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後,符合這兩點的人,最後都變成了「孔乙己」

2020-12-15 清風小寒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孔乙己》的主角,而且據說是他自己最滿意的一篇,沒有之一。初看可笑,細思極恐。魯迅先生作為反帝反封建的鬥士,其實他塑造孔乙己的形象是有深意的。

孔乙己穿著破爛的長衫,臉上帶著菜色,在魯鎮的鹹亨酒店裡,像個失魂落魄、倒黴透頂的小丑惹人發笑,這位高大身材的讀書人,硬生生被如山的世俗、似海的偏見擠垮了。

他的命還不夠慘嗎?營養不良,沒有朋友,在笑聲中出現,又在笑聲中消失,他的生命竟然變成了無意義的消耗,徒增笑料罷了,嗚呼,可悲可嘆哉!

可能,魯迅先生的深意就藏在這裡。

‖因為懶惰而被邊緣化

所謂「相由心生」,看孔乙己的穿著打扮,特別是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這還叫長衫嗎?都說「人配衣裳馬配鞍」,由衣觀人,話說孔乙己的精神能好到哪去!人人避之不及,誰願意去搭理這樣的邋裡邋遢的閒人呢?

那麼,魯迅先生為什麼這樣寫呢?在他睿智的巨筆下,封建社會讀書人的懶惰一展無遺,信奉那啥「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而且這還有一個讀書人專用雅稱——叫做「清高」。

由此可見,懶惰是存在於大部分封建社會讀書人骨子裡的本性,他們鄙視體力勞動,以「清高」為榮。在孔乙己這個落魄的讀書人身上,這個特徵更加明顯,因為他死也放不下所謂的「面子」,非要穿著象徵自己身份的那件世上唯一的長衫。

擁有著高大身材的孔乙己,雖然說完全鄙視體力勞動,但作為讀書人,他可是也有一項生存技能:替人抄書,因為他字寫得好。不過,玩失蹤就不對了,連著幾回,這條路也斷了。

「面子」問題害人不淺哪!而所謂面子都是別人給的,孔乙己認不清形勢,始終活在虛擬的個人世界,他讀書人的情操堅守就成了笑話,典型的「德不配位」,況且還沒有「位」。

我看過一些東北二人轉,說實話,演員們的衣裳破破爛爛的,但是卻很「神氣」,惹人發笑,俗話說就是「蔫壞蔫壞的」,這角色要是孔乙己去出演,估計都不用化妝,本色出演就行了。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封建社會讀書人多了去了,如「丁舉人」之流,其所作之事人神共憤,殘暴冷血令人髮指,眾人皆知「他家的東西偷不得」,孔乙己就算是考中秀才,又有什麼用呢?不過又是一個所謂的「丁舉人」罷了。

現在社會上,孔乙己這樣的人也不少,但是社會制度好,所以他們可以安心躺在「低保」上睡大覺,最讓人感到可笑的,是有一個工作人員下鄉調查,問家裡還缺什麼,「缺什麼,缺婆娘(老婆)唄」,回答得聲音洪亮,理直氣壯,面不改色心不跳,讓人唏噓不已。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大好時光不能任性揮霍,不能懶到骨子裡,發黴長毛,不能成為孔乙己式的可有可無的邊緣人。

‖因為性格而被邊緣化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孔乙己的穿著打扮連乞丐都不如,最起碼乞丐之悽苦還令人同情,到了孔乙己這兒,就只有剩下無情的笑聲,挖苦譏諷了。

孔乙己的處事的態度是耐人尋味的,他面對別人的諷刺挖苦,痛揭傷疤,居然謙恭馴良,逆來順受,即使是爭辯,也只是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從沒有動手打人的意思!換作旁人,誰還敢當面說他是小偷,估計立馬翻臉,打得你爹都不認識你。

孔乙己心腸不壞,但就是太忠厚老實了,比如給孩子分吃茴香豆,教小夥計識字等等,而且他還講誠實守信,從不賒欠,十足的濫好人一個,還是好到沒朋友的那種。

孔乙己有這樣的性格,被邊緣化是必然的事。

現在,「老實」被賦予了另一個內涵:「無能」,因為無論什麼時候,大魚吃小魚的社會格局是不會變得。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在一個單位裡,任勞任怨默默無聞的老黃牛,可能沒有話語權,他們的性格是多麼的相似,對此魯迅先生有一句話說得好:……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

世上的事真是奇怪,像前一段時間網上轟轟烈烈的「西安奔馳女」事件,彬彬有禮,按程序反映問題,可是沒用,逼的她坐上引擎蓋,「潑婦罵街」式大吵大鬧,問題竟然順利解決,說明了什麼?

孔乙己就是太缺乏抗爭精神了!

‖魯迅先生藏起來的深意

孔乙己的命運為什麼這麼慘?其實,就是這兩點,一是懶惰一是老實。魯迅先生作為偉大的文學家,早在很多年前就看清了真相,所以他才呼喚改革,呼喚鬥爭,並為之寫出了很多深沉的具有社會意義的作品,如《吶喊》、《彷徨》等等。

孔乙己這個人物是最能激發人的抗爭精神的,是不是?

以上純屬個人理解,歡迎大家斧正!

相關焦點

  • 多少人活成了孔乙己?大約孔乙己的確還活著,我就是其中一個
    當看到這裡的時候,很多人以為孔乙己就是小說中的主人公,魯先生就是魯迅,這就大錯特錯了。這裡的孔乙己是一尊冰雕,沒有血液,如果給一點溫暖,他就融化了,仿佛就是塑造在人們心中的一個傳奇人物,不時給世人一種懷念之情,一種嘲笑之意。而魯先生則是靈魂,時刻在敲打著每一個人的心扉,讓精神牽絆著已逝去的寂寞時光不停吶喊。
  • 《孔乙己》|在涼薄世界裡堅守的孔乙己,不僅是個被嫌棄的邊緣人
    用心理學解釋,如果說人格是一種廣泛的、相對穩定不變的心理特徵模式,那邊緣性人格可以被稱為「情緒不穩定人格」,而邊緣人,則是被主流社會所排斥的個體。看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不難發現,松子的心歷路程完全符合「邊緣性人格」的症狀。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而孔乙己,屬於第三種酒客。「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寥寥數語突出了孔乙己自身社會地位和精神定位的矛盾。站著喝酒,說明他的社會地位和「短衣幫」差不多,只能買一碗酒,頂多加一份茴香豆站著喝。然而,從精神定位上看,他自覺自己高「短衣幫」一等,甚至是不輸長衫主顧。他不屑於和短衣幫穿同樣的短衣衫,所以堅持穿著長衫喝酒。即便他的長衫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 中國最好的短篇小說——《孔乙己》
    但是,短衣幫人多,掌柜的又沒有辦法忽視這些人的價值。但是,掌柜的想的是榨取勞動階級的價值,掌柜的與短衣幫們就是資產階級和打工人的代表,兩個階級互不信任,互不尊重。這也就是「掌柜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的原因。但是,這兒又出來件弔詭的事情,這兩個相互不信任的群體,卻都對權力階級長衫客都表示尊重。金錢和勞動最後都向權力低頭,有些真相要直面的時候多少是困難的。
  • 孔乙己新編
    碼字的人,傍午傍晚碼完了字,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地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碼字的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公知,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 再讀《孔乙己》:年少看不懂孔乙己,看懂已近中年活成了孔乙己
    小說集《吶喊》中有一篇《孔乙己》,基本在任何版本的語文課本中都有,每年一讀,覺得語文課本裡的課文真的都是精挑細選的經典之作,孔乙己就是大多數普通人一生的縮影,但是在年少之時是無法體會的。01悲哀的孔乙己:備受排擠取笑的社會「邊緣人」魯迅在描寫孔乙己的出場時,有一句描述,是「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句話就隱藏了很多的信息。
  • 再度孔乙己,人窮,矯情就是錯
    於是,想到了魯迅的《孔乙己》,就再來說一說《孔乙己》吧。也因著他的知名度。魯迅畢竟是毛主席點過名的。我們知道文中的孔乙己,最後是很悲慘的。在一個寒冷的時節,應該是病餓而死。我更傾向於認為他凍餓而死。近幾日天很冷,在某地有一位環衛工人,被人發現時,已經被凍死在路邊。
  • 《孔乙己》教學建議及參考教例
    三、小夥計眼中的孔乙己1. 細看孔乙己。剛才說課文第四段的這句「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是小夥計對孔乙己形象的一個整體概況,讓人看到了孔乙己的另類,與社會環境的格格不入,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除了這句話,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了小夥計眼中的孔乙己?
  • 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他去得本很早,一見榜,便先在這上面尋陳字。陳字也不少,似乎也都爭先恐後的跳進他眼睛裡來,然而接著的卻全不是士成這兩個字。他於是重新再在十二張榜的圓圖裡細細地搜尋,看的人全已散盡了,而陳士成在榜上終於沒有見,單站在試院的照壁的面前。涼風雖然拂拂的吹動他斑白的短髮,初冬的太陽卻還是很溫和的來曬他。
  • 看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又想起了孔乙己
    [摘要]400多年前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諷刺騎士文學,但又忍不住融進了很多很深的同情,近100年前魯迅寫《孔乙己》,對那些跟不上時代的舊文人就只有嘲諷。這是這齣好玩的戲裡最催人淚下的場景,雖說舞臺上的大幅度動作都是虛擬的,很可能寫意比寫實表現力反而更強。人性之善和人性之惡都展示到了極致,而且是讓如此極端的惡與醜來直接地撕碎如此極端的善和美。總體上看,很難說《我,堂吉訶德》是一齣喜劇還是悲劇,也很難說堂吉訶德這個角色是丑角還是英雄,但如果要問阿爾東莎,可以肯定地說,再怎麼自暴自棄、自嘲自貶,她也沒有一絲丑角的味道。
  • 《孔乙己》:穿「長衣衫」的「短衣幫」,眾人口中的笑料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 為什麼人到中年更能讀懂魯迅?一篇《孔乙己》道盡無奈辛酸
    慢慢長大後,卻發現越來越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人到中年後,才發現:魯迅的文章是深入骨子裡的。魯迅先生名言節選:1、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2、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3、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 《孔乙己》:身材很高大,寫得一筆好字,挨打的卻總是我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魯迅—— 01 ——※ 重溫經典《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於1919年四月發表在《新青年》第六卷。孔乙己是小說中的人物,現實中有這號人物嗎?
  • 戲說老課文 ▏魯迅《孔乙己評高級》
    因為他姓孔,又和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性情相似,大家便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皺紋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打一紮啤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十元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這次評高級職稱怕又要泡湯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瞧不上人……」「什麼瞧不上人?
  • 改編版;孔乙己
    孔乙己   學童公眾號的定位,是不同於別處的。   都在菜單欄設置好幾個功能,裡邊備著文章,可以隨時點開閱讀。   想努力賺點錢的人,每天花費一個時辰,便可賺得一天的吃飯錢;倘肯多花半個時辰,又可獲得一些報酬,做其他的開銷了。   我從年初時,便在公眾號裡面做著管理。
  • 孔乙己能好起來嗎?
    想到了魯迅的《孔乙己》,就再來說一說《孔乙己》吧。則因著他的知名度。我們知道文中的孔乙己,最後是很悲慘的。應該是病餓而死。假如,孔乙己脫下長衫,加入短衣幫。去做一樣的活,去說一樣的話,他會好些嗎?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現在讓他加入短衣幫。也許變得「談笑無鴻儒,往來盡白丁」。我想他應該是苦悶的。
  • 「孔乙己」是什麼意思?
    我們都學過魯迅先生寫的孔乙己,小時候總覺得孔乙己只不過是普通的一個名字而已,跟張三李四沒什麼區別,長大之後,總覺得這個名字有點怪怪的,又用為標題,肯定沒那麼簡單。為什麼不用他慣用的寫作技巧,稱之為某生呢? 魯迅先生為啥要給主角取「孔乙己」為名呢?
  • 《孔乙己》:一個邊緣人的尷尬和寂寞,折射出人性的涼薄和冷漠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孔乙己》學生時代看這篇小說時,不免覺得孔乙己既令人討厭,因為他明明落魄潦倒了,卻還要端著一副知識分子的架子,滿口之乎者也,但同時覺得孔乙己又是一個可憐的人,他內心又是善良的,可是卻總是引來周圍人的嘲笑,覺得他就是一個和周遭的人格格不入的存在。
  • 小說《孔乙己》中的「上大人,孔乙己」有什麼來歷?怎麼解釋?
    我們在中學課文中學過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一個舊社會低層知識公子,受封建科舉制度影響,雖然也讀過「四書」、「五經」,但因為連一個秀才也沒考上,人又懶,又不會經營,自認為是「讀書人」,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不屑於體力勞動,窮困潦倒,迂腐窮酸,常受人嘲笑戲弄。又有偷的毛病,經常挨打,最後被打斷腿,淪為乞丐,因窮而死。
  • 讀懂魯迅或許是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年少時,每個人都嚮往光芒萬丈,懷揣著一呼百應的英雄夢或絢麗華美的公主夢,或想成為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軍人、運動員,再不濟,也要正直優秀、掌控自己人生,最厭惡魯迅筆下那些瑣碎悲戚、麻木冷清、可有可無的小人物。待少年被光陰推著長大,才發現成年人的世界沒有水晶宮和英雄劍,只有滿地狼藉,而我們,不偏不倚成為了曾經最討厭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