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靠譜嗎?我從心理學角度給你解釋,一次說透

2020-12-13 37度暖爸

導讀:中國有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是不是靠譜呢?真的三歲定終生?我用我的知識,來給你做個解釋。

文/37度暖爸

首先,不賣關子,表達下我的觀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我並不完全認可,它的確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

說它有一定道理,是因為這句話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

第一,3歲前,是和母親建立良好依戀關係,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重要時期,無可替代。3歲前獲得的依戀類型、安全感,對於未來的人生方方面面都有影響。

舉個例子:一個女孩從小被寄養,曾輾轉3個家庭,上大學時,才回到自己的家。她不曾獲得過與母親的親密感,也沒有固定的依戀對象,她不敢談戀愛,很糾結。既想獲得親密感,強烈渴望被愛、被關懷,又恐懼失去後承擔的痛苦。她已有的童年經歷,不僅影響到親密關係,也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工作中,不信任,不敢與同事建立關係,導致自己在單位"人緣極差",間接影響了自己的工作狀態和升職加薪。

第二,6歲時開始發展出某種性格結構,或者確切地說是開始了某種性格結構的發展。如果,沒有機會改變,這種狀態會伴隨終身。

舉個例子:朋友的孩子很乖,用朋友的話說:只要我一瞪眼,立馬求饒。在後來不斷地相處中,我確定了這個孩子是討好型人格狀態,朋友也認可這種說法。他說:"我兒子跟誰都能一起玩,跟誰玩,都是個小跟屁蟲,別人說啥是啥,沒主見。"這個孩子,受自己性格的影響,可能會延續自己的行為模式。討好最大的缺點就是:忽視自己的感受,委屈自己,只考慮到他人的感受以及當下的情境。

所以,到這裡,我想你大概明白了,為何我說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是中國民間流傳的一句諺語,我不確定它的出處來源,但是我認為:它的確不太適應現代社會。

第一,這句話本身忽略了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強調宿命論,不認可發展的重要性。

第二,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現代社會物質豐富,使得人們更容易發展出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更關注自我的體驗和成長。舉例子來說明吧。

案例一:戰亂年代,人們活下來就是唯一目標,還能顧得上食物的口感和食品安全性嗎?所以,只是關注到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其他的需求得不到發展。八國聯軍進北京,老百姓幫忙搭梯子攻城,被指責精神愚昧。這是當時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普通百姓只能順應,是無從改變的。

案例二:微博近期發起了年輕人為何不愛加班的話題討論,我認為這個事很好理解。物質豐富,我的生存、安全需求被滿足,自然要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更關注自我的感受和情緒體驗。追求快樂是人的本性,是社會道德、法律等多方面的約束,讓自我能調節、控制一些不太好的想法。

加班,肯定是不快樂的,我不願意做,這是人性中趨利避害的快樂原則。那麼,當他發現自己的某種性格結構影響到自己,也讓自己不快樂的時候,為了使自己更快樂,肯定會想辦法促使自己改變。

第三,移動互聯技術的應用,媒體的發展,信息高速流動,使得現代人獲取知識的金錢、時間成本降低。例如:當你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在獲取到了知識;或者乘坐公交等碎片化時間,刷某些知識類的視頻也是在獲取知識;看電視劇,如:家庭教育題材的影視作品這些年比較豐富,也是在獲取育兒知識和觀念。這些都是在謀求自己在某方面獲得改變,獲得滿足,使自己獲得快樂,可能是職業發展方面的,也可能是個人成長方面的。

小結:在過去物質和精神資源雙匱乏的年代,一方面,人們難以發展出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人們獲取知識的難度也非常的大,所要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較高。那麼,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這句話放在絕大部分人的身上,是合理且準確地,但不適合現代社會。

這麼說,是不是可以完全否定這句話了呢?也不是這樣的。3歲、6歲,的確是幼兒發展的兩個關鍵性節點,父母應該儘可能的注意到6歲前早期經驗對於孩子一生發展的重要性。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要你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理解歷史文化背景對於人心理發展的影響,不至於太過焦慮。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錯過了,不必自責,用心關注當下。父母獲取的每一點育兒知識,都是在不斷降低影響孩子正常發展的因素,增加培養身體、精神健康孩子的概率。

結語:育兒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價值觀正確,方法可以千變萬化。傳統文化在育兒過程中,有它積極的意義,但也不是完全適應當下社會。不盲從,理性思考一切育兒理念,是培養健康孩子的底層邏輯。

@37度暖爸 專注婚姻家庭與親子關係,一個不溫不火,溫度剛剛好的爸爸,如果恰巧你也喜歡我的內容,這是遇見的緣分,別錯過,點個關注再走吧。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被證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總是會聽到身邊老人說這樣一句話「三歲看老,七歲看老」,每次聽到的時候自己就會想,真有那麼玄乎?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卻暗藏了很深的哲理。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是民間流傳的一句古老的諺語,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指從兒童三周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土法算命準不準?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老話非常有道理。我們直接看一張大腦突觸發育圖:你能想像嗎?2-3歲的兒童,大腦內的突觸密度是成年時的兩倍!3歲前,孩子的大腦滿滿是潛力,在這一階段花心思對孩子加大潛能開發的力度,會對他今後的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嬰兒期的表現,將會對應相似性格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嬰兒期的表現,將會對應相似性格關於孩子的作為,老人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真的有用嗎?孩子在嬰兒期也就是2-3歲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孩子的第一個敏感時期,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慢慢的開始叛逆,會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如爬、跑、搶東西。這個時期的孩子比較注重自我,如果孩子的自我沒有得到滿足的話,很容易會不開心,產生情緒問題。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些今天有成就的人,其實打小就顯現了非凡
    因為是髮小,又年長我3歲,所以從小學到初中都在一個學校,他因病情晚入學3年,我們每年又都是同班同學一直到初中畢業。在學校他一直卻很努力,一直是班幹部,有種不同凡響的親和力。儘管一直身體上有缺陷,但絲亳沒影響他的優秀。今天,大家都有了自己的事業,也都成家立業,相比之下,儘管他身體有天生的缺陷,但他事業上依然強於同時代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們。
  • 「三歲看老」:新軟體能預測各年齡段長相
    研究人員解釋說,部分原因在於光線、陰影多樣,還有他們滑稽的表情、嘴邊的牛奶等缺陷因素。據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10日報導,新技術將數千張相同年齡和性別的臉部照片進行平均,然後計算出在各個不同的年齡群體之間,照片上相貌有哪些變化,再將這種變化因素應用到新人臉上,以此計算生成他們將來的模樣,一直到他們80歲時。
  • 心理學角度解釋:為什麼人戴上口罩就變好看了?
    今天生命君結合日本綜藝節目《summers的神疑問》,從心理學角度給你解釋。為什麼日本人熱衷於戴口罩?說到戴口罩不得不提到日本,因為日本人真的很愛戴口罩。日本朝日電視臺研究起日本人愛戴口罩的習慣從何而來?
  • 心理學老師一張圖告訴你:為什麼培養2-8歲孩子的數學思維很重要
    每天學點心理學,媽媽輕鬆孩子聰明。家長們好,魏參今天繼續用心理學,幫大家排憂解惑:2-8歲孩子的數學思維培養,真的有必要嗎?心理學研究:孩子數學成績好不好,取決於8歲前你小時候學習數學,是否也很吃力?認真聽講了,也認真複習了,也刷了很多題,可成績還是上不去?
  • 40歲陳喬恩VS 31歲艾倫:姐弟戀真的靠譜嗎?
    凡事都有例外,如果你遇到了你的例外,那麼即便是在年齡上有比較大的差距,你也會擋不住的心動。 他說,希望喬恩能夠成為自己的例外。 老實講,作為女生,假如你是陳喬恩,聽到這樣的解釋,你真的能高興得起來嗎?
  • 總是亂扔東西的孩子,是在發洩情緒嗎?聽聽心理學的解釋
    因為視頻拍攝周期比較長,我找了博主早期的視頻看,其中發現了博主女兒在1歲左右的時期,也跟我家孩子一樣,喜歡抓著東西亂扔,總是拿著玩具玩著玩著就扔出去,讓你不知道她究竟是在發洩情緒還是單純的覺得扔東西好玩。
  • 心理學:一個人,人緣好不好,主要看這4點,別不信
    同理,一個人,人緣好不好也是如此,就像電影《閨蜜》中一句經典臺詞:若非要說是什麼讓人得以改變——是相處,是時光,是年華流逝之間生的情感,是磨合後心生的感恩。但是有些人相處久了,明明沒什麼朋友,卻假裝人緣很好的樣子,那麼站在心理學的角度,是怎麼判斷一個人,人緣好不好呢?主要看這4點,別不信。
  • 女大三抱金磚的姐弟戀愛情真的靠譜嗎?
    不管是在娛樂圈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女生比男生年齡大的情侶或者夫妻組合,大一歲,三歲,5歲甚至是大十幾歲。他們並沒有出現很多問題,反而是恩恩愛愛,成為了模仿情侶,被很多人視為「讓人相信愛情的存在」。
  • 女大男小,相差5歲以上,這樣的「姐弟戀」想結婚,靠譜嗎?
    比較極端的,相差十多歲,或者男的還不滿20歲的都有。當然,討論極端情況的意義不大,所以我就講一講較為普遍的「姐弟戀」現象——女大男小、年紀相差5歲以上、男孩不滿28歲。很多這樣的戀愛,女孩們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焦慮——我想跟他結婚,但靠譜嗎?
  • 心理學: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的心理學解釋
    心理學: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的心理學解釋文,王彥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原創首發)關於「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的理解,並不像一般格言俗語那麼明顯,很多人的解釋也不一樣。今天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做一些解釋,看是否得到朋友們的認同。這裡首先要區別一下「寺」和「廟」的區別。
  • 女人平均年齡比男人大5歲,從生物學角度,妻子比丈夫大5歲更合適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普遍來說,女人比男人長壽,男人無論怎麼努力,都比不上女人長壽。據研究,中國最新男女平均壽命,女性77.37歲,男性72.38歲,男性平均壽命比女性短5歲左右。所以,生活中,老太太多,老頭少。
  • 調查稱姐弟戀差3歲相對靠譜 大叔配蘿莉不靠譜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說,現在不再是一定要先進重點小學,才能進重點初中,才能進重點高中,然後才能進好的學校。你不進重點小學,未來依然有40%~50%的機會進到好的學校的。  為了下一代高帥富 不妨找個女博士  80後曾被貼過很多標籤,而且很多還是帶有貶義的,如叛逆、沒有責任感、標新立異似乎等。
  • 俗語「三歲看八十,七歲定終身」,到底何意?家有小孩不妨留意
    俗語「三歲看八十,七歲定終身」,其實就充分說明了古人的教育觀,到底何意?家有小孩的不妨留意。在古代社會,女人知道自己懷孕之後,都會多做善事為孩子積累福德,這應該就是最早的胎教起源了。第二、七歲定終身這句俗語,其實要比「三歲看八十」程度更深,因為一個七歲的孩子,原本應該處於少不更事的狀態。但可以從這個孩子的行為舉止,以及思想和性格方面,看透他的一生。雖然這樣說有一點不現實,但是按照教育學者的觀點來看,這個年齡段正處於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 從心理學角度看,四十歲的女人最需要的是什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每個人的心智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成熟。一個人到了40歲以後,往往因經歷了長時間的社會磨練而變得沉穩老練,其觀念、人格也已經確立下來,做事不再像以前一樣衝動。那麼,對於四十歲左右的女性而言,她們最需要的是什麼呢?心理學家認為,主要是三樣東西。
  • 三歲的孩子智商多少算達標?你會給你家的寶寶測智商嗎?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居住在英國的3歲男童納齊姆智商超過99.7%的人,是門薩俱樂部最小的成員。其父母表示,他7個月時就開始說話並很快學會閱讀,兩歲就可以根據記憶複述讀過的故事。如今他和一般3歲孩子沒太大區別,喜歡看動畫片,愛在水坑裡玩,喜歡繪畫和唱歌。不過,他對太空和數字表現出濃厚興趣。
  • 8歲孩子說:媽媽,我倆性交吧,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答?
    睡前,8歲的兒子在她懷裡膩歪,突然說了一句話:「媽媽,我倆性交吧?」。她當時就愣在了當場,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搜腸刮肚,想了再想平生所學,最後說了兩個字:「不行,至於為什麼不行,明天晚上告訴你,現在乖乖睡覺」。
  • 找個大叔型老公靠譜嗎?28歲的我嫁給43歲男人,一年就後悔了
    對於愛情,每個女人的理解都不一樣,立場和角度不同,在選擇和追求上也就有所差異。有的女人喜歡比自己年紀小的男人,感覺那樣的生活才更有情趣與活力;有的女人則認為年齡相當的愛情才更加穩妥長遠;當然,也有女人會青睞年齡大一些的男人,覺得年紀大點的男人更懂得包容與關愛,嫁給類似大叔型的男人自己會收穫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