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社恐「絕症」,其實是從小落下的病根兒

2020-12-17 Vista看天下

《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開播後,看到裡頭的嘉賓不卑不亢、分條縷析地介紹自己的優點、回答面試官的問題時。

多少網友又質疑起了節目名,這哪裡是「令人心動」,明明是「令人自卑的offer」。

以及再度發出無奈的悲鳴——

「怎麼辦,本社恐星人真不會面試。」

不會面試、不會吵架、不會當眾自我介紹、不會拒絕、不會討價還價……

或許網友們自己也數不清,這是被發現的第多少種「不會」,背後是社恐心理在作祟。

直到當社恐的呼聲一次次地吹過網際網路大草原、引發超乎想像的共鳴,大家才或多或少地意識到,並帶著「怎麼這麼不爭氣」的心態反問——

在90後當中,擁有社恐的比例好像太高了吧?

01

無處不在的「社恐」

90後的生活中,社恐幾乎無處不在。

比如這屆網友比誰都害怕冷場,日常生活中靠著表情包糊弄過一場又一場聊天,當朱丹喊出「迪麗熱嗎」的瞬間,還要替別人尷尬。

比如無數人懼怕奪命電話鈴,只求所有工作交流都能線上解決,逃避電話溝通。

「社恐人社恐魂,社恐人就做不了人上人。」

無論是景區買紀念品時的不會討價還價,象徵性地問老闆能不能少五塊錢,還得糾結半天不知如何措辭。

還是在遇上糟心事時的不會吵架,只能任由對方無理地在氣勢上碾壓自己。

最後只能在綜藝節目裡獲取「吵架代餐」,口頭上十分想看《中國吵架王》,現實生活中連不怯場、條理清晰地反駁都很難做到。

不少人把豆瓣的「推辭學小組」當做爽文小說,撫慰自己因不會拒絕而屢屢受挫的生活。

上一次是不會拒絕常去理髮店的Tony,上上次是旅遊前不會拒絕同事的代購要求,上上上次是看著聊天框裡的「在嗎」,明明不願搭理卻還是咬牙回復。

via 推辭學小組

可以看到,年輕人陷入卑微社恐狀態的直接表現之一,是「不會社交技能」。

因為不太具備與陌生人、乃至與不同陌生人打交道的技能,例如不會面試、討價還價,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躲開,迴避這項缺憾。

其次,社恐的表現之二,是主觀意願上的拒絕

例如不習慣當眾自我介紹、為出錯的朱丹尷尬,其實都指向了這屆年輕人對「身處聚光燈」的拒絕,許多人都不喜歡成為眾人關注焦點時的狀態。

而最後,社恐的表現之三,或許是「不必要」的心態。

就像公共場合試圖躲開與認識的人迎面相遇時,除了「不太會打交道」這種技能缺陷之外,多少人潛意識裡默認了——

「這次社交沒必要,躲開沒關係。」

或許在這些種種行為被歸納、被命名為「社交恐懼」之前,不少人還以為,這只是個人心底的小九九。

直到「社恐」一詞被定義,90後們才慢慢地集體發現,自己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社恐」的影子。

不會、不喜歡、沒必要。

倘若把社恐發作時的這三種主要表現分條縷析地分析,我們便會發現這代年輕人普遍社恐的端倪。

02

90後的社交技能,丟哪了?

一個顯而易見的常識是,社交技能是可以鍛鍊的。

譬如不少人已經發現了,求職時多面試幾次、多跑幾次社保醫保、工作幾年後,慢慢地「臉皮就厚了」,也有了點氣場。

因此,對於這屆年輕人來說,「不會打交道」這一想像背後的問題,其實是——

90後的社交技能是怎麼缺失的?又為什麼沒有習得?

如果深究這代人經歷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乃至社會教育,你會發現,「社交」一詞在需要學習的技能序列中排名非常靠後,

高考前負責讀書,大學時負責迷茫,畢業後負責摸爬滾打,長達近二十年的學生時代裡,大多數90後的主要生活非學習莫屬。

也就是說,大家能夠鍛鍊社交的機會,多半發生在學校內。

可「恰巧」的是,90後正好趕上了教育競爭壓力變大、應試教育特色尤為突出的一代。

在為學習著想的口號下,老師、家長大多不鼓勵學生時代的社交。

彼時最受追捧的學習品質之一,是「不愛社交,專心致志」

多少人被訓過「別天天就知道和同學出去玩」?

倘若和自己的前浪後浪一對比,90後與社恐可謂是因緣巧合。

無數95後的生涯都伴隨著一個令人費解的玄學——

念初中時,社會開始呼籲小學減負;念高中是開始呼籲初中減負;念大學時開始呼籲高中減負,以及,大學加負。

左側:呼籲中小學生減負;右側:提議大學合理增負

就像網友們的調侃段子:「倒黴的」都是95後,獲利的都是00後。

只不過,00後們也沒有「舒服」到哪裡去

當他們進入學生時代,正值素質教育成為社會輿論風潮,至少在觀念層面,對表達欲望的鼓勵更多,同時也更重視個人技的挖掘與展示。

這帶來的直接影響之一,是00後、05後們的興趣班數量直線上升。

表達的欲望與機會變多了,新的壓力也在增多。

via 紀錄片《起跑線》

80後雖然經歷的也是傳統應試教育,但卻趕上了以新概念作文大賽為代表的、鼓勵中學語文教育中創造性發散性思考的呼籲

從1997年年末開始,中國輿論界掀起了對現有中學語文教育的審視——

「將充滿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語文變成機械枯燥的應試訓練」

並誕生了新概念大賽,主要面向彼時十多歲的80後們。

幾年後,這場輿論風波影響式微。

而當新概念作文大賽的獎項被列入不少大學的報送或加分項後,它也免不了成為高考生集中競爭、進行功利性培訓的對象。

等到大部分90後成長到參賽的年紀,新概念已經不再具備什麼獨特的光環,與老師要求集體參加的普通作文競賽類似。

2019年,新概念作文大賽爆出抄襲,網友質疑抄襲者可能憑藉獎項參與了部分名校的自招

在這樣的特殊應試教育背景之下,埋頭讀書、社交圈僅限於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狀況,尤為普遍。

等到高考結束後,大多數90後被一腳揣入社交場景更多、社交需求的大學及未來的社會生活時,難免會無所適從。

不會面試、不會吵架、不會討價還價……這些飽含社恐心態的抱怨也就應運而生。

03

「我不想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社交技能的缺失,難免會讓人陷入「缺乏社交能力」與「畏懼社交」之間的惡性循環,越缺乏越畏懼,越畏懼越缺乏。

但人們社恐時的心態顯然不止於此。

「不願成為被關注的焦點」,是90後社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不會社交」的場景,大多是一對一的現實交流;而「不愛社交」的場景,更像是希望在公共社交場合中成為隱形人。

因為一旦被注意到,似乎就意味著強顏歡笑的客套與麻煩。

這一心態,或許與「不愛出風頭」的社會文化息息相關。

學生時代,大家被要求成為「不節外生枝、不給老師添麻煩」的孩子;

社畜時代,勤懇工作、不挑事不挑刺成為最安全的職場品質;

而放眼社會層面,它對應著社會中對「槍打出頭鳥」這句俗語的普遍深信不疑,以及對內斂低調氣質的天然吹捧。

不知你是否發現,中國學校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少有鼓勵學生發言、溝通的環節。

因為在大眾語境裡,發言與「出風頭」的關聯非常緊密。

師生在課堂上唯一的溝通僅限於「抽人回答問題」,而答案通常是應試模板,不需要摻雜任何個人觀點。

世紀初的古早電視劇《麻辣鮮師》裡,當被譽為「教育新人類」的徐磊試圖點名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全班沉默著低頭,生怕引起老師的注意。

因為人人心底都默認著,課堂上的提問是有標準答案的,回答的價值在於說出了正確的答案,而非表達本身。

而另一個情節裡,班上男生覺得新來的華裔插班生上課總提問、愛出風頭,還會集體排擠他。

曾有關於「校園暴力」的多項研究,將中美校園中發生的冷暴力行為進行粗略的統計與對比。

結果顯示,美國的校園冷暴力更多地針對沉默寡言的孩子,而中國的校園冷暴力更多地針對「愛出風頭」的孩子。

在大多數中國課堂上,「愛發言=愛出風頭=惹人厭」幾乎是一條普遍至極的律令。

我們甚至很難界定,大家在學生時代會討厭課堂上積極發言的人,到底在厭惡什麼。

可能是應試教育的規訓下、發言回答問題等於討好老師的諂媚邏輯。

可能是那些毫無靈魂的排比句答案本身。

也可能是在推崇「內斂溫和」的社會觀念背景下,對這一行為包含著預設的想像與情緒。

另一個無法忽視的教育領域變化,是高考擴招

雖然擴招政策開始於1999年,但高考競爭愈發激烈的話題成為討論熱門,要等到2008年之後。

2008年,全國高考生數量第一次突破一千萬。

這代表著高中升學率、國民素質提升的同時,也暗藏著教育質量下滑與教育資源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高考競爭無法避免地加劇。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應試教育中「保持沉默」的課堂變得更為常見。

而對不經世事的學生來說,相比於學校規定,同齡人之間對「愛出風頭」的嘲諷更容易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外向或內向的性格,是難以改變的;但長著尖銳模樣的表達欲望,卻會因此磨平。

害怕成為被打的出頭鳥也好,害怕因出風頭本身引起排擠也好,這些複雜而敏感的情緒最終的合流,是社會意識層面,表達欲的集體削弱。

最後落回生活中,變成了90後口中、畏懼當眾發言的社恐行為。

04

社恐友好的時代,來了嗎?

90後恰好趕上的應試教育特殊時代,社會觀念中對「愛出風頭」這類特質的否定。

除卻這兩項文化層面的背景,90後的集體社恐還有著不可不聊的客觀基礎。

那就是在當下這個物慾發達、網際網路主宰的社會中,現實世界中的許多人情社交的確都「不必要」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社交一般發揮著兩個作用。

一個是物質層面的利益互換,就像面試、吵架、商業交際;

一個是精神層面的慰藉滿足,就像交友、戀愛。

可隨著工業化的迅速發展與網絡虛擬時間的無孔覆蓋,社交的這兩項作用都被不同程度地削減。

舉例而言,中國網際網路的普及,基本發生在80後成年之後。

在此之前,社交不可避免地會成為人們生活的重頭戲——鄰裡之間的互相嘮嗑、同事之間的應酬客套……

畢竟在人情社會中,個人關係的好壞與否,與現實利益的影響程度遠高於當下。

在這樣的氛圍中,社交成為了自然而然的技能。

多少人曾羨慕過爸媽與商販討價還價時的有來有回、毫不怯場。

同時,人們也習慣於用社交的方式來維繫關係網絡,以便有需求時找人幫忙。

許多人曾無法理解,為什麼父輩對「找人」「託關係」這些消耗人情的行為如此看中。

畢竟在90後眼中,別說輕易開口找人幫忙了,「砍一刀」「疊貓貓」「蓋樓」式的拼人氣活動,都足以要了社恐們的命。

以眾多小城市的民生窗口服務為例,在政務服務改革被推進之前,許多人都曾體驗過「蓋章難」「被刁難」的問題。

而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很可能是「託關係找熟人辦事」。

可伴隨90後成長的,是現代化與制度化的浪潮吹過各行各業,等到90後開始跑各種民生窗口辦理服務時,「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口號都已經打響了好些年。

父輩們會維繫的一些功利性的人際關係,對90後來說毫無必要。

除此之外,90後也不必一定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來滿足精神娛樂的需求。

2018年,酷鵝用戶研究院曾發布95後社交行為報告,指出線上聊天成為了這代年輕人上網的最主要目的。

簡單而言,一個在現實生活中社恐的網友,可以輕易地通過打遊戲、看網劇、看綜藝、線上聊天等形式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而隨著線上服務類型的多元化,網友們的社交需求在運營商眼中早已是一片紅海,再冷漠的亞文化興趣都會被挖掘。

線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交快樂,並非不再重要,但它的迫切程度卻在降低。

可以說,相比於網絡技術不發達的人情社會,當下的社交環境可以稱得上「社恐友好」。

既為社恐們提供了拒絕現實社交的客觀條件,也為社恐們提供了發聲空間。

社恐這一心態本身,本身沒有什麼對錯分別,不過是生活理念與交流方式的不同。

當這屆年輕人「逼著」以過於熱情的服務聞名的海底撈,推出「自己下菜」「不需要細節服務」等措施時,不得不說是一次社恐人的全面勝利。

只不過,網際網路提供的積極表達空間與現實生活中的必要社交,與社恐的心態形成了錯位。

這代90後們不可避免地開始在意「社交恐懼」這一現象本身,並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了,表達的重要性。

「不會吵架」「不會面試」「不會拒絕」等等的自嘲,其實對應著90後隱藏的期望——

「如果我會,很多事就不困難了。」

民生維權節目下,年輕人對主持人懟人功底的羨慕

或許隨著社會閱歷與生活暴打的增加,90後的社恐終究會結束,大家一起成為「沒皮沒臊的中年人」。

也有可能,社恐會成為許多90後身上的長期符號,乃至社恐人的訴求對原有的社交規則,產生潛移默化的改變。

比如,禁止聊天開頭髮一句「在嗎」(誤

相關焦點

  • 90後的社恐「絕症」,其實是從小落下的病根兒-虎嗅網
    因此,對於這屆年輕人來說,「不會打交道」這一想像背後的問題,其實是——90後的社交技能是怎麼缺失的?又為什麼沒有習得?但人們社恐時的心態顯然不止於此。「不願成為被關注的焦點」,是90後社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 90後快遞報告:「社恐人群」偏愛菜鳥驛站代收
    90後快遞報告:「社恐人群」偏愛菜鳥驛站代收來源:聯商網2020-01-17 15:52聯商網消息:1月17日,波士頓諮詢發布《90後的快遞生活》報告顯示,90後99%的快遞來自網購;他們月均6個快遞,是全國人均1.6倍;其中
  • 讓一個社恐人崩潰有多容易?成年人的社交,社恐人怕了
    >沒有「社恐青年」做不到的當然在現代社會社恐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從騷擾電話裡知道你的姓名工作學歷的推銷大哥到街上拿著瓶噴霧就往你腳上噴的擦鞋小弟據民間科學家統計你一生中大概會和4萬人有過交流均攤下來其實只有每天1.3個但就是這1.3個新朋友的KPI成了社恐們心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 為什麼90後、00後普遍比較內向,原來這種症狀叫社恐
    一、恐懼無處不在 你是怎樣的社恐星人1.打電話很可怕。我不知道怎麼回答好。怎麼結束?2.害怕尷尬3.不想出門我在上班途中,周末去買東西。我最害怕見朋友。5.客人來家的時候二、社恐產生的原因1.心理因素社交恐懼症患者害怕被別人拒絕,有著強烈的自尊心。或者對自己的外表和能力沒有自信。
  • 90後夫妻生下一群孩子,說起原因,寶爸的話讓人心裡很不是滋味
    文|好孕姐最近這幾天,一對90後夫妻上了熱搜。這對夫妻家在廣西一個偏遠的貧困山區,他們已經生下了九個孩子,另外第十個寶寶也在肚子裡,已經六個月了。現在,這一家十二口(加上肚子裡的寶寶),擠在一個很小的房子裡。
  • 社恐的人最怕這幾件事……
    由於社交恐懼症已較為普遍地存在於年輕人中,因此網絡上關於社恐的話題也有很多:#當代社恐最想逃離的瞬間#、#社恐人群的噩夢#、#社恐的三大表現#,引發了不少網友的討論……團建就是社恐大型災難現場,好在我有「保命絕學」——@瀟瀟灑灑尚好
  • 你是社恐人群中的一員嗎?不願社交的原因可能是小時候造成的
    以上這些行為,或許你曾經有過,或許現在還有,90後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社恐的影子。如果深入去挖掘,會發現年輕人普遍社恐的背後原因。社交技能缺失一個常識是,社交技能是可以鍛鍊的。工作幾年後就會發現,多面試幾次,多跑幾次政府單位,慢慢你的臉皮厚了,氣場也就有了。
  • 人均社恐的年頭,可以一直叫外賣就好了
    客廳裡的果盆、浴室裡的捲紙和洗潔精、用完的文具和面膜都可以交給外賣解決;沒空「應酬」家裡的毛孩子,有些外賣還能提供上門遛狗服務;不舒服的時候,還能「指使」外賣帶藥應急……  再加上,有些外賣平臺已經「幾乎」可以買到一切,就連修燈泡這種事,對於一個精通網際網路的社恐90後來說,不過就是一個「沒有人在家時上門」的選擇。
  • 內心極度社恐的人:表情包,是我最後的倔強
    上午還在給你發各種表情包的同事,下午在茶水間碰見立刻掏出手機回信息,仿佛故意躲著你(其實就是故意躲著你),這種表現是社恐無疑了。 Natasha Abrahart是英國布裡斯託大學一名大二的學生,從小性格極其內向的她,不喜歡說話,不擅長社交,只喜歡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社恐恐怕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誇獎
    對於社恐而言,被子外面的世界都屬於「毒圈」,面對不太熟的人,他們貌似高冷,內心其實慌得一批……為了把「生人勿近」的技能點滿,他們付出了所有的財力腦力創造力,如果你也是社恐一員,或者身邊有社恐的朋友,不妨把這份【社恐の完美生活嚴選清單】收藏抄送。生活不易,能好一點是一點。
  • 為什麼長大後有人成了社恐?《三十而已》說明了原因
    雖然口頭上總是嚷嚷著自己是社恐,很多人並不是患有社交恐懼症,只是不想交友,想一個人生活。看《三十而已》就在想,現實裡顧佳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因為長大後鍾曉芹也很少,陳嶼很多《三十而已》裡童年時期的陳嶼,父母離婚,父親出走。他失去了父愛,還得付出父愛,因為他還有個弟弟。
  • ...美國20世紀90年代一樁全國性醜聞的女主角近日患絕症去世。前...
    【性侵12歲男生然後與其結婚 當年轟動全美的西雅圖女老師病逝】據《每日郵報》7月7日報導,美國20世紀90年代一樁全國性醜聞的女主角近日患絕症去世。前西雅圖中學教師瑪麗·凱·勒都諾當時承認與自己12歲的學生有染。律師大衛·格克7日透露,勒都諾患癌症去世,終年58歲。
  • 工具升級社交「降級」 「社恐」青年究竟在怕什麼
    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在「青年說」日前發起的網上調查中,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僅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存在迴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獨居獨處,依靠手機建構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在虛擬世界越陷越深。年輕人的社交恐懼因何而來,如何破解?本期「青年說」聚焦紓解「社恐」青年的心理困境。
  • 全民社恐?你了解社交恐懼症嗎?
    社恐更多的是表現為焦慮,在社交前可能表現為害怕別人說他笨拙,害怕不能給別人一個好的印象,害怕對方沒有回應。總結來說就是社交前會有很多顧慮,且大多是不好的預測。在社交中擔心別人對他說的話不感興趣,擔心沒話可說。在社交後可能會覺得別人對他的印象已經是不好的了,否定自己。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社恐的人做不好社交。
  • 2021國考面試熱點:97%的人都有社恐?線上社交能否成為解藥?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華圖在線公眾號發布:2021國考面試熱點:97%的人都有社恐?線上社交能否成為解藥?,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能用微信講的小事情就別打電話,能打字說就別發語音…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推崇新的社交禮儀。不斷迭代的社交軟體,提供更便捷的溝通選項,但現實中很多朋友難得見一面。   關於社恐面試會怎樣考察呢?快來了解下。   1.到底什麼是社交恐懼症呢?
  • 正官庄【社恐熱線】來電精選
    有這樣一群人,學生時代害怕被老師記住走上職場後害怕和老闆、同事打招呼上下班的路總是一個人的獨來獨往50米開外看到認識的人就開始緊張好不容易去一次聚會也是坐在角落裡「獨自美麗」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社恐」的一面
  • 工具升級社交「降級」,「社恐」青年究竟在怕什麼
    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在「青年說」日前發起的網上調查中,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僅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存在迴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獨居獨處,依靠手機建構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在虛擬世界越陷越深。年輕人的社交恐懼因何而來,如何破解?本期「青年說」聚焦紓解「社恐」青年的心理困境。
  • 何炅自曝社恐驚訝全場,這屆成年人越來越懶得說話了
    脫口秀大會上王勉一首《職場社恐之歌》更是戳中了社恐人群的痛點,瞬間引起共鳴: 「昨天上班他走進你那部電梯,你趕緊掏出沒有信號的手機。」
  • 社恐的人太太太太太太太慘了!
    寫在最後:社恐的表現有很多:比如最怕被很多人盯著;比如打的時,司機跟自己聊天,總覺得尷尬;tony老師給自己剪髮,不敢提出意見,只能任憑他「折騰」;面對別人的熱情,很難等價回應……很多人對社恐這個群體都持有很大偏見,喜歡給他們貼各種各樣的標籤,好聽一點的稱之為「高冷」,難聽一點直接說是「怪胎」。
  • 社恐星人活該被職場淘汰嗎?
    這些表現,也許就是年輕人常調侃自己的「社交恐懼症」,簡稱「社恐」。「社交恐懼症」一種醫學範疇的心理病症,但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只是不擅長社交,或者害怕社交,遠沒有達到醫學上心理疾病的程度。如果有「社恐」的職場新人放任自己逃避下去,那麼真的可能會被職場淘汰。職場新人如何克服「職場社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