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人的一天——手工面線絕活甩拉魔術中傳承「古早味」

2021-02-17 中國石獅網


  原先粗粗的麵條經謝玉樹一拉飛快地變細、變長,變成了一根根可穿針的細線狀


將醒好的面,切條搓揉放在匾簍上


趁著陽光充足曬做好的面線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筋玉簪橫」這是北宋詩人黃庭堅行至福建品嘗當地手工面線時的賦詩讚嘆。據載,閩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年代早於宋代。青蓮村是石獅及閩南一帶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村,該村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製作面線,堪稱閩南拉麵絕活。10月26日清晨6時,記者走進青蓮村三片區6號謝玉樹家的面線作坊,探訪傳統手工面線的純手工製作工序,並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系列過程。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說話間,謝玉樹將兩袋優質麵粉倒入容器內,加入一定的水、食鹽並反覆攪拌,將麵粉和成麵餅。再將麵餅切開,用手拉成條形狀,然後盤在匾簍中醒面。

  「面線製作有一套系統工序,沒有一定經驗技巧,面線在生產中很容易斷。」謝玉樹介紹說,製作線面是一種氣力活,也是一種技術活,不僅要經過攪拌和面、切條甩面、搓揉盤面、橫8繞杆、入櫃醒面、甩彈拉麵、室外曬面、收面入室、整束再曬等工序,而且靠天氣吃飯,一旦下雨或者天氣潮溼就無法製作。通過手工製作的線面,拉出的線面細長、均勻,表面有光澤度,煮出的線面有韌度,口感好。

  待面醒好後,稍作休息的謝玉樹站在兩個匾簍中間,雙手快速將左邊匾簍裡的粗麵條不停地搓、揉、捏、拉,變成小指粗細的麵條,而這些麵條從他手中出來後,落在右邊匾簍裡,直接就盤成蚊香形狀的「麵餅」。而後,他將兩根1米長的細竹竿固定好,手中抓著五根麵條開始甩面。只見謝玉樹不停地在線面間上下揮舞,動作嫻熟,左右手交替之間,原先粗粗的麵條飛快地變細、變長,甚至瞬間變成了一根根可穿針的細線狀,這絕活真是讓人十分佩服。隨後,細長的面線被晾在兩排穿孔的木桿之間,在重力的作用下,面線向下低垂。一排排銀白細絲猶如輕起的波浪,讓人仿佛置身於白色的海洋中,別有一番景致。

  時值中午,屋外豔陽高照,村裡不少人家門前屋後或空地上隨處可見晾曬著面線。在陽光照射下,絲絲面線泛著光澤,數不清的面線在竹竿上享受著陽光或隨風飛舞,散發著「古早味」,美不勝收,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手工面線製作氛圍。

  「我6歲時就跟爺爺學做面線了。」作為傳統手工面線這項技藝第四代傳承人,今年46歲的謝玉樹製作面線已經有40年。現在,手工面線製作成為其家庭主要收入來源,雖然收入不高,但在他看來「老祖宗傳下來的傳統手藝丟不得」。

  傳統面線,是地道的閩南傳統食品,亦是純手工工藝品。如今,傳承了數百年的石獅青蓮面線製作技藝列入石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前不久石獅手工面線入選第五批泉州伴手禮。而如何讓石獅青蓮村的純手工面線煥發「青春」,正是手工面線傳承者們的新期盼。

  (記者 蘭良增/文 顏華傑/圖)

  文章來源《石獅日報》,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傳承】石獅人愛吃的手工面線是這麼做出來的
    青蓮村是石獅及閩南一帶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村,該村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製作面線,堪稱閩南拉麵絕活。10月26日清晨6時,記者走進青蓮村三片區6號謝玉樹家的面線作坊,探訪傳統手工面線的純手工製作工序,並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系列過程。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說話間,謝玉樹將兩袋優質麵粉倒入容器內,加入一定的水、食鹽並反覆攪拌,將麵粉和成麵餅。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遊客透過透明的櫥窗,可以觀看手工面線等美食的製作流程。傳統手工藝人在戶外製作、晾曬手工面線。 吳冠標 攝在來旺良品堂創辦者洪一博看來,「古早味」是閩南民俗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能喚醒海外遊子們的鄉情。洪一博是家族手工面線的第五代傳人,也是石獅市伴手禮協會會長。從小就跟隨著父母學習面線製作工藝的他,也在食品業商海摸爬滾打多年,並深知「古早味」手藝人的痛點所在。
  • 永春美食——湖洋面線,古早味!
    「面線黏糊糊,免驚娶無某。」「面線親,無行無親。」
  • 做手工面線品閩南古早味 小記者家庭感受濃濃閩南味
    「閩南古早味真好呷!」上周五,「我是晉江少年,我體驗」系列活動①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舉行。在這裡,本報小記者和爸爸、媽媽參觀各種閩南特有的器具,從中體會濃鬱的閩南特色喜文化,並在專業師傅的示範和指導下親自製作閩南古早味手工面線,品嘗閩南人記憶中淳樸的古早味。
  • 石獅古早味美食探店,那一口難忘的鄉愁,都在這家老字號裡!
    這是一周來吃的第n家石獅小吃吧,感覺石獅是個寶藏城市,隨便一挖都是好吃的,接地氣的古早味更是吃不膩~這家店在石獅當地也小有名氣,吃的就是古早味。門面不大,長方形,廚房在中間,也是比較奇特的布局~擺放著不少老物件,真的是滿滿的回憶~都是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為主,談不上熱情,但是一口閩南話倒也親切(石獅腔我居然有點聽不懂)以小吃為主,糯米類其實挺佔肚子的,點單的時候本想多嘗試幾種,服務員一直提醒都是甜的,你們點太多吃不下
  • 福建石獅打造食品貿易港 僑鄉「古早味」拼單出口
    (經濟觀察)福建石獅打造食品貿易港 僑鄉「古早味」拼單出口中新社石獅4月19日電 (記者 孫虹)「從事食品行業二十幾年,在出口方面比較受困擾,尤其是海外華人華僑回來帶特產,如果量大就很麻煩。」伍氏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伍維民19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石獅國際食品城藉助全國首個預包裝食品出口試點的「東風」,可以輕鬆實現小批量食品快速出口,有助於石獅、泉州乃至全國的食品「走出去」。走進中國石獅國際食品城,一間間商鋪正在緊鑼密鼓地裝修。自今年3月底正式啟動招商以來,這裡已有100多個商戶、50家龍頭食品企業籤約入駐。
  • 藏在城隍廟附近的古早味,是多少石獅人舌尖上的「眷戀」
    有一種美食,在市區很少見,在石獅卻頗有聲望。為了吃到它,我們驅車20多公裡來到了石獅最有古早味的城隍街上。大大小小的車輛、川流不息的人群使原本狹窄的街道變得異常擁擠,但街邊商販的叫賣聲、食客的歡聲笑語卻讓本該寂寞的老街變得熱鬧非凡。
  • 一碗鴨肉麵線,傳承最道地的舌尖記憶~
    一碗好的鴨肉麵線,必須具備「三好」要素!這也是傳承擁有源源不斷回頭客的主要原因~ · 好湯頭 | 四物補湯 滋補養生 · 臺灣美食非常注重養生,而這養生之物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四物湯!四物為當歸、熟地、白芍、川芎。
  • 新年尋味石獅美食
    沿著鳳裡庵、城隍廟往石獅最早的菜市場許厝埔舊菜市方向走,騎樓兩旁店鋪林立,一家家許多人從孩童吃到白髮的古早味鋪子散落其中,糕餅炸物、山貨海味、水果蔬菜,蒸的煮的煎的炸的……不少作坊現做現賣,熱氣騰騰、油香四溢,不少人邊買邊趁熱吃,一路買過去,不一會兒就大包小包。
  • ➲原來安海的面線這麼好吃:百年手工面線 甩出來的藝術
    百年手工面線,甩出來的藝術安海梧埭村仍有20多戶堅持手工製作面線   手工面線以其外觀精細、久煮不糊、口感香Q帶勁而深受閩南人喜愛   「凌晨三點左右,就要起床準備一天所需要的材料,下午三四點才能完成整個製作工序。」吳家筆說,因為製作過程需要把握麵粉的筋度,所以每一道工序都很繁瑣,而且都是緊挨著進行、純手工製作,連中途吃飯都是含糊解決。   那麼製作面線的有哪些工序呢?
  • 【特色】南安福山村手工面線作坊 迎風翻舞的手藝美
    入秋後,天氣連著晴,南安福山村十來戶手工面線作坊裡,夜夜燈如白晝。凌晨2點,老潘夫婦自動醒來起床和面。
  • 新竹小吃:大腸面線
    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巷道中百分百的大腸面線(攝影/蔡聰挺)   在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與光明六路交叉口,原有一個類似夜市的小吃空間,有很多小吃攤都在這裡打下基礎及口碑,但是因為租約到期,地方政府收回闢為停車場,這些小吃店就只有它遷,包括百分百大腸面線豆花在內。
  • 潮汕手工面線:鹹爽的記憶,無窮的回味!
    鹹面線是潮汕傳統食物之一,一般出現在生日宴會中。配上豆芽和韭菜一起炒,寓意:豆芽(豆生)——生日韭菜——長久面線——長壽另外,面線製作工藝繁瑣,並非每家每戶自己製作,而是由專門的面線作坊生產銷售。面線要置於陰涼、密封處,不易腐敗滋生細菌,貯藏期長。食用時用開水灼一次,再進行烹飪,食用很方便。
  • 【 淨圓堂 】淨圓素坊系列「 惠安面線 」
    在中國傳統的婚禮中,面線有著十分喜慶的寓意,代表著「長壽」、「天長地久」的美好祝福。這即是對新人們婚禮的美好祝福,同樣新人們,也可以將這份喜慶和好彩頭送給賓客。據傳,泉州面線至今有八百多年歷史。正宗的面線為純手工拉成,面身細如髮絲,煮熟後成透明狀,入口綿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是老人、孩子、病人滋養身體之佳品。
  • 老倆口的絕活,獨家裡脊肉夾餅,讓古早味傳承下去
    爺爺雖已75歲高齡,精氣神好的很。 一邊聽著小曲,一邊慢悠悠做著餅子。爺爺話很少,來人了就出來做餅子,沒人的時候,就進屋待著。下午人不多的時候,客人邊吃邊坐在門口,跟婆婆聊天。好多人都知道你家,我家女兒同學也知道都喜歡過來吃。現在搬到家裡了,好多人都不知道。
  • 永春蓬壺鎮美中面線 400年的傳承 閩南古早味
    材料:紅菇5-6朵(洗淨,稍微浸浸)、瘦肉100g左右、面線若干,青菜(用蔥花替代更好,颱風天缺貨哈😜)放水,燒開,中火滾五分鐘左右,放瘦肉。放入面線,燒開,放青菜(撒蔥花),放點味精(若需),不需放鹽噢😊
  • 古早味·歷久彌香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謝家做面線糊的手藝已經傳承了六代,當初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叫賣,如今開起了多家連鎖店。 謝家這碗面線糊,經歷了幾代人苦心鑽研。45年如一日,面線糊俘獲吃貨千萬人,這與謝錫國的工匠心態關係緊密。「每天都會定時檢查湯頭,注重選材,各個加工廠的面線口感不同,我只向固定廠家購買,配菜不新鮮,我會當場退回給商家。」 「跟其他傳統小吃店不一樣,我的傳承人可以是我的員工。」
  • 古早味純手工蛋卷,冬天才能吃到!廣州人的童年記憶!
    好在,最近發現一家手工蛋卷店,60+歲的婆婆堅持親自把關,用一根鐵棍,製作屬於童年的味道!婆婆精力有限,手工蛋卷冬季限量供應哦!01「 100%手工七層蛋卷,吃過都成回頭客 」肥家嫂新推出的手工蛋卷,滿滿都是古早味,一口下去,瞬間勾起兒時快樂的回憶!蛋卷雖說看似普通,但卻有無數吃貨愛上這一口。
  • 手工釀製 醬味香濃(工匠絕活)
    手工釀製 醬味香濃(工匠絕活)  【絕活看點】  「晴天曬,雨天蓋,白天翻,夜晚露」,傳承數百年,陳述承恪守陳家製作豆瓣醬的祖訓。從豆瓣佐料的搭配,到翻攪的力度與時間,他都分毫不差。瓣子油黑髮亮、醬味香濃、酥脆化渣,豆瓣醬在陳述承的傳承下散發出濃鬱醬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