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腳、汗皰疹傻傻分不清?皮膚科醫師表示,雖然上述2者皆屬於夏季常見的足部肌膚問題,同樣可能帶來惱人的脫屑、搔癢症狀。
但治療方式卻大不相同,建議有足部肌膚問題的患者,不妨可從3大表徵著手,加以區分、辨別。
汗皰疹≠香港腳!醫師:成因大不同
事實上,汗皰疹、香港腳雖然都會引起腳部不適症狀的發生,但成因卻完全不同。以汗皰疹來說,則屬於溼疹問題的一種,發生的原因與患者本身體質有關,治療上多以外用溼疹藥膏、口服抗組織胺為主。而香港腳則是由黴菌感染所引起,在潮溼悶熱的臺灣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治療方式則以抗黴菌藥物為優先。
香港腳還是汗皰疹?專家教你如何區分
至於出現惱人的「足下癢」問題時,患者該如何區分自己是罹患汗皰疹,還是香港腳呢?對此,沈瑞隆醫師表示,其實只要依據下列3大要點,加以觀察發病部位、症狀型態等表徵,就能清楚辨別。
要點1趾間有無潰爛:香港腳是因為潮溼悶熱的環境,造成黴菌滋生、感染所引起。而腳部最容易潮溼悶熱的地方就是最不易散熱的趾縫部位;汗皰疹則以掌面為主。因此,從脫皮、發紅、潰爛部位是否以趾縫為主,也是分辨的依據之一。
要點2單腳還雙腳:汗皰疹算是溼疹體質引起的症狀,因此症狀發生時,往往不會局限於單一側,而是雙腳都會出現。但香港腳由於是因黴菌感染所造成,一般來說初步發病時,多為單一腳,直到後期交叉感染後,才會有雙腳都感染的情況發生。
要點3其他器官出現過敏反應:以汗皰疹來說,其屬於體質引起的皮膚問題,據目前研究認為與過敏體質有一定關連性。所以,從患者除了腳部肌膚症狀外,是否有其他如眼睛、鼻子等過敏反應,也可視為分辨汗皰疹與香港腳的其中一種方式。
汗皰疹是經常在夏天急性發作的慢性溼疹,且常見於20-30歲的青、壯年男女,雖然至天氣入秋後可慢慢痊癒,但若沒經治療根治,每年夏天還是會連續發生,不堪其擾。
除了氣候溼熱因素,汗皰疹也與脾胃虛弱、溼滯內蘊,無法排溼有關,因為脾胃虛弱,就無法運化水溼,風熱外阻、溼氣將下注流於皮膚而形成汗皰疹,且在疲倦、勞累時最容易發作。
汗皰疹其實是一種特別的溼疹,以前曾誤以為它是因多汗排汗不良,所以才在手掌、腳掌邊長出一群群小水泡。
事實上,汗皰疹也會發生於少汗症者,且大多數病例組織學的檢查又無法證明小皰與汗管的關係,因此汗皰疹與多汗症無直接關係。
可能原因
目前汗皰疹直接的原因其實還未明,但以下幾點都是可能形成汗皰疹的因素:
1.季節、天氣、溫度的關係。
2 .因異位性體質所致。
3.個人情緒及內分泌失調。
4.對清潔劑過敏或接觸化學製劑。
5.脾胃虛弱、無法排溼。
症狀表現 :
一旦發病會出現透明像珍珠樣的芝麻或米粒大小的小水泡,並對稱性的分布在手掌或手指的兩側面、腳掌底或側邊、腳背或手背上,非常癢。
患者多忍不住抓癢,抓破後就會出現紅腫、水泡破裂,且會有透明黏液流出,等到乾燥後會有脫皮現象,癢的感覺才會稍緩解。
汗皰疹也常會發生在腳部,當發生在腳底時,水泡破裂幹掉會形成脫屑的現象,常常就會被誤認為是足癬(香港腳),以為會癢的就是香港腳。
如何預防 :
1.少吃冰冷物:少吃冰冷的寒性食物,以免腸胃功能不好,造成脾胃虛弱、溼氣更重。
2 .少接觸清潔劑:手部不要直接接觸清潔劑或化學製劑,以免清潔劑成分刺激到皮膚。
3.加強脾胃機能:脾胃虛弱的人,需改善脾胃機能,可多吃四神湯,讓水、溼正常代謝,就能改善症狀。
4.保持手腳乾爽:洗完手腳都要擦乾,並保持手腳的乾爽。腳部儘量要選擇通風、透氣的鞋子。
治療方式 :
內服:汗皰疹復發率高,但不具傳染性。治療上可分寒溼或溫熱兩類體質,如寒溼體質則須開脾健胃;溫熱體質則宜清利溼熱,並內服化溼導滯湯,藥材如蟬蛻、陳皮、澤瀉、麥芽、滑石、甘草、茯苓、蒼朮...等中藥食療方式,包括排骨四神湯或紅豆薏仁湯等,都能有助於溼消水腫,治療消化不良等問題。
外用:可外擦紫雲膏來塗抹患部,建議早晚各擦1次,可止癢。
嚴重的請到皮膚科診所就醫,並由醫師開藥或擦藥的方式,早晚擦一次,可改善狀況,日後請多擦乳液,以免脫皮又再次復發,不要因搔癢而將水泡抓破,以免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汗皰疹患者務必遵照醫囑按時擦藥,並養成規律作息、均衡營養、避免生冷辛辣食物,也應避免去大眾泳池遊泳,保持自身與環境的通風清潔,同時保持愉悅心情,自然可以遠離汗皰疹。
康復書店
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接收了香港。沒多久,駐守在香港的英軍們,腳底突然長出小水泡,而且紅腫發癢,相當難受。英國的醫生沒看過這種病例,認為是在香港才有的流行病,因此稱之為香港腳。和香港一樣潮溼悶熱的臺灣,約有35%的人飽受香港腳之苦。
香港腳,又稱為「足癬」,大部分是由一種叫皮癬菌的黴菌感染所引起,黴菌喜歡溼熱的環境,因此臺灣夏天的氣候非常適合皮癬菌繁殖,所以香港腳就常常在夏天復發,煩不甚煩。香港腳的症狀圖片很多,包括搔癢、脫皮、起水泡、傷口糜爛有滲出液、皮膚增厚,或是指甲變色、變形等,最常發生的位置是在腳趾之間,也有可能影響到其他部位。
◎厚皮型
症狀:腳底的角質層組織異常增生,變得又幹又厚,沿著皮膚的皺紋而剝落。大部份患者沒有灼熱感及搔癢感。
治療方式:先以水楊酸或軟化角質的藥物去角質,再搭配抗黴菌藥效果較好。
◎趾間型症狀:通常在第四趾和小趾間出現紅斑、脫皮、發癢的徵兆。
治療方式:使用抗黴菌外用藥物,連續塗抹1個月就可明顯改善。最近新推出一種長效型的藥物,只要擦1次,就可以達到傳統藥物的功效。厚皮型是最難治療的類型,醫生通常會以口服抗黴菌藥或者延長外用藥的療程。
◎水泡型症狀:以水泡為主,腳底或腳側會有從米粒到紅豆大小的水泡,當水泡形成時奇癢無比。
治療方式:和趾間型香港腳相同。
在臨床上香港腳的症狀包括有脫皮型、水泡型、糜爛型、厚皮型等不同外觀,典型症狀者在豐富的皮膚科醫師診斷下是可以容易找出真正病因;
但有些臨床皮膚表徵屬不典型者,需要與其他足部皮膚疾病作鑑別診斷者,皮膚科醫師會使用顯微鏡來檢查皮屑中是有黴菌的菌絲或孢子來確定感染與否。
預防
以上確實做好,避免感染其他人喔!!!
⊙編輯:vincent
⊙文章轉載請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