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型人格」是如何毀了我們的一生

2022-01-01 童心飛揚青少年宮

牴觸親密,不願意社交,強烈的自卑感、孤獨又怯懦,喜歡一個人呆在自己的舒適圈,說的是你嗎?

近日,「迴避型人格的具體表現」登上熱搜。

不少人驚嘆:這說的不是我嗎?!

我就是這種人,小時候讀書的時候經常被別人欺負,長大了開始有點厭惡跟人交往,實話實說我有點討厭現在的自己但是就是改不了,不知道怎麼辦對未來很迷茫。

我已經走不出來了,走哪都覺得與別人格格不入,越來越自卑了。

我現在不相信任何人。

一直都沒有走出來,所以也沒結婚。

小時候的陰影的確會一直籠罩著成年後,同感。

「別人問我一件事好不好,我一般都會說好,很少與人爭辯;有問題了也不會提,有情緒了就自己憋著,很多親密關係被我憋沒了」。根源在於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正確回應:每次表達情緒,都會被否定、被呵斥,慢慢喪失了信任感和安全感。我們要引以為戒啊。

原來有這麼多的人飽受「迴避型人格」的困擾。

「我們都想要幸福,可是我們好像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勇氣」

「迴避型人格的具體表現」,你們中了幾條?

「生活中接近『迴避型人格』的情況有不少。譬如那些經常被和周圍孩子比較,而且確實學習成績一般的孩子。」北京交通大學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心教師孫大強解釋說。

影視劇中,具有「迴避型人格」痕跡的角色也不算罕見。孫大強舉了一個例子,熱門劇《三十而已》中的「陳養魚」,面對強勢霸道的領導,心志難抒,倍感壓抑,迴避工作生活主戰場,逃離到自己感到安全的幻境中。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具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與世界對話和共處的動機。有所迴避,原因之一是感受到了風險性和不安全。」他說。

「迴避型人格」是如何產生的?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心理學教授宋廣文說,「迴避型人格障礙」強調的是一種全面的社交抑制,即在社會生活中可能表現為一種「能力不足」,對陌生環境感到難以應付等。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往往意味著與整體心理髮育、腦發育有關,也就是說與遺傳、天性有關,也與文化氛圍等後天成長環境有關。

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同樣重要。宋廣文分析,例如,有些父母對自己要求比較高,可能在培養孩子時會有同樣高標準的要求,一旦孩子達不到,便很容易招致負面評價。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孩子大多內心安全感缺失,不自信,感到自卑等,而這大部分都是童年時期塑造的性格,而往往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這些行為屬於「迴避行為」嗎?

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在成年之後對社會活動、交往的需求各有不同,一些偶爾出現、針對特定場合、場景的迴避傾向幾乎普遍存在,也是正常的。

有些電話不想接,有些活動也不想出席……類似的一些「迴避行為」或者心理,實際上不一定就是網上所說的「迴避型人格」,更不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書中,對迴避型人格障礙有明確的定義:

具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往往對負性評價極其敏感,只注意自己的缺點,經常貶低自我,甚至選擇獨立生活來降低和其他人產生聯繫的機會。

「從心理學角度講,作為人格障礙至少要有三個很重要的標準:第一,長期的傾向;第二,僵化的傾向,即迴避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有變化;第三,負面影響,比如幹擾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沒有社交、愛情、進步等等。」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 彭凱平說。

綜合分析,彭凱平認為,許多人列舉出的自身「迴避行為」談不上「迴避型人格」,更不是什麼「障礙」,而只是針對特定場景選擇的一種自我保護。

「比如,『不願意被評價』是人的自然本領。舉個簡單例子,想『PUA』別人的人,會經常給出負面評價,我們當然要迴避這種人。」彭凱平解釋。

如何擺脫「迴避型人格」?

對父母而言,應該從小引導孩子學會如何恰當表達情感,形成比較正確的自我認知。

在日常生活中,從積極心理學角度看,針對『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心理自卑等問題,也有對應的解決方案。」彭凱平提出,第一,面對自卑感,可以通過對自身天賦和獨特魅力的發掘,去戰勝它。

「第二,克服懦弱膽怯的心理,有一些技巧可以利用,比如主動打招呼、第一個發言等等。」彭凱平認為,勇氣是可以被塑造、培養出來的。

想讓孩子克服懦弱膽怯,增強自信和勇氣,語言表演 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語言能力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對孩子的未來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出色的口才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讀書、學習,培養自信心,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孩子有豐富的想像力,我們就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感知表演,在快樂的模式中身心放鬆,模仿和學習,這樣,無論對孩子的心智還是表演的素質都是很有好處的。

學習語言表演的學生,第一件事就是登臺。我們不建議一開始就是某種固定腔調,拿捏一個姿態,強加給學生。藝術要求的是個性而不是共性,這點很重要。兒童時期的人格塑造,素質培養是可以開發出兒童個體潛能的絕佳時期。

學習語言表演課可以參加許多文藝的演出活動,給孩子一個鍛鍊自我的舞臺,豐富孩子的生活經歷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孩子的認知裡有什麼,才有可能感受什麼。比如:當一篇絕美的朗誦稿擺在孩子的面前,有的家長驚喜,「哇,這裡有我孩子未曾了解過的事物,孩子的眼界和見識又拓寬和增長了。」

每一次的演出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種鍛鍊,每一次的登臺都是一次藝術的實踐過程,每一次的積累都是孩子蛻變的過程。

表演的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裡學習,更重要的是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去實踐去學習,表演藝術讓人懂得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心中有愛,塑造人的高尚品質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表演讓人在生活中懂得學習,懂得如何更好得生活,從生活中感悟人生。

童心飛揚教育集團自主重點打造的語言學科,根據少兒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融入動態多變的教學情境,將語言藝術和少兒素質教育緊密結合,提升孩子的公眾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將語言藝術與少兒素質教育緊密結合,開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表演才能,讓孩子說得出、說得準、說得好,成為小小演說家。 

童心飛揚語言學科的教學內容以培養幼兒和青少年(4-16歲)的語言表達能力、主持能力和表演能力為主,通過17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規範的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

因材施教,讓孩子在階梯式教學中綜合吸收多元化的教學成果,得到最優化成長。

同時,童心飛揚語言表演教學還將提供等級考試、才藝大賽、文藝演出及比賽、模擬演播室、微電影等多項社會實踐活動,讓每個孩子得到更多更好的學習機會,成為專業上耀眼的小明星。

當我們在一次次的訓練與表演中逐漸拓寬視野,積極社交,增加自信心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獨特的魅力。我們都不「完美」,但卻是獨一無二。接受自己,保持愉悅感,「迴避」這種行為,便會離我們悄然而去。

你想讓「迴避型人格」影響孩子的一生嗎?

相關焦點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改變?
    心理學將其稱之為:「迴避型依戀人格」。 在生命以及感情的旅途中,迴避型依戀人格就是「獨行俠,」他們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自由。 迴避型依戀人格屬於情感障礙,是一種心理疾病。會產生這種人格,多部分是在人生中受到過嚴重的情感創傷。
  • 迴避型人格的心理學解釋
    ,又稱迴避型人格障礙或者逃避型人格,該人格最明顯的臨床特徵是自卑、逃避社交。從某種意義上講,遠離塵世的人大多具有迴避型人格的某些特徵,具體有哪些表現呢?關於迴避型人格,《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有過詳細的描述。一、容易受到傷害具有迴避型人格特徵的人往往內心脆弱,對外界的排斥極為敏感,並會擴大別人無意的傷害。除非確信能受到歡迎,否則,他們不願意與他人交往。
  • 人格分析: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Avoidant Personality)人格障礙的一種類型。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把迴避型人格稱作「一種主動避世隱逸到極點的人格模式」。迴避型人格特徵在臨床文獻中多有描述,最常見的是與精神分裂樣人格相聯繫。
  • 可能你是迴避型人格!一道迴避型人格障礙測試題,揭秘你的迴避人格依戀類型
    測評介紹迴避型人格是一種人格障礙,這類人格的人,往往集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等特徵於一生。
  • 老好人個性面對迴避型人格
    久而久之,對象知道老好人永遠不會生氣,自己愛怎麼樣都行,但是對象作歸作,懂事就行,可是如果老好人的對象是一個迴避型的人格。怎麼辦呢?在感情裡面,相似的人適合玩鬧,互補的人才能相伴一生。迴避型的對象會因為你犯的一個小錯,就開始試圖否定你的一切,你做什麼TA也不會改觀。
  • 迴避型人格應該如何挽回?
    戀愛中迴避型人格通常表現為:不夠關心對方,不能明白對方的訴求,從來不溝通,一旦有問題、矛盾都是沉默再沉默,無論怎麼去溝通都是沉默,讓人很有挫敗感。焦慮型人格的人碰到迴避型人格的人,因為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通常更容易生出很多不安,而迴避型也因為不會相處而表現出一種逃避。
  •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自我剖析
    一個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他只有親身經歷過,或者是看見別人的經驗,才知道如何去解決。但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大多是因為在童年時期,情感需求沒有得到回應而形成的,所以他們也不知道面對其他人的情感需求,自己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行為回應。並且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往往在關係中也是無法穩定自己的情緒的,因為內心總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一個狀態。
  • 心理學人格篇: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由不健康依戀模式發展而來的人格特質,他們分別是迴避型依戀人格特質,和焦慮型人格特質。1.迴避型依戀人格有什麼特徵表現?2.這種人格是如何形成的?3.如果你的關係對象是迴避型依戀人格的話,你要如何跟他相處?4.如果你自己就是迴避型依戀人格,你應該怎麼進行調整。依戀是什麼意思?
  • 迴避型依戀人格特質
    前面的內容我們了解了樹立人格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將以依戀模式為維度,講解兩種非常常見的,由不健康依戀模式發展而來的人格特質,它們分別是迴避型依戀人格特質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迴避型依戀如何挽回有很多諮詢者上來就會問我,自己的伴侶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並不是你們吵個架,他不回覆你的信息,或者是愛說分手就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並不體現於某一個表現,而是貫穿於親密關係中的方方面面,這影響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 出現這四種表現,你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如何改變?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人格」這個詞語,但是心理學對人格的定義並沒有統一的標準。 在人格分類中,迴避型人格為一種病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弱,能力感不足,以及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極其敏感。
  • 如何區分迴避型依戀和分裂型人格,如何挽回?
    我們所說迴避型戀人/感情中屬於迴避型,也一般指迴避型依戀的伴侶。還有一種叫分裂型人格,他們不太能理解情感是什麼,缺少了上述迴避型依戀產生的基礎「愛」。迴避型依戀要死要活的是本人和其伴侶,自己經常想要靠近,卻害怕對方因為自己不能給出足夠回應而放棄自己,這時候其伴侶就會被引導向焦慮型依戀的狀態,因為迴避型依戀的不斷說自己對於感情長久的懷疑,這樣能感受到的是愛和不信任相伴,兩個人都很糾結。迴避型依戀是為了自己和伴侶好,想止損。
  • 迴避型人格障礙怎麼調適?
    迴避型人格障礙有明顯的行為退縮、自卑心理,面對挑戰通常採取迴避態度,沒有能力應付,他們的迴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的特點,如果長期得不到重視和幫助,這類人的生活、工作、人際交往都會受到嚴重的不良影響,那麼對這類人格障礙應該如何調適呢?
  • 談談迴避型依戀人格
    科學專業的解釋是:1990年,Bartholomew從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出發,提出了成人的四種依戀類型  —— 他根據迴避的原因,將迴避型分為兩種:一種人既期待親密,又害怕被拒絕和欺騙,因此不願意與他人親近,稱為「恐懼型」(fearful);另一種人完全不願意與他人親密和相互依賴,稱為「疏離型」(dismissing)。迴避型依戀人格在人群中佔比20%。
  • 感情中,為何會出現「迴避型依戀人格」?
    根據Ted Reichborn-Kjennerud和Nikolai Czajkowski對女性雙生子的研究結果顯示,迴避型人格障礙和社交恐懼症在基因上的易感性是相同的。 認知理論家表明,這類人群發展出功能失調的信念,心中將自己定義為沒有價值,與後期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 焦慮型依戀人格愛上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
    這種關係介於心理學家稱之為:焦慮型依戀人格與迴避型依戀人格之間。在這類夫妻關係中,存在著持續不斷的推拉遊戲。焦慮型依戀人格很典型地或多或少會抱怨他們的伴侶反應不足,指控他們感情上的疏離、隱瞞、冷酷、身體上也冷落。迴避型戀人對他們的伴侶保持著相對安靜,但在他們厭煩時,他們會抱怨。焦慮的戀人要求太高,有可能失常了,輕蔑地稱之為:缺愛。
  •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有個網友控訴:「我的妻子是一個迴避型人格障礙,以前的我只覺得他性格孤僻,沒有朋友,不想和任何人來往,甚至是自己的姊妹,他們之間很少交流
  •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那些遁跡荒野、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居者們則很可能屬於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現代社會中,隱居者已很難找到一塊清淨的樂土,於是,他們往往關閉自己的心靈,不與他人作親密的接觸,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種有意義的孤獨與暫時的迴避人世並非一種病態,相反,真正具有迴避型人格的人並不敢深入到自己心靈的內部去;他們的迴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點。
  •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原因是什麼
    核心提示:每個人的心理狀態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非常自信的,而有些人則是出現了自卑的心理,時間長了引起了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情況,當然引起迴避型人格障礙發生的原因還有一些其他的,那麼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原因是什麼呢?
  • 這算迴避型依戀人格嗎?該怎麼辦?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館」精華回答By 壹心理答主>>>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這算迴避型依戀人格嗎?該怎麼辦?從小到大每次都是先暗戀後在一起,但是每一次在一起後就不再喜歡對方,甚至感到噁心。這算迴避型依戀人格嗎?我們這樣的人只能孤獨終老嗎?人格障礙的診斷是非常嚴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