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青年:「對不起,我可能對人過敏。」

2020-12-26 青衫夜讀

點關注不迷路,我是青衫夜讀,你們的情感小幫手。

你是否有有過這種經歷?一個人走在路上路上抬起頭與人發生對視,感覺到尷尬不知道該如何自處。

你是否有有過這種經歷?有一款心儀已久的髮型,你很想嘗試,可是不善言談的你最終只告訴髮型師「差不多剪剪就行」。

處理人際關係(也稱作「社交」)產生的強烈焦慮,極端時會影響人的正常生活。對生活的影響達到一定程度,便會變成「社交恐懼症」。

最近有不少人問我,我有社交恐懼症怎麼辦。

其實青衫我也是當代標準的社恐青年

例如出去吃飯,尤其是去海底撈吃飯,服務太熱情了,對我來說是一種不需要的熱情,我就想一個人好好地吃飯啊,之前海底撈推出的請勿打擾服務,感覺真的是太贊了有木有。

還有每次從家裡出來,我都會在門口細細的聽一會兒,確認樓道沒有人,迅速的打開門下樓,就怕樓道碰到鄰居,然後家長裡短的跟你嘮一會。

後來我我知道了一個詞——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聽起來很繞口,其實很久很久以前社交恐懼症也叫做「恐人症」。

然後慢慢的去了解這個群體,發現哎呀,原來不止我一個人有這種感受,原來有這麼多人都是這樣的。我還找到了社恐的組織,雖然社恐這個組織裡面都沒有人說話,也沒有人互相交流,但是大家就這麼相互慰藉著。

但是青衫因為是做商務的,在工作的大部分時間,又不得不面對各種社交。每天面對大量的電話、微信語音,是非常抗拒的。每次都是自己安慰自己,讓自己去面對,畢竟這是工作,是一個成年人該有的責任。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社交恐懼症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社交恐懼症的鑑別診斷,主要參照以下要點:

① 你是否害怕當眾回答問題、演講或表演等活動?(是/否)

② 你是否害怕參加如宴席以及會議室、教室裡舉辦的集體活動,又或是害怕別人已經就座完畢的場合?(是/否)

③ 你是否害怕當眾出醜,受到別人的否定?(是/否)

④ 前項①、②、③的恐懼感強烈,迴避以上情況的行為已經影響日常生活,或忍受以上情況的同時承受強烈的恐懼感,且時間持續六個月以上。(是/否)

①~④如果都選擇「是」,那麼你可能就是社交恐懼症。

你是不是也有選擇「是」的問題?對心寬的人來講無所謂的事情,可能正給某個人帶來巨大的痛苦。社交恐懼症很難被他人理解,與他人產生共鳴。

那麼我們該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症呢?

我之前看過一篇研究,裡面有一個說法是

孤獨的人原本更擅長解讀社交信號

2015年春天發布的一項研究裡(Knowles, &etl.,2015)發現,孤獨的心理狀態會讓一個人的死亡風險提高26%。

在這個研究結果出來之後,學者們開始研究是什麼導致了一個孤獨的人一直保持著孤獨的狀態。具體來說,他們希望發現「是什麼導致了這些人的孤立和隔絕?」結果發現,大多數人對這些社交隔絕的人有一種根本的誤解:人們誤以為他們缺乏解讀社交信號的能力,而事實上,他們不但能夠解讀,並且在理解人際間信號的能力上,甚至比那些不孤獨的人更出色

對於那些真正體會過孤獨的人來說,承認孤獨是一件困難的事。當你承認了自己的孤獨,你等於承認了「自己需要著、渴望著別人」,同時承認了「沒有人在回應你這方面的需要」。承認孤獨等於承認了某些方面的失敗。而這種失敗裡有著令人羞恥的刺痛感。

由此我們看出,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不一定不擅長社交,其實恰恰有可能更擅長社交,因為他們有著超強的感知力,他們的情感非常的細膩,有同理心,能夠更好地照顧到別人的感受。但是也正是因為過於敏感的感知,讓他們過度的放大別人對他們的評價。

「別人是怎樣看待我的?」

「對方是怎麼想我的?」

「他們是怎麼評價我的?」

這些想法在你的腦中一遍又一遍地循環,讓你無法表達自己的感情,無法提出自己的要求。

而這種感知的無限放大,讓他們儘量避免與他人接觸,成了他們社交空間的來源。

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症

那麼作為我們每一個高敏感度的人,

太容易把一些責任歸結到自己身上,

太容易覺得別人的不開心,別人的不滿意源於自己,

所以特別不希望別人別人怎麼不開心,

你就想去解決別人的不開心,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是解決不了的。

我們更多的時候只能管好自己,

我們更多的時候只能默默地陪在他們身邊,

但是沒有辦法幫助他們。

你可以陪伴他們,

但是要記住一點,

不要把過多的責任歸結到自己身上

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

自有你自己過得輕鬆自己在,

你才能真正的幫助到你身邊的人,

不要覺得自己高敏感度是缺陷,

其實有很多人羨慕你,

因為他們羨慕你總是能第一時間感受到別人的感受,

所以高敏感度是我們的一個特質,

這個特質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社恐)

但這個特質也給我帶來很多優勢,

所以說,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與此同時也會給你打開一扇窗

重要的是我們要接納自己,

接納自己,做自己最喜歡的人。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本書《 認生的人:如何克服社交焦慮 》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聯繫我,一起研讀。

相關焦點

  • 一個「社恐」的內心獨白:「對不起,我對人過敏」
    而這句話到了「社恐」那裡,可能會變成:「為什麼人一定要在一起?不會覺得特沒勁嗎?」 對社恐的人來說,「獨自一人」才是所有快樂的源泉。 這裡提到的「社恐」,是非病理性的,主要指的是一種不願意與人交往、不擅長交流,在人多的社交場合時常陷入尷尬和恐慌、喜歡享受獨處的一種狀態。
  • 社恐青年的自我修養
    本文約1500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視覺中國供圖作者 | 楊傑編輯 | 陳卓如何向人禮貌地表達「我不討厭你但我真的不想跟你說話」,是當代社交生活重要的一課。生長在這個時代的青年,多少都有點社交恐懼症。芬蘭人說話,內向的人會看自己的鞋子,外向的看對方鞋子。當代年輕人在公眾場合的主要矛盾已經變成,看到低素質行為的憤怒與社恐嚴重難以出言制止的矛盾。我的一位朋友,因為社恐嚴重,正在考慮要不要去做古籍修復的工作。
  • 讓一個社恐人崩潰有多容易?成年人的社交,社恐人怕了
    >沒有「社恐青年」做不到的當然在現代社會社恐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從騷擾電話裡知道你的姓名工作學歷的推銷大哥到街上拿著瓶噴霧就往你腳上噴的擦鞋小弟對於一個社恐人跟不太熟的人打招呼真的是太難了在網上衝浪的時候我能和你聊到天荒地老表情包鬥圖我都能接上但是路上打招呼
  •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慢悠悠地走在街頭,10米開外看見熟人,於是慌張躲避視線,心裡默念「別發現我別發現我」,緊接著把眼神藏匿在早已沒電了的手機屏幕上……這一幕,你可曾熟悉?近年來,「社恐」一詞屢屢進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的標籤。
  • 工具升級社交「降級」 「社恐」青年究竟在怕什麼
    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在「青年說」日前發起的網上調查中,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僅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存在迴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獨居獨處,依靠手機建構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在虛擬世界越陷越深。年輕人的社交恐懼因何而來,如何破解?本期「青年說」聚焦紓解「社恐」青年的心理困境。
  • 工具升級社交「降級」,「社恐」青年究竟在怕什麼
    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在「青年說」日前發起的網上調查中,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僅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存在迴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獨居獨處,依靠手機建構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在虛擬世界越陷越深。年輕人的社交恐懼因何而來,如何破解?本期「青年說」聚焦紓解「社恐」青年的心理困境。
  • 當代社恐的真實寫照:「對人過敏」上班如上刑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宅在家裡,放了學就回家,下了班就回家,不去社交也沒有什麼休假活動,有的人把這種行為稱為「宅」,但他們表示:我只是社恐罷了。01社恐是什麼社恐也就是社會恐懼症,是一種神經症(請注意不是神經病)。
  • 社恐的人最怕這幾件事……
    據數據顯示,近八成年輕人認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與不熟悉的人尬聊猶如上刑,最怕在電梯裡遇到同事,眼神交流是能避則避,更有不少社恐自嘲:我們不是自閉,我們只是對人過敏!社恐十級患者,渾身散發著「莫挨老子」的氣質——@去吃美味吧(24歲,文藝女青年)如果社恐也有等級,那我一定是十級社恐患者吧,在商場遠遠看見熟人,心跳便會立刻加速,慌不擇路,假裝看手機,或者找個角落躲起來,實在避無可避,便在糾結要不要打招呼
  • 微調查:存在於青年網友中的「社恐」表現
    【微調查】#青年說說說#來說一說,你也有所謂的社交恐懼嗎?投票共2532人參與:【有,內心迴避一切社交活動】863票【有一點,相比線下交流,更喜歡線上溝通】710票【不恐懼社交,但不願花精力在人際交往上】890票【沒有,我是社交小達人】69票
  • 內心極度社恐的人:表情包,是我最後的倔強
    有個普遍的現象「害羞」,可能多數人都有過這種體驗。「害羞」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輕度的社交恐懼,是一種短暫的心理問題。常常出現在一個人兒童時期、青年時期、兩性交往的初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消散。 然而,有些人則會一直保有「害羞」的心理狀態,長此以往可能會產生社交焦慮。
  • 作為當代社恐青年,今天你學習社交常識了嗎?
    周國平曾說過:「我天生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就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 趣讀丨成為「社會人」的社恐青年,被迫學會了這30條社交常識
    可只要這種契機出現那些自稱「恐懼社交」的人也可以和陌生人交朋友不過,這樣一把椅子並不會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那時當代社恐青年要怎麼愉快社交呢?嘿嘿,這一期文字君就為你搜羅了30條社恐星人被社會毒打後的所思所得如有雷同,算我在你家安了攝像頭!
  •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脫單都成問題?社交軟體或是突破點
    都說網際網路的發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慢慢的,有這樣一群人開始出現,他們因為害怕遇到認識的人而不想出門;他們在網絡上健談開朗,面對面卻一句話都說不出;他們因為不想和人打交道,什麼事情都選擇「等等」;他們發自內心的覺得別人會看不起自己。
  •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喜歡自稱社恐患者?
    急速城市化之下的大規模人口遷徙造就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獨居老人和獨居青年,科技的發展又讓人們有充足的理由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足不出戶,世界盡在小小屏幕中……人與人的壁壘越來越厚,孤獨成為了一種結果,也成為了一種習慣。
  • "社恐"青年遭遇職場酒局 年輕人到底有多無奈?
    已經有6年銷售經歷的陳鵬祥早已挺過了劉宇寧的酒桌「懵懂期」,不知道經過多少個吐完又睡倒在桌上的酒局,如今他在這些場合已遊刃有餘,也很清楚自己要扮演的角色,「我代表的不是我自己」。他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商務飯局都是兩個或以上團隊的「排兵布陣」,「也就是說,你帶幾個人來,我也帶相應的人來,大家基本上勢均力敵」。
  • 網上披荊斬棘段子手,現實形單影隻社恐人,是你嗎?
    社恐人,是你嗎?>都說「社恐」在現代青年中是一種常態,人人都是社恐人。但現實卻是這樣的:網上披荊斬棘段子手,現實形單影隻社恐人。社恐人的內心在躁動,在狂呼:我也不想當社恐呀!還不是因為社交太難了!作為社恐人,會遭遇這些社交困境性格比較內向,進入大學一兩個月,都沒結交到新朋友,也很難適應新環境;因為平時話比較少,大多數時間比較沉默地在忙自己的事情,總是泯然於眾人很難被記起,大學畢業後班上大多數人都記不起還有我這麼一號人。
  • 社交II這四本書,讓你克服社恐
    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閡、敵視.《認生的人》清水榮司著如何克服社交焦慮(對不起,我可能對人過敏)通過本書,我們可以學到:1..改善焦慮狀況鍛鍊「承受不安的肌肉」;2.改變想法拋棄讓你掉入認生漩渦的
  • Soul是社恐人群的社交利器
    你也是表面佛系,內心澎湃的「反差青年」嗎?  關於這個問題,在Soul上一些Souler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一位22歲來自細緻精英星球的Souler在他的瞬間寫到:  「我是間歇性的社交恐懼,最嚴重的時候,在每天朝夕相處的室友面前都說不出話來。好幾次哭著跟最好的朋友說我快受不了了,要被自己逼瘋了,真的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 探探大數據:社恐族的「戀愛尷尬」,社交軟體助破冰
    超四成用戶自稱「社恐」「如果不是出於工作原因,我更願意宅在家裡,我就是社恐本恐。」探探用戶朱琳說到,而像朱琳一樣,認為自己存在社交障礙甚至自稱「社恐」的年輕人則越來越多。現代社會,「社恐患者」群體越來越壯大,而社交焦慮如果到了足夠嚴重的程度就有可能發展成社交焦慮障礙症,也稱社交焦慮症或社交恐懼症。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10個人裡就有1個有社交焦慮傾向。
  • 人均社恐的年頭,可以一直叫外賣就好了
    可惜的是,人的內心遠沒有科學那麼理性精準。  對於一個社恐來說,在公交地鐵上被迫摩肩接踵的公眾距離,可能還算不上什麼,反正在人流中當個小透明而已。      當代青年最尷尬的社交時刻,莫過於斑馬線對面走過來一個似熟非熟的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