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首詩這樣描寫柳絮:「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韓愈《晚春》)讀後不免讓人的心裡滋生出柔軟的感情來。一份僻靜之美,奏出的是心靈的寧靜和廣袤。無數次的品味柳絮,總發現裡面透出睿智而熟悉的墨香……
溫暖的春季是柳絮飄飛的季節。輕盈的柳絮被風吹得四散開去,一片片,一團團,漫天飛舞,散落在大街小巷,如雪花般潔白。這場景又讓人想起東晉有名的才女謝道韞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劉義慶《詠雪》 ),她也因此收穫「詠絮才」的美譽。
說起「柳絮」,在《紅樓夢》第七十回,說暮春時節,史湘雲見到柳絮飛舞,提議大家以「柳絮」為題,以拈鬮之法分詞牌填詞,林黛玉抽到的詞牌是《唐多令》,於是寫下《唐多令·柳絮》一詞: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隊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林黛玉說,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隨風飄落,燕子樓中楊花的芬香仍然殘留。一團團的潔白柳絮互相追趕著結隊成球。飄泊不定就像人那樣命苦,難合難分也沒有用處,再不要說過去的風流!草木好像也知道憂愁,這樣年輕怎麼就白了頭。可嘆這一生、誰捨棄了你誰又把你來收!跟著東風走,春光也不管,任憑你到處漂泊,怎忍心使你長久地逗留!
在這首詞裡,曹雪芹巧妙地通過林黛玉對柳絮的吟詠,抒寫對未來悲劇的預感。自己的命運也將要象柳絮那樣飄泊不定,不知是「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傾訴了無依無靠、無力掌握自己命運的悲哀。全詞以擬人化手法,抒寫內心的孤獨與悲傷。悽楚哀婉,感人至深。
在這場家庭版的「詩詞大會」裡,薛寶釵抽中的詞牌是《臨江仙》,於是寫下《臨江仙·柳絮》一詞: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薛寶釵說,白玉華堂前面,柳花被春風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緩急有度。一群群蜂兒蝶兒,團團翻飛,追隨著柳絮。何曾落於水中,隨波流去?怎會落於泥土中?儘管柳絮隨風,忽聚忽分,柳樹依舊長條飄拂。休笑我,春絮兒無根無柢無依附。願借東風的力量,把我送上碧藍的雲天!
薛寶釵這首詞被眾人推選為獨佔鰲頭的作品。她在敘述其創作意圖時說過:「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套」。由此可見,該詞之所以能做到「不落俗套」,匠心獨運,其根本原因,正在於道出了「人人筆下所無」的東西。
這首詞的上片描寫柳絮隨風飛舞,不怨東風吹落,卻說卷得均勻,就連蜂蝶都追隨而來。一句「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讚揚柳絮品格之高,抑且有勸導他人不必自暴自棄之意。下片則表達柳條柳絮任風吹舞,仍然保持自我。即便在如此環境中,依然堅強自主。結尾「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更是將惡劣的風是為助自己更上一層的助力,同時表達出詩人的遠大理想、高瞻遠矚。
對比林黛玉和薛寶釵的詠柳絮之作,可知小說作者在此處插入詩詞藉以刻畫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思想特徵,手法不可謂不巧妙!而這首《臨江仙·柳絮》因其所表達的積極樂觀之態和「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名句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在這場「詩詞大會」裡,史湘雲也不甘示弱,寫下一首《如夢令·柳絮》:
「豈是繡絨殘吐?捲起半簾香霧。縴手自拈來,空使鵑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別去!」
史湘雲說,哪裡是柳花因殘而離象繡女吐出繡絨?春風捲起半簾柳絮倒似飄來一陣香霧。伸出細嫩的手指輕輕把它捉住,徒然使杜鵑悲啼飛燕嫉妒。停住啊柳絮,暫且停住,不要讓春光隨你一同飛去!
這首詞流露出一種留戀、惋惜春光的情緒。從湘雲判詞「廝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準折得幼兒時坎坷形狀。終個是雲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句看,湘雲將來可能有一段極短暫的美滿的婚姻生活,接著就陷入悲苦的境地。對照起來玩味,就可知道這首柳絮詞是象徵著湘雲對那段美滿生活的留戀。
由以上三首《柳絮詞》可以知道,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的每首詩詞都下了大氣力,按照專家分析,就是每一首詩詞都是暗示其作者的人生隱喻,這些《柳絮詞》就是最好的明證。葉嘉瑩先生評價過《紅樓夢詩詞》,說曹雪芹的詩不算是最好的,但放在小說中卻是極好的,也就是曹公所寫的這些詩詞都是為小說的中心思想服務的。