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世界上唯一能發揮全球作用的國家,解決重大問題離不開美國,與美國站在一起才能保持瑞典的根本利益。
——瑞典外交·美國
01遊子的反哺
公元前51年,凱撒大帝在《高盧戰記》中寫下一段話:他們是一群未開化的蠻人,是這片土地的戰者,他們是「日耳曼人」。
羅馬帝國在向北擴張中首次遇到強敵,被西日耳曼人狙擊,當西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廝殺的難捨難分時,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日耳曼人的故鄉還處在部落時代,被後世稱為北日耳曼人的民族依舊過著和平,無憂的生活。
日耳曼人分布圖
世人皆說:日耳曼人是歐洲三大蠻族之一,西歐的戰鬥民族。殊不知,所謂的戰鬥民族僅僅是德國地區的西日耳曼人,他們的故鄉在早期尚未開化。
隨著西日耳曼人與羅馬人的鬥爭,西羅馬帝國最終被西日耳曼人推翻,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並繼承了天主教,因為他們發現宗教可以統一人民思想,鞏固統治——神聖羅馬帝國崛起。
西日耳曼人逐漸將天主教傳回故土,在新思想的驅使下,日耳曼人的故鄉開始出現不同階級,部落和氏族被衝破,10世紀開始出現國家的鄒形——瑞典。
襁褓中的新生國度,註定要在西日耳曼人的熱血與北日耳曼人的安逸中徘徊。
02海盜的後花園
擅長修路的不止羅馬人。
有句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人修的只是地面上的路,西方世界的海上航路卻來自瑞典人。
由於瑞典人起初只生存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南部,國家形成後他們開始對外擴張,第一步就是向北探索,尋求更多的資源來滿足發展需求。一路向北,他們發現那裡就是一片鳥拉了屎,還沒落地就結冰的鬼地方,被上帝遺棄了!
瑞典西邊的挪威是丹麥的小弟,而丹麥又是西日耳曼人分支建立起來的國家,說白了就是西日耳曼人更擅長作戰,面對兩個國家除了同源之外,他們也惹不起。無奈之下瑞典只能從海上向外探索——他們想在海外擴張。
因而,瑞典才是歐洲最早想殖民的國家之一,之所以說是之一,是因為同期丹麥也面臨與瑞典同樣的難題,無處擴張把目標放在海上。
當瑞典發現周邊都是強國之後,他們消了擴張的念頭,目標從轉向貿易和資源。他們從海上到達了黑海、裏海、君士坦丁堡、巴格達等地方,是西方航海的先驅。他們更多的是做著強買強賣的活,被人稱為「海盜」。
同時期有一支瑞典人進入東歐平原,他們整合東斯拉夫人,建立了基輔羅斯。雖然他們在隨後的一百年裡被斯拉夫人同化,但瑞典人卻始終將基輔羅斯地區當做自家後花園。
「後花園」的建立到同化,註定是一場摩擦,大招正在醞釀。
03北歐狼王
1397年,丹麥借保護海上優勢,抵禦外來者為由,組建了丹麥主導,挪威、瑞典、芬蘭輔助的「卡爾馬聯盟」。名義上丹麥是對外主導者,其他兩國作為獨立國家,保留國王地位,而丹麥卻並非如此,他們布局想要完全掌控兩國,成為北歐霸主。
瑞典人起義不斷,到了16世紀更是達到高峰。但他們鬥不過丹麥,這時候瑞典人找上了隔海相望的英國。
兩國地域相似,都在歐洲主板塊之外,都不想看歐洲本土國家強大吞併周邊,當然瑞典最主要還是想藉助英國打擊丹麥——瑞典狐假虎威。
外有英國牽制,內有各方反抗勢力,最終丹麥鎮壓起義失敗,瑞典重新獨立並開始走向富強。
瑞典與英國相守相望,多次聯手壓制歐洲本土國家崛起,在此期間瑞典也得到了不少好處,開始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瑞典戰勝丹麥、波蘭等國,控制波羅的海沿岸;深入神聖羅馬帝國阻止這位兄弟國的崛起;更是向東殺到「不聽話」的俄羅斯,成為第一個兵臨莫斯科的國家。
東斯拉夫人在恥辱中籤下《斯託爾博沃條約》,瑞典才從莫斯科退走。瑞典是走了,但俄羅斯沒放棄,他們立志報仇。不要忘了,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並稱「歐洲三大蠻族」,更有著戰鬥民族之稱。
瑞典人迎來了輝煌,背後是更近一步,還是高處不勝寒?
蠻族之間必有碰撞,淵源已然埋下,風雨將席捲歐洲。
04屍骨上新秀
17世紀末,俄羅斯大帝彼得一世橫空出世,他立志為俄羅斯血洗前恥。
1700年,他聯合丹麥、挪威、德國、波蘭等成立了「反瑞聯盟」,彼得一世率領4萬大軍,帶著180門火炮從東方進攻瑞典。卻被2000名裝備精良的瑞典戰士狙擊,一直堅持到查理十二世(瑞典國王)前來支援。
撤退過程中,大橋無法承受重力坍塌,8000名俄軍喪生,彼得一世戰敗投降。
本想就此滅掉俄國,但俄國盟友已經多線進攻,瑞典不得不轉向其他方向應付,從波蘭到丹麥應接不暇。而彼得一世在失敗之後,再次召集力量與瑞典開戰,一場消耗戰在北歐上演。
一邊是四面皆敵的瑞典,另一方是背靠東歐平原、西伯利亞的俄國。此情此景就如二戰中的日本與中國,資源、人力終是比不過對方,俄國後方有源源不斷的士兵和物資運往前線,而瑞典在長期徵戰中早已耗空國力。
加之多線作戰,軍事天才查理十二世在與彼得一世作戰中,被冷彈擊中受傷,瑞典慘敗,從此喪失了在北歐的話語權,俄羅斯踩著帝王的屍骨強勢崛起,成為「大北方戰爭」中的最大獲益者。
21世紀的瑞典人常說一句話:
想當年,我們也把莫斯科踩在了腳下!
有史以來莫斯科只淪陷過兩次,第一次給了瑞典。
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後,無休止的仇恨始終在蔓延。
05節操碎了!
世間的中立皆是相對。
瑞典戰敗後一蹶不振,仿佛來自西日耳曼的基因在那一戰中喪失殆盡,他們又回歸北日耳曼時期的安逸,一直到今天始終保持中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瑞典宣布保持中立。1915年德國找上瑞典:
我們可以幫你奪回俄羅斯搶走的芬蘭,讓瑞典重回巔峰。
瑞典拒絕的很乾脆,節操也碎了一地。他們雖然宣布中立,卻一直在幫助芬蘭抵抗俄國;當英國想通過瑞典與丹麥之間的厄勒海峽偷襲德國時,瑞典就關掉燈塔,在水裡布置水雷,讓英國始終無法通過。瑞典在悄悄幫助德國。
二戰中,德國唯一沒有進攻的北歐國家就是瑞典。一方面是兩國同出一源,另一方面是瑞典「有選擇」的中立。瑞典與英國的貿易下降70%,與德國之間卻上升了。源源不斷的向德國提供鐵礦,還允許德國一個師借道前往蘇聯,卻拒絕蘇聯借道。
當時英國人痛罵瑞典:
如果瑞典停止向德國提供鐵礦,戰爭早就結束了!
他們不知道,瑞典這是在報仇,報復當年俄羅斯將瑞典從巔峰打落。保持中立,殺人不見血,這才是最高的境界。
06牆頭草,隨風倒
俄羅斯同樣被瑞典欺負過,甚至打到了首都,為何瑞典的仇恨卻更勝俄羅斯呢?
看下瑞典的地緣。
瑞典國土面積看似廣闊,實際上適合生存的卻只有南邊的一小部分土地,北邊全是凍土,一個鳥拉了屎,還沒落下就結冰的地方。而瑞典全盛時期,整個波羅的海沿岸都適合生存,自從衰弱後瑞典人生存的空間被極度壓縮——現在的瑞典只能偏安一隅,躲在小角落哭泣。
他們對俄羅斯的恨一直延續至今,一戰、二戰借德國之手削弱敵人,甚至不惜向德國示好,暗中援助,阻擋英國。
二戰後,蘇聯空前強大,瑞典這時只能瑟瑟發抖的看著,藉助美國威懾蘇聯。雖然瑞典依舊保持中立沒有加入任何軍事組織,但他們卻對北約態度曖昧,支持北約向東擴張,還參加了北約在南斯拉夫和阿富汗的行動。
除此之外,瑞典還在積極發展軍事力量,他們沒有忘記曾經的輝煌,唯有自身強大才是資本。明眼人都知道,瑞典是在提防俄羅斯,與美國是一個陣營。
如今,在關鍵時刻瑞典對我國「新冠檢測劑」提出質疑:
檢測劑有缺陷,導致瑞典3700多人被錯誤的確診新冠。
事實卻是我國檢測劑靈敏度高,不允許漏過任何一個假陽性、無症狀。在全球局勢緊張的時候,瑞典跳出來「抹黑」,似乎又是一次表決心,向某國釋放的信號。
在前面的文章裡,我曾說波蘭是西方版「三姓家奴」,那麼瑞典就是「牆頭草」,誰能幫助制衡俄羅斯就向著誰,毫無節操、堅持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