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小白:「我做了!」
領導:「不,我要求的是你做好了。」
小楊是一個剛出校園的職場菜鳥,在那個每年都是「史上最難畢業季」的校園招聘期間,很幸運地得到了幾個offer,在各方面權衡後選擇了其中之一,並有此開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進公司一個月後,他機緣巧合下被借調到總部負責一個項目。深知機會來之不易的他勤勤懇懇做著領導交代的每一件事。他現在做的工作大多是匯總集團下屬諸多企業的內容,但有一天他被領導很嚴厲地說了一通。
「你現在做的這些都是啥呀,你有功夫把這excel美化得像朵花,卻沒功夫去催催那些還沒提交反饋的企業。」我弱弱地反駁到,不是還沒到規定上交的死亡線嗎,「你能保證他們上交上來的就一定完美到不需要任何修改了嗎?。再說了,人家都有自己的事,你能保證他一定會記著你這事。你要明確你的定位,你現在代表的是集團,是他們的領導,他們要沒按要求配合你,直接給他打電話,再不行的話寫郵件抄送給他領導,要還不行,你給我反映,我直接給他們總經理打電話。」
那天晚上,獨自加班到深夜的我看著燈火通明的辦公大廈,看著周圍空蕩蕩的辦公室,堂堂七尺男兒竟委屈地掉了幾滴淚。我一個剛畢業一個月的人,在這個是個人都要比我高級的公司裡,我敢那麼做嗎。
好在我沒心沒肺慣了,被痛批的第二天我又熱情地投入工作中,在跟他聊天說地興起之餘,我委婉地說出了我以上的委屈。他哈哈一笑說,「你這是典型的學生思維,跟你現在需要的職場思維是背道而馳的。你現在最重要的是把思維轉變,越快轉變你就越輕鬆,這兩個月你就好好跟我幹,在這裡你可能很過得點苦,等回到原公司後你就很順手了。」於是,在總部集團的那兩個月,我一邊艱苦工作,一邊進行著思維的轉化。於是有了如下感悟:
學生思維:以參與過程為導向;職場思維:以結果為導向。
這就是引言部分展示的,我們說的是我們做過了,而企業的訴求是你做好了沒。我們作為學生時,我們表達的是我為這事付出多少多少,至於結果,大有幾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悲壯。但領導不會關心你為這事加班如何,付出多少,他在意的是你加班,付出的結果能用得上嗎。後來每次開會,聽同事向領導匯報項目時,領導最常說的一句便是:」你這事的產出是啥?如何落地?「在職場裡,五分鐘做出來的精品,價值遠大於加班兩個月卻依舊無法落地的項目。
學生思維:領導下屬尊卑有別;職場思維:都是在自己職位上發光發熱
當然,這是對於用制度管理人員的公司,有別於一言堂的企業。我們出來前灌輸的思想,經理比主任大,主任比我大,不能打擾云云。但我的主管領導,一個典型的老幹部形象,他給我說了要善用「抄送」功能,跨部門間的業務交流一定要抄送部門長,在他們沒有按時完成時一定要通過他們部門長去diao(原諒我這是一家廣東的企業)他。對那些領導,該有的尊重一定要有,但你們之間沒有上下級關係,再者說了,一切為了工作,人家不可能為難你。
學生思維:信奉均衡理論;職場思維:一切需要自己爭取
學生時代的我們,該有的內容在書本裡,該學的知識老師會教給你,甚至都不需要經過你同意。但職場上,有問題有需求一定要自己說,別人沒義務更沒意識主動給你這些。「有需求找領導,領導就是幫你找資源的」,這是我們當時的部門經理的一句口頭禪。在這句話的響應下,我成本問題找採購部,耗量問題找生產部,在一周內,完成了一份64頁PPT的公司經營分析報告,並成功在公司常務副總主持的會議中完成匯報。
半年後,我的試用期到了,在轉正申請上,談起最大的收穫,我說的是對我二十多年來思維的轉變,於是,我如願轉正了。公司主管領導跟我借調總部的領導吃飯談起我回到原公司的表現時說,「還得感謝你的栽培,他回去之後成長超乎我的預期呀。」總部領導微微一笑,那還是你只借了我兩個月,不信你再借我兩月試試,旁邊啃著美食的我虎軀一震,想起了剛過去不久被加班支配的艱苦生活。
學生思維和職場思維,這是一個很老的話題,甚至百度上都有了專業的名詞解釋,但有個詞叫「現地現物」,只有自己親歷過的,才是收穫最大的。這便是我的職場思維感悟,慶幸我是一個月就遇到這樣的上司,而不是一年五年。
正如任總所說,「人最大的運氣,不是撿錢,也不是中獎,而是有一天,遇到一個人,打破你原有的思維,提高你的境界,帶你走上更高的平臺。」這點上,我運氣爆棚,以上屬作者半年多的職場感悟,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