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新裝置可捕獲大氣二氧化碳

2020-12-21 新華社客戶端

原標題:外媒:新裝置可捕獲大氣二氧化碳

參考消息網11月26日報導外媒稱,來自西班牙Eurecat技術中心、羅維拉·維爾吉利大學和綠色創新基金會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能夠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的裝置,目前該裝置處於測試階段。

據埃菲社巴塞隆納11月24日報導,該裝置是在Eurecat技術中心位於塔拉戈納的工廠開發的,使用了特殊的聚碸膜來容納一種捕集溶液,溶液內部可發生化學反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酸鹽。

報導稱,這一名為「CAPTACO2」的項目處於開發的第一階段,已經對聚碸膜和捕集溶液的不同配置進行了測試,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該過程的效率。

Eurecat化學技術總監、羅維拉·維爾吉利大學化學工程系研究員裡卡德·加西亞·巴利斯指出,研究已經證明最有效的配置是一種高疏水性聚碸膜加上由碳酸酐酶組成的捕集溶液。

他說:「初步結果表明,與由氫氧化鉀組成的捕集溶液相比,這種配置下的二氧化碳捕集率提高了20倍以上。」

報導還稱,碳酸酐酶具有以可逆方式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酸的能力,因此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關鍵,並且在葉片的葉綠體中也是含量第二高的酶,在人體的肺部和其他組織中也是如此。

加西亞·巴利斯表示,隨著進一步的驗證測試,這一裝置可能開闢出一條充滿希望的新的發展道路。

據報導,CAPTACO2項目的技術開發基於Eurecat工程博士阿德裡安娜·諾加爾斯卡先前的論文《通過膜接觸器對二氧化碳的環境吸附》,該論文的內容為使用某些特殊聚碸膜捕獲二氧化碳的技術奠定了基礎。

CAPTACO2項目的推動者們解釋說,他們尋求以非營利的方式應對氣候變化,這也是綠色創新基金會的目標之一。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塞巴斯蒂亞·卡裡昂警告說:「大氣中過量的溫室氣體正在加速全球變暖。」

他強調:「如果我們想遏制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害,除了減少全球碳排放量外,還必須對大氣進行清潔。」

卡裡昂指出,全球變暖正在改變氣候模式,進而導致海平面上升,其影響正給生態系統、人類健康和地球經濟帶來越來越嚴重的風險。

相關焦點

  • 這種裝置能轉二氧化碳為氧氣和燃料,氣候變暖或將解決
    前段時間外媒報導了一則好消息,有一支國際研究團隊正在研發一種能夠將二氧化碳轉為氧氣和燃料的裝置。早在十年前氣候變暖就已經成為了在地球上蔓延開來的氣候問題,該問題一直都在影響著地球的自然環境和地球生物的生存狀況,其中人類最明顯的感受就是氣溫普遍變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許多極地生物失去了棲息地等等。
  • 何良年|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
    編者按: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I) 從事綠色化學、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生物質高值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在二氧化碳化學及可再生碳基能源化學領域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 編著了《二氧化碳化學》與《綠色化學基本原理》, 推動了二氧化碳化學領域的發展。 有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發展綠色化學已成為大勢所趨。二氧化碳過度排放是全球變暖、極端天氣和荒漠化等全球環境變化的主要誘導因素。
  • 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芳香性可促進受阻的路易斯酸鹼對活化二氧化碳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朱軍教授通過密度泛函計算發現,以呋喃或吡咯為連接體、高價磷中心作為路易斯酸以及氮作為電子對給體的這類受阻的路易斯酸鹼對中,芳香性可以促其對二氧化碳的捕獲
  • 英國用空氣製造出鑽石:原料是二氧化碳
    據外媒報導,英國綠色能源企業Ecotricity創始人戴爾·文斯(Dale Vince)日前宣布,已成功研發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製造鑽石的技術,創造出「世界上第一顆零汙染鑽石」。文斯預計,他的新公司「天空鑽石」( Sky Diamonds)每月能生產200克拉這種鑽石,明年的規模將擴大到每月生產1000克拉。據悉,製造這種空氣鑽石的過程中可以直接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幫助改善空氣。而且,這種空氣鑽石的結構與在地底經幾十億年形成的天然鑽石一樣。
  • 託普索HydroFlex™可再生燃料和H2bridge™生物質氫技術可實現...
    北極星大氣網訊:Grön Fuels可再生柴油及航煤項目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Greater Baton Rouge港口。該項目日前宣布選擇託普索專有的HydroFlex™加氫處理和H2bridge™制氫技術,以實現其低碳排放指標。此專有技術可使該項目每年捕集約100萬噸生物質二氧化碳,並封存於地下深水層中。
  • 全面了解草缸之二氧化碳
    ,方程式將向右移動,產生碳酸鈣沉澱並釋出二氧化碳散逸於大氣中。擴散桶:前面所介紹的細化器,原理都是產生氣泡並增加二氧化碳與水的接觸面積,氣泡越小則溶解效果越好。浮至水面而尚未溶解的二氧化碳只能散逸於大氣中,蠻可惜的。
  • 人類捕集二氧化碳封存於深海 聽上去是不是很科幻?
    二氧化碳封存是指將大型排放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捕獲,再經過液壓後,運輸到選定的地下或海底的儲存庫、廢棄的油氣田或巖層中長期保存,而不是釋放到大氣中。全球主要能源生產商一直支持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將其作為減少碳排放的一種手段,但由於一些關鍵項目受到技術問題和成本超支的影響,這種技術的吸引力一直很低。
  • 新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和氧氣
    植物擅長把二氧化碳從空氣中分離出來。但它們太慢了,科學家希望能夠加快這一從大氣中去除溫室氣體的過程。如今,美國研究人員報告說,通過開發出一種能夠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和氧氣的多孔材料,他們已朝著這一目標邁出了第一步。研究人員指出,新材料不但能夠清潔我們的天空,還可能成為製造源自可再生能源的燃料的新起點。
  • 科學家發現新型催化劑 可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乙醇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 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與北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合作,發現了一種新的催化劑,它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乙醇 ,並表示其「能效非常高,對所需最終產品的選擇性高,成本低」。
  • 澳洲大火:近600萬公頃土地被燒,約排放4億噸二氧化碳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歐洲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日前發布信息稱,澳大利亞大火已向大氣排放約4億噸二氧化碳。據外媒分析,這一數字已超過全球116個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國家的年排放量之和。2019年9月,大火開始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和昆士蘭州肆虐。直到今天,澳大利亞依然在與這場曠日持久的火災做鬥爭。歐洲中部時間1月7日,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監測到的澳大利亞大火釋放的顆粒物。
  • 13道二氧化碳的製取中考真題訓練,拿走不謝!
    ,可知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固液不加熱型,A是固固加熱型,錯誤;B、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可用濃硫酸來對二氧化碳氣體進行乾燥,正確;C、製取二氧化碳要用固體石灰石(或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可知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固液不加熱型,即C,正確;D、因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於空氣的密度,能溶於水,可選
  • 中海油菏澤焦爐氣制合成天然氣裝置成功開車
    -- 丹麥託普索公司為該裝置甲烷化段提供專利技術 北京2013年12月18日電 /美通社/ -- 2013年12月14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菏澤焦爐尾氣制合成天然氣(SNG)項目成功開車,該項目的甲烷化裝置採用託普索公司的專利技術「TREMP™」甲烷化工藝。
  •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合成二碳產物
    二氧化碳是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其在地球大氣中的含量已達約410ppm(2019年數據),總量約3200Gt。根據《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應在2100年之前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C以內。
  • 相比陸地的熱帶雨林 海帶糖能將數量更多的二氧化碳帶入更深的海洋
    據外媒報導,國外專業研究小組近日稱,相比地球上的熱帶森林,在陽光照射下的海洋表層,硅藻等光合微藻能將更多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物質。像陸地植物一樣,硅藻會將二氧化碳螯合成聚合碳水化合物(長鏈糖)。而在整個過程中,全球海洋可以存儲多少二氧化碳卻很難被量化。
  • 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玄武巖層變成「石頭」封存
    冰島有多座活火山,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巖廣泛存在於地下,這種巖石的鈣、鎂、鐵含量高,可與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固態的碳酸鹽礦物質。 這個項目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冰島大學、冰島雷克雅未克能源公司、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等機構聯合實施,研究人員先把此前收取的二氧化碳與水混合,然後注入地下400米至800米深處的玄武巖層中。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二氧化碳礦化利用技術研發與工程示範」項目...
    「二氧化碳礦化利用技術研發與工程示範」項目旨在利用二氧化碳礦化技術對化工和冶金等領域產生的磷石膏、鋼渣和氯化鈣等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天然礦物鉀長石進行礦化處理,生產化肥等產品,通過「以廢治廢」實現工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並進行工業示範。
  • 為什麼細胞培養需要用二氧化碳培養箱?
    當選購二氧化碳培養箱時,有兩種類型的加熱結構可供選擇:氣套式加熱和水套式加熱。雖然這兩種加熱系統都是精確和可靠的,但是它們都有著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水套式培養箱是通過一個獨立的熱水間隔間包圍內部的箱體來維持溫度恆定的。熱水通過自然對流在箱體內循環流動,熱量通過輻射傳遞到箱體內部從而保持了溫度的恆定。
  • 二氧化碳(用途、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二氧化碳用途(1)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2)製造碳酸飲料,因為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通常一體積水能溶解一體積二氧化碳,增大壓強可使其溶解得更多>能溶於水,通常1體積的水能溶解1體積的 二氧化碳(1:1),增大壓強可以溶解更多。
  • 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成功,外媒:這就是中國科技
    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點成功,外媒更是評價道:這就是中國科技水平!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近日在我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中國換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上,一道強烈的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後又是一道,之後便頻繁的閃爍。這一現象令眾多科研人員都興奮不已,畢竟著意味著我國新一代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建成,並且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