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無論到哪裡都會常常見到「電子體溫計」,測量我們的體溫,有時會出現溫度低的狀況,比如34、35度甚至更低,當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於測量的不精準、粗糙。
最近呢,有粉絲問,35度是不是低燒?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但是仍有很多人陷入誤區,認為溫度低即是低燒……
其實呢,發熱又稱發燒,是指致熱源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導致體溫超過正常範圍的情形。
正常人體溫一般為36~37攝氏度。
按體溫狀況,發熱分為:1)低熱:37.5~37.9攝氏度; 2)中熱:38~38.9攝氏度; 3)高熱:39~40.9攝氏度; 4)超高熱:41攝氏度以上。
而發熱的緣由,依據中醫理念:
1)外感:因感受風、寒、暑、溼、熱、火等或疫癘之氣所致;2)內傷:飲食勞倦或情志變化,導致人體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
或許因為疫情,人們對發熱尤為敏感,但是大家遇到發熱問題,切勿驚慌,實在擔心的話,正確求助醫院,以排查是否為新冠肺炎。在這裡詳細說一下中醫理論常見的發熱證型以供大家參考。
1、外感發熱
主要表現:初起惡寒發熱,體溫逐漸升高,繼則大汗淋漓,身熱漸退,或反覆發熱,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咽痛,頭痛,肢體疼痛,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
調護建議:一般體溫未超過38.5攝氏度可物理降溫,如熱水泡澡、冰袋敷額頭、或酒精擦拭腋下、後背、前額等。超過38.5攝氏度需服用清熱解毒藥物,如麻黃、桂枝等,避風寒,飲食清淡,忌食魚腥麵食等,多喝水,多排尿,注意監測體溫。
2、內傷發熱
1)陰虛發熱
主要表現:午後或夜間發熱,手足心熱,或感覺有熱從骨頭中來,心煩少眠,多夢,顴紅,睡著後出汗,醒來即止,口乾咽燥,大便乾結,尿少色黃。舌紅少苔,脈細數。
調護建議:可用銀柴胡、胡黃連、知母、青蒿等清退虛熱,用鱉甲、玄參、生地、制首烏等滋陰養精。亦可直接內服知柏地黃丸治療。
2)血虛發熱
主要表現:發熱多為低熱,頭暈眼花,感覺身體疲倦沒有力氣,心悸不寧,面白沒有血色,口唇指甲顏色很淡。
調護建議:可內服歸脾丸或四物膏補益心脾、益氣養血,飲食上可多吃一些健脾或補血的食物,如山藥、薏米、紅豆、黨參、紅棗、阿膠等,注意休息,不可過度勞累。
3)氣虛發熱
主要表現:發熱常在勞累後發生或加劇,熱勢或低或高,頭暈乏力,氣短懶言,自汗,容易感冒,食少,大便稀溏。
調護建議:可內服補中益氣丸,自汗者可加牡蠣、浮小麥等固表斂汗,時冷時熱者可加桂枝、芍藥等調和營衛。注意飲食不可吃破氣散氣之品,如陳皮、枳實、檳榔等,注意休息,不可劇烈運動。
4)陽虛發熱
主要表現:發熱,形寒怯冷,四肢不溫或下肢發冷,面色晄白,頭暈,昏昏欲睡,腰膝酸痛。
調護建議:可內服《金匱》腎氣丸調養,氣短者可加服人參補益元氣,大便稀溏或腹瀉者可加白朮、炮乾薑溫運中焦脾胃。飲食上以溫熱助陽之品為主,如牛羊肉、生薑、當歸等。亦可用艾灸選取相關穴位進行調養,如百會、關元、腎俞、腰陽關、命門等。
5) 氣鬱發熱
主要表現:時覺身熱心煩,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精神抑鬱或煩躁易怒,胸脅脹悶,喜嘆息,口苦口乾,婦女常兼見月經不調,痛經,或乳房發脹。
調護建議:可內服丹梔逍遙丸調養,注意情志調節,多和朋友溝通,及時疏解不良情緒,保持良好的情緒。
6)血瘀發熱
主要表現:午後或夜晚發熱,或自覺身體某些局部發熱,口乾咽燥而不想喝水,軀幹或四肢有固定痛處或腫塊,嚴重者肌膚如魚鱗狀。
調護建議:可用桃仁、紅花、當歸、赤芍藥等活血化瘀,瘀血腫痛較重者加丹參、三七等,可多食具有活血功效的食物,如黑木耳、洋蔥、生薑、大蒜、黃酒、醋等,適當運動,可推拿按摩及艾灸通經活血。
7)溼鬱發熱
主要表現:低熱或午後較嚴重,胸悶身重,不思飲食,口渴但不欲飲水,甚則噁心嘔吐。
調護建議:可用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半夏、厚樸、竹葉等清熱利溼,飲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味、甜膩之品,同時注重補益脾氣。
一般調護
1、 及時治療外感發熱及其他疾病,防止久病傷正,保持精神愉快,避免過度勞累,注意調節飲食,防止用藥失當等;
2、內傷發熱患者應注意休息,發熱高者應臥床,部分長期低熱的患者,在體力許可的條件下,適當活動。
3、保持樂觀情緒,飲食宜清淡,富於營養,易消化之品。
4、保暖、避風,防止感受外邪。
您還有哪些健康養生方面的問題,頭條關注南方健康,三甲醫院醫生顧問持續為您提供專業的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