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德國是「香腸共和國」,出產的香腸享譽全球,但是中國的吃貨們都不服氣:評種類、論風味,我大天朝的香腸都毫不遜色!不服?來辯!
廣式臘腸
傳統廣式臘腸的做法較為複雜,將肥肉、瘦肉按照三七的比例,分別切成肉粒,再加入糖、生抽、老抽、鹽、酒醃製一夜,經過手工灌腸,晾曬風乾,這種古老的純手工式做法,儘管現已不流行,但能夠保留廣式臘腸醇香的風味。傳統的廣式臘腸,色澤紅潤,身段修長,咬落腸衣脆口,腸餡甜潤,最適合和絲苗米搭配,做暖冬煲仔飯。
在口味上,廣式臘腸區別於其它地方臘腸最大的特色就是鹹鮮中帶有一絲甜味,且香氣更加濃鬱醇厚,口感上油脂也更加豐富,集「豉味、風味、香味、甜味」於一身。這種醇香的口感,不僅來自於其中添加的糖,更有一種神秘的配料,那就是白酒。而最上等美味的廣式香腸,一定會選用遠道而來的山西汾酒,而且必須是30度以上的汾酒,若是45度以上的麯酒則更妙。廣式臘腸,因為汾酒的加入,才有了那清爽綿柔的醇香,又不失本色。
東莞矮仔腸
一百多年前,高埗人呂佳創製出了矮仔腸,一時香飄莞邑。相傳清末年間,呂佳創製出了瘦多肥少的臘腸,因他身材矮小,而傳統的廣式臘腸細而長,他沿街叫賣時,臘腸常常沾到泥沙。後來他把臘腸做成短粗形狀,矮仔腸也成為東莞短小粗圓臘腸的「鼻祖」,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矮仔腸」物如其名,其外形「短而粗」,身長2~3釐米,好像一個橢圓形的小肉球。短,是為了讓腸內的空氣與水份能全方位流出,否則會令肉質發酸發臭;粗,是為了原粒蒸煮無需切割,緊緊地將臘腸的口感與油香鎖於其中,靜待口齒咬下那一刻的迸發。這種外形就註定了在扎法上與眾不同,距離的長短也會影響到口感。因此,「矮仔腸」的主要工序至今仍保持手工製作。
從選料開始,經過配料、混料、灌腸、打針眼、綁結、去汙、吊晾、生曬,做好臘腸要經過8個步驟。從第一步選料起,便是製作臘腸的關鍵,「矮仔祥」每天都嚴選新鮮的土豬肉與腸衣加工,先是切肉,必須是人手刀切,這樣就能跟著豬肉的纖維紋路走向,不會影響肉質的口感,瘦肉與肥肉的比例一般以三七或六四劃分,如果想要追求爆漿的口感,更可以用到五五的比例,切碎後稍剁,以溫水清洗豬肉表面的油汙,之後以秘方比例拌以醬油、酒、鹽、糖等配料。而細至配料,也是經過了多次的篩選,酒只選山西的汾酒,因其是完全不勾不兌的原漿酒液,其味香純,更能提升臘腸的香。而所選的醬油,不僅看重其豆香,連醬色的深淺也考慮在內,因過深的顏色會把肉的顏色蓋掉,影響臘腸的色澤與視覺。如此將肉與配料用人手充分攪拌至均勻起膠後,才到了灌腸的操作。
這樣做出來的臘腸口感如何呢?香味濃鬱自然不必言說,關鍵是咬下去的口感。有點像傳統的潮汕撒尿牛丸一樣,沒想到臘腸也能做出這種爆汁的感覺,口腔整個被這種腊味侵襲。伴著一些爽脆和Q彈的咬勁,特點非常鮮明。2014年、2015年,矮仔腸製作技藝先後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鴨潤腸
鴨潤腸,是廣式臘腸中不得不提的一個品種。所謂鴨潤腸,所選用的原料是用鴨肝和豬肉混合而成,不僅色澤鮮潤、香氣濃鬱,營養價值也十分高。廣東人不說「肝」,因為乾巴巴沒油水,「潤」字有家肥屋潤的好意頭。鴨肝臟肥美,於是潤腸可以少用肥肉、多用瘦肉,吃起來油潤、韌口,口感好到無以復加。
鴨潤腸的製法也相當講究:豬肉肥瘦三七先分開,肥肉粒要用白糖醃漬成「冰肉」,瘦肉則用白酒、老薑汁、靚陳皮醃成「香肉」,最後拌入小拇指甲蓋大小的鴨潤粒,加入篩管在醬缸中慢慢抽出的老抽,灌入腸衣內。再經過陽光「生曬」,濃鬱的「豉味」、鴨肝的鮮味、糖酒香味以及肉的腊味,就是這樣得來。
蛋黃鳳凰盞
形似金元寶,寓意好意頭。蛋黃鳳凰盞大致是在廣式臘腸的基礎上做成的,底層是美味的臘腸料,上層加了一個鹹蛋黃,混合出了另外一番更美味的新風味!
公明臘腸
講起腊味,「公明臘腸」是深圳市本地久負盛名的特色美食。古往今來,廣東嶺南地區的臘腸生產,大體延續了廣式臘腸的風味特徵,但自上世紀初開始,公明製作臘腸的工藝和風味已與廣式臘腸有所不同,表現出對鹹、鮮口味的追求。
1955年,寶安公明一家國營食品站的臘腸加工師傅周山,在當地依古法製作臘腸的工藝基礎上,根據公明人喜歡的口味對配料大膽進行了調整,創製了一種味道獨特的臘腸,此臘腸香氣撲鼻,品嘗時鹹、香、脆之感流連舌尖,回味綿長,並且吃起來有肥肉的香味,卻沒有一點肥肉的滑膩,不像有的臘腸一咬肥油四濺,人們紛紛稱讚其勝過偏甜的廣式風味臘腸,遂被定名為寶安公明臘腸,周山即成為其製作技藝的第一代傳承人。當然,從整體口感評判,寶安公明臘腸仍屬廣式臘腸的一個分支。
梧州臘腸
「梧州臘腸」是梧州地方特產,歷史悠久。二十七年(1901年)清光緒年間的「良田腊味」店便是第一家在梧州開業的腊味店。廣東商人莊夢巖,是廣東番禺人,他擅長肉食臘制工藝。年輕時,他在梧州沙街(今南堤路)繹前碼頭附近開了一間腊味店,他制臘腸,都是用優良腸衣、肥瘦肉搭配均勻的上乘豬肉和上好生抽。那時雖用手工加工,但臘腸色澤棗紅,腊味濃鬱、氣味芬芳。良田腊味店有一個鐵木黑漆的金字招牌,上雕醒目的「良田」兩字,店門口貼著對聯:左邊是「腊味專家」,右邊是「馳名兩廣」,這八個字還印在店用的包裝紙上,良田腊味以品質上乘深得顧客信賴。梧州解放後,幾經改革創新,梧州香腸更上一層樓。其外形細長,色澤鮮明,味道鮮美,入口衣脆肉爽,甘香不膩,味微鹹不太甜,烹製辦法多樣,煎炒燒燜蒸皆宜。因而遠銷港澳、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深受廣大僑胞和各界人士喜愛。
東陂風腸
別處都叫「臘腸」,為什麼東陂卻叫「風腸」呢?原來東陂風腸要靠山風來風乾。」東陂鎮與湖南相鄰,位於南嶺大山南麓的河谷地帶,兩峽二水之間,西溪和東塘河從峽谷中鑽出,之後緩緩流到鎮上,同時也把習習的山風帶到鎮上。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四個小土豆。喜歡美食的小夥伴可以加小編微信哦,微信號(zhp20201112)。據說秋冬時節,乾燥的冷風從南風坳吹來,與兩河散發之水蒸氣糅合一起,正好讓晾在竹竿上的臘肉晾爽陰乾。特定的風力、溫度、溼度,形成了東陂風腸的獨特風味。精於做生意的東陂人深通藏而不露之道,並不刻意炫耀自己的制腊味技術,有人誇東陂腊味好,便說:「腊味全靠風,我們地方風好。」還有更神奇的說法:「東陂街的風,街東和街西的也不一樣哩。」
川味香腸
比起甜潤的廣式臘腸,四川臘腸顯得豔麗、潑辣,又是另一種風味。川味香腸在口味上秉承了川菜一貫的麻辣風格——調料中通常要添加大量花椒、胡椒和辣椒,所以又有人管它叫「三椒香腸」。大部分的川味香腸在風乾後,還有一道煙燻的工序。煙燻最好是用果木,這樣燻出來的香腸會帶上清香,就像燻臘肉最好是用柏枝一樣。煙燻的火候很關鍵,燻得淺了,不入味;燻得重了,肉又會帶有過多的煙火氣,破壞口感。只有精準的掌握其中的分寸,方能得出一條完美的川味香腸。「麻」和「辣」是川味香腸的主角,也是這混合紛繁又深沉而鮮辣的百般滋味裡的基調。溫潤油暢、麻得酥酥、辣的隱忍,喚醒你沉悶的胃和疲勞的舌尖,讓它們開始在另外一個維度裡狂歡。
湘西臘腸
比起川渝的麻辣、粵式的甜,湘西臘腸又是另一番滋味。近百年來,湖南湘西土家人有一手燻臘腸的好手藝。每逢臘月間,湘西農家多在堂屋裡挖一大火塘,火塘上煮水燒飯,也供家人取暖,高高的房梁上就掛了香腸,煙火輕透,經月不熄,不時往火塘裡丟些樹蔸、樹樁、雜枝、果葉,連煙氣都帶了香味。從入冬到過年,這樣的臘腸雖然其貌不揚,但經過時間的烹調,散去了煙味,化去了油膩,肥的瘦的咬在一起,香嫩豐腴,如咽酥酪。
安昌臘腸
大家可還記得曾在《舌尖上的中國》裡面露過臉的安昌臘腸嗎?安昌臘腸因產於紹興縣安昌鎮而得名。每到冬令時節,安昌臘腸掛滿民居廊沿窗前、沿街廊下,為歲末年夜飯必備之菜,意味嚮慕「長久團圓」。
安昌臘腸製作極富地方特色,其製作用料十分考究,均選用上等精肉(以後腿精為佳),瘦肥搭配,以當地紹興酒、手工醬油、糖等為佐料拌勻後灌入刮的薄如蟬翼的豬小腸內,分段結紮後晾曬5-7天後即成。熟後的臘腸色澤光潤、瘦肉粒呈自然紅色或棗紅色;脂肪雪白、條紋均勻、不含雜質;手感乾爽、彎曲有彈性、切面肉質光滑、肥瘦分明,臘腸切面香氣濃鬱,略帶甜味,油而不膩,色味特殊,勝似火腿。
如皋香腸
如皋香腸歷史悠久,是聞名全國的香腸品種之一,可與廣式香腸媲美,被稱為「如式」香腸。它起源於清同治年間,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取鮮豬肉肥瘦二、八搭配,加食鹽、白糖、黃酒、姜蔥汁合理配方,用豬腸衣灌制,自然日照風乾。其特點條形整齊,肉質緊密,色澤鮮豔,香味濃鬱,營養豐富。口感瘦肉嚼而不老,肥肉油而不膩。
金華香腸
金華火腿是地道,香腸更是一絕。雖然不如金華火腿那般聲名遠揚,但在金華人嘴裡,香腸滋味之鮮美一點也不亞於火腿。傳統金華手工藝製作的香腸,要選八分瘦、兩分肥的上好前腿肉和後腿肉,配料上採用傳統配方,也就是鹽、糖和料酒三味,口味上區別四川香腸的辣味、廣式香腸的甜味,是大美至簡的「原味代表」。而天然腸衣,也是精選豬小腸衣而非膠原蛋白衣。金華人不太食甜,糖要少放。料酒宜用高度白幹,可促進肉餡醇化。三者的配比,各家都有獨門秘方,概不外傳。蒸熟的香腸色澤紅白相間而油潤,香味馥鬱而濃醇,略帶甜味,油而不膩,味道純正——不似火腿,勝似火腿。一口咬下去,滿嘴油香。
濱海香腸
濱海香腸是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的特產,它立足蘇菜風格,在選料、調味、加工上都十分的精細。「二分肥,八分瘦,小腸洗淨套好肉,姜蔥輔,日光照,上鍋蒸熟真美味!」這幾句無韻順口溜就是製作濱海香腸的大致工藝。
二分肥,八分瘦指的是正宗的濱海香腸選用優質豬腿精肉,剔除淋巴結和筋骨,肉丁大小均勻。小腸洗淨套好肉,濱海香腸的腸衣選用天然的豬小腸,經過泡製12小時以上。姜蔥輔就是攪拌豬腿肉的時候的輔料,一般由生薑、花椒、八角、肉桂、白芷等十幾味優質中草藥配製而成。日光照就是灌好的香腸在陽光的照射下曬3到4天,出一下油,然後陰乾5到10天,濱海香腸就算加工完成了。在濱海做香腸已變成了一種文化,一種地方習俗。由於其出色的品質,濱海香腸已經成為當地人的送禮首選,甚至很多外地人慕名前來購買以饋贈好友。
睢寧香腸
每年大雪節氣期間也是徐州人開始製作香腸的時候,而當地知名度最高的要算「睢寧王集香腸」了。王集香腸是睢寧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產,譽滿蘇、魯、豫、皖周邊地區。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四個小土豆。喜歡美食的小夥伴可以加小編微信哦,微信號(zhp20201112)。據說其起源於清朝,當時的御膳房廚師為調整康熙帝的飲食結構,選擇一種精瘦豬肉加多種調料裝入豬小腸蒸熟,經晾乾切片獻給康熙皇帝。康熙用後感到特香不膩,味道純美,遂賜「香腸」之菜名並深受好評,因此有「王集香腸,香腸之王」的美譽。
板浦香腸
古海州(今連雲港)流傳「穿海州,吃板浦」的民諺童謠,千百年來,幾乎家喻戶曉。特別是「吃板浦」這一句最為誘人。「吃板浦,首吃是香腸!」在板浦古鎮,無論是普通百姓家還是高檔餐廳,端上餐桌的第一道菜,往往是冷盤「香腸」,主人家還要熱情推薦:「到我們這裡不吃香腸就算是白來了!」板浦香腸是古鎮的金字招牌,「吃在板浦」民俗文化的一個標誌。
板浦香腸製作工藝極為講究:首先是選料上嚴格把關、一絲不苟,一律採用上等豬後腿,除去皮、骨、筋,按精瘦肉與肥實膘9:1比例,手工切成小塊,加入精良的豆抽醬油、白糖精鹽、高粱酒和自製的姜蔥汁,由大師傅手工拌制、搓揉,滷漬12小時後,再加上上等純五香粉攪拌,然後灌入腸衣,低溫晾乾。成品香腸清香滿室、蒸煮或烹調後香氣四溢,入口越嚼越香,口味悠長。
蒸熟的板浦香腸瘦肉呈紅色、棗紅色,脂肪呈乳白色,色澤分明,臘香味純正濃鬱,滋味鮮美,立即讓人拍案叫絕。書法家吳沫初先生稱「板浦香腸」為名點製作一絕。當代電影表演藝術家程之先生,曾來板浦拍攝電視劇《醋聖》時,品嘗香腸後詩興大發,即席賦詩:「一餐香腸宴,嘗盡天下鮮,美味甲寰宇,疑是作神仙」。
萊蕪香腸
舊稱「南腸」,採用萊蕪當地一種名為「萊蕪黑」的黑豬肉製成。「香不過的老南腸,趕不盡的萊蕪豬」,這句民謠是南腸的真實寫照,既寫出了南腸的獨特口味,又寫出了南腸在萊蕪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做南腸有嚴格的氣候要求,新鮮豬肉切丁,灌裝後需要經過長達二十天的晾曬,讓水分充分曬乾,利於保存。曬乾之後的南腸需要放置一段時間,下一步就要開始蒸煮。蒸煮的老湯也是非常講究的,生腸需要在老湯中進行二十分鐘的反覆攪拌,蒸煮,煮熟之後撈出來的南腸香味撲鼻,黑褐油亮,晾涼之後,掰開一根,肉質連絲,噴香四溢。
青島老式大紅腸
青島老式大紅腸,和青島啤酒一道秉承了德式美食的烙印,是一代青島人記憶深處的美食:「小時候,家裡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青島大紅腸,在當時那算是『奢侈品』。哎呀,什麼時候一想起來都流哈喇子…… 」
說起青島老式紅腸,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那撲鼻的蒜香味,經典紅腸的味道,就是肉加蒜的味道。大蒜最好是新鮮的,現剝現用,以保證風味;腸衣的選擇直接關係到紅腸的口感,所以老式紅腸選擇的是動物腸衣,不僅顏色純正,而且新鮮;紅腸灌制完成後還要用膠東地區的蘋果木,生長年限長,烤出來的紅腸帶有獨特的芳香味兒。最後完成的老式大紅腸,有蒜香,偏鹹而不是甜,入口香濃,久吃不膩,色重不嬌,水嫩筋道,那份瀰漫在口舌唇鼻間的似醃似烤似燻似燎的香氣已然咽下卻歷久不褪,哪怕只吃過一口,都會深深地被那種香味吸引,久久不忘。
漳州香腸
香腸是漳州傳統特色美食,在漳州叫「烘腸」或「風腸」, 因其製作後要晾起來風乾,所以叫做「風腸」。傳統的製作方法是精選豬前腿肉,並嚴格控制瘦肉:肥肉在4:1的比例,加入優質高粱酒等製作而成,自然日曬風乾5天,豬肉與高粱酒經過5天的發酵醇化,達到最完美結合。成品半乾,口味正宗,特有香香的酒味,絲絲的甜味,香氣撲鼻, Q軟彈牙,是漳州春節傳統標配的一道美食。
客家煙腸
客家人所稱的香腸,又稱為粉腸、水煙腸或白煙腸,飄香超過半世紀。煙腸的做法是將地瓜粉拌水,加入醃製一天的上等新鮮瘦豬肉、五香粉和醬油、中藥等配料,調拌均勻後灌入豬小腸,再用沸水煮約30分鐘。煙腸與香腸最大的區別在於,煙腸按比例加了地瓜粉,可以起到去油膩的作用。
蒸煙腸或煮煙腸是門技術活,一般人家都選擇蒸的辦法,蒸熟的煙腸更香,用水煮就失了三分香氣。加了地瓜粉在蒸餾過程會膨脹,還有一些空氣在腸裡極易炸腸,有經驗人家往往在灌好煙腸後留一小節空間可供伸縮,在煙腸的另一頭也不繫繩子,等蒸熟後再繫上,這樣有利排出空氣;心細的人在蒸餾過程要開籠幾次,拿針把那些氣泡及時扎破排氣防炸腸。
煙腸熱吃最有味,要麼是剛出籠的或鍋裡剛煎好的煙腸,那股香味實在太誘人了,下酒喝稀飯都非常可口。Q軟的灌腸沾上嫩薑絲、沾醬,是清爽順口的絕佳組合,有了沾醬猶如畫龍點睛,帶出灌腸內的肉汁、香氣與香料。以米醬、糖、鹽、辣椒等混合而成的沾料,甜中帶辣,與煙腸一起入口,最能吃出煙腸的特殊風味。
天津玫瑰腸
常言道「吃盡穿絕天津衛」,天津人好吃、會吃是非常有名的,他們的玫瑰腸也是相當有特色,與其他地方所產的香腸不同。玫瑰腸選用的是豬後腿精肉為主料,剔除了肥膘和筋腱,經排酸醃製後配以天津特產的玫瑰露酒,燻烤浸煮而成。玫瑰露酒的酒勁兒特別大,入口甘甜,後口有玫瑰香,這玫瑰腸那股香甜的玫瑰香味也正是來源於此。
定州手掰腸
定州人只管它叫腸子,但流傳到國內其他地方的時候更名為了手掰腸。定州的腸體緋紅油亮還帶著誘人的香味,用手輕輕一掰,腸身應聲而斷,腸衣裂開時帶著脆脆的輕響,咬在嘴裡,脆而不硬,微帶彈性,添了幾分咀嚼的樂趣。腸肉色澤透紅養眼,肉質肥美軟嫩。吃一口,濃鬱的香味、細潤的感覺佔滿了口腔,飽滿厚實,不由人心滿意足、沉溺其中。
驢肉香腸
驢肉香腸源於清朝末年,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流傳至今,是河北省永年縣的地方風味特產。中國有句俗語「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驢肉以其質高味美而被尊為上乘佳品。永年「驢肉香腸」正是選用精驢肉,剁成肉沫,加綠豆粉芡,小磨香油、多味名貴作科用老湯調製成的糊狀,灌入驢腸衣內,紮成小捆,經高溫蒸煮滅菌,最後用果木燻制而成。因此永年「驢肉香腸」又稱「驢灌腸」,其味油而不膩,香而不濃,肉質鮮美,品嘗之後莫不交口稱讚,有「寧舍孩子娘,不舍驢香腸」之說。
鞍山肉棗腸
鞍山肉棗,是一種灌腸,歷史悠久,因形似紅棗,被稱為肉棗,也叫肉棗腸。色澤紅豔,宛若紅棗,味道甜鹹適口,幽香醇美,規格整齊,外型美觀,很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哈爾濱紅腸
紅腸原產於東歐的立陶宛,由俄羅斯傳至哈爾濱,由於風味獨特,受到當地僑民和華人的喜愛,逐漸流傳開,當地人又根據中國人的口味進行改良,逐漸發展成地方名產。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四個小土豆。喜歡美食的小夥伴可以加小編微信哦,微信號(zhp20201112)。紅腸在製作過程中會使用木屑燻烤,因此成品之中具有燻烤的芳香之味,混合著肉香非常誘人。對於許多哈爾濱人來說,從孩提時代開始,紅腸就成為心目中「最好吃的」代表。
哈爾濱風乾腸
哈爾濱風乾腸是為數不多的北方中式香腸的代表,作為北方的風乾腸與南方的風乾腸最大的不同在於,哈爾濱的風乾腸是熟的,可以直接食用。香腸製作好之後經過高溫蒸煮,然後再進行自然風乾,直接吃口味很有韌性,久嚼不膩,風味獨特。
東北血腸
血腸是東北人的傳統食品,宰豬(羊)時,用大盆裝些鹽水接血,然後攪拌血液,使其不凝固,拌上剁碎的豬(羊)油和洋蔥末、鹽、姜粉、胡椒粉等調料後灌腸,紮緊捆實,放入鍋中煮製即成。切片乘熱食用,或作酸菜時血腸白肉同時放入,血腸味道濃香,油而不膩。
雲南米灌腸
米灌腸是麗江特有的一種風味食品。它是由豬血、米飯及各種香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拌在一塊兒,然後灌入加工過的腸子而製成的米飯腸。加工製作米灌腸是納西族的傳統習慣。等到殺年豬時,幾乎每戶納西人家都要做一些米灌腸。如果家人在外學習或工作,還要想方設法請人到家制的米灌腸捎去。米灌腸分為黑米灌腸和白米灌腸兩種。黑米灌腸是將蒸到九成熟的糯米,加上豬血漿、鹽巴、茴香籽和花椒等幾種佐料攪拌均勻後,灌到豬腸子裡,用蒸鍋蒸熟;而白米灌腸則是將豬血漿換成雞蛋清,蒸熟後就是白米灌腸了。米灌腸蒸熟後,可以切成片就熱吃,也可以放涼後用油煎著吃。不論怎麼吃,都很爽口,是納西族請客時必不可少的食品。
新疆燻馬腸
冬天,新疆人的餐桌上少不了燻馬肉、燻馬腸!馬肉是哈薩克族最鍾愛的食品之一,當地人將馬肉列入冬肉之首,格外重視對馬肉的加工。為了延長馬肉的存放時間,他們選擇燻制,用煙燻微烤的方法將馬肉內的水分逼出。儲備冬肉時,哈薩克族人發現,用洗淨的馬腸子將分割馬肉時切下的碎肉、肋條、塊肉包裹起來燻制一樣美味,更容易儲存和攜帶。因此,燻馬肉、燻馬腸便成了哈薩克族人名副其實最喜歡的美食了。
傳統的哈薩克族燻馬腸、燻馬肉的原料都會選擇膘肥體壯的4至6歲的馬駒。生活經驗告訴哈薩克族人,馬的脂肪與牛羊肉的脂肪不同,馬肉無論脂肪再厚、再多,經過高溫燻烤便會滲透到肉中,而且還會將果木和松木的香氣一起帶進肉裡。為了使燻制的馬肉更具個性,燻制者根據家人要求會在灌裝馬腸子的時候加入鹽、花椒、草藥等配料。高手燻制的馬腸外觀顏色呈琥珀色,灌裝均勻,粗細適中,有些肋條肉灌的馬腸故意將肋骨露出一段,在燻制的時候香氣便隨著骨頭溜出來。當浸滿果香的馬腸香氣在煙火中來回徘徊時,香氣足以包圍整個村落。
馬腸子的典型吃法是不切片裝盤的,而應該是一手持著粗壯的馬腸,一手持刀,邊吃邊削,完全是充滿了在草原上長刀割肉、肆意馳騁的大氣。擁有其他肉類難以比擬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馬肉,通過馬腸衣的包裹,馬肉脂肪的嫩,馬腸衣的脆,馬肉的香,都被釋放的淋漓盡致。
姚安套腸
在姚安的各種美食中,尤以套腸名滿滇雲,最為滇中一絕。製作正宗的姚安套腸,從選料到製作的每一個步驟都很講究。購買套腸的原料時,要專門尋找姚安本地糧食餵養的豬腸子,這種腸子的肥瘦、柔韌度比較適中,香味也最為純正。在清洗腸子時,如果洗不乾淨,就會有臭味,但如果洗得過於乾淨,就會有苦味,這個分寸的掌握全在於師傅的經驗和手藝。同時,調料的配置也有極大學問在裡面,如果香、鹹、麻、辣等味道配置不當,套腸的味道將會大打折扣。
製作時,將各種調味料拌入洗淨的豬腸子裡,待味入到腸子後,在把腸子的一頭放入到另一頭中,由細到粗層層相套。在製作的過程中,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口味,在每層中夾以不同的香料,掛在室外風乾後即可保存、食用。食用套腸時,先用刀切成薄片,呈環狀疊於盤中,上蘢蒸透即可食,嚼來油而不膩、香酥味美,風味獨特,堪稱食品一絕,是饋贈親友、賓宴的上乘佳品。
臺式香腸
臺式香腸源自中國臺灣,肉質肥瘦適中,口感嫩滑而且微甜,是臺灣一道著名的美食。其所採用的原料與其他香腸大同小異,但口味較甜,並且有特殊的香辛料風味,廣受人們喜愛。
飛魚子香腸
全世界第一條飛魚子香腸是在2004年冬天問世的,由臺灣最大的飛魚子經營家族所研發出來的。一推出,由於「咔哧咔哧」的清脆聲響,馬上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十多年來已成為臺灣知名的小吃美食之一。飛魚籽與豬肉搭配,口感清脆,層次豐富,令人驚豔。
墨魚香腸
除了腸衣使用豬腸,內餡完全使用墨魚製成。口感富有彈性,雖然外觀看起來很「黑暗料理」,但味道卻出乎意料的鮮美。
本文由四個小土豆編輯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四個小土豆。喜歡美食的小夥伴可以加小編微信哦,微信號(zhp20201112)。您的支持就是小編前進的最大動力。
按住下圖關注小編
盤點全球頂級食材
探索珍奇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