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之中,英國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角色有何變化?

2020-12-23 尋史錄

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這個老牌帝國控制著百倍於自身的領土。英國的殖民地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身影。小到南太平洋的島國,大西洋洲的澳洲,與美國相鄰的國土面積相當大的加拿大,全部隸屬於英國。

美國獨立之前也是英國人發現了新大陸,移民到那裡。可以說,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英國的影子,或者說在英國影子下存在。但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這個曾經被呼喚為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也有日落夕陽的時候。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大英帝國的攻擊

1、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侵蝕

如果說在維多利亞時期使英帝國達到了世界國家的頂點,那麼一戰的爆發則是大英帝國走向夕陽的導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可謂是隔岸觀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勢。隨後,英國人對此也是普遍熱情有餘而認識不足,更沒有意識到它將影響到英國殖民體系的牢固性。

沒曾想到的是,德國迅速佔領的半片歐洲,英國意識到了戰爭的嚴重性,迅速開闢戰場與德軍作戰,為了英國主權的保障,英國不僅懇求美國的支持,還要依賴其帝國內各殖民地的支援。一戰期間,英國國家財政經濟全面實行軍事化制度。

由於運輸困難造成的原料缺乏,英國出口減少,國家工業慢慢的走向敗落,再也不能東山再起,失去了老牌帝國的稱號。

2、英國失去對殖民地的掌控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帝國殖民地的民族情感得到了觸發,帝國內部政權動蕩起來。因此,一方面英國越來越依賴美國等其他歐洲強國的支持,來維繫帝國國內的經濟體系,在殖民地那一頭殖民地開始尋求更多的自治權利並爭取主權的獨立以脫離英國的控制。

戰時,為了有效地獲得自治領和殖民地的支援,英國於1917年成立帝國戰時內閣,其成員是英國戰爭指導委員會委員、各部的代表及各自治領總理。這樣,自治領的地位顯著提高,為改變和調整帝國的內部關係奠定了基礎。

當英國宣布對德宣戰後,英國各殖民地隨著英國的進入也投入到對德的戰爭中。隨著戰爭的停滯不前,這些殖民地內部民族獨立意識加強。這些英屬殖民地像其他主權國家獨自決定自己的各項軍事部署和行動,不跟從英國,在巴黎和會上也要求有自己的位置。

在巴黎和會上一些決議問題上是以獨立主權的形式單獨進行籤字表決。比如國際聯盟成立後,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及印度成為其成員國。

1931年的帝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在法律層面上描述了帝國內部殖民地從屬之間的關係。通俗的說,英國失去了對殖民地的這種控制。這些殖民國家表現出更加決絕的民族獨立意識,反英鬥爭拉開大幕,英國的霸權地位受到了衝擊。

如果說印度在甘地領導下的絕食行為則是要求獨立的一個反抗行為,愛爾蘭的獨立徵兆了大英帝國解體的大幕。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啟示

1、英屬殖民地對英國的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英屬殖民地表明了它們對英國的忠誠,參戰則是在行動上明確了他們的主權國家地位。而德國對此偏差,它過高地估計了大英國協離心力量的作用,認為英屬自治領會保持中立,事實是只有愛爾蘭保持中立。

英國所有其他自治領在一周內都向德國宣戰,並把它們的資源用來為英國的軍事服務,如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加拿大義無反顧地參加了戰爭,給英國提供了大量的財政資金和服務人員。二戰期間英帝國內部的合作要比一戰時少得多。

在美國參戰之前,自治領希望詳細了解英國的戰略以及供需計劃,各自治領派其總理到倫敦與戰時內閣會晤,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最積極主動。

二戰對人類來說是一次災難,而對於英屬亞洲殖民地來說,自治或獨立的契機是最主要的。英屬亞洲其他殖民地基本承擔了本國的戰場,盟軍只為他們提供給養和武器。戰爭教育了他們,使他們滋生了民族主義情感,開始意識到自治或獨立的必要。

2、英屬殖民地脫離英國的掌控

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的勝利加劇了英屬殖民地的獨立意識,結局是全面開始要求獨立,脫離英國的管控。二戰期間,英美出於自身利益,宣傳和教化英屬殖民地一起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對抗德國。這些殖民地人民奔赴戰場,思想意識逐漸提高,意識到了一個民族統治壓榨另一個民族的非法行為。

結果導致的是兩次世界大戰帶給英帝國的不是輝煌和中立,而是給自己培養了掘墓者。在世界大戰的非洲戰場上,黑人士兵與盟軍一同作戰,通過長期與白人其他種族接觸的過程中,他們開始認識到人類都是平等的,沒有膚色這種種族等級分化。戰爭讓這些人意識到這麼多年一直遭受英國的奴役,站起來反抗鬥爭是自然而然的一種意識,脫離英帝國的掌控是本能。

戰時英國對各殖民地的控制力已經慢慢的放手,殖民地的工業和農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殖民地綜合國力得到了增強,更加劇了各殖民地的脫離英帝國的想法。德、意兩國加之支持的態度大肆為殖民地進行全球宣傳,更加促使英屬殖民地的決心和動作。

德國、義大利等西方國家極力拉攏英屬各殖民地,利用殖民地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對其獨立要求表示物質上和國際地位上的某種支持,以瓦解英國國力,奪走英帝國的霸主地位。

英國的國力日漸衰落

1、兩次世界大戰消耗國力

英國在二戰中雖然始終維持著勝利者形象,但是由於二戰的嚴重消耗和一戰留下的疾患,損失慘重,國家經濟實力急劇下滑。

戰爭期間,英國的戰時軍費靠自己快要支撐不下去,軍費支出已經佔到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其餘的完全靠英屬殖民地和美國的援助,依賴的狀態越來越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英國對其自治領和殖民地的反英鬥爭迅速做出軍事反應的能力,無奈中只好逐漸放鬆了對各殖民地的控制,逐漸失去了對他們的掌控。

此外,英國作為盟國"銀行家"的身份,以及英鎊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都要求英國為其盟國的戰爭支出融資。戰爭爆發後不久,主要參戰對抗德國的5個國家中有3個國家需要外國借款。

這種貸款不僅無法獲得收益,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是因為,戰爭期間英國對外國和其殖民地的借款,實際上是借入國家將這個或者其他國家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轉化為債券,這些債券享有對借入國家因未來的生產力和服務而所得利潤的留置權。

不幸的是,英國在戰爭期間的對外借款大部分借給了在戰爭中很難恢復的國家,所以英國借出的這些貸款連本帶利一起損失了。

2、國際地位江河日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聯合國憲章》宗旨中明確規定,尊重世界各國人民的合法平等權和擁有自己國家民族決策權原則這一條。

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方式已經沒有了向心力,加劇了全球一體化時代落後的步伐。加之現在英國的國力大幅虧空,還要依靠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對殖民地的獨立無可奈何,也因對戰爭中的盟友美、蘇等國欠債的太多,只能忍氣吞聲作罷。

歐戰結束後不久,英國工黨在大選中獲勝重新執政。工黨政府上臺後,通過對行政的改組以及名稱的改變,證明在英帝國國內所發生的一系列政治變革。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英國這個昔日帝國的雄風已蕩然無存。

結語:

如果說一戰使歐洲中心地位僅存於表面的話,二戰則一勞永逸地使英國退出了在世界政治中的霸主地位。二戰的爆發則給了英帝國最沉重的一擊,英國失去了老牌帝國。

雅爾達體系確定了美、蘇兩極格局的基本框架,已經把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拋開在外。如果不是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再三堅持,英國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也會失去。

大英帝國經過兩次大戰的衝擊再也不能找回昔日的霸主地位。它因戰爭而成為日不落大帝國,同樣也是因戰爭不得不退出老牌帝國這個舞臺,真可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參考文獻:

《大英帝國的瓦解》

《帝國斜陽》

《艾登回憶錄》

相關焦點

  • 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是這樣一步步成為世界的霸主的
    我一直認為,就經濟文化來說,清朝中期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的領頭人。清中期開始衰落,英國崛起,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國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直到現在,美國是這個世界的霸主。
  •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爆發在歐洲?白人為什麼異常好戰?
    我想熟悉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兩次世界大戰都爆發在歐洲。一次是因為歐洲列強爭奪中東主導權,另一次是因為東歐的意識形態衝突,但是主戰場都在歐洲。歐洲人明顯比其他人好戰,這一點應該是沒有疑義的。有的朋友說蒙古西徵和阿提拉,以此證明黃種人在古代打仗也很厲害。
  • 兩次世界大戰的藍圖
    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就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和歐洲第一工業國。但是,蓬勃發展的德國工業需要更多的原材料、更多的商品市場、更多的勞動力。在世界已經被各帝國瓜分完畢的情況下,後起的德國只剩下一個選擇——戰爭——「對於普魯士德意志來說,現在除了世界戰爭以外已經不可能有任何別的戰爭了!這會是一場具有空前規模和空前劇烈的世界戰爭」。
  • 一個女人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成為蝴蝶效應最著名的例子
    這個美麗的,幾乎不為人知的,完全無辜的女人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的角色。他是索菲·喬特克。霍恩伯格公爵夫人,我敢打賭你們幾乎沒有人聽說過她。雖然斐迪南大公是個獨裁者,但他有一個可取之處——他深愛著他的妻子。於是這個愚蠢的規則有了一個例外,在斐迪南擔任奧匈帝國陸軍總督察期間,他允許妻子可以在公開場合陪伴在他身邊。
  •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但丟棄40%領土,國土面積越來越小!
    「和平」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都是中國外交的代名詞,現如今的世界也是強烈號召「和平」。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仿佛都很「老實」,大規模的戰爭事件不再出現,曾經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可是他自己卻丟棄了40%的領土,導致國土面積越來越小,這是為何呢?
  • 「後起之秀」德國憑什麼僅僅相隔25年便兩次挑起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三大反派巨頭:德國、日本、義大利,如果我們在把歷史追溯到25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們又會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挑起者竟然還有德國,僅僅相隔25年德國憑什麼挑起2次世界大戰,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弄明白麼?自從歐洲"海盜」麥哲倫和哥倫布揭開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後,歐洲國家紛紛鼓勵國民揚帆出海掠奪世界財富。
  • 世界上唯一一個在七大洲都有領土的國家,曾經是世界霸主
    說起世界地圖,我們知道有七大洲、四大洋。很多國家只是在七大洲上有一部分的領土。面積最大的俄羅斯也只不過在亞洲和歐洲有自己的領土。但有個國家比較例外,這個國家就是英國。英國是唯一一個在七大洲上都有領土的國家。我們看一下英國在七大洲上分別有哪些領土。
  • 老師不會告訴你,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其實不是英國而是它
    大家都知道,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曾經統治世界。但是大英帝國統治世界的時間卻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大英帝國的輝煌只持續了19世紀,有些人則認為大英帝國在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已經統治世界三百多年。所以我們來看一看,大英帝國究竟稱霸了多久?起初,大不列顛只是一座孤懸海外的小島,在歐洲諸王看來,它不過是一塊被徵服的土地。
  • 德意志的野望:歐洲老二想要當老大,所以挑起兩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僅僅相隔25年,大部分人對二戰比較熟悉,也知道二戰的反派三巨頭是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但如果你把歷史書稍微往前翻一翻,你會發現,一戰的反派之中居然也有德國,而且德國也是挑起一戰的主要推手,那麼問題來了,為啥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挑起的呢?德國到底想通過戰爭得到什麼?
  • 義大利到底有何魅力?為何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都要找其當盟友
    其實德國當時也明白自己的這個盟友能做什麼,他們本來也沒有指望義大利能有太大的作用,只是希望戰爭開始以後義大利可以分擔掉自己的一些壓力,可是讓德國沒想到的是,這個國家的實力竟然有那麼「出人意料」。 至少別像上次那樣。 第二點原因,兩者都和法國有「世仇」。
  • 有人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是最大的贏家,他們真的是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可以說美國就已經崛起了,在西方的眾多列強中,美國的綜合國力以及軍事實力就數一數二,可以說那個時候的美國,就已經側漏出即將成為世界老大的勢頭。在納粹元首希特勒上臺後,在他發動二戰之前,就對美國非常忌憚,因為他知道,美國是否參戰以及參戰將要加入哪邊的陣營,會直接影響到整個戰局的走勢。
  • 作為外交政策的軟平衡戰略: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對日戰略評析
    Saltzman 內容提要 為提升軟平衡理論在當代國際關係分析中的合理性和吸引力,反駁對其適用性的質疑,本文將進一步釐清軟平衡概念,並將其應用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對日外交政策的研究分析。
  • 從兩次世界大戰中倖存的大力士—硬拉之王赫爾曼·戈納
    第一次世界大戰似乎突然中斷了他的運動生涯,但赫爾曼還是在被命中了200多枚炮彈中活了下來,在進行了手術後,醫生把他身上的大部分彈片都取了出來,但還是有一部分沒有被清除。儘管他被彈片炸傷失去了視力,但他從未停止訓練。
  • 為何兩次世界大戰後,三大帝國被肢解,中國卻能一直保持完整
    誠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人雖然戰敗,但並未完全分裂,他們的自尊心仍不斷地被壓在地面上,使他們非常不服氣,所以二戰就這樣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志人以超神開場,西吊英法,東擼蘇聯,結果一擼就灰飛煙滅,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志人再次成為戰敗國,而且這次被摩擦的不再有脾氣。
  • 英國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後來是怎麼衰落的
    19世紀,英國憑藉著工業革命和海上霸主地位,成為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英國已經在各大洲都擁有了殖民地。並且世界上諸如法蘭西帝國、沙俄帝國、大清帝國等強國都被英國擊敗。所以,說英國是當時世界的霸主也並不為過。
  • 歷史上的英國,曾經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這其中有何深意?
    前些年蔡依林的《日不落》大火,歡快的節奏,甜甜的情歌,讓人對日不落的愛戀充滿了期待,據說蔡依林在英國拍攝MV的時候,還是在低溫下穿著吊帶出鏡的,想想都覺得冷。言過正傳,本期話題:曾經的英國為什麼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 老人戰勝新冠迎106歲生日,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和兩次大流行
    當地時間12日,英國老奶奶瑪麗·尼科爾森在養老院度過了106歲生日。據英國《太陽報》網站報導,尼科爾森不僅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和兩次疫病大流行,如今還戰勝了新冠肺炎。據悉,尼科爾森在新年前夕被確診感染了新冠病毒。雖已百歲高齡,但她沒有被病毒打倒。
  • 如果第3次世界大戰爆發,主戰場會在哪呢?
    從客觀角度來看,雖然世界格局因為國家實力的衰減增加會有所變化,但是從二戰之後世界體系就沒有在發生過變化,這麼幾十年中,世界體系依然是在聯合國的框架下,所以可以說二戰決定了如今的世界體系。如果想要破壞現在的世界體系,那麼就必須再發動一場世界大戰,在世界大戰中重新洗牌改變舊的世界體系。隨著國際形勢的日益嚴峻,世界體系受到的威脅增加,再次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增加。
  • 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兩次核爆炸!這艘傳奇戰艦終於在海底被找到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璐明】曾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兩次核爆試驗的美國「內華達」號戰列艦沉沒之後其位置一直成謎,近日一支水下探索團隊終於在深海找到了這艘傳奇戰艦。據悉,「內華達」號戰列艦於1916年服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加入英國艦隊,擔負護航任務,並參與了對德國的封鎖行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偷襲珍珠港期間,「內華達」號扛住了10枚炸彈的轟炸和1枚魚雷的打擊,艦員反應迅速,讓該艦在淺水水域擱淺,從而避免沉沒。
  • 號稱「日不落」的英國是怎麼衰落下來的?
    打開歷史的書籍,輕輕地向前翻一頁,那時的王者是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疆域之廣,影響力之大,也是無國能出其右。在拿破崙的帶領下當時的英國蒸蒸日上,軍事化工業感到最前端,於是就開始了侵佔領土。從十八世紀中期開始,英國代替了荷蘭,又經過了「七年英法戰爭」,成為了真正的王者,開始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倫敦成為世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