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一個邊緣人的尷尬和寂寞,折射出人性的涼薄和冷漠

2021-01-09 少禾君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孔乙己》

學生時代看這篇小說時,不免覺得孔乙己既令人討厭,因為他明明落魄潦倒了,卻還要端著一副知識分子的架子,滿口之乎者也,但同時覺得孔乙己又是一個可憐的人,他內心又是善良的,可是卻總是引來周圍人的嘲笑,覺得他就是一個和周遭的人格格不入的存在。

如今再次重讀《孔乙己》,心中生出了不一樣的感覺,明白了魯迅先生寫下這篇小說的用意,他用一種白描的手法,刻畫出一個社會邊緣人物-孔乙己,他雖然是一個知識分子,可是卻沒有功成名就,無法過上丁舉人那般光鮮亮麗的生活。但他內心覺得自己是穿長衫的,不屑於將自己歸屬於普通勞動人民,慢慢他成為了一個邊緣化人物,無法融入於這兩個階層中,邊緣人從從狹義來說就是各個方面都脫離主流社會群體的個體。

魯迅先生刻畫了孔乙己這個人物,不僅是抨擊舊知識分子迂腐的一面,也深刻地揭示了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冷漠和自私,人性中的涼薄。

以丁舉人為代表的上層世界、短衣幫的勞苦大眾以及孩童世界,三個不同階級對於孔乙己的合力絞殺,孔乙己這個落魄知識分子最終悲慘而落寞地死去,仿佛他從來沒有出現過。

01、以丁舉人為代表的上層世界:高不可攀且不容侵犯,同時又是孔乙己心之神往的階層,這種求而不得是孔乙己內心痛苦的根源

小說中的丁舉人從來沒有正式出場,可是他在讀者內心的印象卻是根深蒂固的,小說一開始就這麼寫道: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

這不禁令我聯想起當時社會等級森嚴的階級之分,而以丁舉人為主流的上層世界的人,他們高高在上,而且有著天然的優越感,這都由於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所決定的。

小說真正提到丁舉人,也是從一個喝酒者的講述中得知,因為孔乙己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被丁舉人抓了個正著,

「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

小說沒有任何多餘的語言,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個權威者的形象,他們的利益一旦被觸犯,便會痛下毒手,沒有任何憐憫之心。他們一旦考取功名成為人上人,便擁有了特權,對曾經如孔乙己一樣的同行者,丁舉人顯露出極大的冷漠。

丁舉人突破了沒落的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相對的封鎖,卻轉而換了一副統治者冷酷殘忍的嘴臉,對同是讀書人的孔乙己不僅毫不留情,甚至意欲置之死地。

孔乙己內心深受「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想躋身上流知識分子階層,所以他總是穿著那件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這裡表達出兩個訊息,第一層意思是:孔乙己內心深處把自己歸類為知識分子,所以穿著一身標誌著知識分子的長衫。他身上那件長衫又髒又破,這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孔乙己的潦倒窮困,這反映出孔乙己的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

第二層意思,一襲破舊汙穢的長衫寓意著孔乙己想要融入上層世界的幻滅,就如這件長衫一般,早已破敗不堪,孔乙己眼裡看著,心中卻還固守著這個可笑的念頭,可笑可氣又可嘆。

孔乙己極力想進入上層世界,卻求而不得,丁舉人為首的階層對於孔乙己的排斥和無情打壓,是刺向他的第一把刀。

02、以短衣幫為代表的下層世界:孔乙己與短衣幫之間相互不屑一顧,孔乙己成為短衣幫茶餘飯後的消遣,這令孔乙己尷尬且苦惱

對於以短衣幫為代表的「下層世界」,孔乙己則是由內而外地排斥的,因為他心中保存著知識分子可悲的高傲,以「穿著長衫的讀書人」自我標榜。他雖然不能像丁舉人那樣成為過著上流社會階層的生活,但是他不願意放下讀書人的架子。

他覺得自己是讀書人,從心底裡看不起那些賣苦力的下層老百姓。從中不難看出孔乙己的迂腐,孔乙己自然是不願意自降身價與短衣幫為伍。同時,那些短衣幫也打心眼裡看不起孔乙己,因為孔乙己雖然天天穿著長衫,以讀書人自稱,卻身無長物,連溫飽都無法解決。

短衣幫都是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老百姓,他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對於生活的艱辛和生存的艱難,他們和孔乙己一樣感同身受,可是他們卻在捉弄孔乙己的同時感受到開心,將平時受到的壓力得以釋放。這樣就可以從一個比自己更可憐更落魄的人身上找到一些做人的底氣,尋找自己的那點可憐自尊,卻泯滅了自己最後一點善良。

那些人總是百問不厭:

「你是不是又偷東西了吧?」

也許此時他們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於孔乙己的小偷行徑嗤之以鼻,可是卻忘記了自己身上的各種惡習。孔乙己一個落難讀書人,喜歡看書卻無錢購買,只好用偷書來滿足自己的一點精神食糧,至少他還可以在書中找到些許安慰和快樂。

短衣幫們因為長期處於生活底層,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快樂,更沒有精神上的追求,所以他們只好在這個看起來比自己更可憐更落魄的人身上尋找樂趣。

孔乙己遭到了短衣幫們的肆意嘲諷,他內心的痛點被他們無情踩踏,這成為了刺向孔乙己的第二把刀。

03、孩童世界:孔乙己對於孩童是抱著良善的心態,可是孩童們早失去了應有的純真善良,孔乙己最後一點善意也被踐踏殆盡

魯迅先生在小說《孔乙己》中描述的看客中還包括了孩子,這是有別於其他的小說,魯迅小說中的孩子形象都是純真樸實的,比如《社戲》中兒時的小夥伴,《故鄉》中的小閏土,可是在《孔乙己》中孩子的形象卻也變得令人討厭,他們多了份成人世界的事故和圓滑。

孩子們一看到孔乙己,一邊想騙他的豆子吃,可是一吃完豆子,轉臉又笑他。也許孔乙己在他們眼中就是比較好騙的人,可以輕而易舉地從他那裡騙到東西吃,而且還可以任意嘲笑一番。也許在別的大人那裡既騙不到吃的,還可能會被斥罵。

魯迅先生描述的這群孩子在成人世界的勾心鬥角及各種算計耳燻目染下,已經變得勢利和善於察言觀色,早早失去了童真,淪為了看客之一,他們憑藉著孔乙己那點善良,既討得好處,又對他捉弄取樂子,讀來讓人覺得心生涼意。

孔乙己內心深處殘存的一點良善之心,卻遭到了「孩童世界」的無情踐踏,孔乙己想通過實際行動證明的存在感和價值感,想在純真的孩童那裡尋找一點存在感,尋求一點世間的溫情,可是最後卻以失敗告終。

本來應該是善良純真的孩童給了孔乙己又是致命的一刀,此時他的內心已經沒有了任何期盼,最後在這個涼薄的世界中悄無聲息地死去了。

04、小說帶給我關於人性的幾點思考

讀了小說後,深切感受到孔乙己的可悲可嘆,而孔乙己身邊的冷漠看客更加可惡可恨,他們將自己對於生活中遭受到的所有不如意,統統宣洩給一個可憐的落魄讀書人,從中尋找一點樂子,人性中的涼薄顯露無疑。

《孔乙己》被魯迅先生收錄到了《吶喊》文集中,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字裡行間看到魯迅先生的吶喊:給世間多一點溫情。

①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

《孔乙己》中對於「我」的描述,「我」是店中夥計,因為樣子太傻所以掌柜安排我在櫃檯前打雜,在小說中「我」是唯一沒有諷刺嘲笑孔乙己的人,是小說中難得的良知尚未泯滅的旁觀者,所以孔乙己對「我」表現出幾分好感,教我寫字,可是卻遭到了無情的漠視。小說中還著重描述了那幫早已失去了純良的孩童,他們對於孔乙己無絲毫的善意。

我不禁在想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

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因為人天生就有惻隱之心。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是惡的,人類就是個自私自利爭奪資源的動物,是為了生存的本能。

幾百年以來對於「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一直爭論不下。其實在我看來善和惡存在每個人的心中,是人的正反兩面,只是人在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中受到不同的薰陶後,善與惡交鋒的結果。

所以魯迅先生會發出吶喊聲:救救孩子!因為成人世界的不健康的世界觀已經侵蝕到了孩童世界,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由於成人世界的錯誤世界觀,孩子的世界觀也出現了偏差,現在的校園暴力頻頻發生,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屢屢發生,都與他們錯誤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由此看來這對於如今的我們依然有著現實意義,我們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對於孩子的世界觀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孩子不僅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

②不要做麻木的看客,淪為烏合之眾,堅守自己的做人底線

孔乙己在冷漠、無情的精神圍剿中,最終孤獨死去。

在讀小說《孔乙己》時,我不禁在想:那些短衣幫以及小店夥計,他們都是底層老百姓,他們之中應該也不乏有善良之輩,為何就沒有一個人能夠給予孔乙己這個落魄之人一點溫暖呢?畢竟孔乙己雖然迂腐,但是不是那種大惡大奸之人,其實他也想融入群體之中,可是卻被眾人排擠。

法國作家勒龐的《烏合之眾》中這麼寫道:

只有身處群體之中,這些傻瓜,低能兒和心懷嫉妒的人才能夠擺脫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只有身處群體之中,他們才會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有巨大的力量。

人性往往通過鑑賞他人痛苦,來忘記自我命運的卑微與低賤,以此來達到虛妄的滿足。

其實如今社會中的網絡暴力就是一種新時代的烏合之眾,曾經看過一個報導:一個女醫生去遊泳池遊泳的時候,遭到一個十三歲男孩摸屁股等不雅動作的騷擾,她丈夫上前去打了小男孩兩巴掌。少年的母親隨即叫人女醫生圍在浴室裡面毆打,後來在警察也協調了此事。可是男孩的家長卻依舊不罷休,他們不僅到女醫生的單位去鬧,還在網絡中散布不實言論,引起網民人肉搜索,最後女醫生終於頂不住壓力,選擇了輕生!

有時候我們在網絡的煽動下,失去了基本判斷能力,成為了冷漠的看客,合力扼殺了一條條鮮活的生命,但願悲劇不要重演。

結語:

但願我們從《孔乙己》看到些什麼,也許我們可以從那些刺耳的笑聲中感悟到什麼,但願我們不要成為孔乙己那樣的人,更不要成為那些冷漠無情的看客。因為這個世界之所以讓我們留戀,因為它還有一絲溫情和善良。

相關焦點

  • 《孔乙己》|在涼薄世界裡堅守的孔乙己,不僅是個被嫌棄的邊緣人
    顯然,敢於在封建桎梏中掙扎的孔乙己,不會僅只個被社會邊緣化的典型,他的內心還擁有著最純粹真實的人性,他在涼薄世界裡深情地活著,盡力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即使掙扎無力也要堅守真善美的真諦,盡顯著邊緣人不曾擁有的孤勇。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短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他所創作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一篇,理由是:「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孔乙己是一個不願意甚至不屑透露姓名的落魄書生,因為他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酒館就是彼時社會的縮影,映射出社會百態。
  • 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柜的時候,寫帳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柜也從不將茴香豆上帳;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麼?」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
  • 《孔乙己》:穿「長衣衫」的「短衣幫」,眾人口中的笑料孔乙己
    在【短衣幫】和【長衣衫】的【夾縫】之間,生活中的角色孔乙己才能成為眾人口中的笑料,凸顯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感。二、文中【嘲笑】的橋段,體現了孔乙己的【悲酸】,更凸顯了人性的【冷漠】「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
  • 小人物的悲劇人生,賈樟柯電影《小武》關注社會邊緣人的生存狀態
    影片塑造了一個無力改變自己命運的小角色,全面展示這個邊緣角色歷經情感喪失後的迷茫困惑,折射那個時代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態一個小偷,在小城鎮和鄉村之間遊蕩,沒有人生目標和理想,以盜竊為生,處於主流社會的邊緣地帶。
  •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孔乙己》是我們小時候讀的一篇課文,但一路讀下來,我們可能不是嫌棄孔乙己又酸又腐的迂老落魄相,更多的可能是心有戚戚然。因為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都是孔乙己,正像張博洋在《吐槽大會》上說的那樣,他上脫口秀節目出了點名,有了一點路人緣,某天在路上被一個大哥叫住,「喂,喂,看過你表演,來,來拍張照。」
  • 看透人性涼薄,句句真實
    1、人性涼薄,冷暖自知2、別去試探人心,它會讓你失望3、自卑才炫耀,缺愛才花心4、後悔沒用,要麼忘記要麼努力5、生命來來往往11、人性真的很涼薄,用你的時候有多熱情,不用你的時候就有多薄情。最涼不過人心,最12賤不過感情。人的眼睛是黑的,心是紅的。可有時眼睛一紅,心就黑了。13、你溫和久了,稍微有點兒脾氣,就成了惡人。14、除非是兩情相悅,否則所有的喜歡都是心酸。
  • 人性冷漠之下,那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阿Q正傳》又如《孔乙己》中,鹹亨酒店裡的人群,皆以孔乙己為取樂對象,即便孔乙己被打斷了腿,他們也絲毫沒有半丁點的同情在面對一個事件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盲目跟風,人云亦云,因為不了解,也不思考,所以在偏聽的情況下,就很容易產生錯誤的認知,最終導致了「道德恐慌」。而看客,最大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喜歡看熱鬧,缺乏主見和思考。
  • 骨子裡很冷漠的3星座,表面只是偽裝,實則內心涼薄,不愛管閒事
    骨子裡很冷漠的3星座,表面只是偽裝,實則內心涼薄,不愛管閒事生活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很熱情的,其實有一些人骨子裡面很冷漠,TA們不喜歡去湊熱鬧,也不喜歡管閒事,更怕被麻煩纏上身,有時候有事情找上門,有的人為了維持自己的人設形象只能做,但是有的會直接拒絕,表面只是偽裝,實則內心涼薄,
  • 再讀魯迅小說《孔乙己》:真正的救贖,從來不會缺席
    魯迅先生因此棄醫從文,用他犀利的筆墨,口誅筆伐,直擊人性中的自私冷漠,以期喚醒國人的獨立抗爭意識。再看《孔乙己》,看客們的行為竟然更令人震驚了。‖看客們的極度自卑心理「孔乙己,你怎麼沒撈著秀才呢!」俗語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如此揭人傷疤,並以此為樂,哈哈大笑,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可是面對如此暴擊傷害,孔乙己居然逆來順受,不做激烈抵抗,真正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邊緣人。
  • 「生性涼薄」的3大星座,骨子裡透著孤獨冷漠,難以走進內心
    生性涼薄」的3大星座,骨子裡透著孤獨冷漠,難以走進內心人的一生,往往都會有非常交心的朋友,雙方能夠敞開心扉的聊天,並且給予對方充足的信任
  • 多少人活成了孔乙己?大約孔乙己的確還活著,我就是其中一個
    三九之中最冷的一天,氣溫降到了零下28度,有幾個美女在冰天雪地試著玩潑水成冰,好像並未成功,看來今天是一個好天氣,不一會,窗外的雪融化了,陽臺上昨晚剩下的一杯酒睜開了朦朧的雙眼,透著玻璃遙望遠方,這杯酒和茴香豆的茴一樣,在孔乙己的眼裡有四種寫法,或許一種寫法就是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 再讀《孔乙己》:年少看不懂孔乙己,看懂已近中年活成了孔乙己
    孔乙己站著喝酒,就說明他經濟窘迫,和出苦力做工的人一樣身上沒多少錢,沒有能力買酒菜,在魯鎮上處於社會底層。但是穿長衫,說明孔乙己還執著於自己「讀書人」的身份,想要這個身份及這個身份帶來的體面與身份。孔乙己在經濟上和穿短衣的人沒有差別,甚至還不如他們,但他不願意脫下長衫,只因為長衫代表著自己讀書人的身份,即便這個身份在魯鎮沒有人在意,除了他自己。
  • 中國最好的短篇小說——《孔乙己》
    曾經和朋友聊過一個話題,每個人心目中我國最好的五部短篇小說,五部長篇小說。我個人給出的短篇小說排名是:《孔乙己》、《阿Q正傳》、《鑄劍》、《斷魂槍》、《紅玫瑰與白玫瑰》。其實魯迅的小說完全可以包攬前五,但是,我還要表明我對其他作家作品的一些態度。如果排前十的短篇小說,另外五篇毫無疑問的就是魯迅的。我毫不掩飾我對於魯迅的推崇,因為他值得。
  • 從《孔乙己》到《阿Q正傳》,看孤獨零餘者的生存與毀滅
    魯迅通過對孔乙己行事作風的刻畫,抨擊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殘害,也表達出他對底層人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吶喊是最近數年來中國文壇上少見之作那樣的譏誚的沉摯,那樣的描寫深刻,似乎一個字一個字都在用刀刻在木上的。——鄭振鐸重讀《孔乙己》和《阿Q自傳》,發覺他們有很多共同點:同樣是邊緣人,是孤獨的零餘者,不被理解卻渴望得到尊重,他們在孤獨中生存,也在孤獨中死去。
  • 「生性涼薄」之人的特徵
    說起「生性涼薄」,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冷漠。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生性涼薄的人是有勇氣活出真正的自己。他們不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縛,敢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01和別人兩清,互不虧欠「生性涼薄」的人不喜歡欠別人東西。他們的內心有一本屬於自己的帳簿,不希望這上面有任何對他人的虧欠。
  • 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敵性氣冷清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 之人,其福亦厚,其祿亦長.
    敵性氣冷清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 之人,其福亦厚,其祿亦長。【譯文】 大自然四季運轉,春夏和暖萬物就獲得生長,秋冬寒冷萬物就喪失生機。做人的道理也和大自然一樣,一個性情高做冷漠的人,他所能得到的福分自 然就淡薄;只有那些個性溫和而又熱情助人的人,他獲得的福分不但豐厚, 他的官位也會久長。
  • 心理學:有這幾個特點的人,表面上看很熱情,實際骨子裡卻涼薄
    他們表面看很熱情,實際上十分冷漠和涼薄。天生就冷漠的人是極少數的,因為人性天生喜愛熱鬧和抱團。但是很多人由於後天的生活經歷,遇到的人和事,會讓他們的性格產生變化,會從骨子裡變得冷漠起來。內心冷漠的人不易分辨,他們都有哪些特徵呢?
  • 孔乙己是否應該被尊重?
    於是繼《狂人日記》後,他寫了《孔乙己》。如果說前者針對整個封建制度,後者則專諷於科舉。已經走向沒落的科舉和教育,造就了怎樣的人才呢?考不上秀才,卻偏要穿長衫秀出自己,又只能同「短衣幫」站著喝酒,淪為不倫不類的笑話。抄寫的工作看不上,更好的工作找不到,讀書人幹起了連短衣幫都瞧不起的偷盜活。
  • 看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又想起了孔乙己
    這是這齣好玩的戲裡最催人淚下的場景,雖說舞臺上的大幅度動作都是虛擬的,很可能寫意比寫實表現力反而更強。人性之善和人性之惡都展示到了極致,而且是讓如此極端的惡與醜來直接地撕碎如此極端的善和美。總體上看,很難說《我,堂吉訶德》是一齣喜劇還是悲劇,也很難說堂吉訶德這個角色是丑角還是英雄,但如果要問阿爾東莎,可以肯定地說,再怎麼自暴自棄、自嘲自貶,她也沒有一絲丑角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