牴觸親密,不願意社交,強烈的自卑感、孤獨又怯懦,喜歡一個人呆在自己的舒適圈,說的是你嗎?
近日,「迴避型人格的具體表現」登上熱搜。
不少人驚嘆:這說的不是我嗎?!
我就是這種人,小時候讀書的時候經常被別人欺負,長大了開始有點厭惡跟人交往,實話實說我有點討厭現在的自己但是就是改不了,不知道怎麼辦對未來很迷茫。
我已經走不出來了,走哪都覺得與別人格格不入,越來越自卑了。
我現在不相信任何人。
一直都沒有走出來,所以也沒結婚。
小時候的陰影的確會一直籠罩著成年後,同感。
「別人問我一件事好不好,我一般都會說好,很少與人爭辯;有問題了也不會提,有情緒了就自己憋著,很多親密關係被我憋沒了」。根源在於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正確回應:每次表達情緒,都會被否定、被呵斥,慢慢喪失了信任感和安全感。我們要引以為戒啊。
原來有這麼多的人飽受「迴避型人格」的困擾。
「我們都想要幸福,可是我們好像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勇氣」
「迴避型人格的具體表現」,你們中了幾條?
「生活中接近『迴避型人格』的情況有不少。譬如那些經常被和周圍孩子比較,而且確實學習成績一般的孩子。」北京交通大學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心教師孫大強解釋說。
影視劇中,具有「迴避型人格」痕跡的角色也不算罕見。孫大強舉了一個例子,熱門劇《三十而已》中的「陳養魚」,面對強勢霸道的領導,心志難抒,倍感壓抑,迴避工作生活主戰場,逃離到自己感到安全的幻境中。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具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與世界對話和共處的動機。有所迴避,原因之一是感受到了風險性和不安全。」他說。
「迴避型人格」是如何產生的?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心理學教授宋廣文說,「迴避型人格障礙」強調的是一種全面的社交抑制,即在社會生活中可能表現為一種「能力不足」,對陌生環境感到難以應付等。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往往意味著與整體心理髮育、腦發育有關,也就是說與遺傳、天性有關,也與文化氛圍等後天成長環境有關。
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同樣重要。宋廣文分析,例如,有些父母對自己要求比較高,可能在培養孩子時會有同樣高標準的要求,一旦孩子達不到,便很容易招致負面評價。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孩子大多內心安全感缺失,不自信,感到自卑等,而這大部分都是童年時期塑造的性格,而往往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這些行為屬於「迴避行為」嗎?
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在成年之後對社會活動、交往的需求各有不同,一些偶爾出現、針對特定場合、場景的迴避傾向幾乎普遍存在,也是正常的。
有些電話不想接,有些活動也不想出席……類似的一些「迴避行為」或者心理,實際上不一定就是網上所說的「迴避型人格」,更不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書中,對迴避型人格障礙有明確的定義:
具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往往對負性評價極其敏感,只注意自己的缺點,經常貶低自我,甚至選擇獨立生活來降低和其他人產生聯繫的機會。「從心理學角度講,作為人格障礙至少要有三個很重要的標準:第一,長期的傾向;第二,僵化的傾向,即迴避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有變化;第三,負面影響,比如幹擾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沒有社交、愛情、進步等等。」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 彭凱平說。
綜合分析,彭凱平認為,許多人列舉出的自身「迴避行為」談不上「迴避型人格」,更不是什麼「障礙」,而只是針對特定場景選擇的一種自我保護。
「比如,『不願意被評價』是人的自然本領。舉個簡單例子,想『PUA』別人的人,會經常給出負面評價,我們當然要迴避這種人。」彭凱平解釋。
如何擺脫「迴避型人格」?
對父母而言,應該從小引導孩子學會如何恰當表達情感,形成比較正確的自我認知。
在日常生活中,從積極心理學角度看,針對『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心理自卑等問題,也有對應的解決方案。」彭凱平提出,第一,面對自卑感,可以通過對自身天賦和獨特魅力的發掘,去戰勝它。
「第二,克服懦弱膽怯的心理,有一些技巧可以利用,比如主動打招呼、第一個發言等等。」彭凱平認為,勇氣是可以被塑造、培養出來的。
想讓孩子克服懦弱膽怯,增強自信和勇氣,語言表演 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語言能力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對孩子的未來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出色的口才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讀書、學習,培養自信心,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孩子有豐富的想像力,我們就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感知表演,在快樂的模式中身心放鬆,模仿和學習,這樣,無論對孩子的心智還是表演的素質都是很有好處的。
學習語言表演的學生,第一件事就是登臺。我們不建議一開始就是某種固定腔調,拿捏一個姿態,強加給學生。藝術要求的是個性而不是共性,這點很重要。兒童時期的人格塑造,素質培養是可以開發出兒童個體潛能的絕佳時期。
學習語言表演課可以參加許多文藝的演出活動,給孩子一個鍛鍊自我的舞臺,豐富孩子的生活經歷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孩子的認知裡有什麼,才有可能感受什麼。比如:當一篇絕美的朗誦稿擺在孩子的面前,有的家長驚喜,「哇,這裡有我孩子未曾了解過的事物,孩子的眼界和見識又拓寬和增長了。」
每一次的演出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種鍛鍊,每一次的登臺都是一次藝術的實踐過程,每一次的積累都是孩子蛻變的過程。
表演的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裡學習,更重要的是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去實踐去學習,表演藝術讓人懂得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心中有愛,塑造人的高尚品質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表演讓人在生活中懂得學習,懂得如何更好得生活,從生活中感悟人生。
童心飛揚教育集團自主重點打造的語言學科,根據少兒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融入動態多變的教學情境,將語言藝術和少兒素質教育緊密結合,提升孩子的公眾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將語言藝術與少兒素質教育緊密結合,開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表演才能,讓孩子說得出、說得準、說得好,成為小小演說家。
童心飛揚語言學科的教學內容以培養幼兒和青少年(4-16歲)的語言表達能力、主持能力和表演能力為主,通過17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規範的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
因材施教,讓孩子在階梯式教學中綜合吸收多元化的教學成果,得到最優化成長。
同時,童心飛揚語言表演教學還將提供等級考試、才藝大賽、文藝演出及比賽、模擬演播室、微電影等多項社會實踐活動,讓每個孩子得到更多更好的學習機會,成為專業上耀眼的小明星。
當我們在一次次的訓練與表演中逐漸拓寬視野,積極社交,增加自信心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獨特的魅力。我們都不「完美」,但卻是獨一無二。接受自己,保持愉悅感,「迴避」這種行為,便會離我們悄然而去。
你想讓「迴避型人格」影響孩子的一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