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感到了困頓,心中頗有些感觸。
於是,想到了魯迅的《孔乙己》,就再來說一說《孔乙己》吧。也因著他的知名度。魯迅畢竟是毛主席點過名的。
我們知道文中的孔乙己,最後是很悲慘的。在一個寒冷的時節,應該是病餓而死。我更傾向於認為他凍餓而死。近幾日天很冷,在某地有一位環衛工人,被人發現時,已經被凍死在路邊。也就是那日前後,我們村有一位瘋癲的婦女,是南方某市一位老機關幹部的孩子,因為腦子的問題被送到了我們這裡給人做老婆。剛來時很好,幹活穿工作服,回家換衣服。也是村裡的風景。後來越來越厲害,就瘋癲掉了。他的老公也因為這個,慢慢的也瘋傻了,在四十歲左右吧,在一個冬日死掉了。她現在應該五十多了。就在最冷的時候,她被鎖在了屋裡好幾日,再開門時,已經死掉了。這就是命運吧!命運竟如此悽慘。孔乙己,在別人眼裡是不是傻瓜呢?總之,走時很悲慘。
於是,我就想。假如孔乙己脫下長衫,加入短衣幫。他會不會好些呢?去說一樣的話,去做一樣的活。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大多是四書五經裡的話,那些儒家傳統經典。或許,也時常拿些詩詞來安慰。那時讀書是用來致仕的。文人雅士幾個不能吟詩作對。
現在讓他加入短衣幫。也許變得「談笑無鴻儒,往來盡白丁」。我想他應該是苦悶的。沉默寡言應該是免不了的。
其實,多多的接觸短衣幫才知道。他們也是有很多道理的人。誰的頭腦裡沒有石頭呢?也有很多侃侃而談的人,那談話的技能是與生俱來的。令很多讀書人都汗顏。讀書人不也是腦力勞動者嗎?所以,也有很多書呆子。
其實,孔乙己沒有什麼可清高的。現代,文學之於知識,之於技能,只是其一,文學是種知識,文學是種技能。他居於很重要的地位,但離了他也一樣的過活。陶淵明那樣的文人,自己耕種,高志趣。
說話讓人聽不懂,溝通力不行,這樣的人到哪裡能好呢?
他寫的一手好字,可以替人家炒炒書。也算是文案工作者。可總是幹不長久。慢慢的就沒人用他了。現在讓他加入短衣幫,那些活計,他能幹的了嗎?什麼活計不是技術呢?什麼技術不需要時間呢?孔乙己五穀不分,四肢不勤。我感覺他是幹不了的。他能幹的久嗎?自己拿手的都幹不了,自己不擅長的,他又怎麼能做的了呢?我想他還是一樣的。孔乙己無家事所累,一個小鎮知識屌絲,輕飄飄一個人。也許,有了家庭壓力,他能受些氣,忍耐些,或許能好些。這樣想來,孔乙己是個責任感差的人。這樣的人,到哪裡能好呢?
再換個角度分析一下孔乙己吧!從身意氣的角度去分析下。
身,就是你現在所處的位置;
意,就是你想要的一個狀態;
氣,就是在這段時間裡,在身與意的碰撞裡所展現出來的氣質。
從身的角度講,孔乙己弄到將要討飯了,可以說地位很低了,落魄已極。很多人都可以笑他的。是奚落的對象,有夠窩囊廢了。一把年紀,混活到如此地步。老而無人敬,是可悲的。於是,店裡的小夥計,都覺「不配教他」。於是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從意的角度說,他仍抱持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氣。於是,唯一站著喝酒而穿長衫、滿口之乎者也。他覺得自己應該是爵祿在身,自己應該是文人雅士。於是,這種光照耀著他。把這拿去,他就是一個失了魂兒的人,就會垮掉的。
從氣的角度看,那麼低的身份,還要高的姿態。這會是什麼氣質呢?
我覺得他應該是充滿冷氣,對於他人的冷氣。由自命清高而來,又空蕩蕩的冷氣。當然,沒有攻擊力的小孩除外,面對小孩子他還是很可愛的。他也渴望有個家庭啊!然後,頹氣。慢慢的,他應該也是失望的,對於現在的失望,對於未來的失望。於是形成了一種頹氣。偷到丁舉人家裡。別人都知道丁舉人惹不得,他卻如賭徒,以身犯險,以前被抓過,也被打過。還是不長記性。終也是打折腿,最後,大約的確死掉了,也是因為這個吧。
其實,身份低沒什麼,意境高也沒什麼。可是,展現出什麼氣質,卻可以深深影響他的生活。傲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這樣才是好的。這是一個情商問題,情商太低,這樣的人,到哪裡能好呢?
死前,不見了長衫,爬著來,從身上摸出了四文錢,沒有以前排出九個大錢的傲氣了。喝了最後一碗酒。自己為自己告別吧。誰在意他當時的心情呢。他的生活所有的光終要熄滅了,短衣幫只是給他奚落,拿他的事消遣。同為孔子門生的何丁們,卻對他形成了踐踏,是他們拿走了孔乙己最後的光,失了魂,垮掉了。落魄的狗都不如。臨了,小品德也未守住,欠下十九文錢。按現在來說也就幾百塊錢吧!簡直微不足道。寫在粉板上,輕輕的便擦去了。就是這麼輕微的生命。
這便是一個身氣意不得圓融的人。這樣的人不能安住世間,也不能安住內心。這樣的人,到哪裡能好起來呢?
也許,他全然未知自己是一個無才無品的人。也許,他一直感覺自己懷才不遇,也憤世嫉俗。如果他才分出眾,也許會進學了。像丁舉人般。或者範進中舉。可他終什麼也不是。只一個小鎮落魄的讀書人。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才分,他怎麼能好起來呢?他也是竊書的,書給了他什麼呢?只是拿書來自醉嗎?來慰籍自己的空虛嗎?這樣讀書意義是不大的。讀書應該讓自己更強大,靈魂更超脫,我們所知的孔乙己只是逐漸掉落,像輕飄飄的羽毛。
也許,他全然未知自己是一個好喝懶做的人。到哪裡活都幹不幾天,有些錢就去買酒喝。業精於勤荒於嬉。這樣一種壞毛病,這樣的人,到哪裡能好起來呢?
綜合這些去考慮時。感覺魯迅這文章很淺。淺到如同拿一個班裡倒數第一去說這個班級成績不好一樣。
其實,感覺魯迅是說在說人們充滿了奴性,還有愚昧。平日裡說說笑笑,把很多東西都拿來當做談資。對於讀書人,有權勢的就怕,沒權勢的就笑。對他們共同的特質,知識卻全然不尊重。這何其可悲。權勢、奴性哪一個能令社會進步呢?都不可能,還會壓制發展。是一種腐朽力。而知識卻可以推動社會進步。
在這樣一個社會裡,孔乙己也是不會好起來的。無才無能無品又有臭脾氣。這也是一種矯情。矯情就是錯。沒人寵,沒人愛,矯情給誰看。不自取其辱等什麼。
孔乙己,到哪裡都不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