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升級社交「降級」,「社恐」青年究竟在怕什麼

2020-12-15 濟寧廣播電視臺

當前一個尷尬的事實是:社交工具不斷升級,年輕人卻在「社交降級」。

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在「青年說」日前發起的網上調查中,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僅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存在迴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獨居獨處,依靠手機建構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在虛擬世界越陷越深。

年輕人的社交恐懼因何而來,如何破解?本期「青年說」聚焦紓解「社恐」青年的心理困境。

人際交往變遷下的社交恐懼

社交恐懼症,在醫學上是一種焦慮性障礙,其特徵包括處在公共場所或與人打交道時出現顯著而持久的害怕等。當下很多年輕人自稱的「社恐」,並非達到疾病的程度,而是呈現一種迴避社交、抗拒社交的情緒和狀態。

年輕人為什麼迴避或抗拒社交?

首先要看到,在社會快速變遷中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年輕人,是社交方式變革的親歷者,他們的人際交往註定呈現出新的特點。由易觀智庫和騰訊QQ發布的《中國90後青年調查報告》顯示,90後青年群體已習慣了「自我軸心」式的成長,「孤獨」是他們成長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狀態——「他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童年的回憶裡就充滿孤獨的色彩;他們在高樓大廈中成長,忙碌的父母顧不上他們;鋼筋水泥阻隔了孩子們的社交機會,他們逐漸習慣了自己玩耍。」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多數年輕人在以「小家庭」為主的社會單元中長大,缺少傳統社會交往中諸如親戚、鄰裡關係的體驗。例如不少90後表示由於親戚隔閡巨大,不會經常走動:「我們早早為了讀書、為了打工背井離鄉,與家人尚且有些距離,更別提親戚交往了。」

與成長過程中單薄的人際交往體驗相伴的,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會交往本身的複雜化。

場景在泛化,無時不社交。「人可以休息,但網際網路是二十四小時運轉的。手機裡永遠有無數個小紅點等著打開:群打卡、班級通知、好友寒暄、同學邀約、社團活動……必須一個個認真處理。」在大三學生韓雪的眼中,社交始終與壓力相伴。

功能在雜糅,無處不社交。「我們的社交活動太多了,其效率和目的性高到了讓人反胃的程度,就連搶一張回家的火車票,也要『邀請好友來幫我提速』。」網友在調查中反饋道。

在這樣的矛盾下,一些年輕人自稱「社恐」青年,也就有跡可循了。「社恐」這個標籤,更像是他們手中的盾。在真實而焦灼的社交困境下,只好拿起這張盾牌,應對無孔不入的社交壓力。

「說社交降級可能有點誇張,從某個角度講,這也是我們對現實生活的自我適應。」心理學專業學生曉婷說,很多「社恐」青年推崇的新式「社交禮儀」,如用微信講的小事情就別打電話,能打字說就別發語音等,核心是保持恰當的社交距離,給彼此一點自由輕鬆的空間。

虛擬社交不是社交恐懼的解藥

經歷社會變遷的同時,技術的發展正帶來全新的溝通方式。從簡訊到QQ、微信,從論壇到博客、微博,再到抖音快手,不斷迭代的社交軟體,提供更便捷的溝通選項,並逐漸塑造了這一代網際網路原住民的社交習慣。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朋友是難得見到一面的。文章《都市生活的社交障礙:「有空見一面」已是奢侈》描述了這樣的現狀:同在北京,在東城區的人想和在西城區工作的好朋友見一面,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哪怕對方因工作原因來自己公司樓下辦事,也可能因為手頭有事沒顧得上去碰個面。

在網絡世界中,交友則不受時空限制。社交軟體一秒鐘即可把一個陌生人「加為好友」。即使線下不見面,社交媒體中也互動頻繁,看似好不熱鬧。「就像在遊戲裡,人物的武力值、防禦值等有不同的方式補充,社交也是一樣的。當面聊天加成多一點,手機聊天加成少一點,但成本小啊!各個軟體聊一圈兒,我的社交值也能補滿。」在網際網路公司就職的小輝工作很忙,朋友組的飯局經常趕不上,但他有自己的一套交友辦法。

據統計,我國目前獨居青年超過2000萬。線下獨處、線上「熱鬧」成為常態。《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顯示,64.83%的被調研對象選擇通過社交軟體結交新朋友,線上交友是不少獨居青年們緩解孤獨的「必選項」。

然而,線上社交能成為「社恐」青年的解藥嗎?答案可能正相反。社會心理學家雪莉·特克爾曾提出「群體性孤獨」的概念:「大家都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別人在報告,聽眾在收發信息。」她認為,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我們似乎在一起,但實際上活在自己的「氣泡」中。我們期待他人少,期待技術多。

虛擬空間裡不間斷的聯繫,反而讓人陷入更深的孤獨。要打破這個循環,唯有讓大家更好地「在一起」。「要主動參與線下面對面的交談,以此來彌補線上交往由『身體缺場』所帶來的不足,用真正的『在一起』來療愈孤獨的人群,建立更好的生活。」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林濱在《「群體性孤獨」的審思:我們在一起的「獨處」》中這樣說。

「今年的春節因疫情延長了。在外求學工作時只能用視頻跟家人交流,這次回家與父母打著牌、泡著茶、聊聊小時候,讓我感受到了更真切的親情支持。」90後女孩小意說,有時正是這種平淡的相處,才讓我們重新發現並珍視現實中的互動與連接。她已決定多在真實世界中和朋友相處。

擺脫慣性,突破社交「繭房」

當群體孤獨成為舒適區,面對一波又一波新的虛擬社交浪潮,一些年輕人愈加捨不得走出來面對現實。

「現代人的空閒時間有相當一部分被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佔據了。每天花數小時甚至十數小時在電子屏幕上,感覺時間過得飛快,而且有種『放不下』的感覺,留給現實生活的注意力資源自然就少了。」這樣的感受越來越普遍。

虛擬社交以其低成本、全時段的特點,正成為迴避真實社交壓力的「溫室」。當前,陪伴類App增長趨勢越來越明顯,語音聊天室、遊戲陪練等付費型陪伴App大量出現。有網絡社交需求的年輕人只需手指一點,便可購買陪聊項目。

傳播學中有「信息繭房」的概念,是說人們獲取信息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在社交領域,當代年輕人似乎也正陷入一個「繭房」中,不願走出交友舒適圈,形成越迴避社交、越不會社交的循環,將自己的生活禁錮於狹窄的空間裡。

「我拒絕社交的那兩年,沒有交新朋友,活得格外自我,卻又真的丟了自我。」網友雷藝甜曾有「社恐」的經歷,後來她發現,人與人的真心交往,才是治癒不開心的良藥。

「我們還是要努力,去敞開心扉和懷抱,去接觸去感知這個讓人愛恨交織的世界。對於社交恐懼症患者來說,這有點難,但是從孤獨裡掙脫出來,我們才能得到樂趣、人情,還有愛。」她說。

像雷藝甜這樣突破社交「繭房」、勇敢走向現實社交的年輕人,逐漸多了起來。

雪莉·特克爾提出,應對群體孤獨的辦法,是朋友、親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對面談話、討論。對「社恐」青年來說亦是如此。逃避社交只是一時的,只有邁出從舒適走向未知的那一步,觸摸真實社交的複雜和溫暖,才能把自己的生活道路越走越寬。(記者 李丹陽)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焦點

  • 工具升級社交「降級」 「社恐」青年究竟在怕什麼
    當前一個尷尬的事實是:社交工具不斷升級,年輕人卻在「社交降級」。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在「青年說」日前發起的網上調查中,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僅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存在迴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獨居獨處,依靠手機建構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在虛擬世界越陷越深。
  •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數據裡潛藏著這一代年輕人在社交方面的愛與怕。「社恐」是病嗎?還是青年借「社恐」自嘲來釋放的某種信號?「社恐讓我脫單都成問題」調研數據顯示,超四成受訪者自稱「社恐」,認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社恐」壓身的年輕人,肩上還有「脫單」的重擔。
  • 2021國考面試熱點:97%的人都有社恐?線上社交能否成為解藥?
    能用微信講的小事情就別打電話,能打字說就別發語音…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推崇新的社交禮儀。不斷迭代的社交軟體,提供更便捷的溝通選項,但現實中很多朋友難得見一面。   關於社恐面試會怎樣考察呢?快來了解下。   1.到底什麼是社交恐懼症呢?
  • 社交恐懼症,我們究竟在怕什麼?
    飛碟說微博曾發過一個這樣的話題:小編挑選了一下微博下面的評論——社交恐懼症,你中招了嗎?什麼是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亞型,又稱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恐懼症原稱恐怖性神經症,是神經症的一種。
  • 社恐青年的自我修養
    本文約1500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視覺中國供圖作者 | 楊傑編輯 | 陳卓如何向人禮貌地表達「我不討厭你但我真的不想跟你說話」,是當代社交生活重要的一課。生長在這個時代的青年,多少都有點社交恐懼症。放心,當代青年的多數社恐都沒到病態的程度。頂著社恐的標籤,我們可以在微博上齜牙咧嘴地吐槽,在彈幕裡「喪喪地」自嘲,屏蔽社交壓力和工作的不順,躲避半生不熟的人的巨大熱情和網絡生活裡泛濫的信息。社恐是把大傘,擋風擋雨擋無味的寒暄。從猴子互相舔毛開始,社交就被認為是一種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技能。書店裡最顯眼的位置擺著教你如何打造人脈、積極社交的成功學書籍。
  • 作為當代社恐青年,今天你學習社交常識了嗎?
    是對誰有什麼看法嗎?總的來說,如果你滿足以下幾天「症狀」,那麼就說明你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懼:表現一:與人交談時不敢正視他人的目光,就算對視了也覺得很尷尬。那作為當代社恐青年,我們需要學會哪些社交常識呢?1、別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自己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因為內心缺乏認同,所以一直以來都很期待得到別人的肯定,也十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別人隨口說的一句話,你可能就是細節性的考量千萬遍。說實話就是因為我們太自卑太敏感。
  •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脫單都成問題?社交軟體或是突破點
    這類現象有一個名字——社交恐懼,這種現象的形成,網際網路在其中不知道扮演了什麼角色。有人說正式有了網際網路,所以給他們提供了一種環境,不想出門就點外賣,不想交流就打字聊天;也有人認為網際網路是他們的「救贖」,讓他們有了一個宣洩的方向。
  • 勇敢起來,觸摸真實社交的複雜與溫暖
    來源:光明日報圖集 當前一個尷尬的事實是:社交工具不斷升級,年輕人卻在「社交降級」。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在「青年說」日前發起的網上調查中,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僅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存在迴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獨居獨處,依靠手機建構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在虛擬世界越陷越深。年輕人的社交恐懼因何而來,如何破解?本期「青年說」聚焦紓解「社恐」青年的心理困境。
  • 讓一個社恐人崩潰有多容易?成年人的社交,社恐人怕了
    對於「社恐」而言只要踏出家門他們的社交噩夢就開始了這諾大的城市沒有一處能讓他們感到放鬆為了避免社交只有別人想不到的>沒有「社恐青年」做不到的當然在現代社會社恐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從騷擾電話裡知道你的姓名工作學歷的推銷大哥到街上拿著瓶噴霧就往你腳上噴的擦鞋小弟
  • Soul是社恐人群的社交利器
    你有社交恐懼症嗎?你也是表面佛系,內心澎湃的「反差青年」嗎?  關於這個問題,在Soul上一些Souler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一位22歲來自細緻精英星球的Souler在他的瞬間寫到:  「我是間歇性的社交恐懼,最嚴重的時候,在每天朝夕相處的室友面前都說不出話來。
  • 微調查:存在於青年網友中的「社恐」表現
    【微調查】#青年說說說#來說一說,你也有所謂的社交恐懼嗎?投票共2532人參與:【有,內心迴避一切社交活動】863票【有一點,相比線下交流,更喜歡線上溝通】710票【不恐懼社交,但不願花精力在人際交往上】890票【沒有,我是社交小達人】69票
  • 一分鐘測試你是不是社交恐懼,內向、零社交≠社恐
    如果有,請花一分鐘做個測試題,測一測你是不是有社交恐懼。 社交焦慮量表(LSAS)是目前應用很廣的社交恐懼自測評估工具。總共24道題,每道題答兩個分數。
  • 蘋果官方降級和ReRa1n 降級方法,附工具教程
    相對於這種官方的降級渠道,一旦蘋果公司關閉了舊的iOS版本驗證通道,降級則會失敗,此時只有升級最新版本才可以使用,隨著技術大咖們的努力,外加蘋果之前爆出的Checkm8 漏洞,iPhone降級不是夢!ReRa1n降級工具推出,支持任意降級(理論上)。
  • 探探大數據:社恐族的「戀愛尷尬」,社交軟體助破冰
    近年來,「社恐」一詞屢屢走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自己貼上了「社交恐懼症」的標籤.近日,社交平臺探探聯合中國青年報、中國社會科學院,面向探探平臺內的用戶發起問卷調查,針對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深入調查分析。作為頭部社交平臺,探探在幫助單身青年尋找未來伴侶的同時,也在關注著青年人群的心理問題,旨在幫助年輕人樹立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
  • 社恐青年:「對不起,我可能對人過敏。」
    處理人際關係(也稱作「社交」)產生的強烈焦慮,極端時會影響人的正常生活。對生活的影響達到一定程度,便會變成「社交恐懼症」。最近有不少人問我,我有社交恐懼症怎麼辦。其實青衫我也是當代標準的社恐青年例如出去吃飯,尤其是去海底撈吃飯,服務太熱情了,對我來說是一種不需要的熱情,我就想一個人好好地吃飯啊,之前海底撈推出的請勿打擾服務,感覺真的是太贊了有木有。
  • 全民社恐?你了解社交恐懼症嗎?
    社交是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社恐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那麼什麼是社恐呢?社恐又叫做社交焦慮,主要表現為在社交過程中過分關注外界的消極評價,在社交時表現出退縮和迴避的行為。這可能會妨礙到自己對於一段社交關係的目標追求,甚至是妨礙到人生目標的追求。
  • 趣讀丨成為「社會人」的社恐青年,被迫學會了這30條社交常識
    對於大部分社恐患者來說這種場景想想就足夠列入十大社交災難現場微博大V@語文指揮中心 將這種類似狀態稱為「社恐性短暫癱瘓」指當有人邀請你去人流密集場所時身體就像半癱瘓狀態一樣還要假裝毫無異樣地加速躲開但是在最近的一檔新節目——《很高興認識你》中節目組就採取了這種方式展開錄製通過預告我們可以看出:雖說8成年輕人認為自己有社恐
  • 新中產:消費升級or消費降級
    「新中產的標準是什麼?」「新中產究竟如何界定?」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吳曉波頻道持續調研,發布「白皮書」,為這個群體畫像。本文摘自他們最新出版的《這個國家的新中產:新中產畫像與未來商業白皮書》,澎湃新聞經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者所擬。
  • 你有社交恐懼嗎?社恐就是內向嗎?
    社交恐懼症就是社恐,也就是社交焦慮。如果有社交恐懼症,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個人目標的追求都是極大的阻礙,所以我們首先要認識它,然後解決它! 社恐就是內向嗎? 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小時候很多人都可能因為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不愛社交而被家長責罵,覺得這是一種不好的性格特點,需要改正。其實內向的性格是一種中性的性格,每一種性格都有兩方面,內向並不是不好。
  • 理解「我」,看懂消費升級與降級
    經濟,成為影響消費升級和降級的首要因素。這就像我們不解,為什麼國民收入提高,全民消費升級之下,拼多多卻火了一樣,這是否代表我們又進入了消費降級?但無論是消費升級還是降級,本質上,每個人內心都渴望消費升級,只是不同的經濟水平決定了升級的方式和方法,不同的消費理念決定了降級的選擇。但品牌始終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給消費者一個足夠升級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