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複方土茯苓洗劑
土茯苓60g,白鮮皮30g,地膚子30g,黃柏30g,薏苡仁30g,白礬30g,生地榆30g。水煎約1500~2000ml,待溫稍涼更好,浸泡患處,每次30分鐘,每天2次,兩天用藥1劑。
複方土茯苓洗劑針對溼熱蘊聚證汗皰疹,重用土茯苓利溼清熱,配白鮮皮、地膚子清溼熱止癢,薏苡仁清熱利溼,黃柏清熱燥溼,白礬收溼止癢,地榆味苦寒性沉降而澀,有清熱收斂之功。諸藥相用,直達病所,發揮滲溼清熱止癢收斂良效,可使皰疹較快消退。臨床驗證,愈是初起,療效愈佳,且用藥次數少,收效快。
2.芍藥甘草湯加味
杭白芍、淮牛膝、煅龍骨、煅牡蠣各30g,生甘草、五味子各10g,桂枝、桑枝各6g,明礬3g。上方加清水浸泡後,再添水約沒藥面一指節為度,文火煎45分,每日1劑,煎2次,早晚飯後溫服。同時取中藥明礬50g,以溫水半盆溶解後浸泡患處約30分鐘,每日1次。
《靈樞·寒熱病》「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當調理肝、脾、肺三髒陰陽失調之功能,本病治療之法當為平肝和營、斂汗消疹、兼顧肺脾。芍藥甘草湯加味中杭白芍酸微寒,入肝、脾二經,有平肝斂陰之功,為君藥。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潤肺之功,桂枝助衛陽,與上二藥合用加強了和營衛之功。故以之為臣藥。煅龍骨、煅牡蠣、五味子、明礬為佐藥,淮牛膝、桑枝為使藥起引經藥作用,可使藥效直達四肢之末。有斂汗之功的明礬外泡患處加快了起效時間,提高了療效。
3.苦參湯
苦參30g,蛇床子、白鮮皮各15g,黃柏、百部、野菊、威靈仙各10g,川椒3g。上藥加2500ml水煎取汁,浸泡患部,每日2次,每次15~30分鐘,治療期間患者忌接觸肥皂、洗衣粉等鹼性物質,15天1療程。
該方中苦參、蛇床子、黃柏、白鮮皮、野菊、威靈仙等均具有清熱解毒祛溼之功。百部、川椒具有止癢殺蟲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上述藥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真菌及抗過敏作用,該法簡便、實用、經濟、效佳、無副作用,值得臨床匕推廣應用。
4.烏蛇蟬衣湯加減
本方為驗方烏蛇敗毒散加減,藥用:烏梢蛇10g,蟬蛻8g,荊芥10g,赤芍10g,丹皮10g,佩蘭10g,土茯苓30g,苦參10g,藿香10g,薏苡仁15g,牡蠣20g。心煩、失眠加梔子、竹葉、茯神;大便秘結加生大黃、芒硝,瘙癢明顯加白鮮皮、地膚子。內服結合外洗,每日1劑,水煎2次約500ml,第3煎浸泡外洗。
本方用烏蛇、蟬衣、荊芥祛風止癢,赤芍、丹皮清熱涼血,菁參、土茯苓、薏苡仁解毒利溼,藿香、佩蘭解暑祛溼,牡蠣收斂止汗。本治療以內服結合外洗、浸泡可縮短療程,副作用小,患者易於接受。
5.收斂固澀湯
麻黃根、癟桃幹、糯稻根、煅牡蠣各30g,烏梅1g。中藥浸泡30分鐘,頭煎加水1000ml,取汁500ml,二煎加水500ml,取汁200ml,兩煎藥液混合,涼至常溫,以3~4層紗布浸藥汁後溼敷患處,使局部保持溼潤而不使藥汁下滴為度,每3~5分鐘更換1次藥紗布,每日1劑。
溼敷具有清熱、涼血、燥溼的功效,可以改善皮膚局部燥熱感,收斂水皰,減少炎症反應,使局部保持乾燥,其作用優於直接浸泡於藥液等治法。藥物麻黃根、癟桃千、糯稻根、煅牡蠣、烏梅等均有較強的燥溼收斂作用,可促進水皰吸收,減少滲出,從而減少炎症反應,也符合現代醫學外用藥的使用原則。治療後水皰迅速消退,炎症反應明顯減輕,減少了表皮剝脫等症狀,而且療效持久,愈後不易復發。
6.王不留行方
王不留行30g、明礬10g(後下)、白鮮皮30g、白及30g。將以上中藥(除明礬外)加水2000ml,先浸泡30分鐘,然後煎至水沸後20分鐘,加入明礬,再煎10分鐘,雙層紗布過濾取汁,秉熱泡洗患處。每日泡洗2次,每次15~20分鐘;再泡時加溫即可。每日1劑,3日為1療程。
汗皰疹治療重在祛風清熱、燥溼通絡。方中王不留行,行而不住,走而不守,故名「不留」,具有通利血脈之功效。對本病能通經活血,使血暢行,血行風自滅;配以解毒燥溼、收斂止汗之白礬,使溼熱之邪由表而出;白鮮皮為清熱解毒、除溼止癢之良品,可加強明礬清熱燥溼之功效,又可止癢;皮損乾燥脫皮、紅肉暴露則配以白及生肌潤膚;諸藥合用共奏活血通絡、祛風清熱、燥溼止癢、生肌潤膚之功效。
7.側柏葉湯
側柏葉30g,地骨皮、雙花、透骨草、艾葉、甘草各20g。癢甚加白鮮皮、防風各20g;汗多者加明礬、葛根各20g。水煎燻洗,5劑為1療程。
脾主四肢,若脾為溼困,運化失職,水溼停滯,再與夏季熱邪相合,成與長夏溼熱之邪相關,內外兩邪相搏充於腠理浸淫肌膚而發為本病,故汗皰疹是與溼熱相關。用本方恰合病機,方中側柏葉、地骨皮清熱涼血祛溼,雙花、透骨草、艾葉、甘草解毒養血止癢,共奏祛溼清熱之功,疾病自愈。筆者在近幾年的臨床中,將該方用於汗皰疹的治療,不僅療程較短,無痛苦,而且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