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一生嗎?
突然醒來,身上很無力,旁邊傳來滴...滴...滴的聲音.努力睜開眼睛,慢慢看清,自己的兒女站在旁邊,滿臉擔憂
原來我在病床上,鼻子上插著呼吸機。把頭挪向另一邊,窗外陽光明媚,能隱約聽到鳥叫聲
是啊,自己已經81歲了,對比昨天,自己意識模糊了好多,呼吸也越來越費力了,大概是要去見自己已去世的老伴了吧~
哎,回想一下自己的一生,多少有些惋惜:
7歲上幼兒園,自己哭哭啼啼不願意去;
10歲,被同學欺負了,發誓再也不想上學;
13歲開始上初中,自己努力學習,成績還是不理想;
17歲,高中的班級晚會,看著同學唱歌、跳舞,感覺自己也想上臺表演,可惜小學、初中老媽給自己報班自己不努力學;
18歲,對他/她一見鍾情,不過他/她應該不會喜歡自己,只能暗暗觀察他/她,哪怕平日裡普通的同學問好能搭上話,也能開心一整天;
19歲,高中畢業,由於貪玩沒考到好學校
23歲大學畢業後就找工作,由於專業知識學得不紮實,工作不好找...哎,有些同學大一就開始實習、學習技能課程,他們都進到了網際網路大廠
29歲,寶寶出生了,給了我很多快樂但是奶粉錢、花銷也多了很多,逼自己加班很晚多掙點錢
30歲,工資月薪終於漲到1萬,可離買房還是很遠
32歲,跟老伴大吵了1次,埋怨這麼多年過去了,生活還是這麼貧苦,聽到他/她說當初就不應該看上我,真的很傷心
34歲,由於年紀比較大,還是逃不過職場的中年人門檻,公司裁了我。由於不懂投資、理財,也沒有存到什麼錢,沒法創業,只能降低要求找個工資低一點的工作
40歲...
50歲...
81歲,長期熬夜肝癌晚期,醫生不建議浪費錢做更多治療...
自己想要的西藏旅遊、學習吉他、一次轟轟烈烈的大學戀愛...好像都沒有完成。
旁邊呼吸機的滴...滴...滴...把我拉回現實,我再次閉上眼睛。
唉,這一生就這麼平凡過完了.如果有來生,我會努力一點的!
平凡的結局是大多數
我相信很多人是去世時有很多後悔的事的,哪怕再給一次機會,可能也無法改變。因為絕大多數人不具備厲害的思維幫助自己過好自己的一生。平凡的人生並不是錯,但是我們往往後悔的是自己沒有把握機會、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等。
那為什麼有些人厲害、有些人沉淪平凡,有些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我先天條件不好,比如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等等,我承認有些成功確實是先天資源影響的,但是有些成功不是:
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很多富翁、企業家都是貧窮家庭誕生的,為什麼同個村落同個小學的同學,99%還是平凡的人,只有這個人才成為有錢的企業家?
不是自己能力撐起的財富依舊會為空。很多拆二代一夜暴富,但是部分拆二代最終依舊變成窮人甚至負債,可以點擊看看《靠拆遷一夜暴富的人,現在過得很好嗎?》
所以,差距就在於思維,思維決定了每個行動。
選擇的底層是思維
為什麼我們要改變首先要講思維呢,因為人的表現層的底層根源是意識和認知。
如下圖是《逆商》這本書展示的「成功之樹」,從本源影響的是:信仰、基因等,而其中的信仰可以理解為我們常說的認知、思維,因為信仰就是後天培養的。
我現在不和人爭吵了 ,因為我開始意識到,每個人只能在他的認知水準基礎上去思考,以後有人告訴我2加2等於10 ,我會說你真厲害你完全正確!這同樣在表達:
認知決定了想什麼、說什麼。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改變我們自己,首先要做的並不是樹立新目標、定計劃,而是應該先思考舊有行為模式的思維是什麼以及存在什麼問題。思維是人接受信息、存貯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輸出信息的活動過程,而且是概括地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這就是思維本質的資訊理論觀點我們可以用「DIKW」模型來理解我們如果一步步完成知識積累:
從上圖可以看出,其實我們日常所說的思維主要停留在「知識」、「智慧」階段,而「知識」、「智慧」能夠指導我們更合理做出選擇。裡面呈現了兩個關鍵名詞:信息、聯繫。因此,從我的理解範疇來說:
思維的本質其實是信息與連接。我們都知道信息是存儲在我們大腦中的,人類大腦擁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20世紀末,美國哥倫比大大學科學家埃裡克·坎德爾通過海兔(Ap/ysia)的學習和記憶行為模型,發現記憶發生在突觸處,當發生刺激的時候,突觸蛋白的修飾改變突觸結構從而成為永久變化,形成長時程記憶。埃裡克·坎德爾研究中發現海免的反射學習會的確導致特定突觸聯結強度的變化。人衰老後會記憶力很差,原因在於細胞間的連結數量大幅減少,新生成連結的能力也大幅減少,記憶時相關的化學物質分泌量也在減少。這造成了記憶力的下降。來源:記憶的本質是什麼?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64424/answer/89083661結合以上內容,我們可以想想我們的大腦裡面,神經元的突觸記載了我們的知識點,而神經元之間彼此聯繫,形成大腦這個神經網絡的同時,也體現了
我們知識網絡的構造是點點相連。而科學家們的研究也確實如此:知識的其中一種記憶和表徵方式是語義網絡。
這正好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想到某一個詞語能讓我們更容易記住另一個密切相關的詞語。看到這裡其實我們可以看出,思維厲害的人為什麼能夠舉一反三、文思泉湧?
其實很大程度就是他們的知識網絡足夠豐富、稠密,所以他們能夠面對人事物的時候快速聯想到更多相關的內容,考慮事情自然更容易做到周密、嚴謹。但是有人會說,我也看了很多文章,懂得了挺多知識,但是感覺我還是經常做不好事情,所以,「知道這麼多道理還過不好這一生」是不是就意味著掌握思維並沒有意義?其實不是的,我還是相信思維改變人生,那麼上面這個結論我認為有如下誤區:我們所謂懂得的「知識」可能並
不是有用的、能夠 幫助我們的知識。懂的「知識」並不是真正懂。換句話說,我們並沒有真正理解、以及明白如何運用並幫助自己。如果回歸到大腦裡面,我傾向理解為:知識的關聯不夠多,還達不到指導我們的階段。知識只是零散的存儲在大腦,類似於沒有組裝的汽車零件,並不能帶我們到達目的地。理解了思維的本質,那麼最後我們來看看如何提升思維。結合前面講到的思維的本質,因此,
提升思維就是提升知識網絡,而知識網絡的構成單位為:「信息點」越多,知識網絡就越強大,而如果
要增加信息點,就需要大量「信息輸入」。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哪個領袖能像他這樣在這麼多不同類型的衝突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毛澤東的閱讀範圍十分廣泛,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科學、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學、書法、報紙雜誌、叢書工具書,共11大類。他的菊香書屋藏書至少有近10萬冊。另外一位——埃隆馬斯克。可能很多人認為埃隆馬斯克的成功是因為美國的創新氛圍、資本條件、科技水平較好,實際上我更傾向於馬斯克的成功來源於他小時候的環境和好學。「有一次,我把學校以及鄰近圖書館的書都看完了,」馬斯克說,「大概是在三年級或四年級的時候。我試圖勸說圖書館員幫我訂更多的書。之後,我就開始閱讀《大英百科全書》,這讓我受益匪淺,我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而所有的一切都在書裡。」毛澤東藏書10萬冊,而馬斯克把圖書館的書看完,用這兩個案例來說明:
大量獲取信息,才有可能構建知識網絡,才有可能洞察現象發現本質。除了增加信息點,那另外一個方向就是
增加與增強連接線。這裡有兩個我認為很重要的手段:前面的內容看起來都是偏理論的,所以大家會覺得沒有實操意義。這篇內容的確不能幫助我們直接解決具體問題,但是這篇內容最重要的目的在於讓我們認識如果我們要脫離我們的困境,首先要改變思維,其次才是行動。否則,只會在錯誤的方向越跑越遠。那後面的話會分享比較能夠實操的思維能力,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總用時8個多小時。講清楚確實比較難,所以比較費時。
行動要有改變,思維要先有改變。其實這篇內容本身就是為了改變「思維」,如果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重新認識人生、思維、改變,我覺得就值得了。而改變了「底層思維」,我覺得我後面分享的知識管理、任務管理大家也才願意去了解。還有就是前面問題的答案:當4進位的時候,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