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2021-02-08 礦業人手記


問:怎麼每天都能免費收到這種好文章呢?

答:只需點擊上面《人生智慧編輯》關注即可!


莊子與惠子遊於壕梁之上。

莊子日:「儵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

惠子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了」

莊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了」

這是《莊子·秋水》篇裡的一段故事,是你平時所歡喜玩味的。我現在借這段故事來說明美感經驗中的一個極有趣味的道理。

我們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氣,因為有這個脾氣,對於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嚴格地說,各個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處某種境地,有某種知覺,生某種情感。至於知道旁人旁物處某種境地、有某種知覺、生某種情感時,則是憑自己的經驗推測出來的。比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時心裡歡喜,在哭時心裡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為他心裡歡喜,看見旁人哭也以為他心裡悲痛。

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覺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覺和情感來比擬的。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時是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莊子看到徠魚「出遊從容」便覺得它樂,因為他自己對於「出遊從容」的滋味是有經驗的。人與人,人與物,都有共同之點,所以他們都有互相感通之點。假如莊子不是魚就無從知魚之樂,每個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著一層密不通風的牆壁,人與人以及人與物之中便無心靈交通的可能了。

這種「推己及物」、「設身處地」的心理活動不儘是有意的,出於理智的,所以它往往發生幻覺。魚沒有反省的意識,是否能夠像人一樣「樂」,這種問題大概在莊子時代的動物心理學也還沒有解決,而莊子硬拿「樂」字來形容魚的心境,其實不過把他自己的「樂」的心境外射到魚的身上罷了,他的話未必有科學的謹嚴與精確。我們知覺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覺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誤認為物所固有的屬性,於是本來在我的就變成在物的了。比如我們說「花是紅的」時,是把紅看作花所固有的屬性,好像是以為縱使沒有人去知覺它,它也還是在那裡。其實花本身只有使人覺到紅的可能性,至於紅卻是視覺的結果。紅是長度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網膜上所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長一點或是短一點,眼球網膜的構造換一個樣子,紅的色覺便不會發生。

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別紅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線暗淡時也不能把紅色和綠色分得清楚,從此可知嚴格地說,我們只能說「我覺得花是紅的」。我們通常都把「我覺得」三字略去而直說「花是紅的」,於是在我的感覺遂被誤認為在物的屬性了。日常對於外物的知覺都可作如是觀。「天氣冷」其實只是「我覺得天氣冷」,魚也許和我不一致;「石頭太沉重」其實只是「我覺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許還嫌它太輕。

云何嘗能飛?泉何嘗能躍?我們卻常說雲飛泉躍;山何嘗能鳴?谷何嘗能應?我們卻常說山鳴谷應。在說雲飛泉躍、山鳴谷應時,我們比說花紅石頭重,又更進一層了。原來我們只把在我的感覺誤認為在物的屬性,現在我們卻把無生氣的東西看成有生氣的東西,把它們看作我們的擠輩,覺得它們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動。這兩種說話的方法雖不同,道理卻是一樣,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了解外物。這種心理活動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這是一個極普遍的經驗。自己在歡喜時,大地山河都在揚眉帶笑;自己在悲傷時,風雲花鳥都在嘆氣凝愁。惜別時蠟燭可以垂淚,興到時青山亦覺點頭。柳絮有時「輕狂」,晚峰有時「清苦」。陶淵明何以愛菊呢?因為他在傲霜殘枝中見出孤臣的勁節;林和靖何以愛梅呢?因為他在暗香疏影中見出隱者的高標。

從這幾個實例看,我們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經驗有密切關係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經驗,而美感經驗卻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經驗中的移情作用不單是由我及物的,同時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於物,同時也把物的姿態吸收於我。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回流而已。

姑先說欣賞自然美。比如我在觀賞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什麼樣狀態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識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無所有。在這個時候,我的實用的意志和科學的思考都完全失其作用,我沒有心思去分別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風亮節的類似聯想,我心中便隱約覺到清風亮節所常伴著的情感。因為我忘記古松和我是兩件事,我就於無意之中把這種清風亮節的氣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來就有這種性格。同時我又不知不覺地受古松的這種性格影響,自己也振作起來,模仿它那一副蒼老勁拔的姿態。所以古松儼然變成一個人,人也儼然變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經驗都是如此,都要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發生,因為我們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屬於我還是屬於物的。

再說欣賞藝術美,比如說聽音樂。我們常覺得某種樂調快活,某種樂調悲傷。樂調自身本來只有高低、長短、急緩、宏纖的分別,而不能有快樂和悲傷的分別。換句話說,樂調只能有物理而不能有人情。我們何以覺得這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居然有人情呢?這也是由於移情作用。這裡的移情作用是如何起來的呢?音樂的命脈在節奏。節奏就是長短、高低、急緩、宏纖相繼承的關係。這些關係前後不同,聽者所費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動也不一致。因此聽者心中自起一種節奏和音樂的節奏相平行。聽一曲高而緩的調子,心力也隨之作一種高而緩的活動;聽一曲低而急的調子,心力也隨之作一種低而急的活動。這種高而緩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動,常蔓延浸潤到全部心境,使它變成和高而緩的活動或是低而急的活動相同調,於是聽者心中遂感覺一種歡欣鼓舞或是抑鬱悽惻的情調。這種情調本來屬於聽者,在聚精會神之中,他把這種情調外射出去,於是音樂也就有快樂和悲傷的分別了。

再比如說書法。書法在中國向來自成藝術,和圖畫有同等的身分,近來才有人懷疑它是否可以列於藝術,這般人大概是看到西方藝術史中向來不留位置給書法,所以覺得中國人看重書法有些離奇。其實書法可列於藝術,是無可置疑的。他可以表現性格和情趣。顏魯公的字就像顏魯公,趙孟頰的字就像趙孟頰。所以字也可以說是抒情的,不但是抒情的,而且是可以引起移情作用的。橫直鉤點等等筆劃原來是墨塗的痕跡,它們不是高人雅士,原來沒有什麼「骨力」、「姿態」、「神韻」和「氣魄」。但是在名家書法中我們常覺到「骨力」、「姿態」、「神韻」和「氣魄」。我們說柳公權的字「勁拔」,趙孟頰的字「秀媚」,這都是把墨塗的痕跡看作有生氣有性格的東西,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

移情作用往往帶有無意的模仿。我在看顏魯公的字時,仿佛對著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覺地聳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緊張起來,模仿它的嚴肅;我在著趙孟頰的字時,仿佛對著臨風蕩漾的柳條,不知不覺地展頤擺腰,全身的筋肉都鬆懈起來,模仿它的秀媚。從心理學看,這本來不是奇事。凡是觀念都有實現於運動的傾向。念到跳舞時腳往往不自主地跳動,念到「山」字時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說出「山」字。通常觀念往往不能實現於動作者,由於同時有反對的觀念阻止它。同時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則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如果心中只有一個觀念,沒有旁的觀念和它對敵,則它常自動地現於運動。聚精會神看賽跑時,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覺地彎起胳膊動起腳來,便是一個好例。在美感經驗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個意象上面,所以極容易起模仿的運動。

移情的現象可以稱之為「宇宙的人情化」,因為有移情作用然後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可具人情,本來無生氣的東西可有生氣。從理智觀點看,移情作用是一種錯覺,是一種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銷,不但藝術無由產生,即宗教也無由出現。藝術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氣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離以及人和神的距離都縮小。它們都帶有若干神秘主義的色彩。所謂神秘主義其實並沒有什麼神秘,不過是在尋常事物之中見出不尋常的意義。這仍然是移情作用。從一草一木之中見出生氣和人情以至於極玄奧的泛神主義,深淺程度雖有不同,道理卻是一樣。

美感經驗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的往復回流,我們可以從這個前提中抽出兩個結論來:

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蘊深淺和人的性分密切相關。深人所見於物者亦深,淺人所見於物者亦淺。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這個人看來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個人看或以為它含淚凝愁,在另一個人看或以為它能象徵人生和宇宙的妙諦。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意蘊和情趣移於物,物才能呈現我所見到的形象。我們可以說,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張而成。欣賞中都含有幾分創造性。

二、人不但移情於物,還要吸收物的姿態於自我,還要不知不覺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經驗的直接目的雖不在陶冶性情,而卻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裡印著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潤,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濁念。蘇東坡詩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不過是美的形象之一種,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熱門公眾號推薦

礦業俱樂部,微信號:xatianzhou

礦業服務,微信號:kyjsfw

天宙礦業科技,微信號:tzkykj666


相關焦點

  • 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莊  子外篇     秋水
  •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作者:Na寫瑣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知魚,我的一位客人。大概是兩年前的一天,臨近傍晚,我與飛翔守著那時的小攤位,他在烤雞血藤,我在忙活手裡的配線。或者穿著大膽,如同拉薩是千裡之外的無名之地,褪下城市裡的人設,張狂的做回自己,所以總是給人感覺過於濃烈。她算特別。我與她其實也只見過這一次。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在《莊子·秋水》中有一篇《知魚之樂》,講述的是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水橋上。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遊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惠子的意思很清楚了: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中國素有「四大海產」之說,就是有四種海產經濟價值最高,產量最豐富,市場最好賣,漁民最開心,它們是小黃魚、大黃魚、帶魚、墨魚,看看,這些圖片裡面都有,除了小黃魚,可能是它太尋常,我都沒拍。 香港人說「鹹魚貴過雞」,指的是有些鹹魚高級名貴,其實比雞貴多了,並不是所有的鹹魚都有這種待遇的,只有油脂豐厚、幾乎沒刺的魚才可以,它們是傳說中的四大高富帥,鹹魚中的F4:馬友、馬鮫、黃花、曹白,曹白就是圖中的力魚
  • 每天讀一點哲學:莊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來自於《莊子·秋水》。原文如下:兩位名士同遊河畔,本應是遠離世俗煩囂樂悠悠。莊子可能也是這樣想。當他見到河中魚出遊從容,頓感牠們與自己同樣快樂,禁不住喜悅說:「小魚自由暢遊,這便是魚的快樂啊。」
  • 觀賞魚飼養小訣竅:子非魚,亦可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中記載這樣一幕: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其實,正如莊子所言,魚之樂並非無法感知,通過長期的觀察、分析、總結,現在魚主人已經摸索出了一套經驗方法觀察您的魚寵是健康快樂。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道家莊子與惠子的辯論誰贏了?
    所以,莊子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辯論是沒有意義的,純粹是浪費時間,辯論的勝負根本無法確定事物的是非,從萬物齊一的角度,是非都是相對的,從更深遠的道來說,是與非其實也是沒有界限的。而惠施作為名家的哲學家,顯然對世界對哲學有完全不同的認識。惠施也是一個哲學家。
  • 子非魚
  • 秦時明月之滄海橫流: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所以當他將自己釣來的魚給烤熟之後,曉夢不禁調侃了他一句。魚本來是自由自在的在水中遨遊,但實則他並非是真的自由。哪怕他不是被垂釣者吃掉,也會遇到比它大的魚,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有一首著名的詩句,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句話用在這裡更是大有玄機,曉夢一直試圖與清玄接觸,因為他們兩個人身上有著一些共同點。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又有差別。
  • 頤和園的諧趣園,有乾隆題字的知魚橋,出自著名的典故「子非魚」
    諧趣園是頤和園的園中之園,在頤和園的東北角,園子不大,但景觀很多,最知名的則是知魚橋。諧趣園建於乾隆十六年,是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最早名為惠山園。後因乾隆親寫《惠山園八景詩》,在詩序中有一句「一亭一徑足諧奇趣」,到嘉慶年間重修時,據此改名為「諧趣園」至今。
  • 莊子: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不得莊生濠上旨,江湖何以見相忘?
    《莊子.秋水》: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惠子的這一段精彩對話,後世學者多為不解,甚至認為莊子在詭辯,其實莊子觀魚禪意甚深。話說莊子和惠子攜遊於濠水橋上,莊子看著水中的蒼條魚遊來遊去,便心生感嘆:「你看這魚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多麼快樂啊。」惠子反駁道「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對曰:「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 《莊子》:「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只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而如果我是魚,我需要去追尋飛翔的快樂嗎?所以啊,我們又何必那麼在乎別人的眼光。人活一世,過好自己的人生就好了。比世人的目光更可怕的,是你自己那顆在意世人目光的心。
  •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或許她是無意之語,但是那帶著些輕視的話卻讓人聽起來很是不喜。你可以不仁慈,但是請不要打擾他人的幸福。有些無心之失,總是會給他人帶來不適之感,讓人感覺到這個世界的殘酷,甚至是這個世界的冷漠。/02/賣菜為生的丈夫為妻子做好可口飯菜親手送到妻子的手中,原本看似很溫馨的美好,在一位買菜者的詢問中支離破碎。
  • 「匠心為民,服務三餐」公益廚房系列之子非翹殼魚:兇猛的水中獵豹...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原文出自《莊子·秋水》的一段對話,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魚遊得多麼悠閒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不管是人還是魚,都是天地間一物,天地與我同在,萬物與我合一,一切渾然無別。
  • 妙手丹青 | 觀魚知樂
    故事再轉到濠水岸邊,莊子與惠子那場著名的濠梁之辯: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打造意境川菜新繁榮時代 子非「魚麗之宴」 亮相成都名宴
    2007年,子非剛入市成都的時候,就因逼真的古文化象形菜品如:毛筆酥,在成都引發熱議......取自《莊子》秋水篇: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各種繁複精緻的造型,讓人震撼之餘,打造方式也去日趨完善。形、神、味,意日趨和諧融通的子非,在成都私家定製高端餐飲市場,終於大放異彩!一時間,各類政要、明星絡繹不絕爭相體味文化意境餐的五感皆備。被選作英國財政大臣訪華的指定國宴餐廳,更是奠定了子非作為當代意境菜一線品牌的江湖地位。
  • 中國畫裡的魚文化:愛畫白眼的八大山人,筆下的魚透著一股子不屑
    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曾有過一段很長的漁獵時期,魚對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也因此,古代產生了一些有趣的魚文化。魚曾經因為能多產卵而被人們視為是繁衍的靈物,對當作生殖崇拜的對象,所謂「鯉魚撒子」,到現在還有那種懷抱大鯉魚的大胖小子的年畫,這都是曾經的觀念影響而遺留下來的民俗。
  • 「詩詞鑑賞」觀魚勝過富春江,從詩中觀魚,感悟人生哲理!
    炎炎夏日,不如尋一湖水碧潭處,臨水觀魚。湖水碧玉,楊柳嫩荷,涼風濃鬱,意境悠然,看魚翔淺底,競類自由。人生忙忙碌碌,有時卻沒有小魚般自由自在,正如詩人蘇舜欽的詩句"我嗟不及群魚樂 虛作人間半世人"。觀魚可以如「故山期採菊 秋水憶觀魚 」般陶冶情操、閒適自得,也可以感悟「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人生哲理。觀魚勝過富春江,從詩中觀魚,感悟人生哲理!
  • 國畫技法,怎樣畫魚?
    《莊子·秋水》篇載:「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在這裡,古人將魚賦予了自由、快樂的寓意,「濠梁觀魚知魚樂」的典故流傳千古。
  • 【話題】詭辯之術的基本邏輯原理
    還有一個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出自《莊子 秋水》,中提到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