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口罩背後傳遞的輿論信號:感性與理性的深層需求

2020-12-15 蟻坊軟體輿情監測平臺

3月18日,武漢新增確診病例首次為0,全國實現本土新增清零。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5省實現徹底清零。從疫情爆發到搶建火神山醫院,再到全國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幾十個日日夜夜的堅守,終於迎來了「戰疫」標誌性的這一天。0新增確診病例,0現有疑似病例,0新增疑似病例!3月19日,湖北多地無新增病例。春天來臨,好消息陸續傳來。

隨著多地清零,關於#摘口罩#的相關話題不斷湧入人們的視野。根據輿情監測軟體鷹擊早發現對#摘口罩#相關網絡熱度進行分析,3月17日輿情熱度達到巔峰,這與疫情發展趨勢呈現一定關係。

1、感性訴求:向英雄致敬

疫情發生時,各地醫療隊逆風而行,不畏生死毅然前往湖北支援一線,來的時候一切都是未知數,一天、一周、一個月看不到盡頭,只知道堅持、再堅持。這場勝利來之不易,當看到清零的那一刻,共同的堅守終於有了成果,可以平安回家了。

隨著各地援鄂醫療隊開始分批撤離,公眾對於醫療隊員們的感謝和不舍之情溢於言表,援鄂醫療隊返程家鄉人民也用最高規格舉行了歡迎儀式。過水門寓意「接風洗塵」,山東、福建、河北、雲南、貴州、內蒙古、安徽、重慶、陝西等地機場,用「過水門」的方式迎接醫護人員凱旋而歸。

想見你摘下口罩的樣子,想見你的笑,「請讓我看看救命恩人的臉」的訴求成為大家的迫切願望。關於#山東援漢醫療隊慢動作摘口罩#、#廣西援鄂醫療隊摘口罩報菜名#、#醫療隊員慢鏡頭下摘口罩#等話題不斷在網絡及朋友圈刷屏,當隊員們終於摘下口罩,讓我們牢牢記住他們最美的樣子。輿論感謝的聲音不絕於耳:「感謝奮戰在一線所有的醫護人員和工作者,向你們致敬」、「最美的笑容」、「辛苦了,英雄們」。

疫情中,口罩隔離了病毒,但隔絕不了彼此的愛。對於公眾而言,表達對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的尊敬、感謝、由衷敬佩之情,是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

2、理情訴求:對疫情何時結束的關切

一方面是表達對一線醫護人員的感謝,另一方面,是對疫情何時結束的關切。隨著天氣逐漸轉暖,工作、生活、上學等戴口罩多有不便,不少網友表示想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摘下口罩。當然,也有人擔心如果貿然摘口罩會不會面臨感染風險,讓好不容易漸漸平息下來的疫情再次爆發。

據輿情分析,北京、廣東、上海網友最為關注#摘口罩#相關話題,這與三地經濟發展及網友交互頻繁有一定關係,從關注此話題網友地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南、華中、東北等地區,這些地區也是馳援湖北醫療隊的主力軍,對於#摘口罩#相關話題的議論度較高。

什麼時候才能「摘口罩」?

3月18日,國家衛健委網站發布《關於印發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的通知》,對不同場景下戴口罩提出科學建議,對普通公眾、特定場所人員、重點人員以及職業暴露人員進行分類。其中普通公眾:居家、戶外,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建議不戴口罩。

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估計4月底除了湖北以外,全國其他省市基本就可以摘口罩恢復正常生活生產秩序。湖北省特別是武漢市,可能要比全國晚1個月左右。即使復工復產,恢復正常秩序了,口罩還是慢一點摘比較好。就算全國都「清零」了,少聚集、勤洗手、戴口罩的好習慣,也要保持一段時間。畢竟,現在疫情下半場國外的形勢還是很嚴峻,要防範輸入性病例。

相關焦點

  • 理性與感性
    不知道是因為自己害怕、還是懶,總之不願意去給情感太多的思考和感受,總是習慣於把所有問題都訴諸於理性思考,並且引以為豪。我猜測可能跟我從小愛看《福爾摩斯探案集》有關,總覺得超級理性的邏輯與思考,顯得非常的酷。
  • 感性和理性,終究是感性勝了
    開始的時候輿論一邊倒,都不相信這件事的真實性。並且惡意地揣測女人的目的,每天都用惡毒的文字攻擊女人。然後,男人承認了。對,他承認了女人說的話都是真實的。然後輿論兩邊倒,有些人抵制男人,有些人認為男人是真男人,敢於承認錯誤,改正就好。
  • 「理性」與「感性」
    大家都知道,炒股要學會獨立思考,並且要理性,不能感性。那這裡咱們先說說感性和理性的概念。比如你看到一個喜歡的人,這人對你也特別好,你倆情投意合的,也沒想太多其它的就在一起了,這叫感性。所以你說,到底是理性好,還是感性好呢?柏拉圖曾說,能做到絕對理性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可絕大數人是不可能做到「絕對理性」。因為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絕對的理性或絕對的感性,可能連動物都不如。
  • 高鐵摘口罩吃飯有錯嗎?結合心理學剖析該事件所展現的行為機制
    4月4日,G7060次列車上,兩名女乘客因摘口罩吃飯,被一吳姓男子勸阻,兩人戴上了口罩。過了一會兒,或因饞、或因餓、或因其他原因,又摘下口罩開吃。男子情緒變得激烈,其中鄧姓女乘客拿出手機拍攝,男子大怒,動手搶奪手機,過程中碰到其嘴角,受到眾人指責。到達池州站後,雙方仍僵持不下,乘警便交接給派出所處理。
  • 王東嶽說理性比感性更真實,但不能說理性比感性更可靠?
    要理解「理性比感性更真實,但不能說理性比感性更可靠」這句話的關鍵點在於要搞清楚下面四個問題:什麼叫感性?什麼叫理性?什麼叫真實?什麼叫可靠?什麼叫感性?我們知道人類獲取信息的唯一通道是五官(眼、耳、鼻、舍、身),而感性就是我們通過五官獲得信息不需要調動大腦思考的直接反應形式。比如你在蘋果樹上看到一顆紅蘋果,你不用摘下來吃,你就知道這個蘋果一定熟了。
  • 愛心傳遞中,理性的效率和感性的情誼,應該選哪個?
    面對無數的譴責呢,中部省會城市的解釋是我們只是把這個超市當作是蔬菜分發的渠道,讓每一個人都能順利買到蔬菜,而且賺來的收益,還能用在其他需要的領域,但是呢對於這樣的解釋,基本沒人買帳,炮轟之聲,依然是不絕於耳,我們拋開情緒的渲染,用理性的判斷來分析一下這件事真的是做錯了了嗎。
  • 感性的人最理性,理性的人很感性
    推而廣之,理智解決不了的問題,情感可以解決。邏輯解決不了的問題,直覺可以解決。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宗教可以解決。孔子解決不了的問題,莊子可以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性的人其實最理性,理性的人反而很感性。假如一個人妄圖用理性來解決一切問題的話,他往往會得敗很慘,死得頭破血流都不清楚是為什麼。——因為理性思維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是行不通的。
  • 理性與感性的辯證
    理性和感性經常被作為一對相互比較的詞,在我看來,無論理性還是感性都是情感的一種表達,理性是理智型的表達,感性是衝動型的表達。感性往往被理解成「感情用事」,感情上來了就不管不顧,什麼門當戶對,什麼醜俊、貧富的,說私奔就私奔——往往來得快也去得快。理性則不同,凡事慢半拍的樣子,前思後想,左右權衡,各種利弊分析,然後決定「YES或NO」——往往口是心非。
  • 人文|理性與感性
    人文|理性與感性理性和感性就像是天使和惡魔,相依相存、共生共滅。你永遠無法擺脫它們。某種程度上說,在為其苦惱的同時,可能也在享受它們帶給你的矛盾和糾結。大概這就是人的複雜性。判斷一件事情或者做出一個決定,需要智慧,這種智慧首先體現在分析,而且是儘可能地全面分析。
  • 感性的人最理性,理性的人很感性(作者:王路)
    推而廣之,理智解決不了的問題,情感可以解決。邏輯解決不了的問題,直覺可以解決。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宗教可以解決。孔子解決不了的問題,莊子可以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性的人其實最理性,理性的人反而很感性。假如一個人妄圖用理性來解決一切問題的話,他往往會得敗很慘,死得頭破血流都不清楚是為什麼。——因為理性思維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是行不通的。
  • 感性的人最理性,理性的人很感性-情感美文-小美主播
    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性的人其實最理性,理性的人反而很感性。假如一個人妄圖用理性來解決一切問題的話,他往往會得敗很慘,頭破血流都不清楚是為什麼。因為理性思維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是行不通的。人類社會永遠都具有一種女性化的氣質——與其被說服,更願被感化;與其相信理智,寧願依賴感覺。
  • 使用空間裡的感性需求和理性需求——燈具與照明設計專家毛遊琴專訪
    燈具廠商追求新技術,研發新產品;照明設計師追求創意,滿足客戶需求。隨著LED照明的興起,照明設計領域設計發生了哪些變化?今後照明設計與燈具的研發又將何去何從?今天記者邀請到了國內商用燈具生產與設計專家,廣東中山市宏躍照明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毛遊琴女士,以她的創業之路給業內讀者提供經驗教訓和發展方向。 記者:城市化的推進,城市商用照明實現了從點、線、面到樓體聯動的跨越式發展。
  • 感性的、理性的,英文怎麼說?
    小雅和英美友人感性的、理性的-美國朋友語音示範00:30來自你和寶寶說英語(1) Emotional感性的;使人感動的She's a very emotional person.她是個非常感性的人。She always lets her emotions dictate her decisions.她的決定總是被感情所左右。
  • 感性與理性的極致碰撞—亞洲龍AVALON
    人們常說理性思考在左,感性思考在右當理性與感性碰撞融合理性於內,智享從容以移動端結合車載系統可為駕駛者提供導航、音樂、電話等諸多實用服務智能貼心的滿足各種駕駛情況下的核心需求智尋停車位使用車載應用程式百度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感性與理性並存
    這樣既按照「感性」給予了幫助,又遵照「理性」規避了雙方的風險。感性與理性,是不是就很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了呢?而既然兩者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那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可能更好。但是就像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了婚姻的某個側面一樣,感性與理性也只是看到了某個側面。邁向理性辛苦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確實花費了很多時間在感性上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們在依靠感性的時候,確實讓自己的情感訴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時候突然讓我們選擇理性,讓我們選擇壓抑自己的欲望、忽略自己的感受,我們確實難以做到。
  • 啥時才能放心摘口罩?
    日前,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印發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的通知》,稱居家、戶外,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的情況下普通公眾可不戴口罩。對於公眾來說,啥時才可以放心摘口罩呢?截至目前,除了北京、天津、河北、湖北之外,全國其他省份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均已下調,各地也在加速推進復工復產,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正朝著正常狀態轉變。
  • 感性和理性,完美的哲學定義
    我們總是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其實這只是一個階段,同理,理性也可以上升到感性,這就好比先是有雞,還是有蛋,只能說感性弱於理性,因為作為生命體其感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先是有雞,才後來有蛋,因為從繁殖行為來看分為胎生和卵生,而胎生的前提是受精卵的細胞分裂,所以胎生是經過卵生階段的,而胎生是由於體內存在子宮繁孕的條件
  • 齊魯社評|摘下口罩的吳女士,當收穫比一句「勇敢」更多的回應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吉祥12月17日,杭州「女子被造謠出軌」當事人吳女士面對媒體鏡頭,首次摘下了口罩。此前,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法院已經正式受理了她提交的刑事自訴。毫無疑問,對現在依然遭遇網絡暴力的吳女士而言,做出此舉需要很大的勇氣,她也不諱言,摘下口罩後,可能會有更多的傷害不期而至。但如她所說,這一舉動對她和社會都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在媒體的鏡頭前摘下口罩,意味著她終於可以從受害者的身份中抽離出來,直面大家。公眾也得以明白一個受謠言和網絡暴力侵害的個體,所承受的巨大傷害。
  • 理性VS感性,哪個離幸福更近?
    意味著面對問題最所答案而不可得的一種苦悶;苦悶促動書寫,書寫成為一種邀請,邀請有同樣焦慮的讀者共同追索。」說我理性的人是知道我在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候,總會列出一二三個理由,分析其利弊,說我感性的人是經常看我曬畫展,飆英文;說我理性的人一般是深受我「好為人師病」其害的人,說我感性的人是不知道我除了大學教師的身份,還有很多其他角色,比如:藝術評論翻譯。對理性、感性的說法是這樣的:理性壓抑欲望,感性追求滿足。
  • 理性與感性的疊加
    藝術是同時包容理性與感性的表現方式,即便是藝術小白也會知道,感性在藝術創作當中的佔比高出理性很多。西洋畫派的「印象派」,一縷陽光或一抹薄霧,嘗試著用畫筆捕捉尋常的美麗瞬間,是不是很浪漫很有情調?但是如果你認為它就是感性的代表那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