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藝術家,誰也不知道他真實的名字和長相,但是他的作品遍布全球各個街頭巷尾,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得到展出,甚至幾度在拍賣會創下最高記錄。
他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也是《時代周刊》唯一不露臉的封面人物。他是英國警察的眼中釘,是各大美術館的噩夢,也是當今世界上最有才氣的街頭藝術家之一。
2010年,《時代周刊》把班克西評為當年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一由於不想暴露身份,最後他提交了一張自己頭套購物紙袋的照片
他就是班克西(Banksy),一個大名鼎鼎卻又極其神秘的英國街頭塗鴉畫家。
班克西究竟是誰?
沒有人知道班克西到底是誰,與其說是一個名字,不如說只是一個代號。
他從未在公眾面前公開過自己的年齡、身份、長相,但他的作品常常悄無聲息地出現在全世界許多城市的街頭巷尾。
他的街頭作品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在旁則附有一些顛覆性、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句子,過去二十多年來,他在全世界不同城市的街道上神出鬼沒,把整個世界狠狠地嘲弄了一遍,只要他的畫出現的地方,就會變成當地打卡聖地。
班克西的作品往往有高度批判性,他經常藉由街頭塗鴉宣揚反戰理念,用「惡搞」的形式反對藝術商業化和消費主義,批判社會現實,暗諷一些有影響力的社會事件。
挑戰「藝術權威的虛偽」
班克西曾表示自己是不會在哪家畫廊展示他的作品,但他卻是各大美術館的噩夢。
這個傢伙會在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市美術館或羅浮宮的名作旁邊掛上自己修改的仿作,甚至掉包。
有時他的畫作甚至能在這些美術館展出好幾天才被發現,很多觀眾還在班克西的惡作劇前裝模作樣的「觀賞」,可想得知真相後觀眾的心理陰影面積。
班克西還毫不留情地聲稱:「藝術圈就是最大的笑話!」
2004年,他偷偷地,把自己畫的蒙娜麗莎帶進巴黎羅浮宮,掛在牆上。然後,人們像揣摩名作一樣,揣摩班克西的畫。足足過去了8天,工作人員才發現這幅多出來的畫。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2005年,修改過的油畫,經過裝設人工義鼻與鬍子,維持兩小時。
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2005年,修改過的油畫,維持了八天。
2003年英國泰特美術館,他趁四下無人把自己「作」的一幅畫粘在一件名畫旁。
倫敦,大英博物館。這塊畫著原始動物和超市手推車、冒充出土文物的石頭,被偷偷放進倫敦大英博物館牆上展示了8天,現為永久館藏。
毫無疑問,班克西「火」了,他的作品被博物館收藏,以超高價拍賣。
在某次班克西的作品拍賣會上,他的作品紛紛拍出高價。拍賣會順利落幕的隔天,班克西竟在自己網站首頁放上了這幅作品,反骨的他毫不客氣的表示:
I can't believe you morons actually buy this shit!
(真不敢相信你們這些白痴掏錢買這垃圾!)
而班克西最為反叛的藝術反擊是在2018年10月5日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他的塗鴉創作《帶氣球的女孩》Girl With Balloon以高達104萬英鎊在倫敦蘇富比拍賣會成交。
但定槌後不到幾秒,畫框內的畫作自動下降絞成條條碎紙,令全場人包含收藏家傻眼。
隨後,班克西在他個人社交媒體上傳影片說明這場精心布局,並引用畢卡索的名言「The urge to destroy is also a creative urge 破壞的欲望即創造的欲望」進行嘲諷。
傳遞理念:反戰
在班克西的塗鴉作品中,傳遞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理念,就是「反戰」。
除了活躍在英國的街頭,班克西還把他的塗鴉帶去了柏林、紐約等地方,甚至冒著風險,把作品弄在了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的隔離牆上。為此,班克西曾被以色列警告。
在這些地區,班克西創作過無數反對戰爭、追求愛與和平的作品。
借奧運嘲諷戰爭的塗鴉,出現在倫敦的街頭
他讓蒙娜麗莎拿起火箭炮
2005年,Banksy來到約旦河西岸,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那堵安全隔離牆上,他畫了一幅畫——兩個孩子揭開了一扇窗,窗子的外面是一番並不存在的美好風景景象。
《飛行氣球女孩》,無辜脆弱的女童試圖飛離隔離牆
被瞄準心臟的和平鴿
將越戰的照片和迪斯尼和麥當勞經典形象結合起來
班克西最有名的作品之一:《Rage, flower thrower》
這幅畫在耶路撒冷牆上的作品,展現了一個黑白色的蒙面示威者,手中投擲的不是磚頭或燃燒彈,而是一束彩色的花。仿佛在鼓勵大家「放下仇恨和暴力,我們可以用愛與和平交流」。
這一作品引起了全世界範圍無數人的共鳴,其影響力跨國界、跨種族、跨宗教、跨人群。
而這幅畫在某種程度上,也像是Banksy的一幅自畫像:一個匿名蒙面者用愛與和平向強權示威。
街頭作品——極盡諷刺之能事
「他的街頭作品經常帶有諷刺意味,在旁則附有一些顛覆性、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和精警句子;其塗鴉大多運用獨特的模板技術拓印而成。他的作品富有濃厚政治風格,儼如一種以藝術方式表達的社會評論,並已經在世界各地不同城市的街道、牆壁與橋梁出現,甚至成為當地引人入勝的城市面貌。」
班克西的作品涵蓋廣泛,極盡諷刺之能事,警察、公眾人物是被惡搞的常客,甚至將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畫成猩猩,因此成為大英帝國的"頭號通緝犯"。
2003年,班克西將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畫成猩猩,以此宣告猴子統治地球的時代即將到來,用惡作劇的方式表達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不滿。
在這些充滿黑色幽默的作品裡,每一幅都毫無畏懼地在諷刺政府,挑釁國家機器。
大量諷刺警察的作品給班克西帶來了很多麻煩,再加上塗鴉活動的非法性,他的「藝術」活動常常受到警察的打擊和追蹤,他一度被英國警方稱為「藝術恐怖分子」。
他甚至做過一批假鈔,將原本的英女王改成了黛安娜王妃,上面的字從Bank of England變成Banksy of England。
班克西的作品富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他將各種社會事件與街頭塗鴉結合起來,以藝術的方式表達社會評論。他以一種犀利辛辣的方式與世界溝通,又表達自身。
和購物車一起下墜的人,諷刺消費主義
2016年, 用雨果小說《悲慘世界》中孤女珂賽特的形象,形容諷刺法國警察對移民使用催淚彈.
因為花美,就逮著她拍,不惜連根拔起,諷刺媒體為了報導不擇手段、沒有底線。
城市的停車場太多,孩子玩耍的空間不夠。
班克西永遠有用不盡的創意。反戰爭、反恐、反權威、反法西斯、反獨裁、反消費主義……這些是班克西所有作品的共性,也在他流竄街頭的塗鴉壁畫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人們沉迷於這些街頭藝術的魅力時,當街頭藝術引發人們思考時,班克西是誰,已經不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