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德國一片狼藉,戰敗、傾頹、分裂、信心沉淪。柏林四分之三的住宅化為廢墟。艾森豪這樣描述當時的景象:「這個國家已成為一片瓦礫……滿目悽涼。」
英國工黨政府提交給下議院的一份報告中估計:即使每天清掉1000噸瓦礫,30年才能清理乾淨。
二戰後柏林一片廢墟
臨危受命
1948年,路德維希·艾哈德(Ludwig Wilhelm Erhard)出任西德經濟委員會主席,可謂是臨危受命。
[路德維希·艾哈德,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奠基者,1949-1963年擔任聯邦德國首任經濟部部長,1963-1966年擔任總理]
斷垣殘壁間,兩個幽靈在德意志大地上遊蕩,他們的名字叫「飢餓」和「寒冷」。
1946年末那個寒冬,百姓的取暖用煤極度匱乏,生存的需要壓倒了「不可偷盜」的訓誡,西德一位天主教高級神職人員正式宣布「在任何有煤的地方偷煤不再是犯罪」。
[滿目蒼夷的柏林]
物質嚴重匱乏,艾哈德這樣描述德國當時的境況:「預計每個德國人每5年會得到一個碟子,每12年得到一雙鞋,每50年才能得到一件西裝,所以只有五分之一的嬰兒才能睡在襁褓中,三分之一的德國人有可能安葬在棺木中。」
擅自「取消任何管制」
艾哈德在沒有得到盟軍軍事佔領當局的同意下,擅自頒布法令「廢除糧食和其他必需品的配給制」。取消對工資和物價的一切管制措施。
同時引入新的硬通貨:德國馬克。
英美和法國佔領當局都驚呆了,——艾哈德的職位是他們任命的,但是他們都毫不知情。
德國人也納悶了,畢竟納粹德國期間,十幾年來一直是「頂層計劃」,生產者按照計劃者的指令生產製造,為國家服務是最高價值。
艾哈德卻說,不需要配給制度,這是你們唯一的配給券「馬克」,努力賺取馬克就可以了。
不要坐在那裡,要去鬆綁
美國陸軍指揮官盧修斯·克萊責問艾哈德:「在到處都缺少糧食的情況下,你怎麼竟敢放鬆我們的配給制?」艾哈德告訴他:「我並沒有放鬆配給制。我取消了配給制!」
克萊將軍怒斥艾哈德「篡改」盟軍的價格管控計劃。艾哈德辯駁:我根本沒有改變價格控制,我只是「廢除」了價格控制!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艾哈德籤署了暴風雪般鋪天蓋地的「解除管制令」。
經濟學家大衛·亨德森說,艾哈德的座右銘是「不要坐在那裡,要去鬆綁。」
聯邦德國的經濟奇蹟
西德經濟幾乎立即煥發生機,因為沒有任何限制,失業者重新踏上工作崗位,商品重新出現在貨架上;黑市突然消失了,工廠煙囪突然冒煙了;街道上貨車川流不息。各處建築房屋的喧鬧聲代替了廢墟的沉默。如果經濟恢復的情況令人驚奇,那麼經濟恢復的速度更加驚人。
[萊茵河是德國的母親河,西德經濟奇蹟又被稱為萊茵河奇蹟]
1950年時,物價已經開始下降,工業生產迅速恢復到戰前的水平。1952年到1958年,德國的GDP年均增長7.6%。
1955年,德國工業總產值超過英法兩國,西德迅速躍居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
歐洲國家都獲得了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但是德國拿得最少,卻發展最為迅速,讓其他歐洲國家相形見絀。
從1950年到1960年,聯邦德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實際增長率高達8.6%,增速居西方工業化國家之首。
灰姑娘變成了白雪公主。正因為表現如此出色,聯邦德國戰後的復興被人稱為「奇蹟」,艾哈德本人也被譽為德國經濟奇蹟之父。
有良心的資本主義
他相信自由的力量!在艾哈德看來,「一旦一個民族重新懂得了自由的價值和尊貴,就會迸發出巨大的力量」。他所推崇的社會市場經濟,其核心就是經濟自由化和競爭。
何謂「社會市場經濟」?曾任《華爾街日報》駐西德首席記者的哈特裡奇的解釋,簡明貼切。他說,這個字眼也可以翻譯成「在社會上容易得到響應的自由市場經濟」,換句話說就是「有良心的資本主義」。
自《國富論》發表以來,亞當·斯密的經濟學思想一直被奉為圭臬。但是,世上不只有亞當·斯密,不應該忽略艾哈德對經濟學界的影響。
「對一片殘垣斷壁,我們能做什麼?」艾哈德給後人一個最佳答案,「簡單、可靠、確定無疑的藥方就是:給經濟自由。」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裴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