每一點育兒知識,都是在不斷降低影響孩子正常發展的因素,增加培養身體、精神健康孩子的概率。
結語:育兒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價值觀正確,方法可以千變萬化。傳統文化在育兒過程中,有它積極的意義,但也不是完全適應當下社會。不盲從,理性思考一切育兒理念,是培養健康孩子的底層邏輯。
@37度暖爸 專注婚姻家庭與親子關係,一個不溫不火,溫度剛剛好的爸爸,如果恰巧你也喜歡我的內容,這是遇見的緣分,別錯過,點個關注再走吧。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