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出生於1723年的蘇格蘭法夫郡的寇克卡迪,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亞當·斯密,但是不幸的是他的父親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生未娶。
·亞當的生平
1723~1740年間,亞當·斯密在家鄉蘇格蘭求學,在格拉斯哥大學時期,亞當·斯密完成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後來斯密作為斯內爾獎學金的獲得者被推薦到牛津大學深造,在牛津了獲得良好的教育大量閱讀許多格拉斯哥大學缺乏的書籍。
1750年後,亞當·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不僅擔任過邏輯學和道德哲學教授,還兼負責學校行政事務,一直到1764年離開為止。這時期,亞當·斯密於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獲得學術界極高評價。而後於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1773年,《國富論》已基本完成,但亞當·斯密多花三年時間潤色此書,1776年3月此書出版後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影響所及除了英國本地,連歐洲大陸和美洲也為之瘋狂,因此世人尊稱亞當·斯密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亞當·斯密在去世前將自己的手稿全數銷毀,享年67歲。
亞當·斯密並不是經濟學說的最早開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許多也並非新穎獨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統的經濟學說,為該領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完全可以說《國富論》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1978年,開始在愛丁堡演講授課,最初是針對修辭學和純文學,但後來她開始研究財富的發展,到了年近三十的時候,他第一次闡述了經濟哲學的明確而簡易的天賦自由制度,後來將其寫入國富論中。
·亞當的兩大理論
分工理論
1、亞當斯密認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異,那是起因於人類獨有的交換與易貨傾向,交換及易貨系屬私利行為,其利益決定於分工,假定個人樂於專業化及提高生產力,經由剩餘產品之交換行為,促使個人增加財富,此等過程將擴大社會生產,促進社會繁榮,並達私利與公益之調和。
2、他列舉制針業來說明。「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不專習一種特殊業務,那麼他們不論是誰,絕對不能一日製造二十枚針,說不定一天連一枚也製造不出來。他們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適當分工合作而製成的數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連這數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製造不出來。」
3、分工促進勞動生產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而日進;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需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發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礎上方才可能。
分配理論
1、亞當斯密的分配論,是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決定理論。 亞當斯密指出,儘管僱主擁有抑低工資的力量,工資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勞動者必須能夠維持基本生活,假定社會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資基金提高,工資將高於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國國富、資本或所得增加,將促使工資上漲,工資上漲則促進人口增加。
2、資本利潤之高低如同勞動工資,決定於社會財富之增減,資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資上漲,卻使利潤為之下降。亞當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資同一事業,因為彼此相互競爭,自然致使利潤率降低。
3、地租係指對土地使用所支付的價格。亞當斯密認為,地租高低與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場遠近有關。
·為後世經濟學影響深遠
亞當·斯密的經濟思想體系結構嚴密,論證有力. 使經濟思想學派在幾十年內就被拋棄了。實際上亞當·斯密把他們所有的優點都吸入進了自己的體系,同時也系統地披露了他們的缺點。《國富論》取代了重商主義和重農學派的主導地位,對英國的經濟和經濟學產生了根本影響。當然,斯密思想的影響所及,並不限於英國、西歐或「西方」,也不限於十九、二十世紀。一方面,自斯密提出自由的「市場社會」思想起,其與管制的「契約社會」思想之間的論爭就從未止息過;另方面,隨著西學東漸,《國富論》的效率、《情操論》的正義,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人無完人,任何理論都有其時空的局限性與理論創造者的思維瓶頸。在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當中,也不乏爾爾。如:斯密的分工理論較為重視分工對技術進步和發展生產的作用,而忽視了分工所引起的社會關係的變革;斯密把機器的發明僅僅歸結為分工,在理論上具有歷史局限性;他從「人的本性」來考察交換,拋開了交換的歷史性和社會性,不能區分簡單商品生產者的交換和資本主義商品交換,混同了物物交換和商品交換;斯密還混淆了價值和價值的表現形式,他所說的交換價值,有時是指交換價值,有時是指價值;混淆了利潤量與利潤率,把利潤率的下降說成是利潤本身的下降;混同了使用價值和價值,把剩餘產品看作是自然的恩恩賜,不了解自然力的參與只會影響使用價值的生產,而與價值無關。諸如此類的片面性的觀點還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在斯密的著作中,也存在著許多相互矛盾的概念和理論。在價值、利潤、地租和工資等分析上也常出現雙重的或多重的觀點和論述,這被稱為斯密理論的二重性。如:斯密對作為價值尺度的勞動進行說明時,其解釋是二重性的。他認為作為價值尺度的勞動,既是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也是該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在闡明工資的性質時,斯密也有兩種矛盾的提法:第一,工資是勞動的收入,是勞動生產物或其價值構成的,但它僅僅是勞動生產物或其價值的一部分,是勞動者維持其基本生活、延續後代所必需的收入。第二,工資是勞動的價格或價值,是商品價值的構成部分和源泉之一。斯密理論的這種二重性也提醒著我們,在面對如此豐富的經濟理論時,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問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結語
亞當·斯密,作為18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出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奠基人,他第一次把以前的經濟知識歸結為一個統一、完整的體系並加以豐富和發展,為自那以後的經濟學界做出表率,為以後的經濟學理論打下堅實的基礎。他不愧被公認為是經濟學宗師。亞當·斯密創立的經濟學說,經歷300年後,仍然光芒四射,始終成為世界各國發展市場經濟的指明燈。亞當·斯密的理論,對當今世界經濟學的發展仍然在起著巨大的不可動搖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我們都要一分為二的看待;任何理論我們也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運用。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對後世的影響不容忽視,其自身存在的理論缺陷也值得深思。我們應在吸取其精華知識時去其糟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經濟學的再一次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