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手工面線,甩出來的藝術
安海梧埭村仍有20多戶堅持手工製作面線
手工面線以其外觀精細、久煮不糊、口感香Q帶勁而深受閩南人喜愛。做壽,必須來碗面線,意味著長壽連綿;結婚,也必須來碗面線,意味著長長久久。近日,記者探訪擁有百年歷史的手工制面村———安海梧埭村。
工序繁瑣純手工製作
當天上午8點左右,梧埭村吳家筆一家已經開始了忙碌的一天,一捆又一捆新出爐的面線掛滿了整個院子。
一個約20平方米的小作坊裡,吳家筆正嫻熟有勁地拉甩著麵條,老伴蘇女士則坐在矮凳上搓揉、拉伸著直徑約1釐米的粗粉麵條,並把它們盤成蚊香狀的「麵餅」。 回復「好果汁」 10元享兩杯鮮榨橙汁(原價8元/杯);8元享兩杯鮮榨玉米汁(原價7元/杯) ,100%鮮榨果汁,不含任何添加劑!
「凌晨三點左右,就要起床準備一天所需要的材料,下午三四點才能完成整個製作工序。」吳家筆說,因為製作過程需要把握麵粉的筋度,所以每一道工序都很繁瑣,而且都是緊挨著進行、純手工製作,連中途吃飯都是含糊解決。
那麼製作面線的有哪些工序呢?他介紹道,每天一起床就開始和麵團,大約攪拌半個小時後,就開始鋪在打掃乾淨並且灑滿麵粉的地板上,再用棍子壓平,割成粗麵條卷進簸箕裡。
晉江新聞網記者看到,粗麵條在蘇女士的手中瞬間被拉細,麵條似乎認識「回家」的路,原路盤成圓形回到了簸箕裡。
接著就是甩了,只見蘇女士拿著兩根長約1米的細竹竿固定在鐵架上,左手一甩,右手再甩,瞬間交替兩三次,粗的面線條頓時拉伸了「身軀」,不斷變細,飛躍她的頭頂,搭在兩根細竹竿上。甩好的細麵條還不夠細,還需把它擺在暗處晾40分鐘左右繼續拉,拉到最細的時候就可以拿出去曬了。
「曬面時要拿一根竹竿進行壓面,保持線條細直,這樣看起來均勻又美觀。」吳家筆說,面線在太陽底下一般要曬一兩個小時,留有一點溼度再折成小塊繼續曬,大概曬3天就算是完成了整個製作工序,這樣的面線一年都不會壞。
製作面線 主要是「靠」天吃飯
「一批面線的好壞全看拉麵師傅的經驗,如果沒有十幾年老經驗的師傅肯定是拉不出來的。」吳家筆說,甩面需要熟悉的技巧,麵條的揉、甩都要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進行,以防止麵條幹掉,影響接下去拉麵的步驟。
當然,曬面線還得靠天吃飯,一般而言,他們都會選擇凌晨做,上午曬,曬的時候還得看天氣情況,照看好「面線寶寶」。如果碰到太陽大的時候,面線曬的時間就要適當減少,太陽小的時候就要延長時間。如果碰上颱風、梅雨季節,面線鐵定是做不了的,因為面線都會黏在一起,那麼一天的勞作就白費了。
吳家筆告訴晉江新聞網記者,他今年58歲,做手工面線已經40多年了,她老伴自從嫁過來後就跟著做。像他們這樣的小作坊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產量最多達250多斤。
「手工做出來的面線主要是在製作時,麵粉有發酵過程,吃的時候有勁道還會泛發麥香。」同樣是梧埭人的吳龍德介紹道,他父輩也是做手工面線起家,這些都是傳統留下來的。他做面線也有40多年了,現在已經開了一家專門做面線的公司。
「我們村有做面線的傳統,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做。」梧埭村委會副主任吳國富說,手工製作的工序很繁瑣,需要很大的力氣,還需來回跑至少幾百次,太辛苦了,很多人都不願意做了。目前,村裡還保留有20多戶在堅持手工製作。
百年傳統米粉,一個「流程」要三天
安海曾埭村只剩3家還在堅持手工製作米粉
隨著時代的發展,手工米粉的製作過程逐漸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整條流水化生產,雖然每天的生產量大了,形狀好看了,可在部分人看來還是缺少了點味道。近日,晉江新聞網記者探訪擁有百年手工米粉工藝的安海曾埭村。
手工製作米粉需要3天
白滑滑的成片米粉,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走進時,需抬起你的雙手擋住眼睛,以防被米粉反射的光刺傷。幾番打聽才得知,這是曾埭村的曬米粉場,而這些米粉則是黃金木剛搬出來準備曬乾綑紮的。
黃金木的米粉廠有將近20個工人。記者注意到,他們對於米粉的製作那是相當的熟練,從對米糰的切割、捆卷的大小都是非常的精準,大小、粗細幾乎無異。米粉在他們的手中只要稍微掂掂就能知道大概的重量,每份都是均勻擺放。
「在製作米粉前,米要泡12小時以上,」黃金木說,米粉的原料是大米,在製作的前一天必須在米池裡泡上一定的時間,通過發酵,大米的色澤、香甜才能慢慢顯露出來。
「米泡好了就要磨碎,加水成漿。」次日凌晨1點左右,黃金木便帶著他的員工們開始了正式製作米粉。「手工米粉的製作是一個繁瑣的過程,一共需要3天的時間。」
機械烘乾會影響口感
「以前,我們碾米糰時都是用牛拉。」看著米粉的製作工序,站在一旁的村委會主任黃維滿說,碾壓米塊的碾石用牛拉,但這樣費時又不夠衛生。現在,他們都用電力碾壓,米塊可以碾得更久,更粘、米香也不會流失太多。
至於曬米粉的關鍵,「一定要有北風,曬的時間至少需要6個小時,還需要不斷用手把米粉搓開。」黃維滿介紹道,做米粉最適合的月份為8、9、10、11月份,因為此時吹的是北風,太陽大,水分容易被吹乾,而每年5、6、7月份吹的是溼潤的南風,水汽多,因此米粉不好做,或者是直接停產。
他說,他父輩也是做手工米粉的,村裡以前也一直都有做米粉的傳統。以前,曾埭村人漂洋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帶去了傳統的手工工藝,但是受地理環境約束,沒有天然的曬米粉場,所以改成機械烘乾,口感就沒那么正宗了。
「手工米粉擁有天然的香味和色澤,吃起來韌性爽口。」黃維滿說,黃金木家的米粉廠以前也是用機械烘乾,但是後來發現做出來的米粉口感遠低於手工米粉,最後還是決定改回原來傳統的手工做法。
曾埭村支部書記王美英告訴晉江新聞網記者,以前村裡家家戶戶都在做米粉,但是因為工序太複雜,很累,所以如今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現在只剩下3家還在堅持手工製作米粉。
微信號:zhd268(←長按複製)「雜貨店」(微信公眾號:zhd268)不僅是本地政府、村、社區最新資訊宣傳欄,更是本地各類生活實用信息導航站。該微信平臺還有諸多功能等著您去發現,會員卡後期會有積分、商家打折、投票、砸金蛋、刮刮卡等....您閒暇無聊時也可以在裡面玩玩微信遊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