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繪本教你讀/phonics媽媽學/免費英語資源
我是教英語的減肥達人
了解減脂營 請關注 鱈魚健康club
◆ ◆ ◆ ◆ ◆
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不喜歡動腦思考的人,太燒腦的書基本上也是看兩頁就放下了,這本書真的是第一次逼著自己走出舒適區,放下無數次又再拿起來勉強讀了一遍的書,說實話讀完我也有很多理解不了和記不住的地方,讀一遍是不可能完全吃透的。
你若想找個陽光燦爛的下午、泡杯咖啡、慵懶地躺在沙發上看,那真真的是不可能,這是一本心理學著作,需要推翻自己的固有認知、同作者一起辯證思考,讓自己的認知想法得到更新。
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它在1895年出版後,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至1921年已印至第29版。
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弗勞德·奧爾波特對此書給予極高的評價,他說,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另外,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亦稱這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認為勒龐極為精確地描述了集體心態。
本書結構
1.群體心理
◦ 群體的一般特徵
◦ 群體的感情
◦ 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像力
◦ 群體信仰所採取的宗教形式
2.群體的意見與信念
◦ 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
◦ 群體意見的直接因素
◦ 群體領袖及其說服的手法
◦ 群體的信念和意見的變化範圍
3.不同群體的不同分類及其特點
◦ 群體的分類
◦ 被稱為犯罪群體的群體
◦ 刑事案件的陪審團
◦ 選民的群體
◦ 議會
本書內容摘要
第一部分,關於群眾。
——什麼是群體
群體的一般特徵就是群體是個活物。不要單單的覺得群體就是一群人而已,在群體面前,單體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群體就是一個整體,群體就是一種新的個體。
群體,一旦產生,它就會產生獨特的「群體心理」、「群體感情」。群體中的人有兩個共同特點:首先是每一個人個性的消失,其次是他們的感情與思想都在關注同一件事情。
比如說一群討說法的民工;比如說被某個報導吸引過來的群眾;比如說抗議某些事情的愛國遊行群眾。
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情況,有可能三兩個人就會形成一個群體。還有一種就是一個民族,他們不可能同一時間出現在一個場合,但是不管他們在哪裡,他們都是一個群體,他們的行為表徵沒有任何差別。
而如果簡單分類的話群體可以分為兩類:
(1)異質性群體
A.無名稱的群體(如街頭群體)
B.有名稱的群體(如陪審團、議會等)
(2)同質性群體
A.派別(政治派別、宗教派別)
B.身份團體(軍人、僧侶、勞工)
C.階級(中產階級、無產階級)
——群體的一般心理學特徵
心理群體形成之後,就會表現出一種共同的、暫時的、然而又是十分鮮明的普遍特性,除此之外,群體還會表現出一些附帶的特性。
首先要說明的就是當一個個體進入群體之中的時候,他的感情、思維和行為會和他單獨一個人的時候迥然不同。
當然智力水平在群體面前也無關緊要,特別是當群體涉及信仰、政治觀點、道德評價、個人愛憎這些近乎純粹感性表達的領域中,最傑出的的才智之士也不見得就比一個凡夫俗子更高明。
但相反的是——「人們憑藉一種毫無理由的思維慣性,會認為智力超凡的人在其它方面表現也會是出類拔萃的。然而事實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覺得最聰明的學生應該當班長,而不是品德、性格等其他方面優秀的學生。
群體只有很普通的品質。
群體只有很普通的智慧。
群體也只有最基本的智能。
群體同時也只具有最低甚至更低層次的智力。
——群體之所以會這樣,是有幾個原因的。
第一個原因:本能的力量。而激發一個人最原始本能的決定性因素是數量。
數量在人類社會中經常性的會產生一種充足的理由,處於群體中的個人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正義」力量,對他們來說群體就是正義,數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體中的人也會有一種「法不責眾」的想法,因而在他們的行為中就表現的理直氣壯。
單獨一個人必須要為他的行為承擔責任——法律上和道德上的。
但是群體則不然,群體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群體就是法律,群體就是道德,群體的行為天生就是合理的。於是,曾經牢固的約束於一個人的責任感就會蕩然無存了,而群體得到的,是最原始的本能表達與宣洩。
這裡必須補充一句,在現在這個社會,網絡輿論也有同樣的群體心理效應。把造謠和傳謠當成一種全民娛樂,自己是廣大網民中的一員就可以隨意的編造或者隨意的傳播。原因無外乎,「那麼多人都說,為什麼就抓我一個」,這種法不責眾的心理。
第二個原因:傳染。群體情緒的互相傳染往往決定了群體行為選擇的傾向。
並且這種情感的傳染的本身也是有傾向性的,感性的、本能的情緒特別容易傳染,而理智的、冷靜的情緒在群體中絲毫起不到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往往在人群中呼喊大家要冷靜的會失敗。)
比較容易舉出的例子就是某一段時間大家瘋搶某種所謂稀缺食材之類的,智力水平稍微高點的人都會對這個行為嗤之以鼻。但是當陷入群體性的情緒傳染之中的時候,理智就不起作用了。可能大學教授也會去搶購一些回家備用。
一個被群體情緒傳染的人會感覺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強大,他的行動完全聽憑另一種陌生的力量所主宰,這時候他的心中籠罩著的是一種悲愴的感情,這種感情會讓他表現得完全像是另外一個人。
並且如果有人沒有感受到這種情緒的話,他就會立刻淪為群體情感的敵對方。(如果你很不幸的被裹挾在群體之中,千萬不要拂逆他們。也不要表現出自己比他們要冷靜理智什麼的。這是為你好。)
第三個原因:暗示。
人並不是自己的主宰,在你的意識之上,存在著另外一種更為強勢的力量。
一個人的人格是如此的脆弱,他隨時都會被帶著入一種完全失去人和意識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自我人格消失了,而他的行動能力還在。於是他就會對導致自己喪失了人格意識的暗示力量唯命是從,會做出一些與他的性格習慣極為矛盾的舉動。
長時間融入群體行動的個人,儘管他看起來並沒什麼根本性的變化,但隨著時日的推移,不久他就會表現出暗示所希望的樣子了。
這是一種接近於迷信的狀態,事實上,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所有迷信者,莫不處於一種缺乏認知的無意識狀態。
群體只接受暗示的力量影響。
——分析完原因,再結合作者給出的關於歐洲鼠疫,法國大革命等幾個例子,可以得出一些關於群體的結論。
第一:在智力上,群體的表現遠不如構成這一群體中的個人。
第二:群體比個人更有力量,但是表現的極不穩定,而個人無論是智力還是能力方面,總是維持在一個平均的水平線上的。
第三:群體的行動是受感情激起並主導的,這種感情的強弱程度,直接決定著群體的行為能力。
第四:群體的表現有可能比個體更好,或者更差。有些時候群體也是十分的值得讚賞的,比如說會樂於奉獻犧牲。
比如說一些愛心接力什麼的。這取決於周邊環境如何。
第五:群體能夠幹出什麼來,取決於影響群體的暗示具有何種品質。和第四條一樣,也是在說群體往往可以根據暗示的好壞來決定自己行為的好壞。我們不能不說群體有些時候在積極的暗示之下往往能表現出比個人更高的勇氣。
想想那些英勇就義的烈士,那些固守陣地的烈士,那些寧死不屈的民族英雄。
只有群體才會體現出這種大義無畏一往無前的凜然氣節。除非是群體,才會在慨然赴死的進程中帶給人一種激昂的情緒與榮譽感。(所以說不要詫異在那個革命年代會有那麼多人選擇慷慨就義,你不理解是因為你沒身處那個群體)
第六:群體往往也是構成騷亂的因由。
雖然上述結論中有關於群體的積極表述,但是不能改變群體是靠不住的這個觀點。
群眾很容易就走極端,也同樣的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群體沒有任何的長遠打算,也沒有任何事先的謀劃(如果群體中群體領袖有的話就另當別論)。
並且群眾肯定不會承認上述的缺點。任何障礙都會被群體推到。並且群體如果一旦被點燃了衝動的火花,那他們就是十分危險的。
——下面再講述一下群體的情感和道德觀。
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在群體之中,眾目睽睽之下所發生的最簡單的事情,不久就會變的面目全非並在迅速的傳說之中而呈現出多種怪異的版本。
這是因為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群體容易產生幻覺,並且這些幻覺在他還是個體的時候會清楚的意識到沒有什麼聯繫,但是他一旦身在群體之中的時候就不再具有這樣的智力。
群體對於這樣的一個事實視若無睹,他們永遠只看到他們認為應該看到或是他們希望看到的東西。這就意味著,群體慣於把歪曲性的想像力與因為這種想像所引發的幻覺同真實的事實混為一談。而作為群體中的一員,如果某一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會構成傳染性暗示的起點。
——而關於群體性智力下降的另一個身邊的例子就是傳銷。
我們往往會驚嘆於傳銷手法的弱智,並且很鄙夷那些深陷其中的人。關於這一點,我覺得通過上面的內容應該已經模糊的知道了這種事情的發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並不是那種「不可思議」的事情。並且會了解到,自己如果身在某種環境之中,也會像那些人一樣被洗腦。
首先,先看一下作者所說的關於個人智力泯滅存在的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自我意識模糊;
第二個階段是獨立思考能力下降;
第三個階段是判斷力與邏輯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趨同一致;
第四個階段是殘存的智力品質被徹底反噬。
這些特徵出現在傳銷組織中,有一本叫做《中國,少了一味藥》的書,這本書就講述了作者身在傳銷組織中的見聞。關於他描述的那些深陷其中的人,無一不是被狂熱的氣氛所傳染。
而傳銷組織現在也有了一套特別行之有效的洗腦過程,方法簡直就是集心理學大成。比如說表演節目,飢餓,自我介紹,優秀員工現身說法等等。一整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進行傳染性暗示,很快就會讓你變成他們造富神話的信徒,從而拉更多的人下水。那麼看到現在的很多微商的組織,你是不是也能理解一二?
群體情感只會走極端
進一步說,就憑人類變成一個有機群體的成員這個事實,就足以讓人類在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步。獨立的時候,他也許是個文明人;群體中的他,卻變成了一個野蠻人、行為受本能支配的野獸。
關於這一現象的例子不勝枚舉,無論是二戰時日本、德軍士兵的暴行,還是前幾年打砸日本車的所謂愛國行為,都是群體中野蠻人的表現。另外現在網際網路上的爆文,你仔細觀察一下會發現無一例外是兩個極端的文章才會引發更多人的閱讀,所以「咪蒙」爆紅的原因,你現在也明白了吧?
作者還有一部分關於群體性撒謊的表述。中國有個成語叫做三人成虎。這裡的內容也是一樣的。
第二部分:關於領袖
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會本能地讓自己處在一個頭領的統治之下。
人們需要領袖,特別是在艱苦、困難的逆境下,我們更習慣把自己的一切給與他人而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當在黑暗中出現了一位聲稱能拯救我們的人之後,他強硬、有力的形象離神也就只差一步之遙。
領袖並不一定需要天縱之才,但是他的意志力卻絕對是出類拔萃的,只有那些最有魄力、最果斷、最自信的人才能成為領袖,而一旦當一個人成為領袖之後,其所擁有的力量變會成倍的增加,在擁有如此強大的力量之後,他便不再是單單的個體了,而是一個群體的集合,他的信念便是群體的信念,他的言語便是至高無上的命令,他的一切群體都會給予最高的崇拜。
而領袖控制的群體的最重要的動員手段一共有三類:斷言、重複和傳染。
——作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群體頭腦最可靠的辦法之一。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了,證據和證明看上去越貧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時代的宗教書和各種法典,總是充斥的各種簡單的斷言。
——在做出斷言之後,不斷地進行重複。從長遠看,不斷重複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的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在這裡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誰是那個不斷重複的主張的作者,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看看我們身邊的各種廣告,你就明白了。
——而當領袖的意見在個別幾個人中間產生效果後,剩下的工作傳染就可以全部完成。
上文也說了,在群體中情緒十分容易傳染,所以在集會中一旦有人提出激進的主張,所有人便都會被裹挾其中,成為群體情緒的犧牲品。而當這些情緒互相影響的時間夠長之後,你也不自覺的會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而領袖們的觀念也並不是自我形成的,他們的觀念來源於人類真正的智慧家,只不過他們將這些高深的觀念取為己用,並加以改造,成為了更易於被群眾接受的觀念。
世界上不管什麼樣的統治力量,無論它是觀念還是人,其權力得到加強,主要都是利用了一種難以抗拒的力量,它的名稱就是「名望」。
在現實中,名望是某個人、某本著作或某種觀念對我們頭腦的支配力,這種支配會完全麻木我們的判斷能力,讓我們心中充滿驚奇和敬畏。
具體來說當兩個人走上講臺講課,其中一個籍籍無名,一個是某某大學知名學者專家教授,兩個人即使講的完全一樣,聽眾也會更偏向於專家教授,因為其名望對我們的判斷力造成了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講課之前,會有主持人介紹授課人的主要貢獻和各種頭銜(甚至有些是編的),這就是為了借用名望對聽眾進行影響。
名望的產生和若干因素有關,而其中成功永遠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每個成功者,每個得到承認的觀念,僅僅因為成功這一事實,便不再受到人們的懷疑。
領袖順應了群眾的要求,群眾給予了領袖最大的權力,二者互相作用,在上個世紀形成了各種令人驚嘆的群眾運動。(當然也是各種悲劇比較多)
總的來說,要寫的就是以上這些,這本書對我來說讀第一遍真的就是晦澀難懂的心理學專業書籍,而且作者憑藉著冷靜的觀察和準確的描寫,描繪出了群體心理的種種現象有非常多的點讓我汗顏。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們或許能對自身的無意識行為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對群體行為也能有一個準確判斷,能夠看穿各種謊言和欺騙,保持自身意志。
怎樣才能不做炮灰,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這需要我們擁有強大的獨立意志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很遺憾,目前,我還沒有。
鱈魚助理-紅茶慄子
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的小夥伴,請戳下面兩篇文章
用一年的時間養成一個新習慣,邀請你跟我一起成長
讀書|這只是剛剛開始
END
﹌﹌﹌﹌﹌﹌﹌﹌﹌﹌﹌﹌﹌﹌﹌﹌
鱈魚:英語教學10餘年,分享200多首英文兒歌,英文繪本視頻,大量免費親子英文資源,儘量原創分享親子英語啟蒙過程。產後減肥一不小心變成健身達人,偶爾發點健身心得親子旅遊啥啥的,不管哪一樣你感興趣,都讓我們一起做伴上路吧!
掃描二維碼關注
把此文轉發到朋友圈
然後帶孩子一起學英語吧
回復「低幼讀物」 看鱈魚給孩子讀了哪些書
回復「免費資料」 獲取豐富的英語啟蒙免費資料
回復「磨耳朵」 看最權威磨耳朵理論和操作
回復「減肥」 看鱈魚怎樣從150斤瘦到110斤
回復「馬甲線」 看馬甲線辣媽養成記
回復「輕食譜」看鱈魚製作健康輕食餐
回復「小皮鞭」看鱈魚原創感人至深媽媽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