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日本人把腦袋中間剃光光,搞出來的「月代頭(さかやき)」,你們有沒有覺得太虐心?我第1次在電視裡看到時,小腦袋裡只有1個想法:日本人不可理喻,醜得太變態。
現在長了點見識,也就不會大驚小怪,這是島國傳統,我不該戴有色眼鏡。簡單來說,月代頭就是將頭頂的頭髮去掉,僅僅對側面、後面的頭髮進行保留的髮型。它是公認的武士髮型,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流行樣式,一般的日本男人也可以使用。
儘管月代頭是標準髮型,但是古代日本有幾個階層是不會採用,它們是公卿、醫者、僧侶、學者以及賤民。

早期的日本人並不存在月代頭,這種髮型據說最早源自平安時代後期,直到戰國時期才風靡全國。那麼,它為什麼會產生呢?
原因還是有很多說法,無一例外都跟戰爭有關,可見日本人的尚武情節。版本一,戰場的混戰中,武士常常打到披頭散髮,頭頂垂下來的頭髮會遮住視線,從而影響戰鬥能力。版本二,武士戴著頭盔打仗,經常被悶得頭昏腦脹,一些武士就開始去掉頭頂頭髮。版本三,武士練武講究「氣」的修煉,戰鬥時氣流會反衝頭部,只有留成禿頂才能讓氣散開。
還有1個版本是說跟蒙古人學的,當年忽必烈的遠徵軍入侵島國,戰後日本人借鑑蒙古人的髮型創造月代頭。不管怎麼說,月代頭出現在武士群體當中,從武士階層逐漸流行到平民階層。

一般來說,標準的月代頭由月代、元結い(髮帶)、髷(髮髻)、鬢(鬢髮)等部分組成。早期的時候,武士拔掉頭髮來形成月代頭,場面血淋淋的同時,也是勇武精神的表現。
後來,拔頭髮造成嚴重的頭皮發炎,戴頭盔會隱隱作痛。戰國時代開啟後,武士們就逐漸放棄拔頭髮的行為,改用剃刀剃掉頭髮。進入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的長久和平,讓無仗可打的武士更關注外表。
厲害的武藝沒有戰場展示,而鮮明的月代頭卻能讓別人眼前一亮,武士們開始用蠟或油固定1個髮髻,將之固定在月代之上,就是那片白花花的頭皮。這種髮型,也就是人們最熟悉的月代頭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