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席捲歐美等國的經融危機讓當時的各國政府一籌莫展,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各國的反對派和激進力量紛紛躍居權力中心,在人民的期盼中獲得了無限的光環,德國的希特勒就是這樣被德國人萬眾一心的擁護成為國家元首的,他上任之後,採用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魏瑪共和國的迅速擺脫了經濟困境。
在實力上甩開英法兩國,隨後暗中積蓄力量等著一雪前恥,因為這一的功績,希特勒的個人威望到達巔峰,如日中天,當時德國已經完全在他手中左右。為此,尋思著復甦經濟的英法等國不得不推行綏靖政策,漠視德國的崛起,犧牲掉歐洲部分小國的利益,用來躲避希特勒的鋒芒。
1939年,在經濟崩潰10年之後,德國因為高效的行政團隊,一掃一戰失敗的陰霾,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波蘭,正式打響第歐洲戰場的第一槍,同時蘇聯也為了分一杯羹,兩月後掀開蘇芬戰爭。而另一個重要的軸心國日本早在1931年就掀起對華侵略戰爭,亞洲戰場早就開闢,1937正式全面進攻。同時,義大利也在非洲開闢戰場。
在全球範圍內,除了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其他區域都成了戰場,當時幾乎全球範圍內的國家都直接或者間接被捲入戰爭,在同盟國的權力配合、付出慘重傷亡之後,最後於1945年9月徹底迫使軸心國投降。
當時所有的重要參戰國家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直接的就是人口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當時參戰的中英美法蘇德意日等八個國家中,付出最大傷亡的是中蘇兩個遭受德日直接攻擊的國家,蘇聯拖住德國的陸軍,中國拖住日本的陸軍。在歐洲,英法的海軍佔軍優勢,在亞洲,日本發瘋把四面樹敵最終不能自拔。
現在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二戰期間的損失包括滇緬戰場在內人口是3500多萬人,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損失:整個歐洲戰場、亞洲戰場的損失在3000萬,傷病大概在3000萬左右;德國的人員損失是在1200萬人;日本損失人口600多萬人,英國160萬人左右美國損失人口190多萬人左右,義大利受傷70多萬人;法國50萬人左右。
在所有參戰國中,受利最多的是美國,受傷最大的是中國和蘇聯,但是因為蘇聯地緣關係反攻歐戰,加上羅斯福的巧妙設計,戰後影響力一飛沖天,躍居為世界第二超級大國,美國是第一超級大國。其他的主流國家在二戰中都受到不同程度是損失,但是因為朝戰和馬歇爾計劃的扶持,歐洲、日本迅速擺脫戰爭陰霾,在二戰20年後,基本上都恢復了國力。
但是,在歐戰戰場,雖然英國不像波蘭、法國等遭遇亡國之痛,但是因為蘇聯崛起、美國坐收漁利,導致戰前的日不落帝國戰後成為一個空殼子,其在美洲、亞洲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尤其印度、大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使得日不落帝國成為一個空殼帝國,影響力大幅縮減,其所受的創傷基本上沒辦法恢復了。
所以,歪史以為,遭受二戰打擊最嚴重的國家恐怕就是英國了,因為其他的都能恢復,他們基本上沒有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