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青年傳播閩南辦桌文化

2021-02-27 藝覽獅城

閩南人俗稱設宴為「辦桌」,赴宴為「吃桌」。

  按閩南習俗,喜宴桌要擺設大廳中正堂。如是喪事桌則不能上廳堂,隨便搭棚在門外空地。桌是八仙桌,椅是連體長條凳,四邊長凳套著四方桌,像一個「回」字。每桌宜坐八人、十人、十二人,忌單數,特別忌坐九人,因為閩南方言「九」和「狗」同音。排座位必須「論資排輩」,「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左邊靠北第一位是最大位,理應母舅端坐。

  閩南人「吃桌」,一般宴席是十二道菜或者十六道菜。遇到會親桌、女婿桌則要二十四道菜,俗稱「二十四味」(八封、八炒、八湯),很有講究。在閩南最忌上六道菜,傳說六道菜是給臨刑(死)之人「辭生」的,俗指「斷頭飯」。

  「吃桌」上菜要一道一道來,順序有著嚴格規定,但「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各地略有差異。泉州上雞湯時,沒人動筷子,因為要等主人用筷子把整雞剔開,客人方可食用;安海第九道菜忌上動物內臟,避嫌「狗心狗肝」「狗腸狗肚」等不雅之詞:有些地方上鴿、雞、鰻等「天上飛,地下爬」的菜時,客人會起位離座,因有「見雞飛,見鰻爬」之說,這時主人的親戚要陪著笑臉,一番禮請,勸其坐下。舊時最後一道菜通常是「肉夾包」,俗稱「孝子包」,專讓客人拿回孝敬父母的。現今有的改蒸整魚,叫「有頭有尾」。

  「吃桌」時用筷子規矩很多,給吃相難看的客人設下許多限制。不「過山筷」——只吃靠自己最近的菜;不「亂筷」——在盤中挑肥揀瘦;不「盯筷」——手舉筷子虎視眈眈;不「半路筷」——夾了食物又放下;不「惰筷」——放下筷子靠在菜盤邊;不「淚筷」——夾起食物湯汁滴桌上;不「撿筷」——筷子掉地不能撿,找主人再要一雙;不「指筷」——不能用筷子指人。(本報記者 編輯整理)

相關焦點

  • 石獅啟動「點石石獅青年企業家培養行動」
    近日,石獅市青年商會第五屆理(監)事會就職典禮舉行。團福建省委、石獅市委、團泉州市委相關負責人出席活動。蔡彩紅當選新一屆理事會會長。團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青聯主席楊溢在致詞中指出,石獅青商會自成立以來,凝聚廣大石獅籍和在石青年企業家,積極創新工作機制,迅速成為石獅共青團工作的品牌,得到了團中央的肯定以及社會各界的好評,已成為福建省青年社會組織的標杆。他希望廣大青年企業家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堅守實業,勇於創新,勇擔責任,把企業做大做強,熱心公益事業,在福建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中貢獻青春力量。
  • 新年尋味石獅美食
    如果還沒打算好,來石獅吧,用一個溫暖難忘的假期開啟新的一年。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石獅,在漫長的對外經濟和文化交流史上,本土的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成就了其博通古今、融匯中西的豐富與多元。石獅美食令央視等全國性主流媒體及一眾美食公號、美食博主、旅遊達人等老餮眷戀不已,甚至獲封「泉州最懂吃、最好吃的地方」「閩菜博物館」。
  • 翔安人就是這樣辦桌的......
    辦桌在閩南鄉間至今仍十分盛行。所謂辦桌,就是遇上婚喪喜慶,便請了專門的大師傅來掌勺,辦上幾桌甚或上百桌,宴請親朋好友,場地往往就在自家周邊的空地上,菜金也是豐儉由人,在北方稱為流水席。辦桌師是自古就有的行當,但如今卻有些變化,柳加獎是廈門翔安最早開起辦桌公司的人。▼辦桌師 柳加獎
  • 你未曾領略過的美味,臺灣特色美食「辦桌菜」
    今天,Q桃跟大家講一講臺灣南部傳統味「辦桌菜」。「鼎灶路邊擺,酒席沿街設」,說的就是臺灣的「辦桌」文化。「辦桌」的意思就是「辦一桌菜宴客」,食物,個人的喜惡,是很強烈的。年輕時到了臺灣,住上兩年,可說是如魚得水,老一輩的人,都以閩南話溝通,他們很熱情,理所當然地,我愛上臺灣菜。
  • 石獅啟動「點石行動」培養青年企業家
    記者從石獅市青商會獲悉,石獅團市委、石獅青商會已於日前啟動「點石」石獅青年企業家培養行動」(以下簡稱「點石行動」),著力打造一批石獅未來明星企業,為石獅高質量發展積蓄動能。依託「點石行動」,石獅團市委、石獅青商會將遴選一批優秀的自主創業青年企業家和「創二代」「企二代」,與國內外知名機構或商學院合作設立學習班進行系統培養,並結合學員企業發展現狀開展案例解析和實踐教學,打造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青年企業家隊伍。
  • 石獅打造城市IP 動畫片《獅來運轉》全球首播!
    馬上就可以在電視上看到這四隻萌物了  想想就覺得激動呢  萌趣日常,獅子送福  《獅來運轉》是一部以冒險、喜劇、生活和團隊協作為特點的中華獅文化題材大型3D系列動畫片,體現了石獅愛拼才會贏的精神信仰。
  • 永佳年貨薈萃,打造閩南「年」味
    這不,2021年的頭一天,永佳食品商貿就操辦了一場富有閩南味的年貨品鑑會:達利食品、旺旺食品、義興甜粿、商記糖品、萬得香花生、昌榮海產品、山妹茶油、克麗娜橄欖油、綠帝乾貨、百草味果品、五財大米、閩南面線禮盒、德化淮山米粉等100多個年貨商品,傳遞著濃濃的中國年味道,讓人眼花繚亂、味蕾大開。
  • 本土作家許曉春聊閩南飲食文化
    近日,廈門美食作家許曉春攜自己的作品《廈門飲食文化》來到外圖廈門書城,從凝聚了幾代廈門人甚至海外華人鄉愁的餐飲「老字號」,談到廈門餐飲的四大名片及其閩南風味特色,並結合現場展示的餡餅、馬蹄酥、豬腰餅、魚皮花生、蛋花酥等本地特色茶配,與讀者分享廈門美食背後的歷史、地域文化內涵。
  • 紮根鷺島 閩南大戲院引領城市文化發展制高點
    ,北京四海一家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於婷婷女士,廈門滄江劇院總經理金煒楠先生,泉州大劇院常務副總經理萬志勇先生,閩南大戲院副總經理李媛女士等領導、嘉賓、劇院會員等各界人士出席活動。  閩南大戲院"首位駐院青年藝術家"現場揭曉  活動現場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閩南大戲院總經理羅豔女士為藝術家黃蒙拉頒發"首位駐院青年藝術家"榮譽證書,這是劇院運營八周年來首位駐院藝術家,閩南大戲院特別準備了由廈門民間衍紙藝術家陳寶珍手工製作的小提琴衍紙藝術品贈予藝術家,同時黃蒙拉先生也向閩南大戲院贈送了9張親筆籤名的專輯。
  • 辦桌文化與生命禮俗重要淵源 懷念臺南古早味
    圖片來源:臺「中廣新聞」臺南曾是臺灣300年的歷史古都,傳統小吃美食反映了近代臺灣市井飲食文化的發展軌跡,經由代代累積、逐步邁向精緻化的「辦桌大菜」,更深入臺灣飲食文明的核心。為尋回逐漸消失的「古早味」辦桌大菜,美食作家黃婉玲老師花了12年時間尋訪古早辦桌菜,終於找到符合古早口味的辦桌大菜,重現早年飲食文化中體現的先民智慧。「我想趁著未消失之前去找尋,過程中,前六個月,我早上五點就去,我只能站在旁邊遠遠看,直到他願意讓我加入,這位莊師傅脾氣超壞」。
  • 石獅伴手禮企業 抱團參加「2020年福建旅遊生活展」
    本報訊 11月27日,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省旅遊發展集團主辦,各地市(區)文旅局協辦的「2020年福建旅遊生活展」在福州舉行。石獅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共組織來旺良品堂、恁來誠歡喜文創、大德康元、誠泰食品、愛漫客文創、美瓊食品、山海朝陽食品、商記糖品、永佳食品、水丸挺食品、喆興食品、辦桌文創、通草畫禮品、萬得香花生、佳佳樂食品等15家石獅特色伴手禮企業參展。
  • 《獅來運轉》全球開播,石獅城市超級IP爆紅
    3月12日,石獅城市超級IP《獅來運轉》登陸嘉佳卡通衛視,每天16:30兩集連播,開啟全國霸屏模式。《獅來運轉》動畫片是以中華獅文化為核心,以石獅城市標誌——東方醒獅為原型,融合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全新塑造的城市超級IP,敢拼、敢瑩、敢闖、敢當四隻可愛的小獅子,憑藉呆萌的外貌和逗趣的內在未播先火,吸了一大波粉絲,這四隻小獅子是如何做到的?
  • 《朱子理學與閩南文化》 專題講座舉辦
    12月13日,《朱子理學與閩南文化》專題講座舉辦,福建省政協教科衛體委副主任、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講授相關知識。講座上,林曉峰從「朱子與閩南」「閩南文化對朱子『逃禪歸儒』的影響」「朱子理學教化閩南大地」「朱子理學豐富了閩南文化內涵」「閩南文化促進朱子理學的傳承和發展」等方面展開,深入淺出、鮮活生動地分享了朱子理學與閩南文化的關係,讓大家進一步認識到「朱子理學教化閩南大地、閩南沃土滋養朱子理學」的來龍去脈,視野開闊,觀點獨特,富有啟發意義,深受聽眾喜愛。
  • 閩南文化傳承再闢新載體
    近幾年,福建省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提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的教育傳承,建立從幼兒園、中小學到大學的閩南文化教育傳承體系,鼓勵支持在廈門大學等院校開設閩南文化專業。對於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的核心區之一的廈門,高校閩南語專業的開設或可以視為廈門推廣閩南文化的又一嘗試。
  • 石獅永寧老街深藏情義故事 番仔樓飽含家國情懷
    永寧紅塔灣海濱浴場旅遊攻略觀海景 品小吃 看番仔樓  近年來,石獅市紀委聯合市博物館的文史專家,充分挖掘廉政文化資源,策劃生成了廉政文化旅遊線路。  番仔樓,是中西合璧的閩南民居建築,多為南洋歸國華僑所建,建築材料多為南洋直接運輸而來,故被稱為番仔樓。番仔樓集閩南傳統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的優點,工藝價值高,各種石雕、磚雕、彩畫、拼磚、灰塑等讓人驚嘆,是閩南僑鄉的建築瑰寶。永寧鎮有不少番仔樓,不僅建造精美,每一棟樓宇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永寧城隍廟坐落在永寧南門與小東門之間,為永寧至今保留較完整的一座古寺廟。
  • 石獅旅遊必吃三道菜:蘿蔔飯、蔥蓉包和花生湯,是揮之不去的鄉味
    比如前不久鴨鴨剛去的石獅,雖然僅僅是泉州代管的縣級市,但它不僅擁有海絲文化的深厚底蘊,也有不遜於美食之都的饕餮美食。可以很接地氣,也可以很高大上。閩南坊間有句諺語」穿在石獅,食在綠島「,說的就是,在閩南,想穿好就去石獅,想吃好,那就必須去綠島嘍。創辦30年的綠島酒樓,已經成了閩南人口口相傳的美食博物館。那麼來了石獅旅遊,安排一餐綠島,是必不可少的。
  • 石獅永寧衛城隍廟內有獨特石獅子,「腳踩」LV,遊客嘖嘖稱奇!
    或許是愛上石獅這座城,今年已經第三次來到石獅了,每次來石獅,總喜歡去永寧衛轉轉,感受這600年古城的那份濃厚底蘊。永寧衛,修建於1394年,歷史上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並稱為中國三大衛城。永寧城隍廟是典型的閩南紅磚建築,以中軸線為基準,由門樓、前殿、戲臺、拜亭、主殿、和左右廂房組成。城隍廟建築木雕的部分不勝枚舉,舉目望去到處都是。寺廟使用了大量的木製件,窗欞、鬥拱、雀替等建築構件都是精美的木雕工藝品,儼然一座閩南建築文化的博物館,而幾百年來這些精美的木雕仍得以保存,也不得不說是神靈庇佑。
  • 【傳承】石獅人愛吃的手工面線是這麼做出來的
    據載,閩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年代早於宋代。青蓮村是石獅及閩南一帶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村,該村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製作面線,堪稱閩南拉麵絕活。10月26日清晨6時,記者走進青蓮村三片區6號謝玉樹家的面線作坊,探訪傳統手工面線的純手工製作工序,並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系列過程。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說話間,謝玉樹將兩袋優質麵粉倒入容器內,加入一定的水、食鹽並反覆攪拌,將麵粉和成麵餅。
  • 從石獅走向國際的服裝設計師
    12月17日晚盛大啟幕的2020石獅國際時裝周上,Maison Mai品牌創立人李媚媚帶來以《月圓》為設計主題的2021新品發布秀,系列新品驚豔亮相開幕式舞臺。這是她第四次參加石獅國際時裝周發布活動。在服裝設計行業,同行對這位來自石獅永寧鎮梅林村的「80後」設計師並不陌生。
  • 石獅人的一天——手工面線絕活甩拉魔術中傳承「古早味」
    據載,閩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年代早於宋代。青蓮村是石獅及閩南一帶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村,該村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製作面線,堪稱閩南拉麵絕活。10月26日清晨6時,記者走進青蓮村三片區6號謝玉樹家的面線作坊,探訪傳統手工面線的純手工製作工序,並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系列過程。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說話間,謝玉樹將兩袋優質麵粉倒入容器內,加入一定的水、食鹽並反覆攪拌,將麵粉和成麵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