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鮮卑論最早源頭是朱熹的話,《朱子語類》中云: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而民國大師陳寅恪的一句話:「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才算是唐朝李氏皇族血緣爭論的源頭。
先說下鮮卑族的來歷。
鮮卑族興起於大興安嶺,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草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治黃河流域的北方遊牧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鮮卑族被高度漢化.
《史記索隱》引東漢胡廣云:「鮮卑,東胡別種」。範曄《後漢書·卷九十·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和帝永元中,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
也就是說鮮卑人屬於東胡族系,北匈奴被東漢朝廷打跑之後,鮮卑人趁機佔領了北匈奴的土地,在魏晉時代,逐步南遷,進入中原。
再來說下唐朝皇族李氏。
按李淵自己的說法是西涼武昭王李暠的後裔。李暠生十子,次子李歆即西涼後主。李歆生八子,其第三子李重耳在亡國後投奔南朝劉宋,任汝南太守。北魏進攻劉宋,李重耳以城歸降,遂又在北魏做官。李重耳生子李熙,任金門鎮將,後改鎮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南),其家也隨著遷居於此。李熙生李天賜,李天賜生三子,即李起頭、李虎、李乞豆。李虎生李,李生李淵。這就是李唐王室的世系。也就是說,李家是根正苗紅的漢人不說,還是名門望族。
說唐朝是鮮卑王朝的,理由之一就是李淵的生母獨孤氏是地地道道的鮮卑人,唐高宗離職的生母長孫氏也是鮮卑人,這兩個姓氏都是標準的鮮卑姓氏。
從血統上來說,唐朝皇室的血統,充其量算是混血血統。母親是鮮卑族就認為李家是鮮卑族,明顯是斷章取義,別忘了,父親是正統漢人的事實。
所以總體來說,李家可算是正宗的漢族,他們的胡族血統主要來源於女性祖先。當時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和鮮卑族統治者通婚頻繁,血統上的胡漢交融也是不可避免的。
再者,判斷一個王朝屬於什麼文明,不能單以皇帝個人血統而論,要看佔統治地位的主體及意識形態是誰。唐朝皇族在大唐出生在大唐成長,從小就深受儒學和中原文化的影響,雖然也研究鮮卑文化和東胡文化,但接受最多的還是漢文化,認同中原文化,認為自己是異族皇帝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告訴他你是漢人不是鮮卑人。而且在元之前,包括契丹和金在內,進入中原的胡人都是相當仰慕中原漢文化的,都以能成為漢人生活在中原為榮,因此唐朝皇帝更不可能認為自己是異族皇帝。
看唐朝皇帝對胡人的態度也可見一斑。
「二月,甲寅,上御安福門樓,觀百戲。乙卯,上謂侍臣曰:「昨登樓,欲以觀人情及風谷奢儉,非為聲樂。朕聞胡人善為擊鞠之戲,嘗一觀之。昨初升樓,即有群胡擊鞠,意謂朕篤好之也。帝王所為,豈宜容易。朕已焚此鞠,冀杜胡人窺望之情,亦因以自誡。」
李治登樓觀看民情,胡人們特意聚在一起踢球,想討好他。而李治寧可把球燒了,也不給胡人可乘之機,「冀杜胡人窺望之情」。
攻滅東突厥後,帝國宰相魏徵在朝堂議政時公然說「夫戎狄人面獸心,弱則請服,強則叛亂」,並舉西晉令漢胡雜居中原,「伊洛之間,遂為氈裘之域」為前車之鑑。
李世民雖被諸胡部落尊為「天可汗」,但對胡人亦有清醒認識「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
反過來說,愛新覺羅家族會漢語,康熙皇帝母親也是漢人,可他不認同自己是漢人。所以他那二分之一的漢族血統是沒有用的。而唐朝皇室母系有鮮卑血統,但他們沒有認同鮮卑文化。
所以說,文化認同是要高於血統認同的,民族的身份並不是決定思想意識的決定性因素,文化身份才是決定性的。唐朝皇室有那一半母系鮮卑血統,完全不影響唐王朝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基礎的中華帝國。
但為何現代社會突然出現「唐王朝非漢人王朝」的論調呢,其實某些人醉翁之意不在酒,或為異族王朝如蒙元滿清的統治罪惡去辯解罷了!
各位如何認為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