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進入小學課堂,老師就會讓我們準備一本筆記本,把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一筆一划記錄下來,回去一條條的拿出來複習。
再大一點,老師會讓我們準備一本日記本,並要求我們把日常生活及每天的感受記錄下來。
以後我們就學會了各種各樣的筆記,課堂上每一門課都有專門的筆記本。進入社會以後,各種各樣的記帳本,工作筆記,理財日記五花八門。
隨著資訊時代的繁榮,筆記已經從手寫紙質頁,變成了在電腦上各種各樣的思維導圖,及樹狀,金字塔狀,網格狀等有趣的方式。
從小到大,我們這樣記錄了很多筆記。但是我們真正會做筆記了嗎?這些筆記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我們知道做筆記能做到人生巔峰的一個人物就是曾國藩。30歲以後他給自己的人生定位是做一個聖人,而成為聖人的方法,就是每天寫日記。
曾國藩向大儒唐鑑請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鑑告訴他,最關鍵的是每天都寫日記。這是入聖之基。曾國藩一開始並不明白。他的日記跟常人一樣,都是在記流水帳。
寫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現跟平時沒有什麼區別。唐鑑告訴他,日記不是這個寫法。寫日記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
後來的曾國藩,把日記當成「每日三省吾身」的習慣後。改掉了很多毛病,並迅速成長,就了一番偉業。
黃鐘毅的《筆記思考術》通過42種筆記方法,重塑我們的思維,改變用腦習慣及人生狀態。
作者黃鐘毅,著有《Evernote100個做筆記的好方法:數位化重整你的工作和人生》《比別人快一步的Google工作術》等暢銷書,其關於工作法,思考能力提升的文章被各大網媒和雜誌多次轉載。
我們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出發去創作筆記,而不是單純為了記錄而記筆記。
1.三層筆記法。
筆記不是記得越多越好,而是為了更好的指導自己的實踐行動。這種筆記法是把筆記分成三個空間內容「我的記錄」,「我的想法」,「我的行動」。
而行動做為筆記的最上層,我要變成什麼樣?才會有中層的構思,我採用什麼方法達到目的?最下層則是封存,放一些不重要的原始資料及註記。
當筆記中加入創造的思考,讓資料成為自己的想法,並從關注到產生改變的行動,什麼格式都不重要了。
2.樹狀筆記法。
這就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各種思維導圖法,簡單的說就是利用主題編號,數字階梯的形式來記筆記,重點不是一段一段的描述文字,而是一個一個的關鍵詞。
這種筆記能讓人很容易的了解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及思維邏輯,並且能讓思考延續。它的缺點就是如果沒有特別嚴謹的邏輯,就會顯得比較亂。
但這種筆記能快速抓住思維,便於整理主題,可以引導我們進行深一層次的思考。讓我們記錄筆記的內容,超出原本的內容。
3.元經驗筆記法。
我們大家為了工作都拼命做過很多筆記,把工作中發生的大事小事,以及自己失敗反省,都一一記錄下來。
但過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雖然寫的勤,但工作好像沒有什麼進步,該犯的錯誤還在犯。原來漏掉的細節,還會漏掉,一直重複在日記中記錄和反省。
這種原因的實質是過去的經驗沒有提煉,沒有辦法被未來的我們利用。元經驗是可以被反覆利用的最小經驗單位。
所謂元經驗就是要拆解每次經驗背後的結構規則,讓我們重複利用,接需要組合。當我們記錄下一個個元經驗時,筆記才能真正為自己服務。
4.回音筆記法。
很多時候我們把老師的講解及重點快速的抄下來,劃出來。可抄的越多,忘的越快。知識點雜亂無章,讓我們有似懂非懂的感覺。
這種筆記法就是讓我們把「寫筆記」嘗試用「說筆記」的方式再複述一遍,在複述筆記的時候,我們必須運用已知的知識來講解未知的知識。
運用已有的詞彙來說明新的詞彙,這時候可以讓新學的知識和舊知識連接在一起,把自己從前到現在的知識重新融會貫通。
這種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真正吸收和內化所學的知識點。
5.子彈筆記法。
這是近幾年比較受歡迎的一種筆記法,它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把當下的任務,未來的事件,用簡單具體的一句話寫在清單上。
你的子彈就是筆記清單上一項又一項的記錄,然後用快速的時間記住並在有效的單位時間內完成記錄上的任務。
今天寫下來的任務沒有完成,可以拖延到下次。如果重要的任務,一兩句話沒有寫完,則需要建新的一頁,用新的資料來補充更多的內容。
這種筆記法的優點就是能夠高效地聚焦在重要的任務上,並且能夠區分出重要事件。哪些事情需要馬上要,哪些事可以緩一些才做。
一個人的筆記和記筆記的方式是他大腦活動圖式的再現,是生活習慣的表徵和工作方法的反照,自我管理的一種縮影,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窺探出他的人生態度和走向。
所以我們記筆記不是在記錄人生,而是在重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