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粗粗的麵條經謝玉樹一拉飛快地變細、變長,變成了一根根可穿針的細線狀
將醒好的面,切條搓揉放在匾簍上
趁著陽光充足曬做好的面線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筋玉簪橫」這是北宋詩人黃庭堅行至福建品嘗當地手工面線時的賦詩讚嘆。據載,閩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年代早於宋代。青蓮村是石獅及閩南一帶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村,該村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製作面線,堪稱閩南拉麵絕活。10月26日清晨6時,記者走進青蓮村三片區6號謝玉樹家的面線作坊,探訪傳統手工面線的純手工製作工序,並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系列過程。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說話間,謝玉樹將兩袋優質麵粉倒入容器內,加入一定的水、食鹽並反覆攪拌,將麵粉和成麵餅。再將麵餅切開,用手拉成條形狀,然後盤在匾簍中醒面。
「面線製作有一套系統工序,沒有一定經驗技巧,面線在生產中很容易斷。」謝玉樹介紹說,製作線面是一種氣力活,也是一種技術活,不僅要經過攪拌和面、切條甩面、搓揉盤面、橫8繞杆、入櫃醒面、甩彈拉麵、室外曬面、收面入室、整束再曬等工序,而且靠天氣吃飯,一旦下雨或者天氣潮溼就無法製作。通過手工製作的線面,拉出的線面細長、均勻,表面有光澤度,煮出的線面有韌度,口感好。
待面醒好後,稍作休息的謝玉樹站在兩個匾簍中間,雙手快速將左邊匾簍裡的粗麵條不停地搓、揉、捏、拉,變成小指粗細的麵條,而這些麵條從他手中出來後,落在右邊匾簍裡,直接就盤成蚊香形狀的「麵餅」。而後,他將兩根1米長的細竹竿固定好,手中抓著五根麵條開始甩面。只見謝玉樹不停地在線面間上下揮舞,動作嫻熟,左右手交替之間,原先粗粗的麵條飛快地變細、變長,甚至瞬間變成了一根根可穿針的細線狀,這絕活真是讓人十分佩服。隨後,細長的面線被晾在兩排穿孔的木桿之間,在重力的作用下,面線向下低垂。一排排銀白細絲猶如輕起的波浪,讓人仿佛置身於白色的海洋中,別有一番景致。
時值中午,屋外豔陽高照,村裡不少人家門前屋後或空地上隨處可見晾曬著面線。在陽光照射下,絲絲面線泛著光澤,數不清的面線在竹竿上享受著陽光或隨風飛舞,散發著「古早味」,美不勝收,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手工面線製作氛圍。
「我6歲時就跟爺爺學做面線了。」作為傳統手工面線這項技藝第四代傳承人,今年46歲的謝玉樹製作面線已經有40年。現在,手工面線製作成為其家庭主要收入來源,雖然收入不高,但在他看來「老祖宗傳下來的傳統手藝丟不得」。
傳統面線,是地道的閩南傳統食品,亦是純手工工藝品。如今,傳承了數百年的石獅青蓮面線製作技藝列入石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前不久石獅手工面線入選第五批泉州伴手禮。而如何讓石獅青蓮村的純手工面線煥發「青春」,正是手工面線傳承者們的新期盼。
(記者 蘭良增/文 顏華傑/圖)
文章來源《石獅日報》,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