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消費時代》中有一句話說,「消費的終極意義,就是讓自己度過更加充實的人生」。
這句話引出了一個思考:人們的消費理念,一直在不斷的升級,在這個升級過程中,既會出現消費升級的現象,也會出現消費降級的情況。這對品牌來說,要時刻理解消費理念,才能時刻抓住市場機會。
但對當代年輕群體來說,他們的消費理念正悄然巨變,消費降級與消費升級同時存在,品牌該如何去深度理解其中的改變?
網絡熱門詞彙從2015年的「剁手」,走到2020年已經變成反向的「佛系」。即便消費主義依然盛行,可年輕人不再一味追求消費帶來的快感。
正如在豆瓣,有17萬年輕用戶聚集在消費降級組。
他們討論著消費結構的降級,希望減少不必要的消費類別;也討論著消費欲望的降級,只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品牌;他們不再為購買廉價產品而感到自卑,反過來可以為自己的省錢與精明而自豪。
門當戶對,依然有18萬用戶聚集在「精緻組」,從超細分的領域到頂級美容產品,探討著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加體面與精緻。
類似「降級」或「精緻」的豆瓣小組還有非常多,他們既可以「趨優消費」,購買奢侈品、出國旅遊、體驗五星酒店;也可以「趨低消費」,選擇平價雜牌服裝、吃快餐、坐公交... ...
這些都從側面印證了:當代年輕人,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同時並行,他們一邊「剁手」,也一邊越來越「佛系」。
對品牌來說,理解消費者為何產生消費升級或消費降級,避免自己被「佛系」化,則很有必要。
從大的範圍來看,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首先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
在經濟管理學著作《低欲望社會》的描述中,日本年輕人害怕巨額的房貸,不再願意買房,更多選擇租房;購房欲望降低,還引起他們抗拒結婚生子,進一步縮減了社會開支的需求;他們也不再買車、不再熱衷高爾夫、不再痴迷奢侈品,對物質的欲望降低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這背後正是源自日本經歷了「失落的20年」,經濟的持續低迷、人均收入的減少,對消費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在經濟恢復後,日本年輕人依然殘留眾多「低消費欲望」的印記。
經濟,成為影響消費升級和降級的首要因素。
這就像我們不解,為什麼國民收入提高,全民消費升級之下,拼多多卻火了一樣,這是否代表我們又進入了消費降級?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個答案:
如果你拿「五環內」的經濟表現來看,精英群體選擇拼多多,可能代表了消費降級;
但在「五環外」來看,下沉市場熱衷拼多多購物,促進了消費欲望和消費行為,所以在五環外拼多多反而代表了消費升級。出現這種差距,正是因為五環內參照的是更高的經濟水平。
拼多多成功立足於下沉市場用戶,這本質上這說明它仍是一個「消費升級型」的品牌。這對所有企業的啟示是,無論是向下沉市場發展,還是向高端市場發展,想要成功就要選擇成為「消費升級型」的品牌。
其次,有一些品類不可避免的走向消費升級和降級的兩端。
隨著用戶對生活品質的追求,科技3C產品、家居日用產品、個護美妝等品類都走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中,這和整個社會趨勢發展密不可分;同時,一些低端消費品,尤其是產品功能單一、品牌效應不強的品類中,就難免會走入消費降級的趨勢中。
但無論是消費升級還是降級,本質上,每個人內心都渴望消費升級,只是不同的經濟水平決定了升級的方式和方法,不同的消費理念決定了降級的選擇。但品牌始終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給消費者一個足夠升級的理由。
消費升級與降級並存,一方面取決於宏觀經濟、品類發展趨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還會受到不同消費心理行為的影響。
整體來看,在消費心理行為方面,當代消費者選擇消費升級或降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超前的消費觀,拮据的新窮人
今天的年輕消費者,對消費升級的渴望是無限膨脹的,但受限於個人的收支水平,又不得不選擇一些品類的消費降級。
首先隨著行動支付的便捷、信用金融的發展、電商渠道的豐富,當代年輕人的消費決策速度更快、消費行為也更超前。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年輕人佔據貸款消費的半壁江山,這源自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出現巨大轉變。相比上一代人,他們生活環境富足、消費方式便捷、消費金融發達,促使他們敢於及時行樂,想買就買。
這種消費觀為很多品類都創造了消費升級的可能,但同樣年輕人也面臨財務透支、生活壓力、工作收入有限等收支問題。並從中產出了非常具有代表意義的「新窮人」——受過高等教育、外表精緻、薪水不錯,但負債較高,沒有存款的年輕人。
新窮人,讓這一代年輕人不得不思考,在一些非必須的品類上進入消費降級。
2.既追求品質生活,也開始信仰斷舍離
哪些品類會被年輕消費者列為優先考慮的升級品類,哪些會被列入消費降級梯隊?
首先,被寵大的這一代人,他們的生活態度普遍追求更好的體驗,追求更有品質感的生活。
所謂生活品質,首先源於消費力的提升,從穿200元一雙的鞋子,到2000元一雙的限量款;從便當果腹到高檔餐廳的美食;消費能力不斷提高,花更多的錢買到更好的品牌,使自己擁有後能給心理和情緒帶來一點點美好的變化,就是物質層面的品質生活。
在實物消費之外,品質生活還體現在精神層面。
享受更好的服務體驗;受價格影響的因素下降、品牌審美與價值觀的因素上升;重視文娛旅行類的精神層面消費,都成為年輕人提升精神生活品質的方式。
同樣,在追求生活品質的同時,消費者也會面臨購買行為增多,生活出現越來越多低頻率使用、或沒有實際用途、性價比不高的產品。
在經濟壓力下,他們也不得不開始思考,雖然我很喜歡享受一些產品的服務,但有一些品類的價格太高,或並不是我必須要擁有的,就是可以斷舍離的。於是一些小眾賽道的非必需品、充滿平價替代的品類,就成為他們消費降級的選擇。
3.從炫耀性消費,到成熟型消費
對當代消費者來說,那些能代表「我」是誰的品牌會成為升級的優先選擇。
因為年輕人對某一個產品進行消費升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於「自我身份認同的焦慮」,這種焦慮可簡單理解為,大部分的購買行為,都是為了獲得外界對自身的認可。
即便收入不高,但存錢兩個月購買一個奢侈品,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品味;普通奶茶几塊一杯,到網紅奶茶數十元一杯,在體驗更好的產品同時,他們更是為了追逐爆款,打卡網紅店,代表自己潮流的生活態度... ...
其實,這些「炫耀性消費」都源於自身渴望被社會認可的需求。這也導致當一個產品持有更多「社交貨幣」的價值,能證明消費者是誰,就具備更大的消費升級動力。
與此同時在豆瓣的「消費降級組」能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意識到,自我身份認同,不必來自外界,而是重視自己內心的體驗。
所以他們可能在距離身體更近的內衣上開始消費升級,但卻在為外人而聞的香水上開始省錢;在服裝上推崇好看便宜的非大牌、在化妝品上推薦平價的替代品、在交通上倡導公共運輸方式來進行消費降級。
從炫耀性消費到成熟型消費,其實是感性與理性的衝突,年輕人內部已經開始分裂,不同的生活價值觀會趨向完全不同的消費態度。
4.無性別消費,男女差異縮小
在過去,品牌會認為不同性別,會產生不同的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行為。
例如,女性會在化妝品、服裝上更容易消費升級;而男性則會在汽車、戶外更容易消費升級。但隨著男性消費者如今也開始追求容貌與身心愉悅,卻催生了大量男性在護膚美容上進行消費升級;而女性也開始玩起遊戲、走出戶外,她們也會在娛樂消費和汽車領域消費升級。
不論男性女性,人類在追求精神滿足的需求上是大抵相似的,兩性的消費品類開始同質化,他們普遍重視那些具備社交貨幣,能提升自我滿足感的產品。
消費升級與降級同時並行,這證明消費者的選擇總是有限的,品牌需要提供足夠的理由,使消費者願意為品牌額外付出。
要實現這一目的,有以下幾點思考:
1.持續提升品牌邊際效應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消費者做出任何消費決策,都帶有「預期」目的。
這個「預期」既包含功能層面,還包括產品帶來的邊際利益,即額外利益。
當消費者購買一個產品,享受到的如果僅僅是產品的基礎功能,它的邊際效應就越低,消費者越不傾向為之消費升級。
但品牌為用戶提供產品之餘,還創造了「社交價值」、「出色的品牌服務體驗」、「滿足用戶的審美和價值觀需求」,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消費品」,那麼就實現了更多的邊際利益,消費者則更傾向為之進行消費升級。
在馬斯洛需求結構中,講述的正是這個道理。所有消費目的,一定是不斷往精神層面的需求進階。
品牌如果只提供產品功能層面的生理滿足,註定會面臨更強的市場競爭、更低的利潤空間;如果通過品牌體驗,在情感上滿足消費者精神層面的需求,則會更具競爭力、更具不可替代性、讓消費者願意為之付出更多。這就像華為崛起,不僅因為它提供了功能層面的科技技術,更因烙上了民族品牌的印記。
對品牌來說,不論你是低端市場還是高端市場,都要認知到,消費者的忠誠度只基於產品功能是非常脆弱的,只有基於更好的品牌邊際效應,才能始終站在消費升級的梯隊中。
2在升級市場,抓住新的消費需求
正如前文所言,一些品類不可避免走在消費升級和降級的大趨勢上。對企業來說,核心是要抓住消費升級市場的機會點,創新品類去滿足新的市場需求。
例如當初的面膜,就是個護美妝品類消費升級下產生的新需求,隨著面膜市場競爭的加劇,品牌又開始關註腳膜、手膜,這些正是新的細分市場機會。
再例如,時趣從上市初期就緊密合作至今的衣物香水品牌——Downy,就是創新的「洗衣液+香水」二者結合的新物種,它準確找到並開發用戶對洗衣產品的新需求,從0認知,快速成長為衣物香水市場認知和銷量第一的品牌。
傳統品類的好處是往往經過了市場驗證,具有天然的生命力;而消費升級趨勢下的創新品類,還會面臨市場教育成本的問題。
3.遠離中檔市場
消費者既存在消費升級和降級的並行情況,也會受限於經濟水平,存在始終處在消費降級和消費升級兩端的消費者。
高端市場的消費者是趨優消費,他們願意支付更高的費用購買高品質、高利潤且充滿感情色彩的商品和服務。低端市場的消費者卻是趨低消費,他們挖空心思用更少的錢購買低成本的基本必需品,當然這些產品的質量和可信度還要過得去,具有一定的時尚設計。
而在趨低市場中,品牌制勝的法寶是:「基礎、低價、可靠」(Basic,Low-Cost,Reliable),光便宜不行,光好也不行,必須二者兼備。在趨優市場上,制勝的法寶是「看得見的高品質,令人心動的獨特性」。
而夾在兩者之間還有大量的一般性中檔產品。這些中檔產品的利潤通常都很薄,既沒有包含獨特的感情因素,也不比低端產品質量更好。只要有可能,消費者就不會買這一類的產品。
如果你現在處於中檔市場,那就趕緊向上向下,或向兩個方向同時移動。不要痴心妄想你的顧客會回到平庸的中檔市場荒漠上來,所以別把自己困在那兒。要不斷地推出高價位的「趨優消費」產品,或者全力以赴的降低成本。如果你決心要在中檔市場一顯身手,那就一定要確保這不是你唯一的戰場。
4.低端市場,持續提升性價比
在低端市場中,性價比和渠道是成功的關鍵。
從無印良品到名創優品,相似的設計,更高的性價比讓名創優品贏得市場;網易嚴選用「大牌工廠+去掉大牌溢價」,贏得市場;直播購物的風生水起,快捷的購物渠道和性價比,是這個行業火爆的本質。
這些現實都說明了,大部分消費者對「物美價廉」的追求不會改變。
因為在消費品的世界來說,最大的特徵就是永無止境的成本降低、經營創新、供應鏈改進和原材料替代,降低價格和提高質量永遠沒有終點,要取勝就必須做到更好、更卓越,永遠不要停止對更低價格和更高品質的追求,因為消費者始終在追求更多的價值。
品牌要時刻關注可替代品的價格,小心被其取而代之。
5.用數據傾聽、技術改進營銷
品牌要學會傾聽、傾聽、傾聽。
在數據爆炸的時代,品牌需要通過消費者數據傾聽多方面的信息,不能等待市場的變動,必須走在曲線的前面。
首先要通過數據了解所有消費者,對產品不滿的詳細情況和細微差別,並在產品中找出問題的根源並予以改進;甚至在產品研發前期就與代理公司合作,通過對市場消費者需求的數據調研與反饋,開發更有市場需求的產品。
同樣,面對「千奇百怪」的消費群,破碎的媒體環境,品牌只想用一種聲音討好所有人,已經不太可能。品牌同樣需要通過數據技術對消費者進行準確的分析,產生更精準的創意內容,投放同時通過數據技術的實時監測,判斷消費者對營銷內容的喜好偏差,用最小成本試錯、迭代、最終找到理想的創意投放答案。
在中國市場,多層次的經濟水平,複雜的媒體結構,豐富多變的消費圈層與消費心理,都決定了無法從單一角度來看待這個市場。這一切都決定了品牌的營銷方式,需要數據技術的支持以實現科學精準的判斷,品牌塑造的目標,不僅要讓消費者理解品牌自身的「我」是誰,更要學會代表消費者的「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