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建苗
晚上我問女兒,吃什麼呢?女兒隨口說,不是有面線嗎?炒麵線啊!我才想起,前不久「伯公生」,即是地頭老爺「伯公」生日,按潮汕地區的習俗,人們至村頭的伯公廟祭拜,祭品裡面便有面線。而祭拜之後的祭品面線,各自拿回家後,便會炒來吃。沒想到是,挑食的女兒,也喜歡吃麵線。
於是,我便拿出一捆,拆開切斷,拿了一半,炒麵線。普寧面線,也叫鹹面線,耐儲存,一向為潮汕人喜愛的麵食,而炒麵線也是有講究的。一般的要去鹹味,否則炒出的面線,很鹹,較難吃。於是,我燒了一壺開水,把面線放於鍋中,倒入開水,泡幾分鐘。然後,再將面線倒入塑料碗篩裡面,去其鹹水,再用清水衝水幾遍,便可以用來炒了。
炒麵線最佳的搭配,為炒韭菜,還有炒豆芽、包菜、蔥等的。將韭菜切成段,放入熱油鼎中,翻炒幾遍,再放於面線,放少許水,蓋上鼎蓋,燜幾分鐘,打開,再翻炒幾遍,韭菜炒麵線的美食,就這樣的完工了。這樣炒出來的面線,有著韭菜的香味,又有著面線的鹹香,很為好吃。特別是放了隔頓的面線,再用熱鼎翻炒,其韌性、香味尤甚,愈吃愈想吃。晚上,女兒也吃了好幾碗。似乎,她更為懂吃,盛了面線的碗中,再加入辣椒醬,更是美味。
記得小時,能吃一頓韭菜炒麵線,是一種奢望。經常的,母親用面線祭拜神明後,便放進竹花籃蓋著,吊於屋內樓棚釘著的釘子上,孩子夠不著的地方,怕孩子偷吃。家中有客人來時,好才會用棍子挑下掛在樓棚杉上的花籃,炒麵線招待客人親戚。以後孩子沒什麼零食吃,嘴饞,總會趁家中大人不在家時,搬來高凳子,站上去扶著竹花籃放下來,扯裡面的面線,藏於口袋中,跑出去外面,偷偷吃。不少潮汕農村的孩子,吃麵線便是童年的美好回憶。
普寧面線,一向以來頗負盛名,民間俗語有「普寧面線貴嶼朥餅」「普寧豆醬仙城束砂」之說,是獨具特色的傳統地方美食。普寧面線是金黃色,細長的,像紗一樣的纏成一捆一捆的。出售時,是以捆論斤來稱的,一捆有一斤多,也有二斤多,十幾元至二十多元不等。普寧面線的由來,暫從地方記載中找不到相關資料。而面線,也是福建省閩南等地區一種特有的傳統麵食小吃。廈門叫「面線」,泉州本地叫法「面幹」。
相傳,福建面線起源於南宋時期,至今有八百多年歷史。正宗的面線為純手工拉成,面身細如髮絲,煮熟後成透明狀,入口綿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是老人、孩子、病人滋養身體之佳品。而潮汕人,系歷代從中原南下福建後遷入粵東地區的早期漢人後裔,其方言、飲食文化似於福建了。故普寧面線的由來,也應是從福建傳來,經歷了多年的演變,在耐儲存、做法等方面,針對潮汕人的生活習慣,進行了創新,也就衍生出今天的傳統美食。
普寧面線與福建面線,是迵然不同的兩種傳統美食。面線糊,是福建省泉州市的著名特色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和水製作成。福州面線,以「絲細如髮、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聞名,以精白麵粉為原料,佐以鹽、薯粉、生油,調勻拌攪,經和面、揉條、松條、串面、拉麵、日曬等若干道工序而成。而普寧面線,以「揉成面,拉成絲,做成線」聞名。用面、鹽等揉制而成,經過擀麵、磨細、拉長、蒸熟、曬乾等12道工序,最後製作出來外型如線如紗,所以便稱之為面線。它是純手工製作的,可直接使用,吃起來口感柔韌鹹香。普寧面線外型如線如紗,口感柔韌鹹香,與福建面線的最大不同,其主要是福建面線多用於煮麵線湯,而普寧面線多用炒的。
普寧面線受歡迎,與其本身蘊含的寓意是分不開的。潮汕民間有用面線祝壽的習俗,潮汕話裡的「面」,其發音與「命」相近,長面有長命之意,寓意長命吉祥,有著好的意義與兆頭。所以,無論是用於民間信仰神明的祭拜,還是逢年過節或生辰喜誕舉行盛宴,都喜歡炒一盤蘊含好意的面線,也用來招待客人。所以,歡慶喜席,總是會見到炒麵線。慶壽宴會,也會備有面線。潮汕有句俗語:「完工炒麵線」,即慶祝工程竣工之意。總之,面線在潮汕喜慶民俗活動中,已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家中三餐,獨痴面線。餐桌佳餚,不少面線。潮汕普寧,面線美食。傳統味長,面線食短。普寧面線,因其獨特的工藝,口感柔韌鹹香,深得潮汕人,以及海內外潮人的喜愛,也成了潮汕標誌性的地方傳統美食,銷往國內外。所以,每每有遠方的客人來,問及潮汕有什麼地方美食時,我們都會驕傲自豪地說,有普寧面線、普寧豆乾、普寧腸粉等,然後,餐桌上也會給炒上一盤噴香的面線。客人吃了之後,除了大加讚許之外,也就記住了普寧面線這道美食,還有潮汕普寧這個商貿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