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安海的面線這麼好吃:百年手工面線 甩出來的藝術

2021-02-17 雜貨店


百年手工面線,甩出來的藝術

安海梧埭村仍有20多戶堅持手工製作面線

  手工面線以其外觀精細、久煮不糊、口感香Q帶勁而深受閩南人喜愛。做壽,必須來碗面線,意味著長壽連綿;結婚,也必須來碗面線,意味著長長久久。近日,記者探訪擁有百年歷史的手工制面村———安海梧埭村。

工序繁瑣純手工製作

  當天上午8點左右,梧埭村吳家筆一家已經開始了忙碌的一天,一捆又一捆新出爐的面線掛滿了整個院子。

  一個約20平方米的小作坊裡,吳家筆正嫻熟有勁地拉甩著麵條,老伴蘇女士則坐在矮凳上搓揉、拉伸著直徑約1釐米的粗粉麵條,並把它們盤成蚊香狀的「麵餅」。 回復「好果汁」 10元享兩杯鮮榨橙汁(原價8元/杯);8元享兩杯鮮榨玉米汁(原價7元/杯) ,100%鮮榨果汁,不含任何添加劑!

  「凌晨三點左右,就要起床準備一天所需要的材料,下午三四點才能完成整個製作工序。」吳家筆說,因為製作過程需要把握麵粉的筋度,所以每一道工序都很繁瑣,而且都是緊挨著進行、純手工製作,連中途吃飯都是含糊解決。

  那麼製作面線的有哪些工序呢?他介紹道,每天一起床就開始和麵團,大約攪拌半個小時後,就開始鋪在打掃乾淨並且灑滿麵粉的地板上,再用棍子壓平,割成粗麵條卷進簸箕裡。

  晉江新聞網記者看到,粗麵條在蘇女士的手中瞬間被拉細,麵條似乎認識「回家」的路,原路盤成圓形回到了簸箕裡。

  接著就是甩了,只見蘇女士拿著兩根長約1米的細竹竿固定在鐵架上,左手一甩,右手再甩,瞬間交替兩三次,粗的面線條頓時拉伸了「身軀」,不斷變細,飛躍她的頭頂,搭在兩根細竹竿上。甩好的細麵條還不夠細,還需把它擺在暗處晾40分鐘左右繼續拉,拉到最細的時候就可以拿出去曬了。

  「曬面時要拿一根竹竿進行壓面,保持線條細直,這樣看起來均勻又美觀。」吳家筆說,面線在太陽底下一般要曬一兩個小時,留有一點溼度再折成小塊繼續曬,大概曬3天就算是完成了整個製作工序,這樣的面線一年都不會壞。

製作面線 主要是「靠」天吃飯

  「一批面線的好壞全看拉麵師傅的經驗,如果沒有十幾年老經驗的師傅肯定是拉不出來的。」吳家筆說,甩面需要熟悉的技巧,麵條的揉、甩都要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進行,以防止麵條幹掉,影響接下去拉麵的步驟。

  當然,曬面線還得靠天吃飯,一般而言,他們都會選擇凌晨做,上午曬,曬的時候還得看天氣情況,照看好「面線寶寶」。如果碰到太陽大的時候,面線曬的時間就要適當減少,太陽小的時候就要延長時間。如果碰上颱風、梅雨季節,面線鐵定是做不了的,因為面線都會黏在一起,那麼一天的勞作就白費了。

  吳家筆告訴晉江新聞網記者,他今年58歲,做手工面線已經40多年了,她老伴自從嫁過來後就跟著做。像他們這樣的小作坊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產量最多達250多斤。

  「手工做出來的面線主要是在製作時,麵粉有發酵過程,吃的時候有勁道還會泛發麥香。」同樣是梧埭人的吳龍德介紹道,他父輩也是做手工面線起家,這些都是傳統留下來的。他做面線也有40多年了,現在已經開了一家專門做面線的公司。

  「我們村有做面線的傳統,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做。」梧埭村委會副主任吳國富說,手工製作的工序很繁瑣,需要很大的力氣,還需來回跑至少幾百次,太辛苦了,很多人都不願意做了。目前,村裡還保留有20多戶在堅持手工製作。

百年傳統米粉,一個「流程」要三天

安海曾埭村只剩3家還在堅持手工製作米粉


隨著時代的發展,手工米粉的製作過程逐漸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整條流水化生產,雖然每天的生產量大了,形狀好看了,可在部分人看來還是缺少了點味道。近日,晉江新聞網記者探訪擁有百年手工米粉工藝的安海曾埭村。

手工製作米粉需要3天

  白滑滑的成片米粉,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走進時,需抬起你的雙手擋住眼睛,以防被米粉反射的光刺傷。幾番打聽才得知,這是曾埭村的曬米粉場,而這些米粉則是黃金木剛搬出來準備曬乾綑紮的。

  黃金木的米粉廠有將近20個工人。記者注意到,他們對於米粉的製作那是相當的熟練,從對米糰的切割、捆卷的大小都是非常的精準,大小、粗細幾乎無異。米粉在他們的手中只要稍微掂掂就能知道大概的重量,每份都是均勻擺放。

  「在製作米粉前,米要泡12小時以上,」黃金木說,米粉的原料是大米,在製作的前一天必須在米池裡泡上一定的時間,通過發酵,大米的色澤、香甜才能慢慢顯露出來。

  「米泡好了就要磨碎,加水成漿。」次日凌晨1點左右,黃金木便帶著他的員工們開始了正式製作米粉。「手工米粉的製作是一個繁瑣的過程,一共需要3天的時間。」

  機械烘乾會影響口感

  「以前,我們碾米糰時都是用牛拉。」看著米粉的製作工序,站在一旁的村委會主任黃維滿說,碾壓米塊的碾石用牛拉,但這樣費時又不夠衛生。現在,他們都用電力碾壓,米塊可以碾得更久,更粘、米香也不會流失太多。

  至於曬米粉的關鍵,「一定要有北風,曬的時間至少需要6個小時,還需要不斷用手把米粉搓開。」黃維滿介紹道,做米粉最適合的月份為8、9、10、11月份,因為此時吹的是北風,太陽大,水分容易被吹乾,而每年5、6、7月份吹的是溼潤的南風,水汽多,因此米粉不好做,或者是直接停產。

  他說,他父輩也是做手工米粉的,村裡以前也一直都有做米粉的傳統。以前,曾埭村人漂洋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帶去了傳統的手工工藝,但是受地理環境約束,沒有天然的曬米粉場,所以改成機械烘乾,口感就沒那么正宗了。

  「手工米粉擁有天然的香味和色澤,吃起來韌性爽口。」黃維滿說,黃金木家的米粉廠以前也是用機械烘乾,但是後來發現做出來的米粉口感遠低於手工米粉,最後還是決定改回原來傳統的手工做法。

  曾埭村支部書記王美英告訴晉江新聞網記者,以前村裡家家戶戶都在做米粉,但是因為工序太複雜,很累,所以如今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現在只剩下3家還在堅持手工製作米粉。

微信號:zhd268(←長按複製)

「雜貨店」(微信公眾號:zhd268)不僅是本地政府、村、社區最新資訊宣傳欄,更是本地各類生活實用信息導航站。該微信平臺還有諸多功能等著您去發現,會員卡後期會有積分、商家打折、投票、砸金蛋、刮刮卡等....您閒暇無聊時也可以在裡面玩玩微信遊戲等等!

相關焦點

  • 在地好食 ▎安海:百年手工面線 甩出來的藝術
    百年手工面線甩出來的藝術
  • 【傳承】石獅人愛吃的手工面線是這麼做出來的
    趁著陽光充足曬做好的面線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筋玉簪橫」這是北宋詩人黃庭堅行至福建品嘗當地手工面線時的賦詩讚嘆。據載,閩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年代早於宋代。青蓮村是石獅及閩南一帶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村,該村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製作面線,堪稱閩南拉麵絕活。10月26日清晨6時,記者走進青蓮村三片區6號謝玉樹家的面線作坊,探訪傳統手工面線的純手工製作工序,並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系列過程。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說話間,謝玉樹將兩袋優質麵粉倒入容器內,加入一定的水、食鹽並反覆攪拌,將麵粉和成麵餅。
  • 石獅人的一天——手工面線絕活甩拉魔術中傳承「古早味」
    趁著陽光充足曬做好的面線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筋玉簪橫」這是北宋詩人黃庭堅行至福建品嘗當地手工面線時的賦詩讚嘆。據載,閩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年代早於宋代。青蓮村是石獅及閩南一帶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村,該村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製作面線,堪稱閩南拉麵絕活。10月26日清晨6時,記者走進青蓮村三片區6號謝玉樹家的面線作坊,探訪傳統手工面線的純手工製作工序,並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系列過程。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說話間,謝玉樹將兩袋優質麵粉倒入容器內,加入一定的水、食鹽並反覆攪拌,將麵粉和成麵餅。
  • 傳統手工面線又Q又香
    閩南人愛吃麵線,早餐來碗面線糊,夜宵來碗鴨肉麵線,壓驚來碗甜面線加雞蛋……細細長長,好吃又好消化的面線,已然成為閩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線蘊含著富貴吉祥、長命百歲的美好祝福。是迎賓待客、祝福賀喜、逢年過節、饋贈親友的必備佳品。閩南地區一般給人祝壽或其他賀喜之事都會帶上面線和雞蛋,表示祝福。面線寓意頗多。
  • 做手工面線品閩南古早味 小記者家庭感受濃濃閩南味
    在這裡,本報小記者和爸爸、媽媽參觀各種閩南特有的器具,從中體會濃鬱的閩南特色喜文化,並在專業師傅的示範和指導下親自製作閩南古早味手工面線,品嘗閩南人記憶中淳樸的古早味。  參觀閩南喜文化  展示健康碼之後,家長和孩子在講解員王老師的帶領下,走進「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館」參觀。小記者們對各種富有閩南特色的器具好奇不已。
  • 面線「養成」記
    我從小就愛吃軟滑噴香的面線糊,但卻不知道面線糊裡的「主角」——面線是怎麼製作出來的,今天,特地跟著學記團,來到了福建省偉發食品有限公司一探究竟。早上,我們來到了公司大門口集中,準備跟隨林總經理去參觀。原來,公司很講衛生,進入生產部必須戴上鞋套。剛進入製作車間,就看到勤勞的工人正在忙碌著,林總經理給好奇的我們介紹說:「面線製作非常複雜。有化驗、消毒、壓面、揉面、上面、入櫃、拉麵、曬面、分面、折面、包裝、入庫12個流程。現在他們正在做的是揉面,大家可以去參觀一下。」我們走進一間屋子,工人們正專心致志地揉面。看!
  • 馳名遠外的普寧手工面線,你知道怎麼製作和食用嗎?
    普寧手工面線製作歷史悠久,早在信息閉塞,交通不暢,自供自足的年代,面線就已經遍布四鄉八裡,成為普寧人的一種主要副食品。普寧的村落大都有製作面線的家庭作坊,其製作大同小異。      洪陽馬南山製作面線已有上百年歷史,全村大都以製作面線銷售為生,其手藝為祖上傳承下來的,現在也有20多戶人家從事製作面線。
  • 安海人的驕傲,你想像不到
    燥熱的午後,賣金紙的阿婆頭一點一點,就這麼安安心心地進入睡眠。行人、小攤各自從容,喧囂是有的,但沒人忍心將她打擾。隨口問個阿伯,這裡有啥好吃的呀?他會熱心地告訴你,前方有家近60年的牛肉店;施厝巷的李家捆蹄做了好幾代;川啊家的芋泥、炸棗小朋友很喜歡;至於好吃的菜粿、土筍凍,那可就多了去……02.
  • 面線
    廈門漳州都有地方美食,面線糊為一個特色,曾經,追著面線糊跑,也經常買來一飽口福。
  • 圖文:美味的湖洋面線
    炒麵線、悶面線 最近幾年搬到縣城,回老家時,經常會有一些朋友託我買湖洋面線,都是五斤十斤地買。父母在老家開了個雜貨店,面線是搶手之物,不到一天,一筐面線便早早售罄。若遇到陰雨天氣,不能晾曬面線,便有人四處詢問哪裡可以買到面線,買不到便悵然若失,盼望著早日天晴,好吃上百吃不厭的面線。
  • 潮汕手工面線:鹹爽的記憶,無窮的回味!
    鹹面線是潮汕傳統食物之一,一般出現在生日宴會中。配上豆芽和韭菜一起炒,寓意:豆芽(豆生)——生日韭菜——長久面線——長壽麵線型如線如紗、口感柔韌鹹香,鹹面線選用優質小麥粉配以鹽水鹽加工成細如絲絮韌如綃的細長麵條,長面有長命之意,故有長壽麵壽命之稱。話說,在小編過生日的時候,媽媽就會炒一盤鹹面線,寓意著長命百歲呀~
  • 誰說晉江沒有好吃的面線糊?
    ,這麼說好像也沒什麼不對,前陣子我們叫了兩次面線糊外賣,兩次都難吃到想哭!所以,晉江到底有沒有好吃的面線糊呢?繞了青陽好幾圈,測評了7家面線糊店,終於找到好吃的面線糊!面線糊有點稠,部分面線結團,不過味道還不錯,總體評分正常。
  • 安海宵夜黨的必備秘籍~連深夜食堂都被我們挖出來了!
    一到深夜就蠢蠢欲動~~面線糊?沙嗲面?擼串?想想是不是有點小激動!
  • 廈門人的「黑暗料理」要更新了……一碗「蟲子面線」獻上!
    看到就「腿軟」的「蟲子面線」,是的,我吃了!因為這碗面,我「腿軟」兩次。一,嚇到腿軟!軟滑的面線上居然蓋滿一層星蟲!!我怕了。二,好吃到腿軟!土筍脆爽!湯頭鮮甜!簡直好吃到頭皮發麻!!土筍凍起源於泉州安海,而後廣傳於閩南地區。是很多人小時候畏懼、長大後卻愛不釋口的一道美味。
  • 普寧傳統的鹹面線長啥樣?要如何吃才爽!
    由此可見面線在過去潮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面線不是由每家每屋自己製作,而是有專門的作坊生產面線,並把它運到市面上銷售。人們把它買回家裡貯藏起來,食用很方便。普寧鹹面線型如線如紗、口感柔韌鹹香,普寧鹹面線選用優質小麥粉配以鹽水鹽加工成細如絲絮韌如綃的細長麵條,潮汕語裡「面」的發音與「命」相似,因此長面有長命之意,因此揚名海內外。
  • 潮汕味長,面線食短
    女兒隨口說,不是有面線嗎?炒麵線啊!我才想起,前不久「伯公生」,即是地頭老爺「伯公」生日,按潮汕地區的習俗,人們至村頭的伯公廟祭拜,祭品裡面便有面線。而祭拜之後的祭品面線,各自拿回家後,便會炒來吃。沒想到是,挑食的女兒,也喜歡吃麵線。於是,我便拿出一捆,拆開切斷,拿了一半,炒麵線。普寧面線,也叫鹹面線,耐儲存,一向為潮汕人喜愛的麵食,而炒麵線也是有講究的。
  • 燒滾滾的面線糊,和油條才是絕配,味道真是絕了!
    在閩南,面線糊可以說是老少皆宜。面線糊好入口、易消化、配料多樣,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嗷嗷待哺的嬰兒,都能享用。面線糊,顧名思義就是用面線煮成的糊糊。一碗美味的面線糊,首先要有美味的湯底,一般是用豬大骨,再加上各家自配的食材小火熬製出清爽不膩、清鮮不濁的湯底。然後將鹹香韌彈、久煮不爛的手工面線加入湯底煮成面線糊。
  • 【特色】南安福山村手工面線作坊 迎風翻舞的手藝美
    繞好的面,靜置面柜上,等待面線更大程度舒展。同時,老潘拿出最先繞好的面,開始拉麵。210根一掛,能拉到4米長,銀絲傾瀉。趕在11點前,放置木架上晾曬,接受陽光和空氣的最後塑造。一小時後,面的柔韌與重力合作恰到好處。面線被收回屋,疊放一起,面裡的溼氣勻開,面線變軟,摺成八字形狀,寓意吉祥。兩三天充分晾曬後,面線裝箱出售,遠銷福廈。夫妻倆靠賣面線供養出兩個兒子,他們畢業後都留在廈門。
  • 廣東人看到閩南線面,就放過了福建人
    福州地區習慣稱之為線面,泉州臺灣等其他地區則稱其為面線,不過顛來倒去,始終也沒能離開「絲線般粗細的麵條」這一形象。相傳,宋元時期南遷至此的中原人帶來了手工掛麵的製作工藝。可當時南方的小麥種植面積遠不及中原地區成規模,能用於製作掛麵的麵粉數量極為有限。
  • 可樂豬腳面線 | 這樣熱氣騰騰的好運豬腳面線,你一定要來一碗~
    尤其在你運氣不佳,或是生病的時候,嘗嘗豬腳面線這道料理已經成為了民間的一種風俗。很多年前我獨自一人在溫哥華,十分想念媽媽做的豬腳面線,於是媽媽手寫了做法跨洋傳真給我教我怎麼做,當時就覺得吃到一碗這樣的豬腳面線非常滿足。具體怎麼做出這樣一碗好運常伴的豬腳面線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