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可以相信專家的直覺?

2020-12-23 金融界

來源:少數派投資

作者: 楊旭昶

11月27日,有專家公開發表的最新觀點,其主要觀點強調了中國的國運,認為中國未來一定會反超美國,並列示論據如下:

1.美聯儲擴表基本是確定性事實,美國要進入前所未有的財政擴張;

2.(國內情況是)通脹是對衝疫情的後遺症,人民幣升值過程還沒結束;

3.從最近三大事件——房地產,網際網路壟斷,剛性兌付看治理優化;

4.中國在經濟下行中疊加難以克服的通貨膨脹預期,註定是一場持久戰;

5.應對風險需要有頂層設計——數據替換磚頭;

6.資本市場與過去完全不同,現在已經進入牛市;

因此,我們正在見證國祚綿長,未來30年的國運將是資本市場。

筆者當然希望美好的願景化為事實,然而多年的市場經驗也告訴我們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之間的落差可能非常巨大。從常識角度看,樹是不可能長到天上去的。結構化的行情演繹至今,已經有相當一部分行業的市盈率、市淨率已經處於歷史的高分位區。因此,相信均值回歸與降低預期收益率或許是更為謹慎與務實的選擇。

乍看上述專家觀點,似乎也有理有據、無懈可擊。那麼究竟是什麼環節出現問題了呢?有別於專家觀點,在金融學的問題如果從內部找不到答案,我們就從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來尋求答案。

相信國運,更廣泛的概念是愛國主義,這一描述久已有之,愛國主義也的確能夠激發人們的共情。比如巴菲特的投資生涯就貫穿著這一理念,但歷史上美國的崛起並沒有必然性,如果相信未然歷史的概念,那結論就是:人類社會的演進都是博弈的結果。

從這一角度看,巴菲特的巨大成功僅僅是因為投資生涯契合美國崛起的周期,屬於倖存者的案例而已。

不妨先借用啟發法中的代表性(或相似性)來說明國運問題,既然是涉及三十年資本市場的國運,沒有人懷疑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勢必涉及一系列的環節,由一個個標誌性事件來揭示競爭中的最終獲勝方。

因此,我們用每一場博弈來類比競爭中的每一個環節是恰如其分的。

假定我們在每場博弈中都有九成的勝率把握,當我們把每個環節串聯成一個持續的整體時,單個環節的高概率優勢就會隨著鏈條延伸而逐漸削弱,只需要經歷七個環節,整體的獲勝概率將降至48%(0.9的7次方)。

以此來看,30年的資本市場國運中會經歷多少個回合的競爭雖然尚不可知,但直接把美好願景當成事實顯然是過於樂觀了。

行為金融學裡,以上被歸因於過於自信的偏見。

現實觀察中,人們針對複雜性事物的長邏輯鏈思考是很容易引發錯誤的,專家可能不知道他們專業技能的局限,而正是這些未能識別的專業技能局限導致其過於自信。為了避免在未來的研究中重蹈覆轍,我們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因此需要展示思維進程的每一個細節,研究過於自信的偏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將人類思維描述成通過兩個虛擬系統——系統1,系統2來進行活動的。

系統1指的是直覺思維的快思考系統,所謂直覺,也是一種認知,當然這種認知肯定會有對錯之分;

系統2指的是嚴密思維的慢思考系統。古人韓愈所說的「行成於思,毀於隨」是對這兩個系統是一個很好的提煉,其中系統1對應的就是「隨」,系統2對應的就是「思」。

從以上定義中,理性的人立刻可以判斷出系統2要優於系統1。但是這兩套系統是人與生俱來的,我們無法拋棄掉系統1。系統1 在我們日常大多數情況下的判斷仍然是準確且高效的,系統2 雖然判斷準確率高,但速度比較慢,同時它也不是完美的,有些場景它仍無法區分,比如:無法區分哪些場景屬於有效性錯覺。

學習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將原先僅通過系統1思考的重大決策問題通過系統2再過濾一次,並重新納入系統1,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形成類似巴浦洛夫條件反射般的專家級直覺性觀點,並在下次同等場景下直接從系統1中直接調取正確的答案加以應用。

知道人類的思考模式後,再來說一下自信問題。

人們自信的來源與以下兩點相關:認知放鬆和一致性。如果我們能很輕鬆地想到自己想要的那個故事,且各個情節之間並無矛盾時,我們就會很有自信。但是放鬆和一致並不能保證我們充滿自信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聯想機制會抑制懷疑並引發與當前情況相符合的想法與信息。遵從眼見即為事實原則的大腦可通過忽略自己所不知道的事而變得過於自信。因此,許多人容易對沒有事實根據的直覺懷有高度的自信也就不足為奇了。

專家的過於自信與有效性錯覺相關,有效性錯覺是以強大的專業知識作為背景的,人們卻並不會對環境的有效性作出評估。檢驗專家技能的掌握是有兩個基本條件:

1一個可預測的、有足夠規律可循的環境;

2.一次通過長期訓練學習這些規律的機會。

當滿足以上兩個條件時,就可以培養出正確的直覺來了。

因此,只有在高度有效的情境下,你才可以相信專家的直覺。而高度有效的情境指的就是「一個可預測的、有足夠規律可循的環境」。但凡能夠被人類以及人工智慧捕捉到的規律,只要通過長期訓練(或機器學習)就是可預測的場景,也是能體現專家級直覺思維價值的領域。

可預測場景與系統的複雜度有關,當系統足夠複雜,我們不能認清規律的時候,我們要警惕該領域專家的直覺。

我們現在能夠認知的最複雜的情境的邊界是棋類以及大部分醫學領域。而涉及人類社會複雜體系,即便是依靠機器強大的運算能力也不能夠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因為人性是多變的,人群價值觀也是多變的,隨機部分更多,規律部分更少,處處充滿了博弈,而投資領域正是沒有被認知規律的場景。

因此,投資領域問題通常是最難準確判斷的。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

投資並不簡單,認為投資簡單的人都是傻瓜。

我們更應該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待問題,專家的直覺僅僅只能作為一種可能性,參考一下而已。

相關焦點

  • 我們是否能相信自己的直覺,直覺和分析兩種思維,我們應該相信誰
    研究表明,大腦是一個大型預測器,不斷比較傳入的感覺信息和當前經驗,將已經存儲在大腦中的知識與先前經驗的記憶進行比較,然後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就是科學家所謂的「預測處理系統」。這樣可以確保大腦始終準備以最佳方式處理當前情況。如果預測不準確(例如意外情況),你的大腦將更新其認知模式。
  • 心理學:有時候你的直覺準的可怕!
    本期呢我們要跟大家聊一聊直覺。 直覺到底是什麼,它真的是與理性無關的神秘力量嗎?那麼我們應該在什麼時候相信直覺呢?又在什麼時候相信理性呢?
  • 投資直覺總是時靈時不靈,究竟在什麼時候才好用?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另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直覺在什麼時候好用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會列出兩個特別重要的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時間維度:過去與未來。第二個維度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的水平:新手與高手。預測未來,偏直覺更好用關於第一個時間維度,先說結論:在解釋過去的時候,越複雜越理性的模型越好用,而在預測未來的時候,越簡單,甚至偏直覺的方式可能更好用。 下面來看吉仁澤和他的同事做的一個關於預測學校輟學率的研究。
  • 知行合一:相信你的直覺和靈感
    靈感在一瞬間可以突破時間和過往的束縛;而思維則把人拉回到時間軸的範圍,這時人就有痛苦了。人只有儘可能多地活在靈感的狀態,才能擺脫痛苦。利用好你的直覺和靈感人第一時間的直覺、靈感往往很準確,尤其是沒有經過情緒和雜念幹擾過的。一經思維的過濾和演繹,事情往往變得越來越複雜,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徒勞地製造出一堆麻煩事。
  • 拳王約書亞揭示復仇「小胖」魯伊茲的關鍵:我相信自己的直覺!
    為此約書亞透露了是什麼在他救贖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約書亞說:「我學會了反彈藝術,最重要的是,相信你的直覺,直覺告訴我沒有問題!當我還年輕的時候,我不能瞎胡鬧。當時,我真的相信直覺,知道我要去哪裡,知道要實現什麼,以此作為永遠不偏離的強烈願望。
  • 直覺,你內心的GPS!
    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卻又覺得神秘莫測的「直覺」。直覺,到底是什麼?用一個形象的比喻,直覺就是內心的GPS系統。它隨時隨地,自動地向你發出通知,甚至不需要專門的技巧,你只需要聆聽、行動。否則只是一句「別亂想」,便可以讓它消失地了無蹤跡。許多人只願意相信大腦,不再相信心的感覺,他就封閉了自己寶貴的直覺能力。
  • 為啥總有人說自己直覺很準?直覺這東西原來真的可以被解釋!
    那麼,直覺準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直覺那麼準呢?自信的心理效應對自身的自信,對自己想法的自信。直覺,通常是對某種情況的一個想法或是念頭。其實每個人每天都會有很多的直覺出現,但是有的人會忽略,有的人會重視。最好的例子便是藝術家,藝術家們相信自己的直覺,認為「靈感」是他們創作的源泉,然後把「靈感「創作出來,直覺自然準。思維偏向一般來說,感性的人直覺更準。感性的思維更容易情緒化,所以在處理事情時容易被情緒左右,更多考慮的不是邏輯性,而是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所以更容易產生直覺,也更喜歡利用直覺。
  • 直覺敏銳,擁有超強第六感的星座?12星座直覺力指數排行榜
    第9名 白羊座衝動而率性的白羊座喜歡憑著自己的感覺做出判斷,不過,在大多數時候,他們的感覺卻並不怎麼準確。白羊座的你需要心思更細膩一些,如果感覺不可靠的話,你寧可慢一點下判斷,或者去徵求別人的意見。白羊座的直覺力指數:50。
  • ——易得性直覺
    不要被易得性直覺騙了。什麼叫易得性直覺?如果能夠根據映入頭腦的現成例證(記憶中現成可得的)做出回答,那麼我們就會假定該事件是經常發生的,當運用這一認知規則進行判斷時,稱其為易得性直覺。簡而言之,就是說人們總是喜歡偏向於自己熟悉或者容易提取的信息來對某事進行決策。
  • 大腦的直覺力
    你需要轉變到直覺模式。轉變直覺模式可以幫助你以不同尋常的思維方式思考,跨越障礙,實現在個人生活、事業和社會中的轉變。直覺模式讓我們能夠相信我們生活中看到的「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想讓自己有所改變,首先你必須看到可能性。通過了解直覺模式的力量以及改變它們的方法,你可以擁有不可思議的思維。
  • 直覺力是一把打開新世界的鑰匙
    在薩利機長的飛行生涯中,沒有遇到過這種危急時刻,你可以能覺得他的判斷是運氣使然,但是我跟你說,這是他憑藉多年經驗的直覺,你信嗎?因此,相信自己的直覺,能夠分辨直覺與「衝動」的區別,本身也是一種珍貴能力。直覺隱藏在你的大腦裡,是一把打開新世界的鑰匙,如果你足夠幸運,就能打開神秘能量的大門。
  • 直覺從哪裡來,女性直覺真的更準嗎?
    拉森的直覺具有預見性。警察通過駕駛執照確認了博諾母親的身份,並找到了她的公寓,在那裡的浴缸裡,他們發現了她遍體鱗傷的屍體——隨後,博諾被控一級謀殺。那個飛行員的直覺卻導致了一場悲劇:兩架飛機相撞, 71人喪生。看過這樣的故事,我們不禁要問:直覺在什麼時候管用,什麼時候又會帶來危險?又是什麼造成了其中的區別?
  • 直覺的傾聽
    事實上,我相信,精神分析師在他自己的,以及他與來訪者的關係中所感受到的多種情感,比任何單一理論的解釋都要複雜得多。在分析師和來訪者中,動態的相互關係幾乎調動了所有的大腦皮層。在特殊的分析性沉默中,分析師的腦海中經常會冒出來各種問題:來訪者是在表達什麼?有什麼是他沒有說的?什麼是他用多變而複雜的敘述所暗示或者模糊的表達出來的?
  • 關於直覺的8個真相
    讓大學生去評價草莓醬和大學課程的好壞時,如果他們不被要求解釋自己評價的理由,他們的意見和專家意見就會重合得更好。而在選車的時候,如果人們被要求專注於感受而不是細節的時候,他們的選擇也在客觀和個人滿足上都相對更好。當然了,這樣的結果只在要做的決策足夠複雜的時候適用,也就是說,他們有大量的信息需要處理。
  • 靈魂覺醒 | 直覺,來自高維的「天籟之音」
    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卻又覺得神秘莫測的「直覺」。直覺,到底是什麼?用一個形象的比喻,直覺就是內心的GPS系統。它隨時隨地,自動地向你發出通知,甚至不需要專門的技巧,你只需要聆聽、行動。否則只是一句「別亂想」,便可以讓它消失地了無蹤跡。許多人只願意相信大腦,不再相信心的感覺,他就封閉了自己寶貴的直覺能力。
  • 直覺力量,思維秘密
    大多數人不喜歡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直覺是什麼,直覺就是感覺這件事能做就去做,我見過太多人因為直覺一件事上就葬送自己一生的前途,許多時候你喜歡的事在極端條件下是不能做的,這就需要經驗了,而有時候不喜的事你必須做,這就需要改變,這也就是任重而道遠,
  • 為什麼真正厲害的人都是"直覺"高手?
    會開車的朋友估計都對自己剛開始開車時的感觸有深刻的印象:油離配合總是不順,左右兩邊的後視鏡很多時候忘了看,轉向燈忘了打或者忘了回,車開的戰戰兢兢十分緊張,不遠的路下來比走路還累。但隨著越來越熟悉,開的越來越多,開車成了一件輕鬆的事情,除了可以邊開車邊欣賞音樂外,有人還可以邊開車邊吃東西、看書、玩手機(當然這是不對的)。這是為什麼呢?
  • 直覺力的四個層級,你在哪一級?
    現在這個時期學習發展和信任我們的直覺智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最近的一項研究,我們正面臨著一場信息海嘯——它代表著每天超過174份充滿數據的報紙。 這比20年前我們接觸到的信息量的5倍還多。大量的數據包括無數的意見、無盡的專家建議,以及無數的大師和指南,告訴我們需要做些什麼才能過上最好的生活。
  • 川普相信直覺,CDC不相信社區傳播:美新冠疫情或成大流行
    他說,「憑藉直覺,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低於1%。」無所不知的川普這麼說,大家都已經不奇怪了,畢竟,對於一個相信腎臟位於心臟部位的大統領來說,能夠相信新冠病毒可以致死已經不錯了,但是這其實也傳遞出了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美國人在戰略戰術上可能低估了疫情的嚴重性。
  • 但願我可以沒成長 完全憑直覺覓對象.
    ▲全 世 界 只 有 不 到 1 % 的 人 關 注 了  鯉 書你 真 是 個 特 別 的 人2017.9.26|281▼模糊地迷戀你一場就當 風雨下潮漲生活中有什麼事情可以憑感覺呢 好像生活在這個世界久了,很多東西,都可以憑感覺做到。那麼,愛情可以憑感覺嗎? 說實在的,我是一個很相信且依賴感覺的人,尤其是對於感情,很少用理性去思考。我總能用直覺判斷出,這個人與我的契合度,有沒有可能做朋友,或者,我是否會選擇他做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