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寶寶去樓下鄰居家玩,她是一名幼師,去的時候正在做視頻家訪。大概聽了下內容,主要是了解孩子的以下四項能力:會不會自己吃飯;獨立穿衣服;是否進行過入廁訓練;有沒有上過託班。
後來聊天的時候,問到她為啥特別關注這幾點,如果孩子不會會有影響嗎?
她說:「影響還是挺大的,
1、如果孩子不會獨立吃飯,幼兒園老師少,不可能立刻有人給孩子餵飯,那麼孩子就可能要餓一會,冬天飯菜容易涼,吃進去對身體也不好;2、入廁也是一樣的道理,孩子無法控制大小便,家長要多備幾條褲子事小,溼乎乎的褲子貼在身上,也容易著涼生病;3、穿脫衣服這項也是孩子獨立能力的體現,影響沒有吃飯、如廁那麼大,但是會獨立穿衣的孩子省心,能得到老師更多的誇獎和重用,這對自信心的建立很有幫助;4、至於為什麼關注孩子是否上過託班,主要是判斷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的嚴重程度,上過託班的孩子經歷過和家長長時間分開,分離焦慮就沒那麼嚴重,反之,黏人的寶寶可能就會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老師要了解情況,提前想好應對措施。」
一、孩子入園期可能出現的狀況
人類總是在同化環境和改造環境,在特定環境中生活的時間長了,這個環境就成為他的一部分,每件物品都不再是單純的物,而是滲透著人的情感。
孩子用三年的時間同化了自己和父母所生活的家,還有家裡其他照顧自己的人,如果在孩子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被扔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孩子會感到非常恐懼。
所以父母在孩子入園前需要為孩子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如果準備不足,就會出現諸多問題:
因介紹不當引發孩子對幼兒園失望對幼兒園介紹不當會引發孩子對幼兒園的失望,因此給孩子介紹幼兒園時,儘量不要說以下的內容:
「看,幼兒園有這樣大的滑梯,上了幼兒園以後你可以天天在這裡玩滑梯了。」
這樣說,孩子只記住了天天玩滑梯,以為在幼兒園就是天天玩滑梯。
「老師特別好,她們就像媽媽一樣。」
孩子發現,老師並不會像媽媽一樣對待自己,她們的眼神和處理事情的方式都不像媽媽,在還沒有適應老師的時候,他們就會感到恐懼。
「小朋友都上幼兒園,他們在幼兒園可高興了。」
孩子上幼兒園後發現小朋友們哭得很厲害,而且有小朋友打他,還有的小朋友不理他,這些都會讓孩子不理解,而感到沒有安全感。
「幼兒園每天給小朋友吃漂亮的小蛋糕,幼兒園的飯可好吃了。」
當孩子發現幼兒園的飯不是熟悉的口味時,可能會不接受,認為幼兒園的飯不好吃,而感到失望。
……
不要用語言籠統地描述幼兒園怎樣好,最好用生動的故事給孩子演示一個具體的印象。
因分離引發安全感喪失孩子的弱小決定了他們需要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而不熟悉的環境中充滿了各種未知的、不穩定的因素。
因此孩子不信任任何陌生人和陌生環境,這是生存本能決定的。它使得孩子能夠自我保護,在成人照顧不到時,也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幼兒園的環境對孩子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同樣會給他們帶來恐懼。
孩子的分離痛苦是必然會出現的,因此作為家長,需要對將要來臨的痛苦做好承受準備,預先知道孩子和家人分離後到了一個陌生環境都會感到非常痛苦。
這樣,在孩子的痛苦出現時,家長就不會覺得承受不了而失去了安撫孩子的能力。
二、孩子入園前需做的準備
實踐證明,孩子入學前除了自身對和家人分離有些懼怕和痛苦,更多的焦慮其實來源於家長。大人因為有經驗,所以會覺得孩子離開家去幼兒園肯定會焦慮,這種情緒傳遞給孩子,會加重孩子的焦慮情緒。
父母做好自己的心理準備在孩子入園前期,夫妻雙方要能夠互相傾聽。
如果選擇的幼兒園是肯定不會傷害孩子的,就不要給自己設置很多想像,如果把在媒體中看到的全世界的幼兒園教師傷害案都拿來設想孩子將來可能遇到的傷害,這樣家長肯定會非常焦慮。
家長不焦慮,就不會一遍遍地在孩子面前講述幼兒園,更能夠理智地關懷、感受孩子。在輕鬆的家庭氛圍中孩子的焦慮情緒會得到緩解。
幫助祖輩做好心理準備現在很多家庭由於父母工作的關係,孩子在年幼的時候一般由祖輩照看。與孩子朝夕相處了兩三年的老人,在孩子的入園期,肯定也會產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適。
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再被人需要了,一種被遺棄感深入他們的潛意識之中。於是在孩子準備要入園時,他們變得更加悉心照顧孩子,使孩子對他們更加依戀,從而會給處於「入園期分離期」的孩子帶來更大的痛苦。
因此,在孩子入園前,孩子的父母要提前給家裡老人做好工作,解釋清楚孩子入園不是因為爺爺奶奶照顧不好,而是出於他自身發展的需要,提前給老人安排好孩子離開後的生活方式,使老人能夠順利展開新的生活。
給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在孩子入園前家長需做好以下工作:
1. 通過語言描述解決孩子內心焦慮
寶寶3歲了,已經可以理解很多成人的語言。因此,成人可以先用描述的方式平靜隨意地跟寶寶談論幼兒園。
告訴寶寶:寶寶就要上幼兒園了,幼兒園有一個什麼樣的老師,老師的樣子是什麼樣的;還有一些其他的老師,他們長得什麼樣,穿什麼樣的衣服,媽媽去看的時候,他們正在和小朋友做什麼事;老師是怎麼說的,小朋友是怎麼做的;他們是怎樣吃飯的,怎樣睡覺的;有一個小朋友想上衛生間了,他是怎樣做的……
家長講這些事的時候,就像講一個故事,最好講得非常有幽默感,逗孩子發笑,這樣孩子就會要求家長一遍遍地講。
講過幾遍後,家長就可以拿出幼兒園的圖片或宣傳冊頁,指著上面的圖畫給孩子講幼兒園的故事,指出園長的名字、每一個老師的名字,告訴孩子園長是做什麼事的,幼兒園裡有什麼活動,還可以找一些關於寶寶上幼兒園的故事書講給孩子聽。
2. 帶孩子做初步的體驗
第1步做好後,家長和孩子已經分享了許多關於幼兒園的故事,引起了孩子對幼兒園的注意。
接下來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用過家家的形式來體驗入園了。先是媽媽扮演老師,讓孩子扮演小朋友,從早上入園開始一直演到放學回家,將幼兒園可能遇到的事都編到過家家的程序中。玩過幾遍後,再讓孩子扮演老師,媽媽扮演小朋友。
之後帶孩子去實地參觀。要儘量選擇不同的時間段到幼兒園的外圍參觀幼兒園的生活,使孩子將和媽媽玩遊戲的經驗與真實的幼兒園生活聯繫起來,進一步深化孩子對幼兒園的認識,排除陌生感。
切記不要只用滑梯、蹦床等活動器械吸引孩子,使孩子誤以為幼兒園是一個像遊樂園一樣的場所,玩過了就可以回家,避免孩子入園後發現幼兒園並不是當初體驗的那樣,而造成失望情緒。
孩子入園以前,家長利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做好以上準備,孩子入園後雖然也會哭,但心裡不會那麼恐懼和痛苦。
孩子離開家上幼兒園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戰,作為後方的家長一定要給前方的戰士(孩子),準備好充足的給養,讓孩子發現有溫暖、堅實、依然如故地愛他的人群在做後盾。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