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似乎要在發現欄目的一級入口裡再造一個「大眾點評+小紅書」。
據億歐報導,有微信用戶在設置 - 插件(此前名為「微信實驗室」)裡發現了「附近的餐廳」功能,該功能目前尚處於灰度測試階段,只在廣州地區開放內測。
圖片來自自媒體《曉程序觀察》
在此之前,微信一直有為本地生活服務開闢入口,餐飲服務也包含在內,即小程序 - 附近的小程序 - 美食。但與正在內測的「附近的餐廳」相比,美食入口顯然藏得太深了。
不僅如此,美食入口下的餐飲分類也較為單一,僅依據菜品做一簡單劃分,無更多排序維度。點進餐廳主頁,也僅作簡單的餐廳地址、營業時間、商家電話、門店圖片展示,無法看到餐廳評分、用戶點評等更多信息。
對比來看,正在灰度測試的「附近的餐廳」總共分為三個欄目:美食圈、找餐廳、我。
美食圈主打美食社交,在這裡用戶可以像發朋友圈一樣「發印象」:先定位相關餐廳,上傳圖片編輯文字信息,即可發布在首頁信息流。好友看到該印象後可以點擊「想去」,將其保存在「我 - 想去的餐廳」裡,印象頁面也會顯示「X個朋友想去這裡」的信息。除此之外,美食圈餐廳主頁下方還會顯示餐廳相關文章,可為公眾號導流。找餐廳類似於一個線上餐飲廣場,用戶可通過距離遠近來尋找「附近約100家餐廳」,也可依據「餐廳」、「商圈、「菜系」等維度搜索感興趣的餐廳。「餐廳清單」頻道有幾十個不同主題的餐廳推薦,比如「獨特東南亞異域風料理餐廳」、「米其林一星餐廳榜單」、「適合口味清淡的人」。若這些都不能滿足用戶挑剔的味蕾,不如點擊「隨便看看」隨緣就餐。從美食社交的功能設置來看,美食圈就像是一個餐飲版的「小紅書」,用戶可以在這裡「種草」美食,分享自己的生活方式,只不過分享範圍從公域流量縮小至私域流量,分享主體也從明星達人變成了「朋友圈KOL」。
找餐廳欄目則更像是精簡版的「大眾點評」,可依據距離、菜系、商圈等多個維度篩選餐廳,更有主題餐廳推薦。即使沒有大眾點評核心的用戶點評內容,也有用戶在分享照片下方的評論作為補充,同時還將餐廳相關文章做了超鏈。這對美食類公眾號是一大利好,也使得餐廳的信息展示更加飽滿,省下一筆營銷費用。
這麼看來,微信似乎要在自己的生態圈裡打造一個「大眾點評+小紅書」的餐飲社交平臺,而且微信對此相當重視——從將「附近的餐廳」入口提至與朋友圈並列的一級入口,便能窺探一二。
如此一來,基於熟人社交、且以分享帶動用戶訪問的「附近的餐廳」入口一旦正式上線,未來或許會對大眾點評乃至美團餐飲生態造成一定流量衝擊。
作為美團最大股東(持股20%),擁有10.58億龐大用戶群體的騰訊給予了美團大量流量加持,幫助其提高微信小程序內的購買轉化率。最新的阿拉丁微信小程序TOP100榜單顯示,排名前30的小程序中,美團點評僅餐飲業務小程序就佔了三個,其中「美團外賣」排在總榜第三名、餐飲類小程序第一名,「美團丨外賣美食電影酒店門票健身」排在總榜第23名,大眾點評則緊隨其後排在第24名。
這便意味著,位於發現一級入口的「附近的餐廳」上線後,會迅速分走大批美團餐飲相關的微信流量,且引流作用比小程序更加明顯。到那時,用戶的使用習慣或將發生改變——相對減少在美團點評小程序裡搜索餐廳信息的行為,更趨向於在「附近的餐廳」裡種草。而騰訊本地生活服務板塊也將開啟賽馬模式。
當然,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性:直接將「附近的餐廳」入口獨家開放給美團點評,為其開闢更大的流量入口。畢竟,同一等級入口的「購物」之於京東就是這般存在。
(36氪分析師Cecilia、記者彭倩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