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蓬壺鎮美中面線 400年的傳承 閩南古早味

2021-02-17 永春人

怎麼做一碗營養美味的面線呢?今天寶媽來給大家展示展示😁

材料:紅菇5-6朵(洗淨,稍微浸浸)、瘦肉100g左右、面線若干,青菜(用蔥花替代更好,颱風天缺貨哈😜)

紅菇撕塊備用,瘦肉切小丁😊

瘦肉拌些許鹽~味精(若需)~地瓜粉~食用油,拌均勻(可用力拌😌)

乾鍋熱油,放兩瓣蒜頭,紅菇,炒一炒。

放水,燒開,中火滾五分鐘左右,放瘦肉。

放入面線,燒開,放青菜(撒蔥花),放點味精(若需),不需放鹽噢😊

完工!看著有沒食慾呢?周末的早上,給家人來一碗紅菇面線,簡單營養又美味,是個不錯的選擇噢😊唯一遺憾的是,家裡沒蔥了😒,搞點青菜代替了只好,哈哈😄不然更有賣相噢😄

這兩妞起得比較早,早早就吃上啦😘😘

TIPs:切記,面線自身帶鹹,煮麵線時不放鹽噢😊

永春純手工面線,9.9元/500g 面線,如其名細如髮絲、晶瑩如玉、營養豐富、易於消化,蘊含富貴吉祥、長命百歲的美好祝福。是迎賓待客、祝福賀喜、逢年過節、饋贈親友、迎親接生、哺育嬰兒的必備佳品。 面線選精白麵粉作為主要原料,佐以鹽、食油,調勻拌攪,經過發、捶、擠、搓、拉等九道工序,純手工製作長達9個小時而成。 煮法:抖開倒入沸騰的開水,用筷子攪拌,線面浮起即可撈出。 懶人煮法:撈出拌醬油和香油即可 高湯:事先燉好香菇雞湯、姜子鴨湯、目魚豬腳湯等,線面撈出後直接澆湯即可,口味不一,食之不膩。 面線本身有鹹味,可不用放鹽或少量。

¥ 9.90

相關焦點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遊客透過透明的櫥窗,可以觀看手工面線等美食的製作流程。吳冠標 攝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
  • 做手工面線品閩南古早味 小記者家庭感受濃濃閩南味
    「閩南古早味真好呷!」上周五,「我是晉江少年,我體驗」系列活動①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舉行。在這裡,本報小記者和爸爸、媽媽參觀各種閩南特有的器具,從中體會濃鬱的閩南特色喜文化,並在專業師傅的示範和指導下親自製作閩南古早味手工面線,品嘗閩南人記憶中淳樸的古早味。
  • 八閩千姿:閩南「古早味」小吃走起品牌文化路(圖)
    吳世榮 攝   中新網泉州10月16日電 題:閩南「古早味」小吃走起品牌文化路  作者劉真真林永傳  鮮香清爽的面線糊、美味可口的肉粽、味道獨特的魚卷....。.昔日泉州城飄香的小吃攤,如今煥然一新,以品牌的形象打造起了東亞文化之都舌尖上的「古早味」。
  • 廈門80後「老廚師」烹出閩南菜「古早味」
    生於1988年的張水坡慕名前來走進沙坡尾,在一座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美食城頂樓餐廳任職廚師長,有著20年烹飪經驗的他,正努力融合創新,留住閩南傳統菜餚的「古早味」。  【解說】廚師或許不是最辛苦的職業,但他們少有節假日,常與油煙作伴。對此年少入行的張水坡並不介意,他從小就對廚師這個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烹飪與其說是一門技術,不如說是一種藝術。
  • 石獅人的一天——手工面線絕活甩拉魔術中傳承「古早味」
    據載,閩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年代早於宋代。青蓮村是石獅及閩南一帶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村,該村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製作面線,堪稱閩南拉麵絕活。10月26日清晨6時,記者走進青蓮村三片區6號謝玉樹家的面線作坊,探訪傳統手工面線的純手工製作工序,並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系列過程。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說話間,謝玉樹將兩袋優質麵粉倒入容器內,加入一定的水、食鹽並反覆攪拌,將麵粉和成麵餅。
  • 閩南人的暖冬,從一碗麵線糊開始
    2020年末,「說咱閩南話App」原創周曆首發上線,它將陪你度過今年接下來的每一天。我們會在每周日,為你推送下一周周曆內容。在閩南,一日三餐前後,熟人之間見面打招呼總會來幾句直接而又親熱的問候,「汝食未(你吃了嗎)?」「食飽未(吃飽沒)?」民以食為天,這些問候多多少少都隱含著對食物的重視。說起閩南人最割捨不下的食物,其中之一大概就是面線糊了。
  • 永佳年貨薈萃,打造閩南「年」味
    這不,2021年的頭一天,永佳食品商貿就操辦了一場富有閩南味的年貨品鑑會:達利食品、旺旺食品、義興甜粿、商記糖品、萬得香花生、昌榮海產品、山妹茶油、克麗娜橄欖油、綠帝乾貨、百草味果品、五財大米、閩南面線禮盒、德化淮山米粉等100多個年貨商品,傳遞著濃濃的中國年味道,讓人眼花繚亂、味蕾大開。
  • 廈門第八市場年味十足 市民紛紛打卡尋「閩南古早味」
    據悉,第八市場俗稱「八市」,位於思明區開禾路,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便是廈門城區的海鮮集散地,如今依舊留存閩南老騎樓的歷史風貌,同時也深藏著各式各樣的閩南古早味傳統美食,吸引著市民遊客前來體驗。清晨,八市的海鮮檔口前便人潮湧動,綿延數百米的街道被分為一個個攤位,品類齊全的海鮮產品被擺上攤臺,迎來首批選購水產的顧客。
  • 閩南文化傳承再闢新載體
    近幾年,福建省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提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的教育傳承,建立從幼兒園、中小學到大學的閩南文化教育傳承體系,鼓勵支持在廈門大學等院校開設閩南文化專業。對於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的核心區之一的廈門,高校閩南語專業的開設或可以視為廈門推廣閩南文化的又一嘗試。
  • 廈門旅遊美食攻略,中山路上的古早味,來廈門千萬不要錯過「它」
    廈門沙茶麵 說到吃,古早味是閩南人記憶裡最深刻的味道!閩南人用「古早味」來形容古舊的味道,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是啊,美好的東西總是那麼讓人懷念,美食更是如此!
  • 【南安美食】面線糊
    面線糊系以蝦、蠔、蟶、淡菜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熬湯,與面線煮成糊。無論大街小巷抑或酒店,這個有著上百家面線糊小店的城市裡,每天早晨都飄著一股源遠流長的味道。 親歷從小吃到大的傳統早餐南安人個個堪稱美食家,好吃也懂吃。對於早餐,一碗香氣撲鼻的面線糊下肚,南安人的味蕾才算被真正喚醒。面線糊是南安人早餐當中最為常見的,這種食物穿梭於大街小巷當中。
  • 【傳承】石獅人愛吃的手工面線是這麼做出來的
    據載,閩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年代早於宋代。青蓮村是石獅及閩南一帶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村,該村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製作面線,堪稱閩南拉麵絕活。10月26日清晨6時,記者走進青蓮村三片區6號謝玉樹家的面線作坊,探訪傳統手工面線的純手工製作工序,並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系列過程。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說話間,謝玉樹將兩袋優質麵粉倒入容器內,加入一定的水、食鹽並反覆攪拌,將麵粉和成麵餅。
  • 鍋邊糊還是面線糊 選擇恐懼症者終極命題
    開始糾結於吃鍋邊糊還是面線糊兩難的選擇,對於有選擇恐懼症者來說,這將是起床直至工作前煎熬難耐的時間。不同於豆漿油條,老廈門人們最終還是喜歡剛起鍋還熱騰,帶著蝦米或者蔥花的香,吃上可以暖也可以飽腹一早的早餐。
  • 閩南人最愛吃的面線糊由來及做法,你知道多少?
    面線糊是福建閩南的漢族傳統名點,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就著油條跟馬蹄酥吃。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歷史故事 傳說,面線糊的產生也跟艱苦的生活有關。乾隆下江南時,來到了一個叫做羅甲村的小村莊。那時正值糧食短缺的時候,村民全都窮得揭不開鍋。為此村民急得是團團轉,實在想不出要弄什麼吃的來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門口下了轎,村裡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
  • 泉州古早味「普示菜」:記憶中的古城「味素」
    在如今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現代社會,談論古早味泉州菜,與其說是對清淡本真、甘醇鮮美這種簡單味道的懷念,不如說是為了追憶這座古城的民俗舊事。泉州文化研究者、閩南語作家洪泓目前正在用閩南方言寫一本關於泉州的書,他採用一半文史,一半文學,一半白讀,一半文讀的獨特寫作方式,其中就有不少關於古早味泉州菜的記憶。從他的視角出發,古早味泉州菜無論從味道、做法、習俗上,其實都別有另一番趣味。
  • 泉州古早味閩南二十道菜(上)
    因食材中有鹼水而得名。需將糯米用鹼水浸泡一個晚上,泡後的糯米略黃,瀝乾水後包粽子。在旺火上煮三個小時,再改用小火燜煮三四個小時即可。食用時沾以少量蜂蜜或砂糖口感俱佳。它含有膠質,主原料是一種蠕蟲,經過熬煮,蟲體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後即凝結成塊狀,其肉清,味美甘鮮。配上好醬油、永春醋、甜辣醬、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蘿蔔絲、辣椒絲、番茄片。
  • 這30種閩南美食竟然還沒全吃過,閩南人真假鑑別菜!
    每天為你搭配「一日三餐」「古早味」在閩南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古早味貫穿:花生湯、面線糊、海蠣剪、五香卷…..每一種食物都有獨屬的「懷念的味道」。縱橫惠安吃場多年,俘虜美食無數,今天小魚就帶各位來盤點一下那些記憶中的閩南味道~大部分咱厝都能吃到!
  • 廈門古早味美食帶您領略舌尖之旅
    海蠣煎、薄餅、油蔥粿、封肉、五香卷……琳琅滿目的老廈門古早味美食,哪一道是您的最愛?趕緊來投票參與「最受遊客喜愛的老廈門古早味美食」評選吧! 勾起童年回憶的老廈門古早味 1.海蠣煎: 海蠣煎也叫蚵仔煎,指牡蠣(或稱海蠣),是臺灣、福建(閩南)等地非常受歡迎的一道地道本土風味,其製作簡單但選料極其苛刻,海蠣、地瓜粉、青蒜三樣都有特定要求,其口感香脆,外酥裡嫩。海蠣能細活皮膚,補腎壯陽,並能治虛,解丹毒。常吃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強身健體的作用,美味又健康。
  • 曾兩度登上央視《舌尖》,火爆閩南街頭面線糊,你有吃過嗎?
    閩南人歷來講究飲食,形成「鮮、香、淡」的 獨特風味,在色香味上獨樹一幟。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如今閩南各 地大街小巷,雲集著各種各樣小吃,同時也吸引了大量海 外僑胞、臺胞及遊人前往品嘗。今天小編和大家聊一聊閩南比較古老的一道小吃,曾兩度登上央視《舌尖》,火爆閩南街頭面線糊,你有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