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破壞容易建設難。很多國家在戰爭結束後,經濟復甦都比較緩慢。如同一個受傷的獅子,只能躲在角落舔舐傷口,靜靜地等待恢復。二戰結束後,身為戰爭發起國的德國,因為曾經的惡劣行為,經濟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結果它奇蹟一般的迅速恢復,這是為何呢?從數據來看,德國從1950年至1966年,生產力迅速提升,私人消費越來越活躍,出口量一直在迅猛增長。年均GDP增速接近8%,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德國當時的失業率,低到了0.7%,幾乎都有工作,失業人數非常少。
那時候,德國高層反覆強調,要抓緊時間發展經濟。那麼,德國經濟迅速恢復的原因有哪些呢?戰爭結束後,德國百姓確實非常貧窮,他們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努力的工作賺錢。這些人的努力付出,確實得到了應有的回報,他們迅速將廢墟重建,有了相對不錯的生活條件。若是德國人當初比較懶惰的話,根本無法迅速恢復。德國迅速恢復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特別重視教育,積極地培養人才。
1950年時,德國的在校大學生加起來,大約有10萬人,平均算下來1萬名百姓中,會出現21個大學生。到了1970年,德國的大學生人數,飆升到了41萬。平均算下來,1萬名百姓中,會出現68個大學生。德國當時不僅重視學生的教育,而且還經常對在職人員進行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正因如此,德國的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一直在迅速提升。發達的科技和教育,反過來又會促進經濟的發展,這或許就是我們常說的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有更大的進步,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當然了德國的經濟恢復,跟國際局勢的變化,也有很大的關係。戰後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給德國提供了很多資金,讓他們的經濟發展加速了許多。與此同時,有著諸多歷史矛盾的德國和法國,也開始進行合作,一起努力的發展經濟。最終,德國經濟恢復了,國際關係也改善了,堪稱是一舉兩得。其實德國的經濟奇蹟,不僅對國家有借鑑價值,對個人也有很大的啟示。
德國的重視教育,換算到個人身上,可以理解為重視學習,即使是已經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工作的人,也應該持續性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擁有更強的競爭力。若是一直不學習的話,就算是不被淘汰,也沒有什麼進步可言。德國的國際合作,可以理解為個人的社會交際。單槍匹馬的時代,早就已經成了歷史,想要發展起來必須判斷趨勢,找一個合適的機會,然後跟別人一起合作。
當然了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自己足夠努力,不然的話即使是得到好機會,也無法創造出一個好的結果。很多人都在想,自己以後要過上如何幸福的生活。但總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開始行動。還有一些人雖然行動了,但是卻沒有堅持,因為種種原因半途而廢。我們在網上經常看到一夜爆紅的案例,每次看到都會產生羨慕,甚至是嫉恨的情緒。其實沒有必要羨慕別人的生活,每天做好自己的事情,調理好自己的身體狀態,比什麼都強。
所謂的道理其實大家都懂,只不過很少有人去做。若是真的想做出一番事,有必要給自己一個警醒,用一個特定的東西或是目標,經常提醒自己,讓自己始終保持強大動力。熬過初期階段,以後就不用刻意逼迫自己努力了。因為那個時候,常人眼中的努力,已經變成了你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