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一戰中,有兩個帝國被直接肢解,一個奧斯曼帝國,一個奧匈帝國,這個被分裂成幾個小國家的大帝國,然後再也沒有分裂。這幾個小國,雖然現在經濟實力很強,但實際上是軟柿子,在任何一個時期一旦發生戰爭,第一個被捏住的就是這些小國,沒有反抗的力量。誠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人雖然戰敗,但並未完全分裂,他們的自尊心仍不斷地被壓在地面上,使他們非常不服氣,所以二戰就這樣開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志人以超神開場,西吊英法,東擼蘇聯,結果一擼就灰飛煙滅,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志人再次成為戰敗國,而且這次被摩擦的不再有脾氣。然而,勝利者並沒有走得太遠,一戰前,世界七大豪傑: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法國、大英帝國、義大利、沙俄帝國,二戰結束後,帝國紛紛消亡,唯獨蘇聯強立於世,即使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也已落幕。
恰恰相反,隔海相望的美利堅崛起了,因而回想起這些帝國的命運,有人說,這樣看來,大清帝國是幸運的,因為在近代開始之初,它曾經歷過太平天國戰爭、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然後又有軍閥割據,日軍全面入侵。可以回頭看一看,我們還基本保持著原來的樣子,這是多麼神奇啊!實際上完整這個東西還是有繼承的,因為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一直在動蕩,任何朝代都在努力保持國土面積的完整。始於秦,終於漢,為什麼在清末史無前例的動亂中,我們仍能保持完整?
第一,中國近代的兩個重大抉擇,即前面所說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兩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堅定地站在正確的一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我國仍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狀態,清朝雖已退居歷史舞臺,但北洋政府仍有人玩弄權術,企圖重奪帝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在歐洲,本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但為了世界恢復和平,北洋政府派了大批勞工到歐洲,幫助協約國對抗德意志帝國,協約國因此獲勝,中國也因此成為戰勝國。然而,當時的中國弱小,因而協約國的列強並不認同中國,雖為戰勝國,卻仍想把德意志在中國的利益轉移到日本身上,這一無恥的決定絲毫不顧及北洋政府的抗議和中國人民的感受,可想而知,如果當時北洋政府站錯隊跟隨盟國而戰,那當時的中國將面臨怎樣的制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們不僅加入了這一方面的同盟,而且加入了另一個方面的同盟,最後又取得了勝利,所以有人問,為什麼當時中國加入的是同盟,而不是軸心國呢,因為這個軸心國是專門搞侵略的,中國當然不可能加入侵略者的陣營,從國家利益來看,加入軸心國就意味著淪為日本的附庸,就等於直接被日本殖民,這對我們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也不能妥協的。
因此中國在被日本侵略時,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反抗打敗日本,取得戰爭勝利,保衛自己的領土不被日本侵佔。的確,在這個過程中,德國實際上曾拉攏過國民政府,並為國民政府組建過德械師團,但最後還是被蔣委員長拒絕了。但是不管怎樣,在兩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我們仍然保持了大致的完整,實乃天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