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知名的藝術家,卻從未在公開場合露過真容。在他看來,如果大家認識你,就沒人願意聆聽你的訴說。因此,如果想說並且希望有人聽,你就必須戴著面具。他用了一句看似違背邏輯的話「 如果你想要真誠,首先,你必須虛偽。」他熱愛塗鴉,他的畫被拍出104萬英鎊天價,就在成交時,班克西把畫框中早已隱藏的碎紙機按鈕按下,當場畫被銷毀。同時,他還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全球最有影響力100位的人物。他就是著名的塗鴉藝術家——班克西。
一.班克西其人其事
班克西,1974年出生於英國,著名的街頭藝術家,且非常有才華。也許是因為匿名帶來的懸疑感,班克西從未公開露過真容,可他卻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名人。儘管他行事十分低調,作品卻極其高調。並富有鮮明的政治風格和巨大的社會效應。一種以藝術方式表達的社會評論。老鼠、猴子、警察、士兵、小孩以及老人,都成為了他筆下富有代表性的藝術符號,以傳達其反戰、反資本主義的理想。
他非常熱愛塗鴉,宣傳塗鴉,並為塗鴉發展創造了一個個奇蹟。他認為,藝術應該是無孔不入的。他帶著他的創意,他的塗鴉,來到街道角落的牆壁、汽車車身、公園的長凳,成為當地引人入勝的城市面貌。
他甚至將目標鎖定到動物的身體,留下一道道頗受爭 議的另類風景。他對塗鴉的執著也讓人們對塗鴉有了新的認知:塗鴉並非亂塗亂畫,它需要心靈的智慧和富有震撼力的表達:塗鴉也非下流藝術,它能撥動受眾的神經,引發人們的共鳴:塗鴉更非破壞公物,相反,它是對城市環境的一種亮化。
二、班充西的塗鴉視覺符號
班克西的塗鴉作品極盡諷刺、曲默和順覆之能事,強烈地刺激著人們的視野,衝擊著人們的心靈。
1.動物搖身變「明星」
就像齊白石筆下栩栩如生的蝦,李可染畫中神形兼備的牛,班克西也有其鍾愛的動物形象老鼠。他所表現的一系列的黑白圖像老鼠與生活中「人人喊打」的老鼠相反,它們是寵物,是精靈,是天使。有的可愛,有的憨厚,有的俏皮。不僅如此,它們還都有自己的「職業」,攝像師、電焊工、維修工、飛機師、畫家、音樂家,等等。它們「生活」在倫敦街頭,有的比真實的老鼠大不了多少,有的卻像明星海報一樣佔據整面牆。
你看那隻一身匪氣的大老鼠,戴著亮內閃的和平標誌,卻舉著一個「歡迎來到地獄」的指示牌:另一隻老鼠拎著一個錄音機,裡面播放的優美音樂讓它陶醉地眺望遠方,但脖子上掛著的沉甸甸的關元鎖鏈卻顯得格外刺眼,這種邏輯上的反差似乎喻示著現實社會的虛偽和人性的矛盾,活著真就只能如此嗎?
再看那隻成功「混入」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胖老鼠,戴著紅藍的有色眼鏡,它真的是在看3D電影嗎?還有舉著照相機的碩大老鼠,它在拍什麼?也許,當你看到那只用紅漆寫出「我們將會勝利」的老鼠就會明白一切了。在班克西的塗鴉世界裡,老鼠並非只是老鼠,它們是弱勢群體的象徵,是渴望受到關注的人性。
他幻想著有一天這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階層能團結起來,各顯神通,把壓在他們頭頂的世界折騰個天翻地覆!「現在笑吧,但有一天我們會主宰一切。」這是班克西的代表作品《現在,笑》中的口號,主角是他十分鐘愛的猿猴。或許因為猿猴是人類的本源,在現在這個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發展極不協調的時代,具有反思精神的人對於本性甚至是生活方式的「回歸」開始了探索性的思考。
在他的塗鴉中,作為「未來統治者」和「正義的化身」,猴子們或者攜帶著巨大毀滅性武器,或者擺出勝利的手勢轟向大本……他甚至思考「如果讓一千個猴子攜帶著彈藥,多久能讓這座城市變得美麗呢」?
與對待老鼠和猿猴不同,班克西對另外一些動物的「包裝」卻看似有冒犯之嫌。在鄉村,沒有地鐵,他不得不開闢另外的場所,目光獨到的他選擇了動物的身體。經他一番「修飾」後,樸實的牛羊搖身一變成了「明星。」事實上,班克西也無奈地表示這一行為的確不易。
當這一系列舉動遭到動物環保主義者的抗議時,他卻說,對動物的真正虐待並不是替它們穿上「新衣」,而是把他們局限在狹窄的空間裡成為人們的玩物。因此,他曾歷盡辛苦躲過西班牙士兵的巡邏,悄悄潛入倫敦動物園,途經企鵝園時寫下「我們對魚感到厭倦」,讓猴子舉著字牌「我是單身,讓我出去」「教救我,沒人能讓我回家」。
由此可見,班克西是愛護動物的,他所倡導的是給動物以平等和自由。對它們來說,回歸大自然勝於人類任何所謂的「保護」。
2.名人遭遇「惡搞」。
名人似乎是藝術家比較青睞的創作對象,除了一本正經的肖像畫,也不乏大膽的創意作品。20世紀波普藝術的最著名代表人物安迪·沃霍爾就曾「複製」瑪麗蓮·夢露,引起藝術界的震動。然而,在班克西的塗鴉世界中,對明星的「塑造」較之前輩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外,達·文西的名作《蒙娜麗莎》也成為班克西惡搞的對象,他不僅惡搞原作,還讓「蒙娜麗莎」扛著火箭發射器,或當街做不雅動……班克西甚至不滿足於惡搞名人,他企圖挑戰被人們普遍視為藝術聖地的博物館和畫廊,當人人都敬仰這裡所展出的藝術品時,他卻反其道而行。
將自己的作品神不知鬼不覺地帶進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布魯克林博物館,放在名作旁邊。他認為,公眾花錢進博物館、聽音樂會、上電影院、買書、買光碟,成就了大多數文化, 卻影響不了藝術。我們所欣賞的藝術永遠只有少數精英任務完成。
他們創作、推廣、購買、展覽,博物館的展示對象也只能由他們決定,公眾對於他們能欣賞到什麼樣的藝術從來沒有什麼發言權。他的這些入侵行為就是對精英文化壟斷藝術的一種公然挑戰。
他這種顛覆正統的行為除了是對當前政治文化的強勢攻擊外,也源自於他本人對塗鴉創造性地探索。他建議人們接觸塗鴉、創作塗鴉、享受塗鴉。他認為,藝術就是應該在危險的地方創作一些自發的東西。就像畢卡索的那句話:「對於破壞的嚮往同樣也是對於創造的嚮往。」
3.對金錢視如「糞土」。
班克西最出名的一幅畫當屬《女孩與氣球》。在2018年10月5日,英國倫敦拍賣會上壓軸作品就是出自班克西的《女孩與氣球》。拍出104萬英鎊的添加,折合人民幣954萬元。然而,就在人們鼓掌喝彩中,這幅畫卻被畫框中自帶的碎紙機絞碎了。全場一片譁然,眾人議論紛紛,是誰毀掉了這幅將近千萬的畫毀掉呢?
就在同一時間,班克西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說:「幾年前,我偷偷在畫中裝了粉碎機,以防它將來被拍賣。」這幅在碎成紙條的畫,甚至身價比之前拍賣的時候還要高。這個藝術家,對錢財視為「糞土」,實在讓人傾佩。
結語:
在班克西的眼中,塗鴉的魅力就在於它是一種人性的釋放,是城市豐富的表情,是人們枯燥生活的調味品。讓我們進入班克西的想像,「在一個城市,塗鴉是合法的。在這個城市,人人都可以在他們喜歡的任何地方作畫。每條街道都被塗上成千上萬種顏色,寫滿小小的句子。在這個城市,你在公交車站都不會感到無聊。整個城市感覺像個派對,每個人都受到邀請,不僅僅只是房地產經紀人和貴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