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家裁縫鋪
經開區太湖街道東社區周新西路48號有一家裁縫店,店面不大,一不留神很容易錯過。在樹木的掩映下,樸實的門頭上寫著「東西服」四個紅色大字,底磚早已斑駁。店主張祥根已經做了近60年的裁縫,憑著一臺「蝴蝶牌」縫紉機和一身好手藝,讓店鋪成了當地響噹噹的「老字號」。
△店鋪名字原名叫「東裁縫店」,後來改名為「東西服」,招牌因為風吹雨打,已經換了一次又一次。
35年風霜雪雨守著沿街小店
張祥根
這家店開了有35年嘍,我當時還是東第一批個體戶。
△「繳納管理費登記證」,主營範圍寫著服裝、五金,發照日期是1985年4月23日
20多平方米的鋪子不算大,東西卻不少。牆上掛滿了布料和衣服,左邊牆上掛著中式成衣,等著顧客來取走,右邊則是各種西服布料。一張木板擱起的大長桌是操作臺,裁剪布料、熨燙衣服都是在這裡完成的,桌上隨手放著老式剪刀、數值有些模糊的尺子,靠牆邊一排大小不一的盒子裡盛著各種工具和紐扣、拉鏈等零碎配件。往裡便是兩臺蝴蝶牌縫紉機和一臺鎖邊機,它們也是裁縫店裡最老的「員工」了。
△縫紉機
△鎖邊機
這些經過歲月打磨的老物件和這間老鋪子一樣,樸實中甚至透著一些「土氣」,陪伴張祥根度過了悠長的時光。被問及為何沒有更換成現在更有效率的電動縫紉機時,張祥根說老式縫紉機用慣了,修一修、換換零件還能用,不捨得換掉。
張祥根
縫紉機也換過好幾臺,修過好多次了,不過現在已經沒什麼人能修了,好在零件還能買到自己換。
就這樣,35年來,張祥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著同一件事,守著這家裁縫店。
60年一針一線傳承匠心精神
張祥根今年已經76歲,家裡從爺爺輩開始就是做裁縫的。
張祥根
我的爺爺和父親都是手藝出色的裁縫,父親那時候是正宗的奉幫裁縫,專做西裝。
「奉幫裁縫」又叫「紅幫裁縫」,清末民初,寧波作為最早與國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有不少寧波裁縫曾為外國人裁製服裝,「奉幫裁縫」指的就是這群手藝人。
△父親當年的會員證書(左)和通行證書,上面的日期還是上世紀50年代,紙張已泛黃
為了生計,18歲那年張祥根開始跟父親學手藝,學了3年差不多可以跟父親做「出門工」了。「那時候沒有店面的,就是跟著父親一起扛著縫紉機走村串巷上門給人家做衣服。」1976年父親生了病,張祥根毅然擔起了大隊服務站裁縫鋪的重任。
張祥根
吃著紅薯幹,點著煤油燈,踩著縫紉機,一針一線幹活,都是為了養家餬口。
改革開放後,張祥根決心自立招牌。那時縫紉機已慢慢開始引領時代潮流,但看似大好的形勢卻有著激烈的行業競爭。從選面料、量尺寸、做裁剪到縫邊鎖眼、釘扣子,每一道工序都得扎紮實實、毫不含糊,這是張祥根對於縫紉工藝的自我要求。
街坊領居們都清楚這家店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在工作時不允許其他人打擾。布料被平整地鋪在案板上,一把尺子,一塊三角形畫片,三下五下就畫好了線,拎過一把裁縫專用的大剪子,看著剪刀「嗤嗤嗤」地划過布料,聽著縫紉機「嗒嗒嗒」地躍動,還有布料噴上水熨鬥「嘁嘁嘁」地升騰起縷縷白汽,每一剪下去果斷而順暢,每一個針扣的打進和穿出都又穩又準。抬手揮袖間,拷邊機的盤線方式、吊起的熨燙線,每個細節處處獨道。一件衣服,上百道工序,10000多針腳,不露一個線頭,不留一絲褶皺。
△視頻
裁縫是一門考究細緻功夫的行當,張祥根不斷精進著自己的手藝,做到這般「完美」了,他卻常常自嘲是一個「沒本事的老裁縫」,一匹布一紮線物盡其用,不自高不自大量體裁衣罷了。而這名「沒本事的老裁縫」卻專注製衣近60年。
老字號與時俱進服務街坊鄰居
上世紀80、90年代是裁縫店生意正紅火的時候,張祥根的店以定製西服為主,還幫工廠加工西服式樣的工作服,徒弟也收了5、6個。步入21世紀後,裁縫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張祥根
那個年代做衣服的人挺多的,當時人們賺錢的一個動力就是能做一件新衣服穿。穿自己做的衣服是時髦,所以生意很好。現在去商場和網上買衣服多方便啊,種類也多,很少有人來做衣服了。
不光是做衣服的越來越少,還在堅守這門手藝的人同樣越來越少。「帶的徒弟待不住,畢竟還要養家,新區廠裡隨便做做都比這個賺得多啊!也有很多裁縫師傅轉業了,還在做的人寥寥無幾。
張祥根也在與時俱進——把老印花的裝飾配在西服上,整體端莊又具現代風格;更新唐裝、復古中山裝的款式,慢慢地跟上潮流。就這樣,店鋪留住了一批習慣「量體裁衣」的老顧客。
採訪中,老客戶華阿姨正巧前來定製一套中式衣服,選好布料後,張祥根嫻熟地為她測量身長、腰圍、胸圍、下擺、肩寬、袖長、領圍等各種尺寸,不用量一個記一個,而是等到全部量好後直接將數據一一記在本子上,之後依舊沿襲早年的樣子手工製作。
華阿姨
我今年71歲,上了歲數的人還是喜歡穿定做的,合身。我們是老鄉鄰了,我十幾歲時就找張師傅做衣服了,襯衫、褲子、外套什麼都做,那時候全家人都找他做的。
張祥根
西服車工多,中式服裝手工多。60歲以前主要做西服,60歲以後以中式服裝為主。我年紀大了,精力跟不上了,中式衣服輕鬆一點。
即使如此,他的手也不敢停下,偶爾也要加個班,因為每件衣服都是講好日子的,到時候人家來取,如果還沒做完信譽就沒了。他說就憑「信」字幹了這麼多年,這碗飯不好吃,酸甜苦辣都得嘗。
幾十年來,張祥根始終以低廉的價格給周邊居民製衣,讓老人們穿得起體面的衣裳。不僅如此,他還經常為鄰居補撕口、縫紐扣、換拉鏈、改橡筋、改褲腳,不收錢或只收材料費。「鄰居對我做的衣服滿意,我這個老裁縫也算是有點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