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時候,那時我10歲上下,出生於廣東某三四線城市的農村。那時候的香港,在廣東可以說是神一樣的存在,那時候除了知道省會廣州和特區深圳外,第三個就是香港。

90年代香港的影視
那時候很少人家有電視機,村裡一百多戶人,只有幾家有電視機,而且是靠電視機天線接收信號,收不到幾個電視臺。後來開始有了電視機頂盒,還是要先靠天線接收信號,然後經過機頂盒轉換電視臺信號的。
機頂盒可以接收的臺變多了,可以收到中央臺和各省的衛視臺,但人們主要看的還是香港的翡翠臺,看的電視劇全是香港劇,廣東人的白話有很多人是從香港電視劇上學的,並不是家鄉的母語。
那時香港電影很出名,能看上一部香港影片會開心一整天,但是很少有機會看,因為需要去租電影帶回來,放在錄像機裡播放才行。村裡只有一戶人有那機器,所以每次放電影的時候,全村的小孩都會聚集到他們家,比開會還隆重。


再後來,電影由錄像帶變成了VCD/DVD,但還是要租的,還是以香港電影為主,由成龍元彪的古裝武打片,再洪金寶的現代打戲,再到周星馳的搞笑喜劇。整個童年的歡樂都是香港電視和電影帶來的,很多人也受到了香港電視劇家庭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認同香港電視劇傳播的家庭觀念。
90年代香港明星
那時感覺香港明星都很帥很漂亮,四大天王都是男神,香港小姐冠軍那可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成龍、洪金寶、元彪、周潤發、周星馳、梅豔芳、林青霞、張曼玉、李嘉欣,還有很多,記憶中認識的都是香港明星,連李連杰都覺得是香港的。


那時香港明星的海報,那可是搶手貨,如果誰家能有一兩張,那可是很有面子的事,可以吹好幾天的牛逼。
90年代香港貨
那時候的香港貨,那可是好用、質量好、貴的代名詞。因為那時候對於能走出農村的人不多,能去香港的人更少,香港的東西在那時是質量好,價格貴,難買到,能用上香港貨的人是很厲害的。
香港的化妝品是最搶手的,藥品是去香港必帶的,那時候如果知道有誰要去香港,三姑六婆必定會叮囑幫忙帶香港的藥品。就是現在,香港的很多藥品也很受歡迎,是香港代購的重點代購產品之一。

香港人的小三
90年代香港出名的女星很多,每個都有自己的特色,那是香港出美女的年代。但美女始終都是稀缺的,不是人人都能擁有,那時候很多香港人到內陸包小三。

還記得那時,村裡人的小姨做了一個香港人的小三。做別人小三本來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但她做了香港人的小三卻不一樣。香港人每個月會給她寄一千多塊港幣,那時候港幣值錢,而且那時的一千塊等於現在的兩三萬吧。他們家變成了有錢人家,神氣得很,絲毫沒有做小三的羞恥。聽說她想給香港人生個小孩,但不知道是她還是他身體的原因,一直沒有成功。後來長大出來讀書後,關於她的傳聞就斷了。
現今的香港
90年代的香港,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比內地好很多很多,那時候很多人偷渡過香港打臨工都能賺大錢,就跟現在越南人要偷渡去英國差不多,所以那時候的香港人看不起內地人。
可是如今,香港還是那個香港,內地不再是那個內地,現在內地經濟發展得比香港好的城市多得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武漢,都不比香港差。

可是現在還有一部分香港人自詡高人一等,那是在自欺欺人,同時看到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有錢人到香港掃貨,心裡不平衡,被國外的惡勢力利用,才有今天香港的亂局。
但對於作為堂堂大國的中國來說,一個城市的亂局會解決不了嗎?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中國,經歷了多少政治鬥爭,多少地區叛亂,又有多少邊界混戰,積累了多少經驗,他們是真的不懂。
其實,一部法律就可以解決香港亂局,這就叫依法治國,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