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孔乙己,人窮,矯情就是錯

2021-01-14 邊城月雜說

工作中感到了困頓,心中頗有些感觸。

於是,想到了魯迅的《孔乙己》,就再來說一說《孔乙己》吧。也因著他的知名度。魯迅畢竟是毛主席點過名的。

我們知道文中的孔乙己,最後是很悲慘的。在一個寒冷的時節,應該是病餓而死。我更傾向於認為他凍餓而死。近幾日天很冷,在某地有一位環衛工人,被人發現時,已經被凍死在路邊。也就是那日前後,我們村有一位瘋癲的婦女,是南方某市一位老機關幹部的孩子,因為腦子的問題被送到了我們這裡給人做老婆。剛來時很好,幹活穿工作服,回家換衣服。也是村裡的風景。後來越來越厲害,就瘋癲掉了。他的老公也因為這個,慢慢的也瘋傻了,在四十歲左右吧,在一個冬日死掉了。她現在應該五十多了。就在最冷的時候,她被鎖在了屋裡好幾日,再開門時,已經死掉了。這就是命運吧!命運竟如此悽慘。孔乙己,在別人眼裡是不是傻瓜呢?總之,走時很悲慘。

於是,我就想。假如孔乙己脫下長衫,加入短衣幫。他會不會好些呢?去說一樣的話,去做一樣的活。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大多是四書五經裡的話,那些儒家傳統經典。或許,也時常拿些詩詞來安慰。那時讀書是用來致仕的。文人雅士幾個不能吟詩作對。

現在讓他加入短衣幫。也許變得「談笑無鴻儒,往來盡白丁」。我想他應該是苦悶的。沉默寡言應該是免不了的。

其實,多多的接觸短衣幫才知道。他們也是有很多道理的人。誰的頭腦裡沒有石頭呢?也有很多侃侃而談的人,那談話的技能是與生俱來的。令很多讀書人都汗顏。讀書人不也是腦力勞動者嗎?所以,也有很多書呆子。

其實,孔乙己沒有什麼可清高的。現代,文學之於知識,之於技能,只是其一,文學是種知識,文學是種技能。他居於很重要的地位,但離了他也一樣的過活。陶淵明那樣的文人,自己耕種,高志趣。

說話讓人聽不懂,溝通力不行,這樣的人到哪裡能好呢?

他寫的一手好字,可以替人家炒炒書。也算是文案工作者。可總是幹不長久。慢慢的就沒人用他了。現在讓他加入短衣幫,那些活計,他能幹的了嗎?什麼活計不是技術呢?什麼技術不需要時間呢?孔乙己五穀不分,四肢不勤。我感覺他是幹不了的。他能幹的久嗎?自己拿手的都幹不了,自己不擅長的,他又怎麼能做的了呢?我想他還是一樣的。孔乙己無家事所累,一個小鎮知識屌絲,輕飄飄一個人。也許,有了家庭壓力,他能受些氣,忍耐些,或許能好些。這樣想來,孔乙己是個責任感差的人。這樣的人,到哪裡能好呢?

再換個角度分析一下孔乙己吧!從身意氣的角度去分析下。

身,就是你現在所處的位置;

意,就是你想要的一個狀態;

氣,就是在這段時間裡,在身與意的碰撞裡所展現出來的氣質。

從身的角度講,孔乙己弄到將要討飯了,可以說地位很低了,落魄已極。很多人都可以笑他的。是奚落的對象,有夠窩囊廢了。一把年紀,混活到如此地步。老而無人敬,是可悲的。於是,店裡的小夥計,都覺「不配教他」。於是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從意的角度說,他仍抱持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氣。於是,唯一站著喝酒而穿長衫、滿口之乎者也。他覺得自己應該是爵祿在身,自己應該是文人雅士。於是,這種光照耀著他。把這拿去,他就是一個失了魂兒的人,就會垮掉的。

從氣的角度看,那麼低的身份,還要高的姿態。這會是什麼氣質呢?

我覺得他應該是充滿冷氣,對於他人的冷氣。由自命清高而來,又空蕩蕩的冷氣。當然,沒有攻擊力的小孩除外,面對小孩子他還是很可愛的。他也渴望有個家庭啊!然後,頹氣。慢慢的,他應該也是失望的,對於現在的失望,對於未來的失望。於是形成了一種頹氣。偷到丁舉人家裡。別人都知道丁舉人惹不得,他卻如賭徒,以身犯險,以前被抓過,也被打過。還是不長記性。終也是打折腿,最後,大約的確死掉了,也是因為這個吧。

其實,身份低沒什麼,意境高也沒什麼。可是,展現出什麼氣質,卻可以深深影響他的生活。傲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這樣才是好的。這是一個情商問題,情商太低,這樣的人,到哪裡能好呢?

死前,不見了長衫,爬著來,從身上摸出了四文錢,沒有以前排出九個大錢的傲氣了。喝了最後一碗酒。自己為自己告別吧。誰在意他當時的心情呢。他的生活所有的光終要熄滅了,短衣幫只是給他奚落,拿他的事消遣。同為孔子門生的何丁們,卻對他形成了踐踏,是他們拿走了孔乙己最後的光,失了魂,垮掉了。落魄的狗都不如。臨了,小品德也未守住,欠下十九文錢。按現在來說也就幾百塊錢吧!簡直微不足道。寫在粉板上,輕輕的便擦去了。就是這麼輕微的生命。

這便是一個身氣意不得圓融的人。這樣的人不能安住世間,也不能安住內心。這樣的人,到哪裡能好起來呢?

也許,他全然未知自己是一個無才無品的人。也許,他一直感覺自己懷才不遇,也憤世嫉俗。如果他才分出眾,也許會進學了。像丁舉人般。或者範進中舉。可他終什麼也不是。只一個小鎮落魄的讀書人。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才分,他怎麼能好起來呢?他也是竊書的,書給了他什麼呢?只是拿書來自醉嗎?來慰籍自己的空虛嗎?這樣讀書意義是不大的。讀書應該讓自己更強大,靈魂更超脫,我們所知的孔乙己只是逐漸掉落,像輕飄飄的羽毛。

也許,他全然未知自己是一個好喝懶做的人。到哪裡活都幹不幾天,有些錢就去買酒喝。業精於勤荒於嬉。這樣一種壞毛病,這樣的人,到哪裡能好起來呢?

綜合這些去考慮時。感覺魯迅這文章很淺。淺到如同拿一個班裡倒數第一去說這個班級成績不好一樣。

其實,感覺魯迅是說在說人們充滿了奴性,還有愚昧。平日裡說說笑笑,把很多東西都拿來當做談資。對於讀書人,有權勢的就怕,沒權勢的就笑。對他們共同的特質,知識卻全然不尊重。這何其可悲。權勢、奴性哪一個能令社會進步呢?都不可能,還會壓制發展。是一種腐朽力。而知識卻可以推動社會進步。

在這樣一個社會裡,孔乙己也是不會好起來的。無才無能無品又有臭脾氣。這也是一種矯情。矯情就是錯。沒人寵,沒人愛,矯情給誰看。不自取其辱等什麼。

孔乙己,到哪裡都不會好起來的。

相關焦點

  • 多少人活成了孔乙己?大約孔乙己的確還活著,我就是其中一個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每當讀《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的時候,有一種錯覺,老覺得自己就是孔乙己,靜下心來一想,還真有些像,思考了一夜之後,覺得又像阿Q,甚是糊塗,今天想寫寫孔乙己,且無從落筆,就從一句孔乙己和魯先生的對話開始吧!孔乙己:魯先生,要不要來喝一杯?考你一下,茴香豆的茴你會寫嗎?魯先生:大概孔乙己的確還活著。
  • 孔乙己新編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公知。他已是油膩中年,青白臉色,皺紋間夾著一付眼鏡。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自由民主法治的濃鬱家國情懷,曾被評為中國百大公共知識分子的。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 改編版;孔乙己
    孔乙己   學童公眾號的定位,是不同於別處的。   都在菜單欄設置好幾個功能,裡邊備著文章,可以隨時點開閱讀。   想努力賺點錢的人,每天花費一個時辰,便可賺得一天的吃飯錢;倘肯多花半個時辰,又可獲得一些報酬,做其他的開銷了。   我從年初時,便在公眾號裡面做著管理。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短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他所創作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一篇,理由是:「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孔乙己是一個不願意甚至不屑透露姓名的落魄書生,因為他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酒館就是彼時社會的縮影,映射出社會百態。
  • 《孔乙己》|在涼薄世界裡堅守的孔乙己,不僅是個被嫌棄的邊緣人
    而孔乙己在精神世界裡有的滿足感,不正是在生活裡選擇空虛頹喪的邊緣人「松子」所不曾擁有的嗎?他便就是孔乙己。作為科舉考試屢次失敗的讀書人,孔乙己淪為了封建末世科舉制度廢除後多餘的知識分子,而他不改初心的堅持,卻不幸成為那個時代看客們茶餘飯後的笑料。
  • 為什麼人到中年更能讀懂魯迅?一篇《孔乙己》道盡無奈辛酸
    他經常著一件長衫,書中對他有這樣的描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 看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又想起了孔乙己
    但是,去年在看他的獨角戲《一個人的莎士比亞》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孔乙己———並不是他演的那個「我」像,而是也由他扮演的那位介紹莎士比亞的老師讓我想到了孔乙己———要是滿腹學問、張口就「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在魯鎮也有個渴望求學的小孩來做他的學生,這一老一少在舞臺上會多麼好玩!那就會比魯迅本來十分嚴肅的立意「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更多一層趣味了———當然,魯迅本人也許未必會喜歡這種「趣味」。
  • 再讀《孔乙己》:年少看不懂孔乙己,看懂已近中年活成了孔乙己
    小說集《吶喊》中有一篇《孔乙己》,基本在任何版本的語文課本中都有,每年一讀,覺得語文課本裡的課文真的都是精挑細選的經典之作,孔乙己就是大多數普通人一生的縮影,但是在年少之時是無法體會的。01悲哀的孔乙己:備受排擠取笑的社會「邊緣人」魯迅在描寫孔乙己的出場時,有一句描述,是「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句話就隱藏了很多的信息。
  • 中國最好的短篇小說——《孔乙己》
    要講好一個簡單故事就是一件更難的事情。所以,寫得好短篇小說的作家一定寫得好長篇小說,但是寫得好長篇小說的人不一定寫得好長篇小說。雖然長篇小說要寫好也並不容易,但是短篇小說沒有很強的語言駕馭能力是完全不能寫的。每一個字的運用都是需要再四推敲,反覆斟酌的,需要用最有限的文字來表達深刻的內涵。如果要在中國歷史中找一篇最好的短篇小說,那毫無疑問,就是《孔乙己》。
  • 小說《孔乙己》中的「上大人,孔乙己」有什麼來歷?怎麼解釋?
    我們在中學課文中學過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一個舊社會低層知識公子,受封建科舉制度影響,雖然也讀過「四書」、「五經」,但因為連一個秀才也沒考上,人又懶,又不會經營,自認為是「讀書人」,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不屑於體力勞動,窮困潦倒,迂腐窮酸,常受人嘲笑戲弄。又有偷的毛病,經常挨打,最後被打斷腿,淪為乞丐,因窮而死。
  • 《孔乙己》:穿「長衣衫」的「短衣幫」,眾人口中的笑料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 《孔乙己》:身材很高大,寫得一筆好字,挨打的卻總是我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魯迅—— 01 ——※ 重溫經典《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於1919年四月發表在《新青年》第六卷。孔乙己是小說中的人物,現實中有這號人物嗎?
  • 「孔乙己」是什麼意思?
    我們都學過魯迅先生寫的孔乙己,小時候總覺得孔乙己只不過是普通的一個名字而已,跟張三李四沒什麼區別,長大之後,總覺得這個名字有點怪怪的,又用為標題,肯定沒那麼簡單。為什麼不用他慣用的寫作技巧,稱之為某生呢? 魯迅先生為啥要給主角取「孔乙己」為名呢?
  • 多年以後,符合這兩點的人,最後都變成了「孔乙己」
    而所謂面子都是別人給的,孔乙己認不清形勢,始終活在虛擬的個人世界,他讀書人的情操堅守就成了笑話,典型的「德不配位」,況且還沒有「位」。我看過一些東北二人轉,說實話,演員們的衣裳破破爛爛的,但是卻很「神氣」,惹人發笑,俗話說就是「蔫壞蔫壞的」,這角色要是孔乙己去出演,估計都不用化妝,本色出演就行了。
  • 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二)《孔乙己》節選孔乙已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 《孔乙己》教學建議及參考教例
    三、小夥計眼中的孔乙己1. 細看孔乙己。剛才說課文第四段的這句「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是小夥計對孔乙己形象的一個整體概況,讓人看到了孔乙己的另類,與社會環境的格格不入,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除了這句話,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了小夥計眼中的孔乙己?
  • 從《孔乙己》到《阿Q正傳》,看孤獨零餘者的生存與毀滅
    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澤東選集》《孔乙己》和《阿Q自傳》,均選自魯迅文集吶喊,該書創作於1918~1922年,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魯迅通過對社會矛盾的刻畫,進一步否定了舊中國時期的封建制度和迂腐的傳統觀念。
  •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但張博洋似乎忘記了馬雲在成功前也遇到了同樣的尷尬,一大群人去應聘工作,馬雲曾經是那個唯一沒被錄取的人,所以說,更多時候我們大概都是孔乙己,自己認為自己肚裡還有點貨,自認為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但卻被現實打得鼻青臉腫,自尊的粉掉落一地,受盡屈辱。因此,我們真的沒有勇氣去討厭孔乙己、踐踏孔乙己,因為那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 #於美麗的倫敦生存#Chapter 3 窮矯情&窮開心
    我開始厭倦了每天都一個人上學放學,厭倦了每天都和不同的人不鹹不淡的打招呼 找話題,我甚至開始厭倦超市裡好吃的樹莓。幹什麼都是一個人的感覺真的非常的糟糕。我的好朋友一直在和我說,在國外生活就是這樣啦,很難找到玩得到一起的朋友,基本上就是無盡的無聊和寂寞。我其實不想這樣窮矯情,畢竟我只出來兩個月而已,也不是很長的時間,可我真實的感受就是這樣,很糟糕。其實說起來很奇怪。
  • 名師優課|《孔乙己》教學實錄
    生1:我找的是酒客在笑孔乙己臉上的傷疤。第4段第五行——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師:請你聯繫上下文說說,這裡反映了孔乙己的什麼特點?生1:好喝懶做。下文說他臉上的傷疤是偷書被人家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