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來,萬物復甦。然而,疫情當下,很多時令美食沒辦法吃到,成為大家的一份念想。昨天(3月4日),在白洋灣街道富強社區,心靈手巧的老蘇州袁雪珍、凌彩雲和王林英阿姨們忙碌著趕製傳統時令美食——草頭餅,送給奮戰在防疫一線的門崗人員,給他們帶去一口「春天的味道」。熱騰騰的「草頭餅」不僅驅散了這些「守門人」的寒意,也讓大家在疫情中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
傳統美食承載春天記憶 今年原材料更是難覓
草頭餅其實是一種用石灰草做成的土餅。以前,開春時節,田間地頭,石灰草隨處可見。農民下地勞作,將石灰草煮爛,拌入麵粉、麥芽粉後炸成餅,用以充飢。如今,農民成為城市居民,但在姑蘇區白洋灣街道,做草頭餅的習俗被保留下來。58歲的袁雪珍阿姨是白洋灣地區有名的草頭餅製作達人。她從小跟著大人學做草頭餅,每年開春,忙著曬麥芽、採石灰草,為做草頭餅準備食材,這樣一年一次的習慣她已堅持了40來年。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石灰草這種野菜如今已難覓蹤影。袁雪珍阿姨告訴記者,今年受疫情的影響,搜尋草頭餅的原材料比往年更為不易。為了製作地道的草頭餅,袁雪珍特地和家人開車到幾十公裡外的光福和木瀆,就為採摘野生的石灰草。麥芽粉也是關鍵,那是年前袁雪珍特意到吳江購買,待捂到發芽、曬乾,再帶到郭巷糧油批發市場,找專門的店家磨製成麥芽粉,這才準備好原材料。
老蘇州有技藝絕活 自製麥芽粉是好吃秘密
昨天,袁雪珍喚來凌彩雲、王林英阿姨作為幫手,幾位老蘇州一起製作草頭餅。阿姨們先將採摘來的石灰草浸泡一小時,用以去除雜質和草腥味。然後,放入大鐵鍋燒煮,一直燒到石灰草微糊,再連同草汁冷卻、瀝乾,作為備用。這時,大家將粳米粉和糯米粉按照一定配比,倒入一個大圓竹匾混合,再倒入自製的麥芽粉,以及剛燒好的石灰草、石灰汁揉碾,直至拌勻。
混合充分後,老蘇州們將麵團捏出一個個小團,搓成餅狀,放入鍋中煎炸。待麵餅兩面金黃,再放入蒸鍋汽蒸10多分鐘。等散發出一股清香味,草頭餅就新鮮出爐了。袁阿姨告訴記者,石灰草要挑選個頭大、鮮嫩多汁的,加上自製的麥芽粉,有股微甜的味道,這就是草頭餅好吃的秘密了。這次,阿姨們花了兩個多小時,一共做了300多隻草頭餅。熱氣騰騰的草頭餅讓滿屋散發青草香,咬一口,更是軟糯,唇齒留香。
熱氣騰騰的「草頭餅」溫暖「守門人」
「我們做這些草頭餅,是為了送給天天守護我們的一線戰『疫』人員!」老蘇州們不約而同地說。袁雪珍阿姨說,為了疫情防控,社區和門崗人員風雨無阻地連軸轉,一個多月都沒休息。這些小區「守門人」,為居民築起「銅牆鐵壁」,自己卻連口熱飯熱菜都吃不上。阿姨們看在眼裡,感動在心。大家早就計劃在3.8婦女節前,把親手做的草頭餅送給他們,用女同胞貼心的方式表達謝意。
昨天,在富強社區黨委書記王永軍的陪同下,老蘇州們把剛出鍋的300多隻熱騰騰的草頭餅全部送給一線抗疫人員,給這些在寒風中堅守的門崗人員和志願者帶去春天的味道。「沒想到在這個非常時期,還能吃到兒時的農家美味,這種熟悉的味道太暖心了,感謝阿姨們,也祝你們婦女節快樂!」正在門崗值班的志願者馬麗紅感動地說。(蘇報融媒記者 吳麗婷/文 張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