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歲看八十,七歲定終身」,到底何意?家有小孩不妨留意

2020-12-14 葉三說

在這個世界上最愛自己的永遠是父母,他們竭盡全力的去愛護著自己的孩子,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孩子更幸福。

有人說什麼樣的父母或家庭,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甚至有很多比較發達的地區,孩子尚未出生,就會進行胎教。

如果父母性格平和做事僅僅有條,那麼孩子將來長大也一定是淡定的人。相反如果父母總是過於急躁,或者急於求成。

那麼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育,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孩子厭世。這其實都充分說明了家庭教育,對一個人性格養成、及未來人生的重要影響。

俗語「三歲看八十,七歲定終身」,其實就充分說明了古人的教育觀,到底何意?家有小孩的不妨留意。

在古代社會,女人知道自己懷孕之後,都會多做善事為孩子積累福德,這應該就是最早的胎教起源了。

這句俗語的意思其實非常簡單,說的是在三歲之前受到的教育,會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也就是說三歲時,所表現出的行為和思想,其實就可以決定八十歲的樣子了。而七歲前受到的教育方式,會決定他一生的優劣或順逆。

雖然這句俗語所表達的內涵十分主觀,並且還有一種因果論的意味。但是大家仔細想一想,就會知道,說的是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重要影響。

如果父母的行為端正、並擁有較好的修養,那麼孩子接受了這種父母的教育之後,也一定會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第一、三歲看八十

按照現代社會的教育理念來看,一般年滿三周歲的孩子,就需要上幼兒園了。

也就是說,孩子從開始在母親肚子中孕育開始,一直到上幼兒園之前,都要與父母、或者家中的其他長輩在一起。

而很多教育學者都曾說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由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模仿能力特別強,所以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所知,其實受父母的影響非常大。

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無論是言行舉止還是性格,往往都與自己的父母十分類似。如果父母都是品行端正的人,那麼這個小孩子長大了也一定錯不了。

如果父母的文化程度較低,平時說話的時候總是摻雜髒話,並且做事情的時候特別愛佔便宜,尤其是那些人品性格不好的父母,就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小孩,往往也都會帶著父母的影子。

第二、七歲定終身

這句俗語,其實要比「三歲看八十」程度更深,因為一個七歲的孩子,原本應該處於少不更事的狀態。但可以從這個孩子的行為舉止,以及思想和性格方面,看透他的一生。

雖然這樣說有一點不現實,但是按照教育學者的觀點來看,這個年齡段正處於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在古代社會,七歲的孩子開始進入學堂讀書,從這個角度來看,私塾先生就是他們人生中的啟蒙老師。

如果這位老師的才學特別淵博,而且做人做事都比較正派,那麼孩子們也就會學到很多正面的東西,這對於他們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相反如果這位啟蒙老師不學無術,並且每天給孩子們灌輸的,都是升官發財的思想,再加上他本人的素質和品德就不過關。

那麼孩子們的人生,也就會一片灰暗,由於七歲正處於人生最關鍵的階段,所以一旦受到了不良的學校教育,就會影響孩子們的一生。

俗語「三歲看八十,七歲定終身」,看似是一句比較誇張的話,但是卻蘊含了十分深刻的道理。

因為三歲和七歲都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期,三歲之前孩子每天都要向父母學習,而七歲之後則開始和老師學習。

如果這兩個重要階段遇人不淑,那麼就會毀了孩子們的一生。

在現在這個思想中教育十分重要,因為每一個孩子都像一顆小樹苗,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修剪不利,或者說沒有人為他們澆水。

那麼這棵小樹,將來就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甚至還會成為一棵病樹,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正面教育的力量。

結 語

在農村地區流行的很多俗語,都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三歲看八十,七歲定終身」,更是一句和孩子教育有關係的俗語。

作為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美好的童年,同時也應該養成端正的行為和品格。

相關焦點

  •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被證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是民間流傳的一句古老的諺語,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指從兒童三周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還有一句古話是「三歲定八十」,這裡的三和七指的都不是孩子具體的年齡,而是指孩子幼時的行為方式能夠判斷孩子未來的發展,如今被證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到底該怎麼解釋中國有一句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每當人們說這話的時候,經常是要批評一個人的時候。
  • 「三歲定八十」,這些事別在寶寶3歲前做,家長定規矩前看這個
    「三歲定八十」這句俗語其實有著一定道理,只要在孩子的這個成長時期,家長做好教育工作,可以為孩子今後的性格、能力、品行等打下成長基礎。生活中,受到「三歲定八十」的影響,大多數家長內心會比較恐慌,所以從小就開始抓孩子的教育。
  • 三歲定八十?三歲娃身高體重、智力發育對照表來了,你家達標了嗎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老人也經常說,三歲看大。0-3歲確實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期。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發育得最快,會達到成熟期的80%右。 三歲也是寶寶正式離開家庭,開始邁向校園的第一步。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同學、小夥伴,家長們之間也不免開始橫向比較了。經常會有寶寶即將入園的家長來諮詢:我家寶寶馬上要上幼兒園了,身高XX公分,體重XX公斤,不知道算同齡人裡面算什麼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和同齡人比好像也沒什麼優勢,這個階段的寶寶智力發育到底應該是個什麼水平呢?
  • 俗語:「頭西腳東,睡覺遭殃;3寸長壽,4寸無憂」,平時不妨留意
    既然說到了睡覺,筆者就給大家說一句關於健康睡覺的俗語——「頭西腳東,睡覺遭殃;3寸長壽,4寸無憂。」可能有人只聽過後半句,沒有聽過前半句,今天我就給大家整體解釋一下,也希望大家平時多留意。當然了,筆者理解的可能有些瑕疵,廣大網友覺得不對的地方可以指正。前段時間,因為疫情的影響,很多人的工作都延後了。
  •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何意?老祖宗的經驗!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何意?老祖宗的經驗!雞和狗都是屬於家裡養的家禽,在中國民俗,老祖先們為了更好地存活早就已經開始試著著去飼養雞和狗了。因而,這種家禽也伴隨著人度過了較長的時光,我們的祖先總結出了許多有關雞和狗的民間俗語,例如:「雞但是六,狗但是八」,到底是啥意思?接下來就一同來了解一下吧。民間俗語:「雞但是六,狗但是八」,大意是:飼養雞別超過6年,豢養狗別超過8年。
  • 農村俗語:「雙春兼閏月,結婚好時年」,20年是雙春年,不妨留意
    農村俗語:「雙春兼閏月,結婚好時年」,20年是雙春年,不妨留意陽曆又稱為太陽曆,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參考制定出來的,根據陽曆的日期,人們在一年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四季變化,星座也是依陽曆來定的。我們過年時講究的陰曆,則是以月亮繞行地球一周為一個月,世界上所有擁有古老文化的國家,最開始都是使用陰曆的,因為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非常明顯。
  • 八十多歲的老父親像個小孩一樣無理取鬧,傷透了腦筋
    鄰居有個八十多歲的老大爺,老話說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然而,我卻沒看到他們有多幸福。老人有七個子女,四個兒子三個女兒。女兒們偶爾回來看看老人,四個兒子每家住三個月剛好一年輪到頭。圖片來源於網絡疫情期間宅家,總是能聽到老人使勁砸門的聲音。兒子媳婦道理說了一堆,老人一句也聽不進去。孫子孫媳哄老人家,說過幾天就能出去,老人才乖乖的回去了。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靠譜嗎?我從心理學角度給你解釋,一次說透
    導讀:中國有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是不是靠譜呢?真的三歲定終生?我用我的知識,來給你做個解釋。文/37度暖爸首先,不賣關子,表達下我的觀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我並不完全認可,它的確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說它有一定道理,是因為這句話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
  • 農村有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仍種田種菜去街上換錢,您怎樣看?
    農村的七八十歲老人種菜到市場上換錢,這樣的情況很正常,應該要鼓勵。人和機器一樣的,越懶越出病。你的什麼車子的長時間放著就會壞,天天用著反而會好些,有句名言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在農村生活到了七八十歲的人,都是從艱苦年代走過來的,一生的勤勞成了習慣,如果讓他們去所謂的有條件的享福,並沒有成為好事,有些老人在農村出出進進的勞作,身體很旺朗的,進入城裡後反而會出現,這不適應那不適應的,也有的成了遺憾。
  •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嬰兒期的表現,將會對應相似性格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嬰兒期的表現,將會對應相似性格關於孩子的作為,老人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真的有用嗎?其實老一輩的話不一定就是沒有用,曾有人說過,如果孩子在嬰兒期的時候有這些表現的話,那麼孩子的性格應該會不錯。為什麼呢?孩子在嬰兒期也就是2-3歲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孩子的第一個敏感時期,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慢慢的開始叛逆,會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如爬、跑、搶東西。
  • 和初戀私定終身,初戀卻嫁入豪門,他用30年成富豪,55歲娶到初戀
    俗語有云:「同心千載痴情盼,守得雲開見月明。」在這個世界上雖然不乏負心人的故事,但也會有一生只忠於一段感情的痴情者。臺灣電子業大亨田力行就是這樣一個痴心人,他一生只心儀過初戀一人,最終在55歲那年迎娶了心中最美的新娘,此間真情令人感慨萬分。
  • 「五不虛,六不實,七不留,八不坐」,古人的經典俗語,句句中肯
    「五不虛,六不實,七不留,八不坐」,古人的經典俗語,句句中肯中國是個有底蘊的國度,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經過歷史的沉澱與洗禮,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俗語文化。眾所周知,俗語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比如「五不虛,六不實,七不留,八不坐」這句老話,不僅意蘊深刻且道理更加耐人尋味!那這句古人的經典俗語,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事實上,俗語想要傳達的深層含義,無非是「生老病死」的自然常態,也就是到了不同的年齡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這種循環往復的人生規律,數千年來依然不曾改變。尤其隨著年齡的遞增,生活閱歷的不斷豐富,人們對新舊事物也會有不同的認知。
  • 俗話說「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是何意?馬上過年了,不妨一看
    除了這些,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習俗,比如這句「臘月忌尾,正月忌頭」,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上一輩人覺得,臘月和正月裡面,人們需要注意的事情很多,這些都是忌諱,千萬不能違背了否則一年都沒有好運,那麼問題來了,在這裡日子裡面,人們到底需要注意什麼呢?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中的「恩」是指何意?它的下半句是什麼?
    中華歷史文化悠久,除了詩詞歌賦記載著中華人民的智慧和文化,還有一種從生活中積累而來的語言精粹,也就是俗語。俗語從生活中來,又被運用到生活中去,我們常常在聽到一些老人家規勸年輕一輩的時候,總是能夠說出許多內涵豐富又容易理解的俗語,比如說,誰家夫妻吵架了,你如果要去勸誡的話,最常見的開場白就是:一日夫妻百日恩吶!
  •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舊收音機,現在值多少錢?看看你家有沒有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舊收音機,現在值多少錢?快看你家有沒有相信大家應該都見過七八十年代的收音機,有的人可能自己家裡就有這種老式的收音機。在當時,姑娘出嫁時要是有收音機伴著可是極其有面子的。可能有的人看到只要花50-120元,可能是現代人一天的開銷,根本不值錢,對放在現在這個時代是不值錢,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可是非常值錢的。當時政府工作人員一個月的工資也才10元,一個收音機至少需要小半年的工資。收音機在那個時代如此值錢,放在當下這個收音機又值多少錢呢?
  • 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啥意思?古人傳下來的忌諱
    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啥意思?古人傳下來的忌諱古詩大家都在熟悉不過了,在字數上和韻律上都非常講究,一般都是出自文人墨客之手。另外古代還有一種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語句,一般說起來也比較押韻,大家稱呼它為俗語。
  • 「女大三抱金磚,女大一不是妻」這句農村俗語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
    而且這些農村俗語中有許多的都是關於禮儀方面的故事,在農村有很多老一輩的人也經常談論這個農村俗語的話題,而且小編也挺喜歡聽這些農村老年人講這些有關於農村俗語的小故事,在聽老人們聊這些農村俗語的時候,仿佛就能感覺到我們的祖先當時所經歷的故事與背景。
  • 俗語:「好男有毛別有三,好女有膘別有四」啥意思?說得有道理嗎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源於老輩人長期生產生活的經驗總結。而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好男有毛別有三,好女有膘別有四」,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說的還有道理嗎?
  • 俗語:「女大一,難為妻;女大三,抱金磚」,有科學道理嗎?
    在民間,經常能夠聽到一種說法「女大一,難為妻;女大三,抱金磚」,說的是男人找一個比自己大三歲的女人,就像撿了一塊金磚一樣,婚後會很幸福;而找一個比自己大一歲的女人,就很難成為一生的夫妻,也很難白頭偕老。
  • 農村七八十歲的老人為何還要下地幹活?我見過最好的答案,太現實
    在農村長大或生活在農村的朋友肯定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農村人好像就是閒不住,年輕人懶散,有的好吃懶做,反而是老年人勤快得很,七八十歲還扛著鋤頭下地幹活,這些老人到底怎麼想的?是真的閒不住,還是生活所迫?下面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