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女星都會盡力給自己掛上各種國際光環,如李冰冰、劉亦菲、範冰冰,甚至章子怡還打出了「國際章」的名頭。只要看看這些人的作品,就知道,「國際」二字虛有其表,不過是娛樂公司在國內的一種宣傳手段,利用代言外國產品或者走紅毯等打出「國際」名號。
最典型的就是「國際章」了,只要看看她的履歷便知,她雖然拍過幾部不錯的作品,但是獎項僅限於國內,也都是早期作品。國際上重要的獎項——奧斯卡、坎城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等,沒拿過一個。
相比於這些靠噱頭打出國際名聲的女星,鞏俐才是唯一可以稱得上「國際」二字的中國女星。鞏俐的輝煌時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那個時候外國人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認知大概可以總結為:長城、故宮、鞏俐。如果是成龍是華人男星中「國際巨星」的代名詞,那麼鞏俐則是華人女星中「國際巨星」的代名詞。
鞏俐早在三十歲以前已經功成名就。在1987年,鞏俐主演了張藝謀的《紅高粱》,這部片子榮獲金熊獎,讓張藝謀享譽海外的同時,也讓鞏俐這個初出茅廬的丫頭走上了國際舞臺的紅毯。
在此之後,鞏俐的國際聲譽一再攀高,一度成為「中國女星」的代名詞。在1992年,她憑藉《秋菊打官司》走上威尼斯電影節的紅毯,這次不僅僅是在國際舞臺上亮相,還拿到了影后,這在中國電影史上來說,是開創性的。次年,鞏俐憑藉《霸王別姬》站在了坎城之巔。彼時的鞏俐已經成為電影史上第二位主演電影包攬三大電影節最高獎的演員。很快,美國《時代周刊》將鞏俐的中國女性面貌登在了封面。
鞏俐馳聲海外之後,立刻引起了好萊塢的注意。是時「好萊塢」這三個字對於中國演藝圈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有多少人擠破頭也無門可入。然而,當好萊塢向鞏俐發出邀約時,鞏俐猶豫再三,還是一一回絕。
比如當年007找她演邦女郎時,她說「太簡單,沒內涵,沒意思」。之後許多國外片方向她邀約,但鞏俐都因為劇本太商業化而拒絕,尤其是一些「東方美女」設定的角色,對鞏俐來說,不需要演技,就是扮演「花瓶」而已。她說,「劇本很多,一會兒死了,一會兒救了,一會又變得很慘,總而言之,我沒多少興趣。」
這樣的狀態一直到2005年,世界名導史匹柏親自邀約,鞏俐才決定到好萊塢發展。在好萊塢她拍攝了《藝妓回憶錄》《邁阿密風雲》《少年漢尼拔》等片,這些片子中鞏俐擔任的角色都是極重的,這對於中國演員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契機。但沒多久,鞏俐還是厭倦了美國人的爆米花文化,可能她終究認為,美國電影內涵太少,於是又回到了國內。
在許多中國明星擠破腦袋往國際舞臺發展時,「國際化」的機會對鞏俐來說,真是唾手可得。但是她並沒有迷失方向,並沒有因為機會多,含金量大,而對自己的藝術追求有過半分妥協。鞏俐是極愛自己名聲的。在從業近四十年的時間裡,她演過的電影僅三十幾部,一年一部都達不到。
鞏俐有太多機會成為一個高產的演員,但是她認為,「數量對我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我應該挑一些自己喜歡的、沒有演過的角色。觀眾能夠在這些角色裡找到自己的一點影子,學到一點東西,這才是我作為演員的標準」。
鞏俐對藝術的執著造就了如今的名氣,也證明了「國際化」這三個字不能刻意追求。只要一個演員抱持著初心,好好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拍一些有價值的作品,「國際化」不是一件難以企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