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柚子 視覺志
文中圖片來源 網絡
作者丨柚子
01
何炅有社交恐懼症這件事,沒人會不吃驚吧。
畢竟,那個在主持界呼風喚雨了20多年,提攜了無數後輩,細心到連一個普通工作人員的名字都能記住的何老師,怎麼會對社交這件事恐懼呢?
可前段時間上節目,他自曝,沒工作的時候不願出去社交,寧願自己待在家裡。
圖片來源:《朋友請聽好》
他還說了另一個苦兮兮的故事。每逢春節,自己會收到成百上千條祝福簡訊。出於禮貌,他肯定要回復人家。這時候如果換做別人,可能會來個群發,打個馬虎眼也就過去了。
可何炅,偏偏又是個不愛糊弄的人。所有簡訊都要親自編輯,然後再回復。這就導致他大好的假期時光都用來回信息了。從年二十九回復到年初二,可能還沒回完。
別說何炅了,我看著都累。私以為,社交,是第一快樂殺手。生活本來已經很累了,社交,讓本就不快樂的生活雪上加霜。
偏偏這個磨人的小妖精,還有一百種折磨你的方式:
不敢和陌生人講話,和別人講話的時候不敢對視,眼神躲躲閃閃,這是最基本的了。如果你讓一個「社恐」在人多的地方上臺,那無異於要了他們的命。他們會臉紅,出汗,嚴重點的,會嚇得手腳直哆嗦。
這些還只是顯性的。隱性的更可怕。
曾經看過一個脫口秀,嘉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讓我靈魂共振。他說,有一天他朋友問他最害怕什麼事,他回答「一不小心按到手機上的視頻聊天鍵」。是的,人生沒有比這更令人恐慌的瞬間了。手機也沒有比這更燙手的瞬間了。
網友@妙脆企鵝 說了這樣一個故事,也是一呼百應——
「比如我下午四點要打一個電話,那麼我從上午十點開始,就會深呼吸,時間越臨近,我越想死」。
然後下面幾個熱評,也真實的想哭。@冬天的細雪敲打玻璃窗 說「導員昨天說過幾天和我視頻,但沒有說具體什麼時候,我已經從昨天半死不活到現在了。」@好吃懶做社團團長說,「告訴我不用打了的那一刻,我如獲新生」
為了避免尷尬時刻,社恐們會自帶隱身技能。
比如聚會的時候,一個人默默躲在角落裡。也曾試圖加入群聊,最後想想還是算了吧。熱鬧是別人的,孤獨是自己的。再比如聚餐的時候,大家相互寒暄,「社恐」只有埋頭苦吃的份。不是不想加入群聊,而是一句話開場白,就如鯁在喉了很久。
太難了,真的太難了。
02
「社恐」,其實都是有原因的。
有人「社恐」,是因為不自信。就像江疏影。別懷疑,就是那個演員江疏影。她的社交恐懼症是從大學開始的。
大學時,她出演了一部電視劇,或許作為一個新人有些緊張,在片場,導演的一句話,燈光老師的一個眼神都能讓她尋思好久:「我是不是哪裡做的不夠好啊?」可她又不敢問,於是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中,之後變成了自卑,再之後便是很長一段時間害怕看到人,害怕和人交流。
越害怕就越害怕,於是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然後你會發現:不自信,真的在拖垮你。
圖片來源:《說出我世界》
但更多人的社恐,是內向所致。
我想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那句「這孩子真內向」,「這孩子一點都不大方」。其實這句話挺傷人的。因為不是誰,都天生是熱情洋溢的社交達人。你讓一個性格內向的小孩在不熟的人面前裝大方,本身就有些殘忍。
之前有人問過毛不易,「內向的性格」需要改變嗎?毛不易說了句「我一直覺得內向不是缺陷,它是性格的一種,其實沒必要去強迫自己」。
相似的人總是容易互相理解。只可惜,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聽到這句理解。
再深究點你會發現,大部分社恐都帶點「討好型」人格。
就像開頭提到的何炅回覆信息那件事。何炅自己也說了,其實他不回復朋友也不會怪他,可就是自己心裡過意不去,於是寧願自己累點。
03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社交恐懼症困擾著越來越多人。它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三大心理疾病。它帶來的痛苦雖然是心理上的,可一點不比身體上的痛苦少。
關於社恐的解決方法,實在太多了。
有人會教你逃避。網際網路上隨手一搜,就會出現類似「社恐在公共場合隱身的N種方法」,比如耳機一戴,誰也不愛。比如看到「目標人物」出現在百米開外,立馬低頭裝作看手機........
逃避不可恥,也有用,可治標不治本。
當個「外向的孤獨患者」,似乎是大部分現代人的宿命。解決一個坎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面它。或許你可以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比如勇敢說出自己的建議,比如在人多的地方展示自己,慢慢克服恐懼。
但前提條件是,千萬別勉強自己。融不進去的圈子就別融了,說不上話的人就別說了。你「強融」或者「強說」,到頭來只會讓自己更累,別人又不會多愛你一點。
生活本來就夠累了,怎麼舒服怎麼來吧。
原標題:《社恐的人,每天有100個想死的瞬間。》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