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魯迅小說《孔乙己》:真正的救贖,從來不會缺席

2020-12-15 清風小寒

‖所謂看客,意即湊熱鬧的旁觀者,用現代俗語說就是「吃瓜群眾」。

在魯迅先生創作的小說裡,看客這個人物群體佔了半壁江山不止,他們存在的意義甚至超過了主角。魯迅先生不止一次傾注了大量的筆墨,鞭撻嘲諷,如《藥》中夏瑜走上刑場之後,「像鴨子一樣被人提著脖子的一群」,……像《阿Q正傳》裡阿Q即將走上刑場時,追著看戲的「閒人」,……像《藤野先生》裡圍著一圈看槍斃「中國人」的「中國人」,……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看客們的心理大概是這樣的。然而這是多麼令人憤懣的事啊!魯迅先生因此棄醫從文,用他犀利的筆墨,口誅筆伐,直擊人性中的自私冷漠,以期喚醒國人的獨立抗爭意識。

再看《孔乙己》,看客們的行為竟然更令人震驚了。

‖看客們的極度自卑心理

「孔乙己,你怎麼沒撈著秀才呢!」「孔乙己,又偷人家的東西了!」「臉上的傷疤怎麼這麼多了」,……酒店裡的短衣幫唇槍舌箭,氣勢洶洶,一頓夾槍帶棒,就為了看孔乙己的窘態,看他臉紅脖子粗、青筋暴漲偏又無可奈何的滑稽樣子。

不得不說,這就是習慣性的嫉妒心理,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而且這種心理只存在於熟人社會。孔乙己畢竟飽讀詩書,向上晉升的可能還是有的。要是中了秀才,加官晉爵,待遇也會有所不同。

看客們就是看孔乙己的笑話罷了。但是方式如此直白,肆無忌憚,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還是第一次,由此可見魯迅先生的憤慨。

俗語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如此揭人傷疤,並以此為樂,哈哈大笑,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可是面對如此暴擊傷害,孔乙己居然逆來順受,不做激烈抵抗,真正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邊緣人。

在實際生活中,嫉妒這種心理是十分有害的,它不知不覺地傷害了我們的自尊心,損害我們的人際關係,使我們日漸墮落,與優秀漸行漸遠,和傑出永遠也挨不上邊兒。

‖看客的可笑可悲之處

世界上的事,從來都是錦上添花何其多也,雪中送炭更是如那鳳毛麟角,更有甚者,牆倒眾人推、落井下石的也為數不少。孔乙己穿著破爛的長衫,臉上帶著菜色,在魯鎮的鹹亨酒店裡,像個失魂落魄、倒黴透頂的小丑惹人發笑,這位高大身材的讀書人,硬生生被如山的世俗、似海的偏見擠垮了。造成這種結果,固然有他自身的原因,但和看客們的推波助瀾不無關係啊!

這就是看客的可笑可悲之處。一個小小的鹹亨酒店,竟然如此的階級森嚴,短衣幫、長衫客涇渭分明,還有一個不倫不類、兩邊不靠的孔乙己。可嘆他們被壓榨,刀架脖子上不僅不抗爭,反而還以調侃境況更慘的孔乙己為樂,在笑聲中看著他慢慢沉下去,直到了無蹤跡……

直到他們再找到一個「孔乙己」,情節延續……

‖看客的作用、魯迅先生的救贖

我記得某媒體上好像發過一則新聞:有兩口子吵架,女的想不開,打開窗戶要從樓上跳下去,樓下瞬間聚集了一群人,指指點點的,說什麼的都有。幸虧消防員來得及時,救下了她,可是意料不到的是,她和丈夫成了小區的名人,所有的一切被扒了底兒掉,最終離婚,看客們成功地拆散了一對恩愛夫妻。

春晚小品《扶不扶》,令人印象深刻,雖然說結局很正能量,但是現實生活中更多的則是冷漠的行人。如今時尚流行的「碰瓷」,花樣百出的「乞丐」,……作惡的人一次次得逞,也許是我們已經適應了看客的角色。

這就是「看客」的神奇作用,萬事萬物百試百靈。看熱鬧的不嫌事大,比如平常兩個人吵架,有了看客,沒準能打起來,甚至於鬧出人命。一對戀人,三觀不照,卻可能因為一群無聊的看客,最後陰差陽錯在一個鍋裡攪勺子。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魯迅先生曾寫過一首詩「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正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魯迅先生的作品思想深刻,一針見血,直刺人性的冷漠虛偽,入木三分,正是他高尚人格的體現,這是他睿智的吶喊,這就是真正的靈魂的救贖,非大愛不可為也。

‖題外話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洶湧而至,舉國上下嚴防死守,誓要戰勝此次災難。可笑的是,一些人無知者無畏,無視防疫規定,肆意妄為,打砸監控點,頂撞值班人員,曬權炫富,更有甚者,落井下石,發國難財,嚴重歧視武漢返鄉人員,這是典型的「看客」心理,不能縱容,破壞這段時間以來的防疫成果。

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們自己!不要再做無謂的看客了。

相關焦點

  • 再讀《孔乙己》:年少看不懂孔乙己,看懂已近中年活成了孔乙己
    魯迅是個神奇的作家,少時的課文裡有很多魯迅的文章,但在當時並不覺得有多好,等到人近中年再讀,只覺得心驚,方覺當年不覺得好只是因為自己的人生閱歷太少,對世事人情都體會太少,等我們有一定閱歷人生近半,方知魯迅是如此清醒和辛辣。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短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他所創作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一篇,理由是:「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孔乙己是一個不願意甚至不屑透露姓名的落魄書生,因為他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酒館就是彼時社會的縮影,映射出社會百態。
  • 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
  • 《孔乙己》|在涼薄世界裡堅守的孔乙己,不僅是個被嫌棄的邊緣人
    這樣的邊緣人,讓我想起魯迅《吶喊》作品裡的人物:孔乙己。孔乙己的身上,有著跟松子很是相似的特質:一樣的被眾人嘲弄著過完那一生,一樣的有著在世間無處擺放孤獨的靈魂,一樣的曾被那個失望透頂的世界所拋棄和遺忘。但細思在封建制度大環境下成長的孔乙己,真的會和受日本文化薰陶的松子一樣嗎?
  • 魯迅的回答令人叫絕
    當年詩壇很流行各種肉麻而又空洞的失戀詩,魯迅實在看不下去,便寫了一組《我的失戀》打油詩。詩寫得很有水平,完全是一本正經地搞笑。除此之外,其經典小說《孔乙己》也是如此。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孔乙己說的「回」字的4種寫法。筆者小時候讀到這一段時,本以為魯迅只是隨便寫來調侃孔乙己,後來才明白原來「回」字真的有4種寫寫法。魯迅這一幽默,確實高級得很。
  • 為什麼人到中年更能讀懂魯迅?一篇《孔乙己》道盡無奈辛酸
    學生時代,看到魯迅先生的文章,就很「頭大」,甚至有一些莫名的反感:因為很多看不懂,語言又很隱晦。慢慢長大後,卻發現越來越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人到中年後,才發現:魯迅的文章是深入骨子裡的。魯迅先生名言節選:1、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 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
    題: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最悲劇的是,人人都是孔乙己,孔子和魯迅何嘗不是孔乙己?大千世界的你和我何嘗不是孔乙己?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何為「孔乙己」?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
  • 《孔乙己》:一個邊緣人的尷尬和寂寞,折射出人性的涼薄和冷漠
    魯迅先生刻畫了孔乙己這個人物,不僅是抨擊舊知識分子迂腐的一面,也深刻地揭示了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冷漠和自私,人性中的涼薄。以丁舉人為代表的上層世界、短衣幫的勞苦大眾以及孩童世界,三個不同階級對於孔乙己的合力絞殺,孔乙己這個落魄知識分子最終悲慘而落寞地死去,仿佛他從來沒有出現過。
  • 讀懂魯迅或許是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年少時,每個人都嚮往光芒萬丈,懷揣著一呼百應的英雄夢或絢麗華美的公主夢,或想成為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軍人、運動員,再不濟,也要正直優秀、掌控自己人生,最厭惡魯迅筆下那些瑣碎悲戚、麻木冷清、可有可無的小人物。待少年被光陰推著長大,才發現成年人的世界沒有水晶宮和英雄劍,只有滿地狼藉,而我們,不偏不倚成為了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 中國最好的短篇小說——《孔乙己》
    我個人給出的短篇小說排名是:《孔乙己》、《阿Q正傳》、《鑄劍》、《斷魂槍》、《紅玫瑰與白玫瑰》。其實魯迅的小說完全可以包攬前五,但是,我還要表明我對其他作家作品的一些態度。如果排前十的短篇小說,另外五篇毫無疑問的就是魯迅的。我毫不掩飾我對於魯迅的推崇,因為他值得。我對於一個作家的評價標準從來不在於他獲得了多少獎項,也不在於其有多大的權力與名聲,我只關注其作品。魯迅的作品毫無疑問就是小說的典範。
  • 小說《孔乙己》中的「上大人,孔乙己」有什麼來歷?怎麼解釋?
    我們在中學課文中學過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一個舊社會低層知識公子,受封建科舉制度影響,雖然也讀過「四書」、「五經」,但因為連一個秀才也沒考上,人又懶,又不會經營,自認為是「讀書人」,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不屑於體力勞動,窮困潦倒,迂腐窮酸,常受人嘲笑戲弄。又有偷的毛病,經常挨打,最後被打斷腿,淪為乞丐,因窮而死。
  • 戲說老課文 ▏魯迅《孔乙己評高級》
    因為他姓孔,又和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性情相似,大家便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皺紋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打一紮啤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十元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這次評高級職稱怕又要泡湯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瞧不上人……」「什麼瞧不上人?
  • 魯迅的《孔乙已》今天還有意義嗎?孔乙己是否應該被尊重?
    時代意義說起時代意義,就不能不說到魯迅的時代與故事背景。寫文章時,為1919年初,彼時清朝已亡6年,但還有大量的遺老遺少,且以二千年的封建慣性,各種封建思想依然甚囂塵上,滾滾時代在前行的同時,還有大量的復古思潮,孔孟之道餘毒猶在,青年一代難免不被波及,對於留洋歸國,思想一新的新一代知識分子魯迅,本著力挽國民腐朽精神的使命,必然要予以猛烈抨擊舊制度,不單單是為了拯救青年。於是繼《狂人日記》後,他寫了《孔乙己》。
  • 不是《狂人日記》,魯迅為什麼最偏愛這篇小說?
    《孔乙己》最早發表於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魯迅認為自己的小說藝術到《孔乙己》才成熟,魯迅最喜歡《孔乙己》的原因在於,孔乙己是活在、死在多元的、錯位的感受世界之中。01為什麼讓與情節無關的小店員來敘述?《孔乙己》的故事是通過與情節無關的小店員來敘述的。
  •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因此,我們真的沒有勇氣去討厭孔乙己、踐踏孔乙己,因為那可能就是我們自己。有人說魯迅寫的孔乙己代表的是封建科舉制度下的餘孽,好吃懶做,不會營生,脾氣又臭又硬還滿口之乎也者,看著就讓人討厭。但是我認為魯迅可能是另有所指的。首先,孔乙己姓孔。
  • 魯迅筆下彷徨的孤獨者 妥協 苟活 然後死去|再讀魯迅《彷徨》
    記得最早讀魯迅的《彷徨》還是在初二,當時買了一本印刷極其劣質的盜版書《魯迅選集》,是《彷徨》《吶喊》《故事新編》的合集。那是2006年,我一個月生活費是100元,買這本書花了5元。之後,大概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一直在翻看這本書。
  • 《孔乙己》:穿「長衣衫」的「短衣幫」,眾人口中的笑料孔乙己
    ——《孔乙己》魯迅先生早年學醫,後因戰亂時期,國民思想迂腐頑固,遂棄醫從文,打算用文字從根源上來喚醒國民的思想和意識。後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文字犀利鋒芒,如【投槍】、【匕首】,百步穿楊,直擊要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邏輯,深受讀者喜愛。
  • 看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又想起了孔乙己
    [摘要]400多年前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諷刺騎士文學,但又忍不住融進了很多很深的同情,近100年前魯迅寫《孔乙己》,對那些跟不上時代的舊文人就只有嘲諷。但是,去年在看他的獨角戲《一個人的莎士比亞》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孔乙己———並不是他演的那個「我」像,而是也由他扮演的那位介紹莎士比亞的老師讓我想到了孔乙己———要是滿腹學問、張口就「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在魯鎮也有個渴望求學的小孩來做他的學生,這一老一少在舞臺上會多麼好玩!那就會比魯迅本來十分嚴肅的立意「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更多一層趣味了———當然,魯迅本人也許未必會喜歡這種「趣味」。
  • 多少人活成了孔乙己?大約孔乙己的確還活著,我就是其中一個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每當讀《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的時候,有一種錯覺,老覺得自己就是孔乙己,靜下心來一想,還真有些像,思考了一夜之後,覺得又像阿Q,甚是糊塗,今天想寫寫孔乙己,且無從落筆,就從一句孔乙己和魯先生的對話開始吧!孔乙己:魯先生,要不要來喝一杯?考你一下,茴香豆的茴你會寫嗎?魯先生:大概孔乙己的確還活著。
  • 再讀《阿Q正傳》,小說中的人物吳媽與小時候感覺很是不同
    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自誕生後影響深遠,小說中人物眾多,個性鮮明,讓人難忘。本文談的是書中的女傭吳媽。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曾根據小說《阿Q正傳》拍攝過一部同名影片,上映後讓更多的國人熟悉了魯迅先生的這部小說,同時也加深了閱讀過這篇小說的國人對小說的更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