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活態度|芬蘭社恐不算啥,瑞典人其實才是真的重度社恐患者!

2020-12-15 北歐生活日誌

白鷺:瑞典的風景我們說過很多,這次我們來講講瑞典人的日常,比如說害怕社交的瑞典人是怎麼出門的。

自閉文化

之前說過芬蘭人有社恐,但其實瑞典人也是一樣的,也不是性格外向的民族,甚至是比較冷漠的一個群體,瑞典人也是一個人坐兩個座位的高冷人群。

比如,住在公寓裡的瑞典人經常會在出家門前,從門上的貓眼裡先張望一下,以免碰上鄰居。因為瑞典人的確不太可能跟誰攀談或者是寒暄,這種稍顯「自閉」行為模式已經在瑞典人身上根深蒂固了。

《welcome to sweden》

為了追求更多的自由,越來越多的瑞典人選擇遠離城市,住到郊區去。他們覺得住在人煙聚集的地方是一種對自身的限制,時刻要替周圍的人考慮。

比如,瑞典人會告訴你,九、十點以後就不要用吸塵器、洗碗這些弄出聲響的事情來吵到鄰居;如果你要在房內做些敲敲打打的房屋修繕的動作,那麼最好在平時工作日的白天進行,因為晚上和周末鄰居在家都是對別人的打擾。

中庸文化

雖然瑞典人有點「自閉和,但和瑞典人交流其實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因為他們給出來的距離感,會讓你覺得很舒適,不會忽冷忽熱,不會過分熱情,也不會十分冷漠,這種交往有幾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覺。

瑞典人活得很中庸,瑞典語裡有個詞是lagom,來源於維京時代的laget om,指當時的人聚餐喝酒,輪到每個人的時候要取不多不少剛剛好的大家平分量。到今天這個詞指代的意思是適量,合適之意。瑞典人覺得差不多、合適、保持平衡最好的,不追求特別突出。

這種中庸思想體現在很多地方,比如用餐,不要吃的太多也不要太少。比如穿著,人們大多喜歡黑白灰卡其色,鮮少有人穿著鮮豔明亮的顏色;再比如北歐特色的各種面癱式的表情,喜怒不於形色。

瑞典人在工作中也保持了慣有的中庸思想,不會像西方其他國家那樣直白的各抒己見,彰顯自己,而是儘量避免衝突,避免和別人的不同。北歐人民的中庸非精英文化有十大法則:

1.不要以為你很特別

2.不要以為你比「我們」溫厚

3.不要以為你比「我們」聰明

4.不要想像自己比「我們」好

5.不要以為你懂得比「我們」多

6.不要以為你比「我們」更重要

7.不要以為你很能幹

8.不要取笑「我們」

9.不要以為有人很在乎你

10.不要以為你能教訓「我們」什麼

環保文化

在北歐,你會覺得空氣特別舒適宜人,因為北歐人真的真的真的非常在意生態環境。瑞典人更是化為實際行動。回收利用似乎成為了一種全民娛樂。在2012年,瑞典88%的鋁罐和聚酯包裝瓶都進入了回收系統,而瑞典環境保護局設定的目標是90%。現在,瑞典僅有1%的城市固體廢棄物要通過垃圾填埋來處理。按國際標準看,這個數字已經非常出色了。

以前住在學生宿舍的時候,經常能看到瑞典同學在洗碗池旁邊擺放很多倒過來的空牛奶盒。他們說,他們都是這樣處理喝完的牛奶盒子的:第一步,用刷子和水清洗殘留在紙盒內壁上的牛奶,然後倒置晾乾盒子。第二步,將紙盒口的塑料部分和紙包裝分離進行不同材料的分類回收。第三步,把紙盒壓扁以減少回收時的空間體積。聽起來是一個麻煩的事情,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但對於瑞典人來說,回收生活垃圾已經是他們的日常了。

瑞典人還熱衷於淘二手舊物,二手交換也是環保的一種方式。在瑞典,二手市場文化的流行並不會限定於你的社會階級地位,比如實習公司的瑞典老闆,要是在二手市場買到了一件喜歡的風衣,第二天肯定會在公司「招搖過市」。

Tips:比較有名的二手交易網站Tradera,Blocket,還有每到春夏各個小區在停車場、廣場上自發舉行的大大小小的跳蚤市場,都能看出瑞典人對二手物品交易的喜愛。

涼食文化

中國人什麼時候最愛國,出國的時候的胃最愛國,在瑞典,所有的食物都是涼的,涼的,還是涼的....剛到瑞典的時候因為沒有鍋灶,所以被迫頓頓吃外食。三明治、沙拉、飲料,統統都是剛從冰箱裡拿出來的。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瑞典幾乎每天吃的都是冰冷食物,要不了幾天,胃就要反抗,吃什麼東西都像在吃草,想要喝口熱水,可能只有早上食堂裡泡咖啡的熱水了,生活艱難。

想起以前的一個義大利男同事,給自己家寶寶做了精緻的義大利麵帶到幼兒園,想著午飯寶寶也能吃上熱騰騰的意面,但幼兒園沒有加熱便當的選項,而且所有小朋友都是吃的涼牛奶和涼的三明治,於是義大利爸爸的手藝毫無用武之地。

在瑞典求學的這幾年裡,我從遇到和感慨瑞典的種種奇葩文化習俗,到現在會嘗試著以理解和包容的態度去看待這些差異,更多地會去想不同文化形成的原因和背景。文化沒有對錯,只有習慣和不習慣。

我想,這大概是異國生活最大的魅力所在,去接觸不同的文化生活,去了解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與你不同的一種生活方式。前幾天看一篇文章中提到關於為什麼要出國的總結,有一句很認同,「不為求得「真理」,只為不再居一隅而自認真理在握。」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配圖/白鷺

文字/白鷺

相關焦點

  • 一個「社恐」的內心獨白:「對不起,我對人過敏」
    而這句話到了「社恐」那裡,可能會變成:「為什麼人一定要在一起?不會覺得特沒勁嗎?」 對社恐的人來說,「獨自一人」才是所有快樂的源泉。 這裡提到的「社恐」,是非病理性的,主要指的是一種不願意與人交往、不擅長交流,在人多的社交場合時常陷入尷尬和恐慌、喜歡享受獨處的一種狀態。
  •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喜歡自稱社恐患者?
    「我是社恐患者」似乎成為了一種當下流行的自嘲方式,有時出現在社交平臺上,有時就出現在三五好友聚會的飯桌上。有時會產生某種錯覺——如今社恐患者竟然這麼泛濫了嗎?並進入皺起眉頭、站在高位陷入憂國憂民的思考——我們這個社會是怎麼了讓大家都這麼不開心?首先加入一個大前提,感覺上的社恐和真正病理上的社恐還是有區別的。大多數自稱社恐患者的朋友只是覺得自己不願社交、面對陌生人緊張,喜歡自己一個人呆著而已,還沒有到一社交就發抖、心悸、出汗、手腳冰涼…的病理狀態。生活尚能照常,自己尚能調整,無需看醫生。
  • 讓一個社恐人崩潰有多容易?成年人的社交,社恐人怕了
    據民間科學家統計你一生中大概會和4萬人有過交流均攤下來其實只有每天1.3個但就是這1.3個新朋友的KPI成了社恐們心中的不可承受之重>強迫一個社恐去認識陌生人就像遞給不想拉屎的人一瓶開塞露你以為他便秘實際上他是有潔癖:當你不了解一個社恐的內心世界時,永遠沒法對他對症下藥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
  • 「每一次尬聊,都是我鼓足勇氣的掙扎」 | 社恐患者自救指南
    ——Juno你是一個社恐患者嗎?比起和同事們一起出去團建,更願意滾回公司加班。最怕在微信打字的時候,別人一個電話或語音打過來。看到喜歡的人,會因為太過害羞而過早結束對話。看起來很高冷,其實是不知道怎麼和別人寒暄。在一群人中總是顯得手足無措,希望開啟自動隱身模式。
  • 社恐青年的自我修養
    沒事戴著耳機,走路低頭,儘量不與人進行眼神接觸。懼怕撥出號碼,寧願接到騷擾電話,拒絕起來沒有心理負擔。樓下就是餐館,也堅持叫外賣,因為不想跟老闆打招呼。外出迷路看導航查地圖,堅決不開口問路。社恐最開心的時刻,就是發現一件事可以在線上解決的時候。很多人因此叫自己「精芬」,精神上的芬蘭人。據說在芬蘭公交車站排隊等車的人相距一米,真是一個理想世界。
  • 社恐的人太太太太太太太慘了!
    寫在最後:社恐的表現有很多:比如最怕被很多人盯著;比如打的時,司機跟自己聊天,總覺得尷尬;tony老師給自己剪髮,不敢提出意見,只能任憑他「折騰」;面對別人的熱情,很難等價回應……很多人對社恐這個群體都持有很大偏見,喜歡給他們貼各種各樣的標籤,好聽一點的稱之為「高冷」,難聽一點直接說是「怪胎」。
  • 社恐的人最怕這幾件事……
    據數據顯示,近八成年輕人認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與不熟悉的人尬聊猶如上刑,最怕在電梯裡遇到同事,眼神交流是能避則避,更有不少社恐自嘲:我們不是自閉,我們只是對人過敏!和名字都叫不上的同事分到一組,強行尬聊,或者一起做遊戲,更有甚者還要被Q上臺表演才藝,讓人汗毛豎起,腳底下幸好是水泥地,不然準能被我摳出個三室一廳,當時真的只想瞬間抽離,甚至打道回府。好容易熬到團建結束,乘車時卻和一位話癆同事坐在一起,一路上嘰嘰喳喳,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聊著,不想搭理,但又怕同事不開心。
  • 移民故事:遠離大都市來到芬蘭留學,這座社恐人的天堂能帶來什麼
    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地方比較陌生,其實圖爾庫在歐洲還是比較被人所熟知的,在2011年被評為歐洲文化之都。圖爾庫是在瑞典統治時期芬蘭的首都,是芬蘭最古老的城市。芬蘭第一所大學,芬蘭基督教主教堂都是在圖爾庫。如果你們想看更多來自這個遙遠地方的景色風光啥的,可以關注我的微博:Faust在北歐。1827的一場大火幾乎燒掉了整個圖爾庫,以至於皇家學院搬遷到了赫爾辛基,也就是今天的赫爾辛基大學。
  • 社恐的人,每天有100個想死的瞬間
    太難了,真的太難了。02「社恐」,其實都是有原因的。有人「社恐」,是因為不自信。就像江疏影。別懷疑,就是那個演員江疏影。她的社交恐懼症是從大學開始的。可她又不敢問,於是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中,之後變成了自卑,再之後便是很長一段時間害怕看到人,害怕和人交流。越害怕就越害怕,於是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然後你會發現:不自信,真的在拖垮你。圖片來源:《說出我世界》但更多人的社恐,是內向所致。
  • 90後的社恐「絕症」,其實是從小落下的病根兒
    直到當社恐的呼聲一次次地吹過網際網路大草原、引發超乎想像的共鳴,大家才或多或少地意識到,並帶著「怎麼這麼不爭氣」的心態反問——在90後當中,擁有社恐的比例好像太高了吧?「社恐人社恐魂,社恐人就做不了人上人。」
  • 社恐星人活該被職場淘汰嗎?
    這些表現,也許就是年輕人常調侃自己的「社交恐懼症」,簡稱「社恐」。「社交恐懼症」一種醫學範疇的心理病症,但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只是不擅長社交,或者害怕社交,遠沒有達到醫學上心理疾病的程度。如果有「社恐」的職場新人放任自己逃避下去,那麼真的可能會被職場淘汰。職場新人如何克服「職場社恐」呢?
  • 社恐的人,每天有100個想死的瞬間.
    再比如聚餐的時候,大家相互寒暄,「社恐」只有埋頭苦吃的份。不是不想加入群聊,而是一句話開場白,就如鯁在喉了很久。太難了,真的太難了。02「社恐」,其實都是有原因的。有人「社恐」,是因為不自信。可她又不敢問,於是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中,之後變成了自卑,再之後便是很長一段時間害怕看到人,害怕和人交流。越害怕就越害怕,於是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然後你會發現:不自信,真的在拖垮你。
  • 社恐人上班真是太太太難了
    社恐人上班真是太太太難了時間:2019-11-23 16:43   來源:咋整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了避免和同事打招呼 我爬了11樓的樓梯!社恐人上班真是太太太難了 察言觀色,貌似是成人的基本法則。有人天生就很擅長,總能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自己也樂在其中。
  • 90後的社恐「絕症」,其實是從小落下的病根兒-虎嗅網
    直到當社恐的呼聲一次次地吹過網際網路大草原、引發超乎想像的共鳴,大家才或多或少地意識到,並帶著「怎麼這麼不爭氣」的心態反問——在90後當中,擁有社恐的比例好像太高了吧「社恐人社恐魂,社恐人就做不了人上人。」
  • 當代社恐的真實寫照:「對人過敏」上班如上刑
    患者對於各種社交場合以及與人接觸十分抗拒,過分緊張和焦慮,對於社交活動只能下意識逃避,無法建立正常的社會關係,影響正常生活。就比方說,買衣服儘量不去店裡,害怕和店員溝通,尤其是對店員推薦詢問牴觸,能網購就網購;上班工作可以,但是害怕和領導匯報工作,一到自己就大腦一片空白,緊張到理不清邏輯語序顛倒,寫報告也比當面匯報強。
  • 託娃的福,我成功治癒了所有社恐障礙
    也許是太過聽媽媽的話,他們不僅不跟陌生人說話,就連熟人也不願意搭話。他們,是曾經的「孤獨患者」,現在有一個洋氣的名字「社交恐懼」。曾經身為一名「社恐女精英」,因為痛過,所以懂得:一個社恐生存得有多艱難。
  • 社恐有多難?陌陌的文案很精闢!
    現代人似乎或多或少都存在社恐的症狀。不喜歡出門,害怕跟人社交;能用微信、簡訊通知的絕不打電話;偶遇熟人,總是在打招呼和裝作視而不見中左右為難......他們不願意與人交往、不擅長交流,在人多的社交場合時一度會尷尬和恐慌、對社恐的人來說,「與自己相處」才是真正快樂的源泉。而這種「恐懼社交」的人,還不在少數。 基於對當下人們社交狀態的深刻洞察,發布一組以「社恐」為主題的廣告片,以一種戲謔的方式,剖析了現代人的社交恐懼。
  • 讓一隻社恐崩潰有多簡單?讓他做個自我介紹就知道了.
    那些社交達人,永遠想不到社恐是如何應對社交的:當電話鈴聲響起,不接電話而是等它自動掛掉;遠遠地看見熟人,立即繞路走或者躲在角落裡假裝陌生人;被朋友約出去玩的當天,絞盡腦汁想著各種「請假」的理由;……唯有一本走紅的漫畫《芬蘭人的噩夢》,讓無數社恐人士獲得了群體認可,理解了自己,無數年輕人開始自稱「精神芬蘭人
  • 告別「社恐」是一道社會命題
    原標題:告別「社恐」是一道社會命題   近年來,「社恐」一詞屢屢進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的
  • 人均社恐的年頭,可以一直叫外賣就好了
    /圖蟲創意  真正讓人惆悵不已的狀況往往發生在兩個熟與不熟的人之間——比如,下班若是碰到一個半生不熟的同事,兩人不巧在電梯獨處,甚至還有可能走上同一個方向、坐上同一趟地鐵,難免內心躊躇,舉步維艱。  01、網際網路拯救社恐  在今天,社交恐懼症已經算不上什麼新鮮事。說到底,社恐群體無非就是更適應獨處的生活方式,喜歡呆在家裡,遠離人群,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