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國早報》報導,防城港市港口區山心沙島是越冬水鳥的重要棲息地,受海洋活動影響,該島面積不斷縮小。2018年,山心沙島修復項目啟動。記者近日了解到,護島項目已竣工,原方案中的旅遊設施被捨棄,候鳥種類和數據基本與往年相同,可隨著遊客增多,候鳥的棲息受到了幹擾。
山心沙島的未來會怎樣?我們不妨先梳理一番關於這個小島的一些故事。
近些年,觀鳥者用鏡頭、用數據,「講」了「候鳥天堂」的故事。觀鳥者說,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山心沙島一帶會聚集大量越冬水鳥,數量最多時可達上萬隻。數據顯示,2016年11月到2019年11月,這片區域出現的鳥類超過82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8種,全球受威脅水鳥16種。這些「故事」,讓山心沙島逐漸進入公眾視野。
2018年,政府部門用規劃、用公示,「講」了「拯救小島」的故事。島若不存,鳥將焉附?1996年,山心沙島面積約為11.2公頃。受海洋活動影響,到2018年該島面積只剩4.1公頃。為了保護該島,同時也為了發展旅遊經濟,當地推出整治修復項目。2018年2月,《山心沙島生態島礁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示。規劃內容顯示,該島將進行植被修復、島體回填等,並建設休閒廣場、觀鳥臺、遊客服務中心等設施。這個「故事」,讓山心沙島引起廣泛關注。
接下來,愛鳥者、民間組織、科研機構用建言、用獻策,「講」了「為鳥讓路」的故事。許多人向當地呼籲,美好設想中的「人鳥共處」「人鳥和諧」並不適用於每一個地方,在山心沙島這個特殊的環境,只有把島「讓」給鳥,才能最大限度讓鳥願意在此棲息,才可實現更大範圍的「人鳥共處」,才有更深意義上的「人鳥和諧」。當地政府部門胸襟寬廣、虛心納言,「所有的遊客設施都不做了」,如今的「候鳥種類和數據基本與往年相同」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
山心沙島的故事「講」到這裡,並沒有結束。今年2月,《人民日報》(海外版)講述了山心沙島的故事,其中提出:「山心沙島成了網紅,對其保護有利也有弊:利在更多人關注其保護,弊在吸引了更多遊客前往。」確實,近日《南國早報》記者發現,一些遊客在海水低潮、島的一側露出與陸地相連的地面時,將車開上島,在島上露營、燒烤、亂丟垃圾,幹擾了候鳥的棲息。
山心沙島的故事,還會一直「講」下去。現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做法是,在節假日增派人員巡邏,勸導遊客離島。顯然,這是一個盡其所能、盡力治標的舉措。而從治本之策來看,2019年12月,《防城港市海岸帶保護條例》出臺,指出「珍稀、瀕危物種集中分布區域應當列為嚴格保護區域」,這為山心沙島在今後得到更好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
人鳥和諧沒有一蹴而就之路。保護自然、呵護小鳥,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守護我們的未來。期待山心沙島的故事越講越動聽,期待更多地方像山心沙島那樣,講好一個個生態文明故事。
【來源:廣西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