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再轉到濠水岸邊,莊子與惠子那場著名的濠梁之辯:
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大意是:
莊子看著水裡的鰷魚說:「鰷魚在水裡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你哪裡知道魚的快樂』,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而我是在濠水河邊上知道的。」
邏輯上來看,通常認為這場辯論中惠子佔了上風,莊子最後是在詭辯。這樣理解的話,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不是當事人,就不了解別人,就不要隨意評判別人」的道理。
但從哲學角度看,莊子只是提出了「人的主觀認識可以與客觀事實不一樣」的主張;再從思想層面看,作為道家代表人物的莊子,從「天人合一」的角度演繹了「莊周化魚」。莊子可以是魚,魚也可以是莊周,莊子與魚是統一的,因此他能感受到魚之樂。
這種「魚樂」思想是中國特有的繪畫主題。匠人們用流暢的筆墨描繪出生命的韻律,對於這種生命力的認同,正是莊子在濠梁岸邊,觀魚知樂,物我兩忘的境界。也許觀魚的本身也是在反觀自我。
濠上獨遊時,妙契莊生旨。
我心素已愉,輕鰷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